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前221年-公元220年)
选择性必修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3.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4.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中外历史纲要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3.通过了解秦汉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两汉衰亡的原因。
2025届:中国古代3
必备知识分析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制度 1.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确立,奠定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国家民族: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3.官员选拔与管理:重法吏、察举制发展了官僚政治,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巡视监察制度延续后世。
社会治理 1.户籍制度:秦朝户籍分类,汉朝编户齐民,封建国家征发赋役、维护稳定、巩固统治。
2.法律与教化:秦朝法家思想治国;汉朝开始律令儒家化,以经注律,礼法结合,目的是维护纲常伦理。
3.经济政策:统一货币、重农抑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征发赋役(田赋,人头税和徭役)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经济与社会生活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1.铁器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发展。
2.小农经济(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初步发展,东汉庄园经济(农业庄园式劳作方式)普遍。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1.国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城市“坊”“市”分离,日中为市。
2.国际:汉朝开辟丝绸之路(丝绸、养蚕和缫丝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漆器及制造技术传出;汗血马、苜蓿、葡萄,胡桃、胡萝卜等胡字系列物种和佛教传入)
文化交流与传播 1.多元一体、文化认同:秦朝尊崇法家学说;汉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2.文化创造、成就斐然: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传播发展;《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医学、史学、文学成就突出。 3.文化交流与传播:丝绸之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秦汉(秦:前221-前206;汉:前202-公元220)
总特征: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必备知识分析 1.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确立,奠定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1.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2.汉朝:中外朝制;郡国并行、推恩令。
2.国家民族: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1.秦朝统一;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车轨,修弛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等。
2.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
3.官员选拔与管理:重法吏、察举制发展了官僚政治,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巡视监察制度延续后世。 1.选拔: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汉朝察举制、征辟。
2.考核:上计制。监察:御史大夫,汉刺史制度
4.法律与教化:秦朝法家思想治国;汉朝开始律令儒家化,以经注律,礼法结合,目的是维护纲常伦理。 法律是国家统治工具;
教化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5.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封建国家征发赋役、维护稳定、巩固统治。 (2)建立基层民众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机制。 1.户籍:秦朝户籍分类,汉朝编户齐民。2.基层组织:乡里,亭(征发赋役,维护稳定);3.社会治理:什伍组织(基层民众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机制)
6.经济政策:统一货币、重农抑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征发赋役(田赋,人头税和徭役)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1.秦朝圆形方孔钱。
2.汉五铢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平抑物价;设常平仓制。对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秦汉(秦:前221-前206;汉:前202-公元220)
总特征: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文化
焚书坑儒
政治
经济
前221年
西汉
东汉
秦朝
前207
前202年
25年
9年
220年
三国魏
造纸术
独尊儒术
黄老之学
重农抑商
盐铁官营
丝绸之路
田庄经济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推恩令/内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
豪强兴起
汉赋/《史记》
时空坐标
公元前230年
秦发动统一战争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秦灭六国
秦朝的统治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
公元前207年
刘邦入咸阳
楚汉之争
秦末农民起义
客观 条件 1.社会: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战争:诸侯兼并战争,民族交融,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
主观 条件 4.经济: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5.政治: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6.变革:商鞅变法后,尊奉法家,奖励耕战,秦国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定基础。
策略 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成果 1.前221年,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控制云、贵西南夷;击退匈奴,修长城。
一、秦的统一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巩固中央集权 特点、职能和作用
国家制度 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三公九卿制 互相配合、互相牵制,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减少决策失误。
郡县制 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提高行政效率。
社会治理 颁布秦律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确立起法律制度。
户籍分类制度 分百姓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封建国家征发赋役、维护稳定、巩固统治。
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乡里制度:负责管理民众和维护社会治安。
什伍组织: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巩固统一措施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整顿社会风俗等。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因、影响
成因
1.经济:农耕经济,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形态;
2.政治:封建王朝维护家天下(地主阶级)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3.理论: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影响
1.政治:形成官僚政治的行政管理,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国家:促进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3.经济:有利于政府组织大规模经济社会活动
4.弊端:容易导致因循守旧、暴政和腐败,人民处境恶劣。(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时期 夏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
