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
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课标要求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请把下面内容进行正确连接: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全民族抗战时期
(1937——1945)
消灭地主,并没收其财产和土地。
(打土豪,分田地)
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剥削,而不是
消灭封建剥削。(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革命依靠的“农民”,包含中农/贫农/雇农,不包含富农。
看图思考,“农民”一词使用频率发生了什么变化?
“农民”一词在不同时期法规中出现频率统计
“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1936年毛泽东
农民
土地
土地改革—背景
2
20-30%
占有土地比例
70-80%
地主
农民
90%
10%
农村人口比例
90%
10%
当时的土地制度合理吗?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土地制度不合理,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
生活艰难困苦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土地改革—背景
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抗战时期
抗战胜利后
土地改革—背景
《中国土地法大纲》
时间
内容
总路线
1947年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贫雇农占农村人口的70%以上,他们深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土改中的主力军。中农经济地位很不稳定,一部分人还受别人剥削。在土改中把贫雇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即把农村90%的人口结成的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土地改革—概况
解放区的土地政策
——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时间文件
内容
总路线
成果
实质
作用
1947年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历时一年多完成,各解放区农民分得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
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
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地主 农民
地主
土地私有
农民阶级
农民
土地私有
历时一年多完成,各解放区农民分得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解放区群众在登记、丈量土地
土地改革各地斗地主
农民分到牲畜
土地改革—结果
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平均土地占有只有0.93亩,到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
—《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
土地改革—意义
在参军保田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各地农民不仅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而且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破路队等随军组织,担负战地勤务。他们还广泛建立与加强民兵组织,配合解放军作战。
解放区出现参军热潮
最后一把米,用来作军粮,
最后一尺布 ,用来做军装,
最后的老棉被 ,盖在担架上,
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解放区民谣
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土地改革—意义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
—毛泽东
“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毛泽东
千里挺进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背景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1947年6月,为了把战争引向国
统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
鲁豫野战军12.4万人挥师南进,
千里跃进大别山。
晋冀鲁豫
三军配合
两翼牵制
大 别 山
千里挺进大别山
时间
领导人
军队
意义
1947年夏
刘伯承、邓小平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大别山
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概况
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队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280万
365万
优于敌军
不足
大为改善
略占优势
巩固
危机四伏
高昂
低落
总兵力
机动兵力
装备
后方
士气
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
三大战役—背景
材料1:东北野战军到1948年8月,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国军东北兵力50万。东北国民党军队孤立分散,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材料2: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解放,土改基本完成,解放区得到巩固,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人力物力比较充足,已经对国民党军形成局部优势。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概况
辽沈战役
时 间
地 点
部 队
将 领
意 义
1948年9月-1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人民解放军
解放了东北全境
东北
三大战役—概况
关门打狗
淮海战役
时 间
地 点
部 队
将 领
意 义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
三大战役—概况
平津战役
时 间
地 点
部 队
将 领
意 义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华北(北平、天津、张家口)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三大战役—概况
平津战役中,中共为什么采取和平解放北平?
和平解放能减少人民伤亡,是人心所向。
保护北平城市和文物。
傅作义
北平人民庆祝解放
解放军进驻北平
时间 战役 名称 作战 部队 指挥员 歼敌改编敌人数 解放 地区 影响
1948年9月 1949年l月 辽沈 战役 东北 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47万人
淮海 战役 中原、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 邓小平 陈毅 粟裕、谭震林 55万人 平津 战役 东北、华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52万人 ——
三大战役—概况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东北
全境
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华北
全境
127万
430万
1946年6月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48年秋
280万
365万
190万
370万
1947年6月
人数
358万
204万
1949年1月
三大战役后,不管是军队人数还是军队士气,人民解放军都远胜国民党军队……
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
地点
目的
内容
七届二中全会
①党的工作中心调整:由乡村转向城市,恢复发展生产
②重新明确奋斗目标: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制定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1949年3月
河北西柏坡
①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②准备新中国的建立
南京
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进军令
渡江战役—背景
渡江战役
时间
结果
意义
渡江战役
横渡长江,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有一位海外学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400万美式装备的军队,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3年就被“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打得落花流水。
你认为奇怪吗?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小组讨论,中共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经济:
社会:军事: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作战方针明确,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实行土地改革,激发农民积极性
得民心者得天下
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1949年蒋介石败退逃往台湾
明朝末年,荷兰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
分离至今
祖国统一 不可阻挡
知识构建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土地改革
三大战役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平津战役
千里挺进大别山
渡江战役
人力物力保障
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以北
南京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