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高三第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时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重点
难点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
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
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
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重点:
1、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
巩固措施。
对接高考
1、2023.北京卷.汉代的“邮”传系统。
2、2023.海南卷.东汉鲁相乙瑛向朝廷请求在孔庙增设一
吏流程图。
3、2023.新课标卷.两汉时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
形成。
4、2023.海南卷.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
的观点。
主干梳理
一、秦的统一
1、条件:
(1)客观条件:
①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③地理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2)主观条件:
①政策优势,个人条件: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②综合国力: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③策略得当: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2、统一的过程:
(1)灭六国,秦朝建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相继
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 —— 秦朝,定都咸阳。
(2)征南方:灭六国后,秦朝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西南夷的控制。
(3)退匈奴: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西 起临洮,
东到辽东)
3、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1)军事层面的统一:兼并六国,北击匈奴,南并越族地区。
(2)制度层面的统一:
①确立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的特点:
1)皇帝独尊:兼采三皇五帝名号,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2)皇位世袭: 自称“始皇帝”,皇位世代传承。
3)皇权至上: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三公:指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为主要辅佐大臣。
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③地方制度:推行郡县制
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
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4、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
经济、 社会的发展。
(4)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经济文化层面的统一:
①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②修驰道、直道。③颁布法律④编制户籍⑤迁
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⑥整顿社会风俗等。
二、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1、秦朝暴政的表现:
(1)人民群众怨恨
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②征发繁重。
③秦朝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
④开疆拓土,修筑长城。
(2)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①内容: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毁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
《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坑杀460余名儒
生方士,史称“焚书坑儒”。
②影响:
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3)秦二世残忍昏庸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秦二世继位,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
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化。
2、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一对戍卒在大泽乡,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天下云集响应。
3、秦朝灭亡:
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 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
灭亡。
4、楚汉战争(BC206——BC202):秦朝灭亡后, 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
楚汉战争。
三、西汉的建立与强盛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汉初的统治(汉高祖——汉景帝)
措施:
(1)思想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2)经济上: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经济得到明
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政治上:
①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②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郡国制)
③王国问题产生及初步解决。
1)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步剪除,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
2)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平定吴、楚等七国叛乱。
3、西汉的强盛:
(1)对内:加强中央集权
①政治上:
1)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3)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以孝、廉和才能为选官标准。
4)分设刺史,负责辖区内巡视监察。
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②经济上:
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③思想上:
1)措施: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
2)影响: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对外:积极开拓疆域
①北击匈奴: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设立四郡: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③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作用:开辟了“丝绸之路”。
④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⑤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意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四、东汉的兴衰(25——220)
1、西汉灭亡的原因:
(1)政治日趋黑暗(2)土地兼并严重(3)赋税徭役沉重(4)社会动荡不安
2、王莽改制:
(1)“新”朝建立: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2)改制:
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3)灭亡:
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3、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
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2)“光武中兴”:
①政治上:加强皇权
1)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2)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3)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4)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②经济上:
1)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2)释放奴婢。
③思想上:重视儒学。
作用: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3)衰亡:
①原因:
1)外企宦官交替专权
2)“党锢之祸” (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触犯了宦官利益,遭
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3)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②过程:黄巾起义
184年,张角创立的“太平道”的信徒,发动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五、两汉的文化
1、史学:
两汉史学的代表性成就是《史记》与《汉书》
(1)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2)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
两汉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
(1)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称为乐府诗,其中
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
3、科技:
(1)医学:
①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意义: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②东汉时《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数学:
《九章算术》,意义: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纸术: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意义: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生活情境
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避讳文化
春节在农历纪年中是一月初一。一月古时又叫“政月”。秦统一六国以后,为了避皇帝嬴政的名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
思考:中国古代的这种避讳文化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皇位独尊,皇权至上
学术情景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亡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大泽乡起义只不过是一次偶然的农民暴动;也有学者认为是它最终推翻了秦王朝。
思考:如何理解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朝灭亡之间的关系
陈胜、吴广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习情境
黄老之学
“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其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一家之言。崇尚自然和质朴,主张“无为而治”。汉初经济残破,民生凋敝,黄老之学适逢其会,成为统治思想。
思考:汉初尊奉“黄老之学”有何重要意义
对汉初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料研习
史料:
下面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中央
皇
帝
丞相、
御史
大夫、
太尉
奉常、郎中
令、宗正、
太仆、卫尉
等九卿
郡守
郡监
郡尉
县令
县丞
县尉
乡
里
地方
[思考] 依据图示,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根据所学知识归纳
中央集权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优点。
集中方向:
①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②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③最终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
优点:
①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②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够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
缺点:
①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易造成决策失误;②权力过度集中,地方
无权,不利于调动地方工作的积极性等。
史料研习
史料: 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略占汉疆域的一半以上。吴
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
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惟得衣食租
税”。武帝行“推恩令”,侯国被纳入中央直属的
汉郡统辖。中央直属的郡由原先15个增加到80个。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西汉初年为解决地方王国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借平定七国之乱,取消其治民权;
②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③颁布“推恩令”,将侯国纳入中央统辖。
史料研习
史料 :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百姓财竭力尽……
——《汉书·谷永传》
东汉外戚梁冀与宦官曹腾合谋,扶立尚未成年的桓帝。从此“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思考]根据史料,分析两汉衰亡的原因。据此你有何启示
原因:
①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②统治者横征暴敛;③外戚宦官专权,
统治黑暗,丧失民心。
启示:
民为邦本,统治者只有关心百姓,才能长治久安。
史论史观
汉代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
(1)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2)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势力过于强大而难以制
约的问题。
(3)设“附益之法”,限制世人与诸侯王交游。
(4)惩治地方豪族,对于抑制地方豪族的猖獗气焰,加强皇
权, 起到显著作用。
(5)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真题集训
1.(2023·新课标卷)[汉代监察制度与地方行政区划]汉武
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
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
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
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B
2.(2022·广东卷)[王国问题解决的作用]“奉朝请”是
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
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
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
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D
3.(2023·山东卷)[士族豪强的崛起]先秦贵族尚马车,
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
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
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D
4.(2022·湖南卷)[汉武帝的赋税政策]汉武帝南征北伐,东
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
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 、告缗、均输、盐铁、榷
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
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A
谢谢观看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