特点 1.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贵族掌握政权。 2.依据血缘关系,职位由贵族世袭,地方分权。 任免官吏,与中央集权体制相适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
作用 排斥平民参与政治机会;容易导致政治腐朽、政治割据。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 石耕、耜耕,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学在官府。 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诸侯争战;学在民间,士阶层崛起。
中国古代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
商周到秦汉之际政治文明演进特征
(周秦之变)
特征 依据:制度变革
中央 权力 中央权力 由分散到集中 西周宗法分封制,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权力不集中;秦朝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君主专制。
地方 权力 地方分权 转向中央集权 西周分封制地方分权,诸侯有较强的独立性;秦朝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主要官员由朝廷任免。
选官 制度 贵族政治 转变为官僚政治 商周世官制(世卿世 制), 血缘贵族世袭;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
意识 形态 学术自由 到思想统一 从百家争鸣到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重点探究】
【主题一】秦朝统一和国家政体:(2021.1·浙江高考·2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引自司马迁《史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7分)
原因: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3分)
意义: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4分)
多民族: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国家统一:国家疆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
政体: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主题二】秦制特点及秦陵文化遗产:(2018.4·浙江高考·33)【加试题】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注:问题、答案及赋分略有修改)
材料一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材料二 谈到中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不能不提及44年前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用铲子、刷子和棉签打开已尘封两千多年的黄土,一个排列严整、气势恢宏的神秘地下军阵重现世界。谜一样的秦陵,谜一样的始皇帝。有学者认为兵马俑生动传神,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有学者则从历史认识入手,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从上到下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
——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
(1)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8分)
特点:建立中央集权,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废除世官制,进行军功爵制;平政守法。
观点:肯定秦始皇功绩。(8分)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秦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意义。(6分)
价值意义:突出的普遍价值;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直观生动的历史见证;不同国家、民族相互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6分)
39.(2015·安徽蚌埠三模·37)(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10分)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世官制到军功爵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4分)
成因: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6分,答出三点即可)
材料二 (西欧)在封建主义制度下,没有一个人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如果一个封臣拒绝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封臣们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对近代西欧政治发展的影响。(6分)
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契约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权力相互制约。
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有助于欧洲民主宪政的形成。(6分)
39.(2015·安徽蚌埠三模·37)(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feudal system相比拟,其结果总是尴尬。欧洲之feudal system被称为feudalism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 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14分)
观点:称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是不恰当的。(4分)
论证:封建社会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的一种概括。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更类似于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即: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没有绝对的统治权;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故“分封制”通常也被表述为“封建制”。
秦汉以来,随着三公九卿、郡县制等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君权日益得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渐加强。(10分)
4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早在秦统一之前,秦人就备受歧视,秦文化不为六国文化所容;秦统一后,六国旧贵族和诸多儒生仍然蔑视秦国文明,诽议秦政,甚至在朝廷公开毁议秦政。骄傲的秦国,趾高气扬的秦始皇,被激怒了,他们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屈辱,不能容忍任意诽谤朝政。更不能纵容儒生们继续反秦。这是秦实行文化征服、兼并政策的导火索,也是秦文化统一政策的一个根源。根植在秦始皇内心深处的暴烈、刚愎、功利等特性被诱发,秦文化政策的失误也就暴露出来了。
——胡明焕《秦亡新论》
评材料中关于秦文化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同意材料中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的观点。(1分)
(2)周初秦为西部蛮夷小国,至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国。初期贫弱,风俗野蛮,被六国歧视。经商鞅变法,秦用法家治国,国力增强。法家强调“赏罚”两面,“法术势”三刀。这与西周推行的礼仪教化完全背离。秦用此文化政策“富国强兵”,既是对周文化的逆反与叛离,又是对其之前所受不公正待遇的报复。而这一政策也恰巧迎合了战国兼并战争的时代需要。助推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历史使命。(4分)秦统一六国后,借鉴前代教训,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推行文化专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仍然是文化政策的逆反。面对儒家“法先王”,儒生“是古非今”秦朝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这也算是文化政策的报复心理。这一政策,最终激化了矛盾,导致了秦朝灭亡。(4分)
(3)综上所述,面对时代的变局,秦能顺应形势,调整文化政策,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值得肯定。但,秦文化政策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也最终加剧了秦灭亡的到来。对于文化政策,我们应该顺应形势,与时俱进。(3分)
1.(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2.(2021.6·浙江高考·2)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
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7.(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B
