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
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袁绍,字本初 曹操,字孟德
(董卓之乱后)经过五六年复杂的分合过程后,全国逐渐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充、豫二州……等等。北方的割据形势特别严重,割据者烧杀掳掠,混战经年,使社会生产受到空前的大破坏,出现了“白骨纵横万里”的惨象。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五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1.此种景象下,人民最期望什么?谁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阅读课本第一目,勾画要点,分层分类,可自学后讨论。
2.请列举曹操能够击败袁绍的原因。
战役 官渡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地点 官渡
作战双方 曹操VS袁绍
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影响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七年级上册课本插图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摘自《资治通鉴》(207年)
将军是汉朝王室的后裔,信义天下闻名,如果能占有荆州与益州,据守险要,安抚戎、越等族,与孙权结盟,对内整顿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这样,就能建成霸业,复兴汉朝王室了。
3.对话双方可能是谁?为什么要“与孙权结盟”?
七年级上册课本插图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战役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 曹军 孙刘联军
力量对比 兵力20余万 兵力约5万
特点 以少胜多
战术 不习水战,连接船舰 水火齐攻
结果 曹军大溃,北撤
影响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七年级上册课本插图
4.两场战争曹操为何会一胜一败?
战役 官渡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 曹操VS袁绍
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影响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战役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 曹军 孙刘联军
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军大溃,北撤
影响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
5.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所记载之史料较为翔实可靠,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完整记叙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曹魏
蜀汉
东吴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加速西南地区开发
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到达夷洲,加强大陆与台湾联系
七年级上册地图册
七年级上册地图册
七年级上册课本插图
军阀割据
三国鼎立
6.从东汉末的割据到三国鼎立,体现了什么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七年级上册地图册
七年级上册课本插图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中……虽然其中也有像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分裂纷争时期,但每次分裂过后又会再次迅速回到大一统的局面,每次短暂的分裂又催生了下一段长久统一的大一统王朝的诞生。
大一统的时间达到了1700多年,可以看出,统一和团结是历史主流,也是历史大方向和大趋势。
——摘自《西部学刊》《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内在机理浅析》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1、任选一位你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制作人物历史卡片,力求图文并茂;
2、搜寻与三国历史有关的成语故事,争取用最为朴实生动的语言为大家展示。
作业(二选一)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本诗评述的战争影响是( )
A.加速了当时中国统一的步伐
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造成了南北朝对時的局面量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寞定了基础
练一练
2.下列与三国历史相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曹操虽然统一北方,但并不是三国时期的人
B.曹丕称帝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
C.诸葛亮既生活在汉末,也曾经担任蜀汉丞相
D.孙权曾经派卫温到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练一练
3、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它”指的是(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夷陵之战
练一练
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哪一幅图示反应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
孙权
刘备
曹操
刘备
曹操
孙权
曹丕
刘备
孙权
曹丕
孙权
刘备
A
B
C
D
练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