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寓言四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寓言四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7 22:1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寓言四则
初中七年级上册第24课
学习目标
1、掌握寓言文学的特点,熟悉著名寓言作家及其代表作,同时学习并记忆文中的生僻字词。(重点)
2、感受寓言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重点)
3、分析寓言中的巧妙想象和合理设定,通过情节分析,理解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难点)
课前导入
你知道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坐井观天
亡羊补牢
揠苗助长
寓言故事
寓言是一种通过象征性故事传达深刻道理的文学形式,它以简洁、精炼的语言和简单的结构来展现其强烈的表现力。这种文学体裁常用隐喻手法,将教育性的主题和深邃的思想融入简洁的叙事之中。
西方的代表作包括古希腊的《伊索寓言》,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也广泛流传着寓言,许多至今仍被收录在《庄子》、《韩非子》等经典文献里。
第一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伊索寓言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出身奴隶,以讲述寓言故事著称,这些故事常被用来讽刺权势者,最终导致他遭到处决。他的作品经过整理,形成了流传至今的《伊索寓言》。这些寓言故事以简短、形象、语言简练和幽默风趣为特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出自《伊索寓言》。
人物介绍
赫耳墨斯(Herme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Mercury)。他是宙斯和阿特拉斯的女儿迈亚所生。赫耳墨斯在神话中扮演多重角色,包括众神的使者、商业、旅者、小偷和畜牧之神,同时也是雄辩之神。他以机智狡猾著称,被认为是欺骗之术的创造者,并且与古埃及的智慧神托特混为一体,被认为是魔法的庇护者。赫耳墨斯的形象多变,他穿有飞翅的凉鞋,手持魔杖,能像思想一样敏捷地飞来飞去。
人物介绍
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最高神,罗马神话中称为朱庇特(Jupiter)。他统治着天空、雷电和法律,是奥林匹斯众神之王。宙斯以权杖和雷电为标志,象征着他的权威和力量。他以多情著称,与众多女神和凡人有过关系,生下了许多英雄和神祇。宙斯在神话中代表着正义和秩序,常介入人间事务,维护正义,惩罚邪恶。他的形象通常是一位威严的中年男子,头戴橡树或月桂叶冠,手持雷电和权杖。
人物介绍
赫拉(Hera)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Juno)。她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地位和权力极高,仅次于她的丈夫宙斯。赫拉是克洛诺斯和瑞亚的女儿,宙斯的姐姐和妻子。她主要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家庭的守护神,捍卫家庭的稳定和秩序。赫拉以其庄严和威严的形象出现,经常头戴象征王权的高圆柱形王冠,手持象征肥沃和死亡的石榴,或是代表宁静的罂粟花。她的圣物包括石榴、布谷鸟、孔雀和乌鸦。
整体感知
请简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赫耳墨斯前往一个雕像店询问自己的价值,他先后探询了宙斯、赫拉雕像的价格,最后得知自己的雕像毫无价值。
整体感知
请找出原文中赫尔墨斯的三次发问,分析赫尔墨斯的性格特点。
整体感知
第一问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
虚荣和好奇,想与神王对比
整体感知
第二问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再问神后雕像,显示了他的谨慎和策略性
整体感知
第三问
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狂妄自大、自视甚高
整体感知
通过赫耳墨斯提出的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分析出他是怎样的一个神祇?
赫耳墨斯前两个问题提及的是神界中极具分量的神祇,而第三个问题则直接将自己与这两位至高无上的神并列。这三个问题逐步展开,巧妙地勾勒出赫耳墨斯自负、虚荣、自大且轻视他人,却未被他人所重视的形象。
故事感悟
从赫耳墨斯的故事中,我们能学到什么生活智慧?
