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9张PPT)
八年级上册
15-26课
(体系串讲+目录串讲+知识串讲+图片串讲+专题串讲+解题串讲+考前串讲)
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复习一遍过
体系串讲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
黄埔军校
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
北伐战争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南昌起义-创建军队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反抗
长征
1924年
1927年
国民党一大
1926年
北伐战争
1934年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为北伐战争培养人才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局部侵华
九一八事变
正面战场
全面侵华
七七事变
1931年
1937年
九一八事变
1937年
西安事变
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6年
七七事变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二次国共合作
全民族抗战
敌后战场
中共七大
1945年
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
体系串讲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
土地改革
人力物力保障
政治较量
军事较量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山东解放区
陕北解放区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渡江战役
重庆谈判
自卫反击战
青化砭、沙家店战役
孟良崮战役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南京解放
1945年
1948年
重庆谈判
1947年
内战爆发
三大战役
1946年
挺进大别山
1949年
渡江战役
体系串讲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促进
近代经济
社会生化变化
风俗习惯
生活方式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萎缩
产生
发展
短暂的春天
教育和新闻出版业
文学艺术
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19S60S
1898年
民族工业产生
1897年
《申报》
京师大学堂
1872年
商务印书馆
1905年
废除科举制
体系串讲
目录串讲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
第一次国共内战:1927-1937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合作成果:创办黄埔军校、进行北伐战争(1926年7月-1928)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1927年9月
1927年10月,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遵义会议
时间:
地点:
意义: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1年9月18日;沈阳
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6.12.12
张学良、杨虎城
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日本全民侵华)
1937.9,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37.8.13: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1937.12.13:南京大屠杀
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彭德怀)
1945年中共七大: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
目录串讲
1945.10.10,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
1946.6—1949(人民解放战争)
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1947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9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1946.1.10,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
第二次国共内战:1946—1949
目录串讲
张謇:“实业救国”,大生纱厂
一战期间,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社会习俗变化:衣食住行
《申报》、商务印书馆、新华书店
文学:鲁迅、矛盾
美术:齐白石、徐悲鸿
音乐:聂耳、冼星海
歌剧:《白毛女》
电影:《定军山》、《歌女红牡丹》
目录串讲
知识串讲
开始标志
第一次国共合作
学习指导
1924-1927年
反帝反封建(打倒列强除军阀)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924年
广州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标志着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的开始
时间
目标
时间
地点
意义
内容
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一大建党
二大定纲
三大谈合作
国民党一大-正式合作
共产党: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认识到团结同盟者的重要性
国民党:在多次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失败后,认识到必须改组国民党
成果
第一次国共合作
结果
学习指导
创办黄埔军校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
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1926年开始,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进行北伐战争
作用
概况
人物
特点
国共合作破裂
国民革命失败
开始破裂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7月,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完全破裂
原因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知识串讲
时间
北伐战争
目的
对象
经过
结果
意义
性质
1926年7月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③发展: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①开始: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②初期(主战场湖南、湖北):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铁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1925.3.12孙中山逝世
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但并未消灭北洋军阀,真正完成统一
二次北伐: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知识串讲
概况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统治政策
性质
统一全国
灭亡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实行反共政策(“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东北易帜)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全国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宁汉合流
武汉国民政府建立后迁往南京,并入南京国民政府
知识串讲
背景
南昌起义
时间
地点
意义
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1927年8月1日
江西南昌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
领导人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八一建军节
“军旗升起的地方”
“人民军队的摇篮”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①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②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知识串讲
时间
秋收起义
概况
结果
意义
1927年9月
在进军途中,进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
*起义受挫,损失惨重,
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学习俄国
城市中心论
走自己的道路
井冈山道路
启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知识串讲
时间
井冈山会师
双方
结果
意义
1928年4月
朱德、陈毅vs毛泽东
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增强了井冈山地区工农武装力量,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古田会议-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瑞金-毛泽东
军队名称变化
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井冈山会师(工农红军第四军)-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
知识串讲
道路
井冈山道路
局面
建立标志
