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培育核心素养——初中历史七年级新教材研读与教学实施策略(PDF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立德树人 培育核心素养——初中历史七年级新教材研读与教学实施策略(PDF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8 12:1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历史七年级新教材研读与教学实施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
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
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
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的价值观,体现人类
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明确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义务教育课程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教 历 新
育 史 教
培 课 材
养 程 解
目 五 读
标 大 以
与 核 及
核 心 教

心 养 学
素 分 实
养 解 施


第一章
一、教育培养目标与核心素养
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
素质教育......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
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
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一、教育培养目标与核心素养
2.核心素养的含义与特点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
2.反映“个人需求”,反映“社会需要”
3.综合性,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
4.跨学科的,高与学科知识
核心素养
5.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
6.连续性和阶段性
7.整体性、情境性、反思性
8.反映“全球化”和“本土性”的要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核心素养的关系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一、教育培养目标与核心素养
3.历史课程五大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史学思想方法
指导思想 正确价值观
必备品格
一、教育培养目标与核心素养
4.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 正
唯物史观 落
历 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确的
史 实价
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
课 时空观念 值立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观
程 —德
核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实证 必树
心 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备
品人
素 格
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 根
养 历史解释 —的态度和方法 本

键任
家国情怀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 能
会责任 力务
第二章
二、历史课程五大核心素养分解
素养1 唯物史观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目标要求:
①能够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创造者
③知道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
接动力
⑤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
⑥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结合史实进行阐述和说明
二、历史课程五大核心素养分解
素养2 时空观念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目标要求:
①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初步掌握计算历史时间和识别历
史地图的方法,并能够在历史叙述中运用到这些方法。
◎公元纪年与世纪、年代换算(公元前)
◎周年计算(跨越公元和不跨公元)
◎年号纪年于公元纪年换算
◎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八上)
◎干支纪年
二、历史课程五大核心素养分解
素养2 时空观念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目标要求:
①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初步掌握计算历史时间和识别历
史地图的方法,并能够在历史叙述中运用到这些方法。
二、历史课程五大核心素养分解
素养2 时空观念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目标要求:
②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
间中加以考察,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地位和作用
汉初“无为而治” —— 汉武帝“尊崇儒术”
二、历史课程五大核心素养分解
素养3 史料实证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目标要求:
①了解史料的主要类型,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
能力
史料分类
按表现形式:实物史料(指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留下来或遗留下来有形物
品,如人类化石、考古遗址、出土文物)
文献史料(指用文字语言记载的历史资料,包括各类史书、档案、
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杂志报纸等)
口述史料(指当事人或知情人留下的口头资料。如传说、访谈录)
图像史料(指影像史料,如地图、画像、照片等)
音像史料(能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录音、录像及纪实性影视作品,
如电影、纪录片等)
数字史料(指多媒体资料,如电子书、电子期刊、网页等)
二、历史课程五大核心素养分解
素养3 史料实证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目标要求:
①了解史料的主要类型,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
能力
②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用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
③初步形成证据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史料分类
按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当时或当事人提供的史料,如出土的文
物、照片等。
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对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
释,如根据一手史料整理而成的人物传记、历史记录片等。
二、历史课程五大核心素养分解
素养3 史料实证
史料信度
形式 证史价值
遗址 遗址遗物可证文献之记载,可补文献之缺失。是研究、复原其社会面
遗物 貌的实物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历史 没有经过刻意伪造的照片是还原历史的可靠证据
照片 从拍摄动机与达成效果的不一致中可以发现深层的证史价值
照片不能反应历史全貌,证史必须图文互证
文学 能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对所处时代和当时事件的认识,和历史记载
作品 相互印证,是有益补充,反映时代风貌
二、历史课程五大核心素养分解
素养4 历史解释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目标要求:
①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
②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③在理解和辨析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
的历史认识
二、历史课程五大核心素养分解
素养4 家国情怀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目标要求:
