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姑娘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棉花姑娘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1 17:45:04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30课《棉花姑娘》(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姑、娘”等7个生字,会写“只、星”等6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请求的语气。   3、认识一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和益虫。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常识,让学生有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词语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相机识字 1、猜谜导入。 ①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我们先来猜一个吧,边认真听边努力想: 像云不是云,地上开白花。像雪不是雪,越冷越大,大家都爱它。打一种植物。 ②板书:棉花(huɑ)。 a、“花”原来是——第一声,现在读——轻声,跟读。 b、开火车读。 2、补充课题。 ①棉花是一种植物,课文里把它当作人来写,亲切地称它为——(板书:姑娘ɡū niɑnɡ)。 a、“娘”原来是第二声,现在读——轻声,小老师带读。 b、开火车读。 c、观察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重点回忆形声字的规律) ②(擦掉拼音)读题。
3、看图置疑。 ①师:小朋友们想不想看看棉花姑娘? ②出示两幅图: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中,棉花姑娘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板书:伤心 开心。 ③板书:为什么从“伤心”到“开心”,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 二、 初读识字   1、学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听的同学要注意读的同学有没有把字读正确,并想一想:“棉花姑娘为什么伤心?最后她又为什么变开心了?” 三、 读中学字   1、读第1自然段。 ①我们先跟第一自然段交朋友吧,小朋友们边读边想:棉花姑娘为什么伤心呢? 板书:生病了。(“了”的轻声) ②随文识字。 a、是谁让棉花姑娘生病了?出示卡片[蚜]说说怎么记它?(换偏旁、加一加。) 出示[蚜虫图片]师简介:蚜虫专门吸收植物叶子里的水分和营养,是一种害虫。它虽然比芝麻还要小,危害却很大。植物要是长了蚜虫,就像我们生病一样难受。 谁来说说:( )的蚜虫。引出“可恶”,它就像我们常说的——讨厌。 想一想:蚜虫可恶在哪里呢? 瞧瞧,“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这蚜虫还真不少呢。如果现在你就是棉花姑娘,有成千上万只蚜虫在你身上爬来爬去,你会有什么感觉? 这个时候,你最希望什么? b、出示[幻灯片]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 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盼”的。 老师想用讲故事的方法记记“治”,出示卡片[治], 说说你是怎么认识“治”的。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③齐读第一自然段。 2、读第六自然段。 ①后来棉花姑娘为什么开心呢?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板书:病好了。(“了”的轻声)②健健康康的棉花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幻灯片]:碧绿碧绿的叶子 雪白雪白的棉花。a、“碧绿碧绿”“雪白雪白”表示什么? b、用了两个“碧绿”说明叶子——特别绿;用了两个“雪白”说明棉花——特别白。 c、分别用“碧绿碧绿的______、雪白雪白的______”说词。 d、完成课后练习。 ③长得这么好看,怪不得棉花姑娘变得那么开心呢!出示[幻灯片]她咧开嘴笑啦! 指导朗读。 ④齐读第六自然段。 3、把握文意,学写生字。 ①棉花姑娘请了谁帮她治病,让我们来写一写“请”和“帮”字吧! 师范写,生试写。 ②小朋友们翻开书,用“~~~”划出来,最后是谁治好了她的病,用“——”划出来。板书:燕子 啄木鸟 青蛙 七星瓢虫 a、认识啄,出示[啄木鸟图片]。 b、看谁最厉害,能把小动物们送到这段话里读一读。出示[幻灯片] 棉花姑娘盼望有个医生来给她治病。她先请______给她治病,接着请________给她治病,然后请_________给她治病,最后,________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 ③咦?(手指板书)燕子、啄木鸟、青蛙为什么不能帮棉花姑娘,而七星瓢虫却能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利用词卡,巩固识字 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读对了,大家跟读一次。 【板书设计】 30、棉花姑娘
伤心 ? 开心
生病了 病好了
燕子 啄木鸟 青蛙 七星瓢虫