胜利标志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
工农武装割据
中国近代化探索走过的路
①西方的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②俄国的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城市中心论
③自己的路-将房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启示: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我们取得革命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知识串讲
时间
长征
原因
路线
精神
意义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甘肃会宁会师(1936;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知识串讲
时间
遵义会议
地点
内容
意义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②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①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①军事上: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区分
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
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
生死攸关-遵义会议
转危为安-长征
知识串讲
知识复习
九一八事变
时间
地点
1931年9月18日
沈阳
柳条湖事件
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
占领东北三省,并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
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抗战。
导火线
应对
结果
影响
背景
中国:蒋介石全力“围剿”红军,国共十年内战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摆脱经济政治困境。
1931
1945
1937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抗战胜利
8年抗战
14年抗战
知识复习
西安事变
时间
目的
经过
结果
影响
背景
1936年12月12日(双十二事变)
逼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①民族危机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本)
②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③蒋介石坚持内战政策: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1)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
七七事变
时间
地点
概况
影响
英雄人物
结果
1937年7月7日
北平卢沟桥
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
赵登禹、佟麟阁
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区分
局部抗战开始-九一八事变
全民族抗战开始-七七事变
知识串讲
南京大屠杀
背景
时间
屠杀人数
认识
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南京相继沦陷
1937年12月13日
30万以上
(1)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2)我们要反对战争,争取和平;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国民政府由南京迁往重庆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
甲午中日战争-旅顺大屠杀
日军侵华战争-731细菌战、五三惨案、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惨绝人寰的屠杀
知识串讲
知识复习
第二次国共合作
时间
形成标志
表现
意义
1937年9月~1946年6月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
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抗击日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军事改编
协同作战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八路军、新四军等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
战役 概况 影响
淞沪会战
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时间:1937年8月
人物:姚子青、谢晋元
结果:上海失陷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时间:1938年3月
人物:李宗仁
结果:胜利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时间:1938年6月
大捷:江西万家岭大捷
结果:1938年10月,中国军队有序撤出武汉
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时间:1941年12月
结果:胜利
(1)国内: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2)国际: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
正面战场
知识串讲
敌后战场
战役 概况 影响
平型关大捷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百团大战
时间:1937年9月
人物:林彪-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结果:胜利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建立:延安-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发展: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地建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胜利的基地
时间:1940年下半年
背景:日军实行“囚笼政策”
人物:彭德怀
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知识串讲
知识复习
全民族抗战
表现
意义
(2)国内社会各阶层:各地青年学生、广大妇女、工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支援抗战。
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1)枣宜会战-张自忠;反“扫荡”作战-左权
背景
日本对华政策改变
③对占领区进行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①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
②对共产党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国内各方态度
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
共产党-大生产运动
知识复习
时间
中共七大
意义
地点
背景
内容
国内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延安
1945年4月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区分
①中共七大-毛泽东-指导思想
②遵义会议-毛泽东-正确领导
①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②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③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灯塔指引
标志
日本投降
意义
加速投降因素
德国投降;
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陷入困境;
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一枚原子弹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中国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国际
国内
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
10月25日台湾日军投降,台湾光复
知识串讲
抗日战争的胜利
原因
启示
意义
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落后就要挨打,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2)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敢于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
(3)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同时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4)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民族复兴之路
①决定因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全民族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③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国内
国际
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知识串讲
知识复习
重庆谈判
目的
概况
结果
意义
时间
1945年8月
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1945年8月,毛泽东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签署
“双十协定”