①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③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崇尚英雄气概,传承民族气节
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树立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⑤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认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
互关联。
⑥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体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视野和胸怀,初步树
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⑦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家乡、国家和世界发展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和
责任担当。
第三章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变为以黄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原始农耕生活 将楚汉之争放到第一部分,西汉建立背景
远古的传说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以事带人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夏商周的更替
甲骨文与青铜器 原6 动荡的春秋时期
原7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单元导语
时间轴
学习要点
情境导入,多以图片形式,更直观,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想象图、文献史料、实物史料)
基层人民群众、英雄式人物 家国情怀
百万年的人类史 围绕生产、生活作文章,以工具使用和用
火为抓手
农耕文化,农业起源除了栽培农作物,还有
一万年的文化史 生产工具的演进和应用、定居生活、制作陶
器以及饲养家畜。
五千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生产力发展、早期城市、
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出现、早期国家产
生,作为中华文明形成的基本标志。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远古传说(实物和传说互相印证)
依据是什么?
(2024云南中考)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
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
A.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2024新疆中考)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
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已经会人工取火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
甲骨文“家”
生产力 生产关系
(2024四川成都)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一处距今 5300 多年的都邑遗址内,发现了
由野猪牙雕刻而成的、外形酷似正在吐丝状态的家蚕以及大量的农作物。这反映了当
时( )
A.农桑文明的出现 B.山顶洞人的存在
C.纺织技术的成熟 D.城市功能的完备
(2024江苏)1.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
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
这表明当时的人们( )
A. 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B.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C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D.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024黑吉辽高考)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
“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
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 )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生产力发展、早期城市、
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出现、早期国家产
生,作为中华文明形成的基本标志。
实物史料
口述史料
(2021四川成都 2)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
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
图1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图 图2 牙璋
A.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D.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自禹建立夏朝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史称先秦时期,大约经历
1800多年,这一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重点1:把握夏商周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
夏:“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商:奴隶社会性质
西周:分封制
重点2:掌握夏商周时期思想、文化、科技方面最具特色的成就
“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百家争鸣”全面兴起
重点3:注重走向统一的趋势以及华夏观念的产生
西周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推行由上而下的“分封制”,
可以视为早期国家“大一统”格局意识形成进程来加以认识。
难点1:立足于贯彻和落实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难点2:历史概念较多
铁器、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
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
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考虑到鲜明的时代特征,军事学在世
界上最早、最具代表性
唯物史观:
②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和历史创造者
④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
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
动力
楚汉之争
放在西汉建立这一课 丰富建立背景,使学
生理解“休养生息”政策
执政者的反思:
中央--------地方
汉初 :郡国并行制
正确的民族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代对边疆管理
传承与创新
对人物经历、人物品格进行深度挖掘,民族精神的载体
对宗教部分 点到为止
是大一统国家发展的体现 文化的系统性和兼容性
联系我国的民族政策
注意提法:
1.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
(汉与少数民族,来头不是同一个政权)
2.民族交融:
各自发展 共同发展
(你影响我,我影响你)
《三国演义》
《三国志 武帝纪》
《后汉书》
《三国志 蜀书》
局部统一对巩固边疆的积极
意义
探究西晋短暂的原因(活动)
民本思想
中考题
高中阶段考试
2024成都中考
民族交融
古代史线索提示
1.考察史料实证
2.考察中央集权在各个朝代的不同表现(措施)
3.古代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4.古代文化成果(发明创造、培养文化自信)
5.中外文明交流(汉:丝绸之路,唐:开放包容 反面:清 闭关锁国 )
6.国家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汉、元、清)
7.民族交融(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8.主题整理(注意目录)
1.处理文言文:将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进行注解,标注有关学习主题。
2.对知识板块的整合:强干弱枝 抓历史脉络 逻辑 脉络
3.阶段性的小测 关注中考题
谢谢指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