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2024级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答案】D
2.
【答案】B
3.
【答案】D
4.
【答案】D
5.
【答案】A
6.
【答案】D
7.
【答案】B
8.
【答案】A
9.
【答案】C
10.
【答案】D
11.
【答案】D
12.
【答案】B
13.
【答案】C
14.
【答案】B
15.
【答案】C
16.
【答案】C
17.
【答案】B
18.
【答案】B
19.
【答案】D
20.
【答案】A
21.
【答案】B
22.
【答案】D
23.
【答案】A
24.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
【答案】(1)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层层分封,具有等级性;诸侯有较大独立性;诸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2)特点:郡县长官中央任免考核不得世袭;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进步: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打破了原有的贵族政治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6.
【答案】(1)主张:道:无为而治;儒:仁政;墨:尚贤;法:以法治国(法治)。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2)变化:由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到尊崇儒术。
原因: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黄老无为思想不适应现实要求;儒学提倡的礼仪、和谐等迎合现实需要;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答出三点即可)
27.
【答案】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雅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2024级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考古学的成就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下列考古重大发现中能够证明中华有五千年文明的遗址是( )
A. 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 B.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C. 云南元谋的元谋人遗址 D. 浙江杭州的良渚遗址
2. 考古发现,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 兼容并蓄 B. 多元一体 C. 和谐共存 D. 天人合一
3. 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某原始人墓葬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据此判断该遗址处于( )
A. 旧石器时代早期 B. 旧石器时代晚期 C. 新石器时代早期 D. 新石器时代晚期
4. 考古资料显示,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出现邦国林立的现象,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等。这可以说明( )
A. 分封制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B. 礼乐等级制度形成并发展
C. 龙山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 D. 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5.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这两段记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宗法制度早在夏朝就遭破坏
C. 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 D. 史料记录有出入历史无结论
6. 据史书记载,商王自称“余一人”、“予一人”,以示其至高无上,唯我独尊。商王朝见于甲骨卜辞的官职名称有“尹”、“多尹”、“司工”,“马”、“射”,“巫”等二十余种。这表明商朝( )
A. 君主专制的确立 B. 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 宗法制度的成熟 D. 国家机构趋于完善
7. 有学者指出,商代法律是在继承夏代“奉天罚罪”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根据“天”和“神”的 名义制定的,统治者对人的处罚都特别强调鬼神和上帝的意思。据此可知,商代
A. 沿袭了夏代的官僚体制 B. 政治领域神权色彩较浓厚
C. 民众普遍崇信天神意志 D. 统治者借助神权实现集权
8.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全族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家国同构 B. 封邦建国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
9. 《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这一记载( )
A. 表明土地可自由买卖 B. 论证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C. 说明了土地经营方式 D. 标志着分封制的瓦解
10. 刘向《〈战国策〉书录》中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刘向意在说明( )
A. 争霸战争的激烈 B. 民族交融的发展
C. 贵族统治的衰落 D. 礼乐制度的崩坏
11.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 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 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 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12. “中国”一词原指周朝的施政范围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夏各政权,用于区分不同的人群以及华夏政权。春秋时期,秦、楚不在“中国”之内,而战国时期,秦、楚、吴、越则逐渐被囊括在“中国”的范畴中。这说明先秦时期( )
A. 周王室中央权威增强 B. 华夏认同观念出现
C.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D. 列国纷争趋于缓和
13.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
A. 意图平衡各国实力 B. 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
C. 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D. 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
14. 下面为先秦部分著作引用《论语》中语句次数的统计表(单位:次)。该表可用来说明( )
A. 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较稳固 B. 百家争鸣利于促进思想交流
C. 国家统一趋势影响学术发展 D. 诸子思想间的隔阂逐渐消弭
15.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猪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 无为而治政策的实施 B. 宗法制度的繁荣
C. 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D. 商业活动的发达
16.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及其对应的流通区域:黄河中游诸国流通“布币”,东方齐国流通“刀币”,南方楚国流通蚁鼻钱。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 中原各国经济相对发达 B. 市场管理体系日益规范
C. 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D. 齐国货币铸造技术最好
17. 老子认识到事物间相互依存、彼此消长的发展规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体现了老子( )
A. 无为而治的理念 B.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 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 逍遥自由的观念
18. 秦始皇在原由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加刻诏书铭文,或下令让政府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并在上面刻铭文,发至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这一举措( )
A. 旨推动工商业发展 B. 对国家统一有长远意义
C. 开启货币官铸的历史 D. 说明秦朝制度缺乏创新
19. 《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一次“革命”是指( )
A. 世卿世禄制度的确立 B. 封建土地制度确立
C. 宗法制家族制度形成 D.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20. 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宗法等级君主政体,其典型是西周王制,简称“王制”;二是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其典型是秦朝帝制,简称“帝制”。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
A. 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 B. 官僚政治比贵族政治更先进
C. “公天下”优于“家天下” D. 建立者对国家结构认识不同
21. 有学者认为,秦朝的统一形态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军事控御等“硬件方面”应该是明确有效的,但在“软件方面”却远远没有达到统一天下的基本要求,甚至还一直存在着两大板块之间无法弥合的对立与仇视。据此可知,该学者旨在说明()
A. 官僚政治符合时代潮流 B. 秦朝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C. 秦朝的速亡具有必然性 D. 秦的统一形态明确有效
22. 汉武帝时,卫青以侍中身份“出入禁中、顾问应对”,后因其三次北伐匈奴有功,武帝“以青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代行太尉职权。武帝临终时,又以侍中出身的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统领朝政。这反映出武帝时期( )
A. 外戚势力控制朝政 B. 军功阶层长期把持朝政
C.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 中枢权力运行机制调整
23. 汉武帝时,国家设立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易地出售,辗转交换,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往长安;同时设立平准官,根据市场物价涨落来贵卖贱买货物。汉武帝此举意在( )
A. 增加政府收入 B. 减轻农民负担 C. 促进商业发展 D. 打击地主豪强
24. 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
A. 促进学术自由 B. 推动教育普及 C. 巩固儒学地位 D. 培养实用人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经过西周的封建体制,中国经历了为时数百年的文化融合过程。
——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县作为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的政令。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在此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分裂的,所谓“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
——傅乐成《中国通史·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并概括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的特点,并说明与西周分封制相比,秦朝郡县制的进步之处。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源头活水,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材料二 刘邦统一天下后,国家残破、经济凋零,内有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控制着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外有北方强敌匈奴伺机骚扰。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国家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而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
——摘编自樊海永《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并简析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周至秦朝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对后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巨大且深远的影响。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转型。在此之前,中国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帝王集权的时代。而这一重大转变,被史学家称为“周秦之变”。
——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周秦之变”这一论断进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