表明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争取和平的诚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蒋介石
中国共产党
①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
②欺骗人民,赢得政治主动
时间
名称
内容
1945年10月10日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①双方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内战爆发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内战爆发
1946年6月,蒋介石围攻中原解放区
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和建立专制独裁政府的本质
1946.6开始→→1946.10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最高峰)→→1947.3全面进攻被粉碎(自卫反击战)
①毛泽东、周恩来-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②彭德怀-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
华东野战军 ——孟良崮战役
1947年夏
刘伯承、邓小平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标志
认识
陕北解放区
山东解放区
千里挺进大别山
时间
人物
军队
影响
知识串讲
解放区土地改革
时间
法律依据
总路线
影响
结果
1947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概况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区分
土地改革(1950-1953)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只在解放区进行
知识串讲
知识复习
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背景 时间
重要城市
领导人
作战军队
歼敌人数
结果意义
影响 经过连续作战,国共两党力量发生显著变化,国民党军队被动防御作战,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1948.9-1948.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锦州、黑山、沈阳、营口(东北地区)
徐州、陈官庄、碾庄、双堆集(山东、安徽、河南等省)
北平、天津、张家口(华北地区)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聂荣臻等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东北人民解放军、华北人民解放军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
南京解放
胜利原因
1949年4月
横渡长江,发动渡江战役,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宣告了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亡,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③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影响
时间
概况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区分
①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②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亡
③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国民党政权覆灭的标志是南京解放,不是渡江战役
知识串讲
发展阶段 特点 原因 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
甲午中日战争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产生
洋务运动的诱导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产生
发展
外商企业的刺激;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张謇、荣氏兄弟)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的春天
①国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国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及共产党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逐渐凋谢
①国外: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②国内: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为抗战胜利奠定经济基础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知识串讲
近代民族工业家
张謇
荣氏兄弟
(荣宗敬、荣德生)
侯德榜
时期
时期
口号:实业救国
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一战期间,建立起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的庞大家族企业
制出纯碱,并撰写《制碱》,打破欧美对碱业的垄断
成就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一战期间及以后
成就
时期
成就
一战期间及以后
“状元实业家”
《马关条约》签订
民族危机加深
知识串讲
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发展特征
影响
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
④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3)思想上,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①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②产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③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1)经济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随之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中国民族工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三座大山的压迫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知识串讲
近代社会习俗变化
影响
原因
表现
特点
(1)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传入中国
(2)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推行了一系列措施
装束上——剪辫、易服(新式旗袍、中山装、西服等)、
劝禁缠足
礼节上——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
称谓上——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
“君”
(2)饮食、服饰、婚丧、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西餐、洋烟、洋酒、流行时装、烫发流行;文明结婚、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出现;公园、咖啡馆等风行)
不平衡性;总体特征: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2)反映了中国社会面貌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革新,有利于推进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有利于冲破旧思想的束缚,促进民主、平等等思想传播
生活
方式
风俗
习惯
(1)交通:19世纪70年代以后,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知识串讲
近代新式教育发展
概况
代表
京师大学堂
废除科举制
学制革新
洋务运动时期——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甲午战争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
教学内容既有中国传统儒学,又有西方学科,中西结合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
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1905年,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意义
历程
特点
地位
(1)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开设
(2)1912年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3)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办学方针,成为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阵地之一
知识串讲
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概况
报刊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外文报刊
民国时期著名报纸—上海《申报》、天津《大公报》、上海《新闻报》、延安《解放日报》
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上海《东方杂志》、陈独秀《新青年》、邹韬奋《生活》
1872年在上海创办
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比较翔实的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料
新式报刊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申报》
影响
创办
地位
作用
