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自制第12课《科学与艺术》(51张ppt)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自制第12课《科学与艺术》(51张ppt)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9 21:5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释题标题“科学与艺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引用了
李政道博士的话:“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
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硬币”的比喻,道出了科学
与艺术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揭示了两者共同的基础
与目标。抽象的联系,有了形象的描述,不可捉摸
的关系,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物体。本文论述的中心
就是阐发科学与艺术沟通的意义,因为巧用了李政
道博士的名言,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所以凭借题目
这一眼睛,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思想的脉络、
情感的起伏。 12.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学习了《学问与智慧》这篇文章,同学们知道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既需要有学问,更需要有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样既需要科学教育,更需要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对科学教育会产生决定性影响。今天我们和同学共同学习沙林的《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 导入新课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教学目标 1、学习摘引和转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2、让学生懂得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事物不是孤立的,而且普遍联系的。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懂得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2、明白科学与艺术沟通的意义。共鸣:
抽象:
依据:
关联:
升华:
意境:词语解释: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
调。 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根据。 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炼。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读课文,思考下边几个问题①李政道博士的观点是什么?
②作者如何摆事实,阐述艺术教育对科学产
生决定了影响的?
③文章怎样分析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④我国当前科艺、文理沟通的状况如何?①李政道博士的观点是什么?
李政道博士认为:
科学和艺术是相结合的。 ②作者如何摆事实阐述艺术教育对科学产生决定了影响的?
作者介绍前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在美国引起的震动与反省。他们花10年时间终于找到了原因;两国科技人员不同的艺术素养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
接着分别介绍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与艺术(音乐、美术)的巨大成就。
美国人研究俄国人得到结论,分析美国空间技术落后,是由于科技人员的艺术素养不如俄国人。介绍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研究。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验证艺术对于科学的作用。研究的成果是:使美国人提高了对艺术教育作用的认识,将艺术教育上升到基础教育核心学科的位置。③文章怎样分析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分析美学鉴赏和科学观念理解,既需要智慧,也需情感。智慧靠情感,开创新的道路;情感靠智慧,达到完美的成果。科学与艺术不可分,智慧与情感不可分。至此,我们才比较清楚地理解“一个硬币的两面”的比喻意义:一是密切关联,不能分割;二是彼此渗透,同出一源。“它们都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在程度、范围、时间和价值方面,科学与艺术都是一致的。④我国当前科艺、文理沟通的状况如何? 我国当前科艺、文理沟通的状况,不能
令人满意,限制了创造性人才的出现。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
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理清文章的结构明确: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强调艺术的“创造力”的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围绕下面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明确:明确: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明确: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的表现。问题5:根据上文简要说明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上是一致的。 明确: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明确: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问题6:作者引用李白的诗歌,列举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证明了什么观点?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问题7:作者说“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你能举出实例证明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吗? 问题8:在同一个自然段中找出与画线的句子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摘抄在下面,并说明为什么采用大致相同的句式。问题9:末段“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喻什么?明确:比喻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通俗易懂。明确: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因为两句话是比较科学家和艺术家相同的方面,采用大致相同的句式有助于说明问题,便于读者理解。 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明确总结全文1、中心意思
科学与艺术,并非互不相关的两个领域,科学的发展,科技人才的培养,亟待沟通科学与艺术,进入人文和理工相通的境界。
写作特点
摘编、转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这样,论点鲜明,论据充分,传达的信息量丰富。介绍李政道博士的观点,用摘编方法的段落:1段、3段、16段至18段;用转述方法段落;6至13段。拓展迁移 联系生活谈谈事物不是孤立的,
而是普遍联系的。 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嫦娥二号科学与艺术向人类展现美好的世界科学和艺术:“深奥的创造”
科学和艺术:对真理的追求
科学和艺术;洞察现实维纳斯掷铁饼者巴尔扎克和他的小说《高老头》真实刻画社会生活的《人间喜剧》 “它在里面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马克思:《资本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陆游《初冬》
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
《鸟啼》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三闻闻黄鹂,幼妇悯蚕饥。
四月鸣布谷,家家蚕土簇。
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科学创造与艺术创作的情意制动因激情
想象
灵感
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揭开王冠之谜爱因斯坦牛顿李贺《梦天》
黄尘清水三山下,
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鲁班发明了锯 佐志的压缩空气制动器 邓禄普制成轮胎 雷奈克使上了听诊器 法拉第与发电机 凯库勒:睡梦中做出的科学发现苯的碳原子环状结构由灵感催生的妙句《安娜.卡列宁娜》
“奥布浪斯基家里的一切都乱了。”科学文艺作品 科普读物
科幻小说
科幻电影法布里 <昆虫记> “ 另外一种是水蛛。 它能替自己做一只性能很好的潜水袋,里面贮藏着空气。它在这 里面等待猎物经过,同时也可以说是在避暑。在太阳像大火炉一样的日子里,这地方的 确是一个舒适凉爽的避暑胜地。人类中也有人尝试用最硬的石块或大理石在水下造房子。”凡尔纳 著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地心旅行记》《神秘岛》等;出色地预见到许多项未来的科学器械和发展,包括潜艇、水下呼吸器、电视以及太空旅行等。现在这一切都已经成为现实
克隆技术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