D
C
8.(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9.(2014·浙江文综·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12.(2023·九师联盟2月联考·25)汉初贾谊评价秦朝反击匈奴时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桑弘羊也认为,经蒙恬反击之后,“匈奴势慑,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由此可知,秦朝反击匈奴( )
A.推动了中原文化向边疆扩展 B.成为巩固大一统的关键一步
C.彰显了中央集权制的优越性 D.有利于保障农耕文明的发展
C
D
D
16.(2023·天一大联考高三上期末·25)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的统治方法,就是韩非子主张的法、术、势并用的统治术。秦二世当政时,李斯将其发展为督责之术,使其成为封建独裁和暴君统治的理论基础。这表明秦代( )
A.君权至上局面嬗变 B.法律制度条文不断完善
C.国家治理走向僵化 D.官僚体制设计趋于理性
17.(2023·河南驻马店高三上期末·3)下表所示是战国晚期至秦朝末年秦人墓葬规制的考古统计情况。此表可以说明,这一时期秦国(朝)( )
单位:座,( )内数字为%
A.专制集权体制正式确立 B.大型墓葬规模普遍较小
C.屈肢殉葬模式占据主导 D.社会等级关系不断推广
等级 直肢 屈肢 不清 总计
大型A 大型B 2(22) 2(76) 0 0 7(78) 1(33) 9
3
中型A 中型B 0 6(26) 0 6(26) 1(100) 11(48) 1
23
小型A 小型B 小型C 66(22) 82(15) 13(9) 139(48) 345(65) 104(68) 85(29) 107(20) 35(23) 290
534
152
总计 171 594 247 1012
C
D
24.(2023·贵州高三9月联考·3)下表反映出秦代( )
公元前219年 开始南征百越,灭东瓯、西瓯,设立闽中郡
公元前214年 平定珠江流域,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
公元前214年 收复河套平原,设置了九原郡
A.基层管理制度相当严密 B.强制推行郡县制
C.南北方经济联系的密切 D.开疆拓土的进程
26.(2023·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全国卷·6)秦简中的《傅律》规定:百姓傅籍时,“匿敖童”“占癃不审”“不当老”等弄虚作假行为是不允许发生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初令男子书年”,则更是明显的必须登记年龄大小的铁证。这表明秦朝( )
A.法家思想指导司法实践 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管理 D.地方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D
C
28.(2023·河南高三入学摸底考试一·2)考古发现的秦简中提到,秦朝有一个叫广的居民,他要求把家里的奴隶、庄稼、衣服、器具以及六万钱,全部赠给他的大女儿。最后是他所在乡的乡长经办此事,并且把这个事情记录了下来。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
A.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C.商品交换比较活跃 D.基层管理制度严密
37.(2022·陕西省咸阳市高一上期末·2)秦统一后在地方兴郡县,郡守、县令需要定期上报赋税收益、户口统计、治安状况;郡县下设乡,并置三老、啬夫、游缴,分别掌管教化、赋役、治安;乡下有什、伍,并行连坐之法。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措施( )
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权限 B.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C.完善了地方的行政制度 D.推进了基层的社会自治
34.(2022·福建省福州市高三5月质量检测·2)表1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
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 )
A.底层民众反抗激烈 B.六国贵族势力活跃
C.对外战争动员频繁 D.地方治理体系崩溃
人物 身份
陈胜、吴广 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
刘邦 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
萧何 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
曹参 沛县狱掾(典狱长)
殷通 会稽郡守
任嚣 南海郡尉
D
B
D
客观条件: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血缘分封 天下共主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变法图强 群雄兼并
公元前1046年(西周)
公元前770年(春秋)
公元前475年(战国)
根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统一的客观条件
一、秦朝的统一
国家民族: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主观条件
①地理位置: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个人才能: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③变法革新: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具备了统一的历史条件。
一、秦朝的统一
国家民族: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咸阳
前221-前206
秦兼并六国
策略: 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前230年灭韩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秦兼并六国
一、秦朝的统一
国家民族: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②北击匈奴,收河套地区,连接并修筑长城
北起阴山至辽东
南至北向户
西至临洮、羌中
东至海暨朝鲜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代指极南的地区),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①征服南越,控西南夷
一、秦朝的统一
国家民族: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东方六国
北击匈奴
征服越族地区
西南夷
人口达2000万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长城;统一东南、岭南地区,修灵渠;徙民实边。
历史概念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皇帝总揽大权,个人专断独裁,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分割地方行政体系,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成因:
(1)根源: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济基础);
(2)政治:封建王朝维护家天下的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3)理论: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思考探究】春秋时期的动荡局面教给秦朝哪些启示?如何解决?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君主专制
中央
地方
中央集权
政治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
经济
社会
统一车轨,修弛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秦始皇
统一货币、度量衡(圆形方孔钱;尺寸、升斗、斤);车同轨,修驰道
小篆为全国规范文字
文化
意义:
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材料: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帝制度
秦调兵虎符
二、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确立,奠定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地方权力
集中
中央权力
集中
皇帝
中 央 集 权
君主专 制
三公九卿制
皇帝制度
郡县制
官僚政治
任免官员
二、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确立,奠定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副丞相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军务
(虚有其位)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宫殿警卫
宫门警卫
掌皇帝的舆服车马
皇室事务
司法刑狱
赋税征收管理
皇家私人财务
民族外交
宗教礼仪
特点:官僚政治
家国同构
影响
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与皇帝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以皇权为中心。“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第二,“家天下”(家国一体)。“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有一天,秦始皇到梁山宫,从山上看见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了朕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1)秦始皇为什么如此在乎丞相车骑的多少?