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知识串讲
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出版结构
影响
其他出版机构
商务印书馆
影响
1897年在上海创办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等
(2)成为社会变革运动中的重要推动要素,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步伐,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创办
地位
(1)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培育了一批拥有新知识的人才群体
知识串讲
近代文学
作家 作品
文学 鲁迅
郭沫若
茅盾
曹禺
巴金
老舍
赵树理
丁玲
周立波
《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
《阿Q正传》:解剖民族的精神弱点,批判国民性问题
《女神》
《子夜》
《雷雨》
《家》
《骆驼祥子》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暴风骤雨》
知识串讲
近代艺术
作家 作品
绘画 齐白石
徐悲鸿
音乐 聂耳
田汉
冼星海
电影 ——
——
《虾》
《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
《义勇军进行曲》(作曲)《毕业歌》
《义勇军进行曲》作词
《黄河大合唱》
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1905《定军山》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歌女红牡丹》
《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
电影明星:赵丹、周璇等
知识串讲
图片串讲
孙中山等走出国民党一大会场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北伐誓师大会
周恩来
叶挺
北伐战争形势图
国民党右派屠杀革命志士
图片串讲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毛泽东
《南昌起义》
井冈山会师
图片串讲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
古田会议会址
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瑞金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图片串讲
夹金山
泸定桥
水草地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部分将士留影
图片串讲
赵登禹
上海守军奋起抗击日军
中国军民在上海市郊书写的抗日标语
淞沪会战示意图
朱德
佟麟阁
图片串讲
日军把南京青年当做刀靶练习刺杀
日军“杀人比赛”的新闻报道
战火中的南京
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
图片串讲
李宗仁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战斗
长沙军民庆祝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
万家岭战役
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
图片串讲
地道战
彭德怀在前线
百团大战示意图
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图片串讲
张自忠
回民支队
八路军滨海部队收复山东诸城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何应钦代表中国接受日军投降书
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左权
图片串讲
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期间的合影
美国用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
毛泽东为刘胡兰题词
刘邓挺进大别山
图片串讲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三大战役示意图
董存瑞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图片串讲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
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
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
辛亥革命后剪辫子
张謇
图片串讲
《申报》创刊号
《狂人日记》
《渔光曲》剧照
《马路天使》剧照
愚公移山
《定军山》剧照
专题串讲
两次国共合作
1924
1937
1927
1946
国民党一大召开
四一二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第一次 国共合作
第一次 国共对立
第二次 国共合作
第二次 国共对立
至今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国共十年内战
日本趁机侵华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
内战爆发,
台湾与祖国大陆相分离,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两党需以人民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做贡献
专题串讲
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比较
项目 辛亥革命 国民革命
不同点 领导
指导思想
成果
相同点 资产阶级革命派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专题串讲
民族独立的道路探索
西方的路
中国的路
俄国的路
启示: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我们取得革命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学习俄国城市中心论
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专题串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事件
党的创建时期
国共对立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一大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中国共产党成立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指明方向
开天辟地
生死攸关
中共28年奋斗历程之五大关键词(1921-1949)
1921-中共一大
1935-遵义会议
1949-七届二中全会
1945-中共七大
192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日出东方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1
3
5
4
2
星火燎原
进京赶考
解题指导第页选择题解题技巧考前技巧情境选择题在近年来中考历史中经常出现,它通过史料、故事、图片等构筑起具体生动的特定历史情境,将历史知识融入其中,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进入出题人设置营造的历史情境,从中提炼出历史的有效信息,如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并把这些信息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理解。然后以题目设问为线索,形成自己的主观认知,再参照备选项进行辨析,剔除违背历史事实或不符合题意的错误选项,探寻到能合理解释历史情境的正确选项。做错选择题的“五种表现”1.忽视题干所给的时间(时期)或者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匆忙答题。2.概念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比如:不能准确区主要原因(可能是内因)和根本原因(一定是内因);不能区分现象与本质;不能区分整体与部分等。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缺乏时空观念,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4.历史事件因果关系混淆。5.盲目墨守“成”规,拘泥于教材,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指导第页如何进入设定的情境找到正确答案?考前技巧第一步定时期第二步定内容第三步定答案1.抓时间或时期,定位考核知识点。2.如果没有给明确时间信息,可通过提到的人物、事件等找到背后隐藏的时间。3.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便于更准备地进行判断。1.精读题干,找到关键字词或句子进行标注,从材料出发,不受限所学。2.仔细研读题目设问,确定答题内容和方向。3.如是图片题,要先看文字信息,再解读图片内容;表格题大多找各材料的共性或不同之处。1.看清题目的判断词,是选择正确还是错误选项。2.确定设问的主语,被选项主语与其是否一致。3.能覆盖题干所有信息的答案是最佳选项。4.选择有困难时,可用排除法、逻辑倒推等帮助选择。不轻易改答案。解题指导第页题型一:文字类材料选择题考前技巧【题型特征】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新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以“能力立意”“素养立意”为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1.读: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2.找: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转折词后面往往是材料强调的重点)3.联: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4.析: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解题技法】注意:浓缩材料找大意,强调题干与选项的完全对应解题指导
题型二:图表类材料选择题
考前技巧
【题型特征】
考查某一历史阶段(时期)的相同历史现象或者不同历史现象变化的表现、原因、特征及趋势。一般是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考查历史事件发生原因、逻辑推理获得历史结论和分析概括历史事物的特征,既考查历史学科内综合,又考查跨学科综合能力,其求答限制词主要有“反映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结论是”“解读正确的是”等。
