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诸侯的义务
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朝觐述职
缴纳贡赋
《孟子》有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授课教师 : 李家豪
历史一轮复习
学习目标:
1.什么是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是如何形成华夏认同的?
2.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3.百家争鸣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表现(诸子百家的主张)是什么?
名词解释:
华夏观念、小农经济、春秋五霸、尊王攘夷、铁犁牛耕、商鞅变法、孔子、老子、墨子、荀子、孟子、百家争鸣
为何这么说?
有学者曾言:“烽火戏诸侯所引发的战争是历史的偶然,但周王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制度之积弊
经济之萌动
文化之阴霾
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过大
井田制的渐趋松动
学在官府
变
一
经济之变
(井田制下)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经济之变
(2019-江苏高考·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A
选择并开垦私田
铁犁牛耕
新兴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出现
卿大夫靠公田获得财富
赋税
诸侯国进行变法
卿大夫靠税收获得财富
土地私有制出现
井田制
经济之变
问题一:通过使用图中关键词(可以增加)来续写思维导图,理解经济变革的意义
小农经济
经济变革的意义
井田制
选择并开垦私田
铁犁牛耕
新兴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出现
卿大夫靠公田获得财富
赋税
诸侯国进行变法
卿大夫靠税收获得财富
土地私有制出现
小农经济
经济变革的意义
经济之变
什么是小农经济?
经济之变
什么是小农经济?
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其中,有的以自有土地经营,有的以租入土地经营,亦有两者兼之。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④宗法观念影响(家庭、家族式经营)
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经济之变
①分散性: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生产活动分散在各个农户中。
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稳固性与脆弱性并存:小农经济能够通过勤劳节俭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固性;但同时也因为规模小、缺乏积累和储备能力,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外部冲击的影响,表现出脆弱性。
④落后性:由于规模和条件的限制,小农经济往往缺乏必要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动力。
小农经济的特征?
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显然,这里把“细”归结为“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
小农经济的特征?
⑤精耕细作:
(2016-全国高考I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经济之变
D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区别?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
小农经济、采集经济
自耕农经济
佃农经济(租赁关系)
经济之变
致富的关键是什么?
选择并开垦私田
诸侯国进行变法
土地
变法
二
格局之变
尊王攘夷
春秋时期,齐、晋等国为争当霸主而采取的策略。“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威。这一时期周王虽无力控制局势,但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以“尊王”相号召,既可以维持大局的稳定,又可以为倡导者捞取争霸的资本。
谁是夷?
格局之变
如何区分夷夏?
格局之变
夷夏之辨
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将包括原夏、商统治区域在内的整个周诸侯分布之地统称为“区夏”。西周初期将京师之地称为“中国”,后该词的指称范围又扩大到整个“诸夏”,常以“中国”称“诸夏”;同时具有了族类的含义,用以指称形成中的华夏民族。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时期,诸夏又称诸华,或合称华夏,包含有民族文化优越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
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判断夷夏的标准是什么?
地域
格局之变
春秋五霸中的夷夏之辨
《史记索隐》等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荀子》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为何大多数霸主为公,而楚庄王为王?
格局之变
春秋五霸中的夷夏之辨
楚受封于周成王时,活动于汉水和长江中游之间,居于群蛮之中,一直排除在华夏之外。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引起楚人首领熊绎不满。
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 熊渠甚得江汉闲民和,乃兴兵伐庸、杨虿,至于鄂。 熊渠曰:“ 我蛮夷也 ,不与中国之号谥。 ”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
公、侯、伯、子、男
(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D
格局之变
春秋五霸中的夷夏之辨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问鼎中原
楚文化青铜器——王子午鼎
格局之变
孔子眼中的夷夏之辨
“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
“戎狄荐居,贵货易土”
孔子作《春秋》,提出合于周礼者为华夏,违背周礼者为夷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因而认为夏、夷可互变,夷用夏礼,即夷的行为符合周的礼乐文明,夷则进而为夏;夏用夷礼,则退而为夷。
——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判断夷夏的标准是什么?
文化
格局之变
(2023-河北高考-2)春秋时期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中有“徐王”“越王”等称谓,而《左传》等文献却称上述诸侯为“子”。由此可知( )
A.该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B.出土文物信息较为可信
C.当时各国君主专制逐步确立 D. 史料会体现一定主观性
D
格局之变
格局之变
战国初期地图
春秋初期地图
两幅地图体现出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有哪些变化?
国家数量减少:
争霸战争→兼并战争
部分少数民族消失:
夷夏之辩→华夏认同
格局之变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两幅地图体现出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有哪些变化?
出现不少新兴城市
如邯郸:经济发展
长城数量增加:
战争频繁
(2023-海南高考·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B
格局之变
为何秦取得了统一?
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彊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秦统一真的是天助吗?
消灭六国的大业实际上是在秦王嬴政统治的短短十年间完成的?最终会是秦国完成统一?这个问题是中国学术传统中不太注意的,而我们都会觉得这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惜在中国的学术传统里,在必然性的笼罩之下,这些问题都消失了……
侯旭东:《新雅中国史八讲》
格局之变
三
政治之变
政治之变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在诸多变法中为何秦取得了成功?