①要有准确的自我认知,避免盲目自大。
②不要过分自恋或自视过高,否则可能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失望。
③虚荣心是空虚的,真正的价值来自于内在的品质和成就。
第二则
蚊子和狮子
课前导入
严文井曾言:“寓言如同一头奇异的生物,迎面而来时,它是一个栩栩如生的故事;而当它背过身去,却转瞬化为深邃的哲理。”今日,让我们一同探究一则古希腊寓言——《蚊子与狮子》,探索其中的故事内容及其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题目解读
题目直接指出了故事中的两位主角:微小的蚊子和强壮的狮子。通过对比这两种体型和力量差异巨大的动物,文章制造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蚊子和狮子战斗,蚊子战胜了狮子;但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网粘住。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讲故事。
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寓意。
整体感知
蚊子如何能够战胜力量远超自己的狮子?
①蚊子利用自身的灵活性和狮子无法触及的弱点,智取而非力敌,战胜了狮子。
②狮子因骄傲自大而轻敌,未能重视蚊子的威胁,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整体感知
蚊子在战胜狮子后为何会输给蜘蛛?
蚊子战胜狮子后败给蜘蛛的原因在于它的骄傲自满。战胜狮子后,蚊子变得得意忘形,失去了应有的警惕和谨慎。
骄兵必败
合作探究
蚊子在临终之际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个词体现的?它的悲伤反映了什么?
蚊子在临终之际确实有所醒悟,通过“叹息”体现。
这个故事通过蚊子的悲痛告诉我们,即使在成功之后,也应保持谦逊和谨慎,因为过度的自信和骄傲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合作探究
比较《蚊子和狮子》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两篇寓言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
①结构上,两则寓言都遵循了先讲述故事,后点明寓意的模式。
②写作特点上,两则寓言都充分发挥想象,赋予神或动物以人的性格,运用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用对比的方法深化故事的主题。
合作探究
不同点:
①表现方法不同:《赫》把神当作人来写,通过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展开故事;而《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②描写方式不同:《》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展现赫耳墨斯的虚荣和自大;《蚊》则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通过蚊子的挑战和战斗来展现其勇敢和机智。
③寓意不同:《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则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
合作探究
故事中的狮子和蚊子分别代表什么样的人?
狮子代表了那些强大而自视甚高的人。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拥有显著的优势和力量,但也可能因为骄傲和轻敌而忽视了自身的弱点。
蚊子则代表了那些虽然弱小但机智、灵活的人。他们可能在力量上不占优势,但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利用对手的弱点,能够取得意外的胜利。
合作探究
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哪些新的领悟?请结合实际生活,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智慧与策略的重要性:面对挑战,智慧和策略往往比单纯的力量更为关键,教会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更多依靠智慧。
谦逊与自我认知:无论成就多大,都应保持谦逊,认识到自己的局限,避免因自满而导致失败。
适应性与尊重对手:在变化的环境中灵活应对,尊重每一个对手,不因轻视而忽视潜在的威胁。
第三则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先秦时期杂家学派的代表作。由战国末期的秦国丞相吕不韦及其门下宾客共同编撰。该书记述了二十六卷,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总计一百六十篇。
《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
疏通文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译文: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需要出门去打水,因此常常有一个人在外面负责取水。等到他们家挖了一口井之后,丁氏告诉别人说:“我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打水浇田
等到
挖掘
疏通文意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文:有人听到了这个消息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这个消息在宋国国内传开了,最后传到了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知道
讲述
使听到
疏通文意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的国君派人去询问丁氏具体情况,丁氏回答说:“我是说挖井之后,相当于多出了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像这样听信传言,还不如根本没听说过。
使唤

这件事
回答
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层(1-2句)
开端
讲述了宋国一个姓丁的家庭,由于需要外出取水,常常占用一个家庭成员的劳力。后来,他们家挖了一口井,幽默地称之为“挖井得到一个人”。
发展
第二层(3-4句)
别人没有理解丁氏的真正意思,却将他的话误传开来,最终连国君都听说了。
结局
第三层(5-6句)
丁氏向国君的使者解释了他那句话的本意。
精读细妍
你认为导致误解的核心词汇是什么?它为何会造成这样的误解?