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2)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事无巨细,皇帝独裁;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3)试就此总结皇帝制度本质。
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如何管理疆域辽阔的帝国,群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纪》
思考: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分别提出什么主张?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实行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秦始皇
二、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确立,奠定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中央政府
郡
郡守
县
县令
或县长
皇帝
三公九卿制
受命中央
督责属县
乡
里
里正
治民,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交通要道上
十里设一亭
地方机构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产生的郡县官僚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道)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道)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课堂探究】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分封制 郡县制
时代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划分 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 地域划分。
官员 世袭,拥有封地。 朝廷任免,无封地
性质
影响 有很强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实行郡县制的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建立了我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小篆为国家官方文字
度(长度)
量(容积)
衡(重量)
秦半两:圆形方孔钱
1.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统一钱币
统一度量衡
统一文字
意义: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国家的统一。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确立,奠定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车同轨,修驰道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秦灭六国后,第二年(公元前220年)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秦修直道、驰道的意义?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南北政令统一、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
车子两轮间
的距离统一
为6尺
统一车轨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确立,奠定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3.制定《秦律》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六国的法律,把原来秦国的法律推行于全国。
史称“明发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
4.编订户籍
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里耶秦简户籍簿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确立,奠定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5.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迁徙豪富的目的,主要是使其脱离乡土,破坏其原有的社会基础,削弱其经济实力,以防止他们东山再起)。
6.整顿社会风俗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并规定父子及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到成年还不分家的,加倍征收户籍税。(商鞅变法内容)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确立,奠定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7.其他制度
(1)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链接选择性必修 1·P4】
(2)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更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链接·选择性必修 1·P30】
(3)法律: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篡。此后,历朝法律多以“律”命名。【链接·选择性必修 1·P47】
8.民族关系【链接·选择性必修 1·P62】
(1)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北逐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选择性必修 1】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确立,奠定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教材P15“史料阅读”: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根据教材第15页最后一自然段以及“史料阅读”的内容,概括秦统一的意义。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确立,奠定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01
阿房宫仅前殿就有相当于三分二的故宫总面积!
04
秦直道,令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工、民工突击修筑一条重要军事要道。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
03
秦长城,每年征发民工40余万人。
02
秦始皇陵,修了30多年。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
秦的
“四大工程”
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其中成年男丁大约450万。为完成“四大工程” ,每年征调服徭役的男丁不下三百万。
阶级矛盾激化
1.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四、秦的暴政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确立,奠定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死刑
枭首:斩首后,将其首级悬木示众
弃市:在闹市当众处死
斩:分砍头和腰斩两种
车裂:五马分尸
定杀: 即将犯人投入水中淹死
生埋: 又称活埋或坑杀
绞: 用绳子将犯人勒死
肉刑
黥刑: 也叫墨刑,是在犯人脸上刺字
劓刑: 割去犯人的鼻子
刖刑: 斩去犯人的左右脚,或左右趾。
一人有罪,灭绝其宗族。族刑有时株连到父族、母族、妻族。
连坐
连坐 一人有罪,全家、邻里或有关之人同受刑罚。
族诛
抽胁:可能是指抽筋拔骨
铁桎
束颈的铁钳
2.刑法严苛,天下愁怨
四、秦的暴政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确立,奠定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1)焚书: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史书,非《诗》《书》等诸子百家书籍全部焚毁。
(2)坑儒: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 余名儒生方士坑杀。
目的:为了钳制思想,加强统治。
3.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四、秦的暴政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确立,奠定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据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影响:①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②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焚书坑儒”产生的影响?
3.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四、秦的暴政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确立,奠定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秦朝刑法严苛,人民揺手触禁,“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五.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 前209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号为“张楚”
2.前207 项羽在巨鹿大破秦军,刘邦率部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3.楚汉战争与汉朝建立(前202)
前221 秦王朝建立,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巡游、封禅。
前220 修驰道
前219 秦始皇在泰山封禅
前214 修长城
前213 焚书
前212 坑儒
前210 秦始皇崩,秦二世胡亥即位
沉重赋税、徭役、兵役,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四、秦的暴政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确立,奠定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号为“张楚”
陈胜、吴广皆为楚国人,手下的兵士也大多为楚人,故此举有利于凝聚军心,提高战斗力。
楚的反秦意识最为强烈,能够更好地号召反秦势力。
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历时15年
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五、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楚汉之争
刘邦
废秦苛法,约法三章
主张统一集权
广纳人才,善于用人,善于纳谏
项羽
放纵部下烧杀抢掠
主张分封割据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
材料: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
得民心者
五、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探讨:秦因何而亡?
独断专行
焚书坑儒
赋役严苛
私欲膨胀
刑法严峻
民不聊生
官逼民反
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
(2)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
(3)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4)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本课小结
完成统一,结束割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
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北击匈奴,南伐越族,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疆域
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严刑峻法;赋税繁重;兵役徭役繁重。
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如何评价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