【教学反思】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对话很有意思,非常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语言和心理特点,孩子们很感兴趣。 用谜语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字的学习采用随文识字、书写的方式,将教学的难点适当分散,减小学生接受的容量,让学生更有兴致学,也学得更到位。 ????这篇课文中有的部分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所以,通过朗读就能反馈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课内的内容,还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有机联系。简单的口头拓展,让那些知识面比较广的学生有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30课《棉花姑娘》(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姑、娘”等7个生字,会写“只、星”等6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请求的语气。   3、认识一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和益虫。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常识,让学生有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词语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相机识字 1、猜谜导入。 ①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我们先来猜一个吧,边认真听边努力想: 像云不是云,地上开白花。像雪不是雪,越冷越大,大家都爱它。打一种植物。 ②板书:棉花(huɑ)。 a、“花”原来是——第一声,现在读——轻声,跟读。 b、开火车读。 2、补充课题。 ①棉花是一种植物,课文里把它当作人来写,亲切地称它为——(板书:姑娘ɡū niɑnɡ)。 a、“娘”原来是第二声,现在读——轻声,小老师带读。 b、开火车读。 c、观察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重点回忆形声字的规律) ②(擦掉拼音)读题。
3、看图置疑。 ①师:小朋友们想不想看看棉花姑娘? ②出示两幅图: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中,棉花姑娘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板书:伤心 开心。 ③板书:为什么从“伤心”到“开心”,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 二、 初读识字   1、学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听的同学要注意读的同学有没有把字读正确,并想一想:“棉花姑娘为什么伤心?最后她又为什么变开心了?” 三、 读中学字   1、读第1自然段。 ①我们先跟第一自然段交朋友吧,小朋友们边读边想:棉花姑娘为什么伤心呢? 板书:生病了。(“了”的轻声) ②随文识字。 a、是谁让棉花姑娘生病了?出示卡片[蚜]说说怎么记它?(换偏旁、加一加。) 出示[蚜虫图片]师简介:蚜虫专门吸收植物叶子里的水分和营养,是一种害虫。它虽然比芝麻还要小,危害却很大。植物要是长了蚜虫,就像我们生病一样难受。 谁来说说:( )的蚜虫。引出“可恶”,它就像我们常说的——讨厌。 想一想:蚜虫可恶在哪里呢? 瞧瞧,“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这蚜虫还真不少呢。如果现在你就是棉花姑娘,有成千上万只蚜虫在你身上爬来爬去,你会有什么感觉? 这个时候,你最希望什么? b、出示[幻灯片]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 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盼”的。 老师想用讲故事的方法记记“治”,出示卡片[治], 说说你是怎么认识“治”的。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③齐读第一自然段。 2、读第六自然段。 ①后来棉花姑娘为什么开心呢?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板书:病好了。(“了”的轻声)②健健康康的棉花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幻灯片]:碧绿碧绿的叶子 雪白雪白的棉花。a、“碧绿碧绿”“雪白雪白”表示什么? b、用了两个“碧绿”说明叶子——特别绿;用了两个“雪白”说明棉花——特别白。 c、分别用“碧绿碧绿的______、雪白雪白的______”说词。 d、完成课后练习。 ③长得这么好看,怪不得棉花姑娘变得那么开心呢!出示[幻灯片]她咧开嘴笑啦! 指导朗读。 ④齐读第六自然段。 3、把握文意,学写生字。 ①棉花姑娘请了谁帮她治病,让我们来写一写“请”和“帮”字吧! 师范写,生试写。 ②小朋友们翻开书,用“~~~”划出来,最后是谁治好了她的病,用“——”划出来。板书:燕子 啄木鸟 青蛙 七星瓢虫 a、认识啄,出示[啄木鸟图片]。 b、看谁最厉害,能把小动物们送到这段话里读一读。出示[幻灯片] 棉花姑娘盼望有个医生来给她治病。她先请______给她治病,接着请________给她治病,然后请_________给她治病,最后,________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 ③咦?(手指板书)燕子、啄木鸟、青蛙为什么不能帮棉花姑娘,而七星瓢虫却能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利用词卡,巩固识字 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读对了,大家跟读一次。 【板书设计】 30、棉花姑娘
伤心 ? 开心
生病了 病好了
燕子 啄木鸟 青蛙 七星瓢虫
【教学反思】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对话很有意思,非常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语言和心理特点,孩子们很感兴趣。 用谜语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字的学习采用随文识字、书写的方式,将教学的难点适当分散,减小学生接受的容量,让学生更有兴致学,也学得更到位。 ????这篇课文中有的部分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所以,通过朗读就能反馈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课内的内容,还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有机联系。简单的口头拓展,让那些知识面比较广的学生有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