导致误解的核心词汇是“得一人”。在丁氏的原话“吾穿井得一人”中,他想表达的意思是挖井之后节省了一个劳动力,相当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然而,这个词组在字面上容易被理解为“从井中得到了一个人”,这种直接的、字面意义上的解释导致了信息的误传。
精读细妍
为什么这个传言会传到国君那里?
这个谣言传到国君耳中,是因为其内容新奇且易于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导致消息迅速在民间传播,最终引起了国君的注意。
精读细妍
国君听到这个传言,是怎么做的?国君的这一行为反映出了什么?
国君派人询问丁氏的行为,体现了国君对于民间传言的重视和对事实真相的追求。
精读细妍
从丁氏和传播者两个视角,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学到哪些教训?
从丁氏的角度,我们应该学会更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的语言。
从传播者的角度,我们应该在传播信息前核实其真实性,不轻信、不盲从,避免以讹传讹。
精读细妍
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穿井得一人”的误解情况?如果有,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类似“穿井得一人”的误解情况,例如,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民间盛传补碘可防止核辐射,以及海水将受到核污染,导致中国少数地区出现了哄抢食盐的事件。
我们应通过核实信息、理性分析、清晰沟通、及时纠正和提高媒介素养来正确对待和处理。
启示感悟
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①清晰沟通:表达时要明确,避免歧义。
②核实信息:传播前确认信息的真实性。
③批判性思维:对信息持怀疑态度,理性分析。
④承担责任:传播错误信息后要及时更正。
⑤提高媒介素养:学会辨别信息真伪。
⑥法律意识:了解传播谣言的法律后果。
第四则
杞人忧天
作者作品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
疏通文意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译文:在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没有地方可以依附,因此忧虑到连觉都睡不好,饭也吃不下。
担心
同“无”,没有
疏通文意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译文:又有一个人担心那个杞国人所忧虑的事情,于是前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气体的。你无论是弯曲还是伸展身体,无论是呼吸还是行动,整天都生活在天空之下,为什么还要担心它会塌下来呢?”
告知,开导
积聚的气体

行动,活动
为何,为什么
疏通文意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译文:那个人回答说:“如果天真的是由气体积聚而成的,那么日月星辰不也应该会坠落下来吗?”
果真

疏通文意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由积聚的气体中那些发光的东西组成的,就算它们真的掉下来,也不会造成任何伤害。”
纵使,即使
伤害
疏通文意
其人曰:“奈地坏何 ”
译文:那人问道:“那如果大地塌陷了怎么办呢?”
奈…何,拿…怎们办
疏通文意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充满了四面八方,没有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无论是走还是停,无论是踏步还是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要担心它会塌陷呢?”
聚积的土地
伤害
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疏通文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那个杞国人听了之后,心情豁然开朗,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看到他释然了,也感到非常高兴。
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合作探究
从课文中对“杞人”和“晓之者”的描述来看,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杞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代表了那些容易过度担忧、对未知事物感到恐惧的人。他的形象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忧虑和不安,这种担忧往往是没有根据的,但却能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
“晓之者”则给我留下了智慧和理性的印象。他不仅能够理解杞人的担忧,还能够用逻辑和理性去开导和安慰杞人。他的角色展现了一个智者的形象,他用简单的逻辑和常识来解释自然现象,帮助杞人克服无谓的恐惧。
合作探究
这则寓言给你带来了哪些深刻的感悟和启示?
这则寓言启示我,许多担忧是无谓的,应以理性和知识来面对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
合作探究
考虑到当前的自然环境变化趋势,我们是否应该对“天”感到忧虑?
从今天的自然环境变化趋势来看,我们确实需要关注环境问题,但这与“杞人忧天”中的无端担忧不同。我们的关注是基于科学数据和现实威胁的必要行动和准备,而不是无根据的恐惧。
课程结束
初中七年级上册第2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