“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 ——《战国策(楚策一)》
“今秦者,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
——《战国策(西周策)》
“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
——《战国策(赵策三)》
秦
彻底
虎狼
夷人、敌视
受西周文化影响小
政治之变
“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
——《史记·蔡泽列传》
从上述材料中能看出商鞅变法哪些内容?
《秦律》
军功爵制度
统一度量衡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
政治之变
商鞅变法影响是什么?
你认为最重要的影响是哪一个?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普遍推行县制
《秦律》与什伍连坐制
统一度量衡
军功爵制度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提高生产积极性,奠定抑商总趋势
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中央集权
巩固封建统治
强化管理、保证秩序、加强中央集权
奖励军功、提高军队积极性与战斗力
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政治之变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螺)蛤,不待贾而足,地埶(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苟且懒惰、贫穷)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燕……南有碣石、雁门之利,北有枣粟(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粟(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
——《史记·货殖列传》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时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制造农民
不需要农业就能生存,为何要制造农民?
政治之变
制造农民
制造农民
方法
管理
压榨
废井田
开阡陌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推行县制
《秦律》
什伍连坐制
编户齐民
衡量赋税:统一度量衡
田赋:泰半之税三分之二
徭役:更卒、正卒、戍卒
奖励军功,获得更大的土地和人口
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完善逻辑链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一)性质:
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二)历史作用:
①政治上:
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
②经济上:
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③军事上:
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三)历史局限性:
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③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四)特点:
“耕战”、“法治”。措施全面,实行彻底。实用主义。
(2022-全国高考乙卷·45)
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6分)
(1)原因:商鞅变法使百姓勇于公战,军队战斗力强;秦国军队过于注重功利;
秦国军队无礼义教化,不是仁义之师;
秦国军队战斗是“独夫”行为,没有纪律约束;荀子的儒家立场。
(2)评价:积极: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
沉重的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国国内秩序的安定,
保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尚功利、轻教化,军队的整体素质不高,不敌仁义之师,
为后来秦国二世而亡埋下隐患。
四
思想之变
为何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
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铁犁牛耕
士阶层需要靠知识自食其力
井田制瓦解
劳动分工
劳心者、劳力者
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生产效率提高
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治国之策
卿大夫无力庇护士阶层
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问题:通过使用图中关键词(可以增加)来续写思维导图,思考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思想之变
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铁犁牛耕
士阶层需要靠知识自食其力
井田制瓦解
劳动分工
劳心者、劳力者
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生产效率提高
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治国之策
卿大夫无力庇护士阶层
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思想之变
为何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思想之变
两大系统,三条路线
人事系统
自然系统
左
中
右
孔子到战国晚期,左、右、中三条路线不断地在辩证中交叉进行。若要找出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从神秘的命与性,终于走向超越肯定人本身存在的意义。
法家
儒家
墨家
道家
道家
阴阳家
天人观念
思想之变
道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规律
无为
思想之变
道家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家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
思想之变
道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万物齐一”的天道观念
相对主义
思想之变
儒家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仁
什么是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有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思想之变
儒家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德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思想之变
儒家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礼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德是仁的一种体现,礼是仁德的具体化
(2019-上海高考·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侧隐之心”,这句话出自( )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B
(2024.1:浙江高考·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选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
(2023.6·浙江高考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
C
思想之变
儒家
孔孟之道
仁的再发展
学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
羞恶
恭敬
是非
恻隐
羞恶
恭敬
是非
仁
义
礼
智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性善论
思想之变
儒家
孔孟之道
仁的再发展——仁政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主?
民本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孔子
孟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思想之变
儒家
鲜明的仁政思想
仁义、王道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荀子:隆礼重法
A
墨家
非儒即墨
博爱
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行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思想之变
思想之变
墨家
子墨子谓公孟子曰:“丧礼,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伯父、叔父、兄弟期;族人五月;姑、姊、舅、甥有数月之丧。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若用子之言,则君子何日以听治?庶人何日以从事?”公孟子曰:“国乱则治之,国治则为礼乐;国治则从事,国富则为礼乐。”子墨子曰:“国之治,治之废,则国之治亦废。国之富也,从事故富也;从事废,则国之富亦废。故虽治国,劝之无餍,然后可也。今子曰,国治则为礼乐,乱则治之,是譬犹噎而穿井也,死而求医也。
功利
“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
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宗教
(2020.7·江苏高考·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B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①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 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
荀子 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论(人性本恶);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
道家 老子 ①哲学思想(“道”、朴素辩证法);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 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法家 韩非子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用、节葬;⑤尚贤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思想之变
百家争鸣关注于什么?
思想之变
人
人与神(天)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文精神的体现
生产力提高
经济发展
旧制度崩溃
分封制瓦解
宗法制瓦解
井田制瓦解
礼乐制瓦解
战国变法运动谋求富国强兵
士的崛起
游说争辩
郡县制建立
官僚制建立
封建土地制建立
百家争鸣
新制度形成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