1.“三看”
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
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
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
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具体操作:
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
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
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解题技巧】
解题指导
题型三:地图、图片类材料选择题
考前技巧
【题型特征】
地图、图片类材料题主要以地图、历史照片、图片或漫画等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解题技巧】
1.“四审”:
①审时间和空间
②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
③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④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
2.对被选项要“三判”:
①判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
②判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③判定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
①是要以图补文;
②是要以文补图;
4.对图片、漫画蕴含的信息要准确理解
解题指导第页题型四:程度型、限定词型选择题考前技巧【题型特征】其特点是:题干与各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题干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根本的”、“最突出的”、“主要”、“直接”、“最早”、“主要影响”、“本质”等。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解题技法】1.排除法:排除错误的、不够严密的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的选项。2.比较分析法:分析比较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取对于题干来说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或更具根本性的选项。注意不能“以偏概全”“范围过大”“过于间接”等。解题指导第页题型五:比较型选择题考前技巧这种类型的试题一般分成两大类:一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的共同点,可称为“求同型”;另一类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的不同点,可称为“识异型”。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隐性和显性之分,显性比较型选择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点”“本质上的相似处”等词语出现;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解题技巧】解答比较型选择题,应在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究竟是“求同”还是“识异”。对“求同型”比较选择题,可采用找反例法来解答,即选项只要不符合比较对象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排除,只有都符合的才可以选择;对“识异型”比较选择题,则要按照题目要求仔细辨别判断,找出正确的选项。(2)明确比较对象,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3)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肯定或排除。(4)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如共性与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解题指导
题型七: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考前技巧
【解题技巧】
注意:
①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客观、主观、主要、次要、直接原因、间接、历史、根本原因等;
②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谁是因谁是果;
方法:
①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
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此类试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是因为”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解题指导第页题型八:历史概念型选择题考前技巧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这类试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解题技巧:(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解题指导第页题型九:评价型选择题考前技巧特点: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以及历史结论等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命题形式:一是主体+评价类,即题干给出被评价的主体,选项提供对该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最合适的评价。经常呈现的形式是“关于某某(可以是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的评价(或者说法、解释、表述、分析)正确的是……”。二是评价+主体类,即题干给出对某事物的评价,选项提供与评价相关的主体,从中选择最合适的主体。解题指导第页中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方法指导考前技巧目前,我们的历史材料题主要为:文字类(文言文类、外国翻译文字类难度较大)和图片、图表类(总体难度偏大)两种。1.先读问题,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②读懂、读透材料。简单说,读题要做到三读:读题引、读正文、读出处。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解题指导
中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方法指导
考前技巧
目前材料题答案类型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材料内有一点,着重还是考察识记、理解能力)
2、从材料中得出(重点考查分析、理解等能力)
3、从所学知识中得出(重点考查识记、理解等能力)
找——是解答的关键
解题指导第页中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方法指导考前技巧找——是解答的关键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解题指导
中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方法指导
考前技巧
找——是解答的关键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注意:一般来说,定位词前都会有关键的限定词,提供答题的信息。
答案来源不清: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
答案表述不准: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思路
答题内容不明:利用定位词确定答案表述
解题指导第页中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方法指导考前技巧公式一、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公式二、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基本思路解题指导第页中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方法指导考前技巧答题规范(答案序号化、内容条理化、书写规范化)分点列条作答(严禁“段落式”答题);注意简洁,条理清楚,用①、②、③等序号标明题中有“分别”的要求,必须标示清楚所答的是哪个内容;问什么答什么,对题目设问,要有明确的回应,对所解答的问题应有简短的提示。严禁在答案中出现“ ”等“图示”性质的写法,必须用文字表示;解题指导
中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方法指导
考前技巧
4、专有名词必须特别注意书写规范,严禁简写(如“半殖半封”);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的语言,尽量使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不能表述过于口头语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
5、注意全面。答案要求完整和层次分明.
6、注意书写。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在指定区域作答大题号小序号应保持一致,不得变更题号和小序号。
答题规范
解题指导
中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方法指导
考前技巧
7、注意分值。组织答案
8、注意审题。问什么答什么。对题目设问,要有明确的回应,对所解答的问题应有简短的提示。
9、注意用语。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的语言,尽量使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不能表述过于口头语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
答题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