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一中高 2023 级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答案(24.11.5)
1.C
2. B
3. D
4. ①使用反复的形式论证,“思想一僵化”间隔反复,引导三个分论点,从三个方面展
开深入论证,使说理更加透彻。
②使用反复的形式论证,具有强调作用,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气势和效果,从而增强了文章的
说服力。
5. ①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倡导“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撑。
②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推动改革开放,推动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③面对我国新一轮改革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继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解析】
【整体分析】这两则材料通过引用邓小平和习近平等人的讲话,强调了“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的重要性。文章指出,思想僵化会导致社会停滞,解放思想则能推动社会进步和现
代化建设。通过对比历史和现实,文章论证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中国革命和
建设成功的关键。文章还强调了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现
实指导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邓小平的表态使这场争论没有必要而停止了”不合文意,原文是“目前进行的关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
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
故选 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可见毛泽东认为解放思想更重要”分析不当,毛泽东与邓小平都认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很重要。
C.“这样的现实国情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强加因果,原文是“改革开放
取得了伟大成就……这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取得的。面对新时代世情、国情、
党情、民情的变化,我们仍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我们就能……”说法绝对,从原文“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谱写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来看,“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不构成
充分条件。
故选 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D.主要体现的是邓小平全面认识事物、辩证处理问题的思想,不能直接且主要体现邓小
平“实事求是”思想。
故选 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反复论证的效果在于强调和强化观点,使读者对核心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第 1 页 共 8 页
材料一使用反复的形式论证,“思想一僵化”间隔反复,从三个方面阐述“思想僵化”
的危害,引导三个分论点“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
现象就多起来了”“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从三个方面展
开深入论证,使说理更加透彻。
这种反复不仅增强了说服力,还使论证更加严密和有力,增强语言的表达气势和效果,
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两者都强调解放思想在推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连续性
和创新性。
由“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这
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取得的”可知,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出改革
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理论
支撑。
由“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改革
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这是坚持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取得的”可知,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推动改革开放,推动现
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由“面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变化,我们仍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牢
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把党的实
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到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可知,面对我国新一轮改革中出现的深层次矛
盾和问题,要继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
会活力。
6.C
7. C
8. ①用强烈的反差渲染老英雄的传奇。一方面写敌人监视封锁严密,另一方面写老英
雄悠闲自信,巨大的反差使老英 雄极富传奇色彩。
②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老英雄的传奇。一是他胸有成竹,二是女孩一再怀疑,用女孩的怀
疑凸显其行为之奇。
③叙事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传奇色彩更为浓郁。如在报仇这一情节,读者需要回味
起来才能明白。
9. ①女性的善良和精神之美。无论是大菱、二菱,还是《荷花淀》中“水生嫂”们,
在作者笔下均单纯、美丽,贤惠、识大体,是“美”的化身,且都是抗日的战士。
②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善良与美。文中对老头子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了老头子老
当益壮,充满活力的美;而 “水生”们对家人的爱、勇敢与信心,也是善良和美的象征。
③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让战斗场面洋溢着智慧与力量的美。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物
成长的心理轨迹自然融合,精神上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共同构成了一种诗意的美好生
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护送干部和两位小英雄回来”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
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
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可知,
“护送两位小英雄回来”是后面发生的事。
故选 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做铺垫”说法有误。铺垫是一种烘托手法,是为了表现主要
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式描写。伏笔是指上文中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对下文将要出现
第 2 页 共 8 页
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此处的“钩子”
看似无关紧要,应该是埋下伏笔。
故选 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文章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
而老英雄“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而且不带一枝枪”,年近六十,身体非
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
常自信;业绩,是“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
草,护送干部”“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
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 色彩。
②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
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③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
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
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
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
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①女性的善良和精神之美。根据原文“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还这么爱干净!”“在敌
人的炮火里打滚,在高梁地里淋 着雨过夜,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 一
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可知,作者笔下美丽的女孩子,不仅单纯、美丽,
更是“美”的化身,小小年纪就已经是抗日战士了。而《荷花淀》中“水生嫂”们,同样是
那么美丽、贤惠、识大体,最后也为抗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无论是大菱、二菱,
还是《荷花淀》中“水生嫂”们,在作者笔下均单纯、美丽,贤惠、识大体, 是“美”的
化身,且都是抗日的战士。
②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善良与美。作者对老头子的外貌、神态等描写,写出老头子老当益
壮,充满活力的美;借助他的语言描写,“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
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等语言描写都生动地表现了老头子因没有
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和要为小姑娘报仇的决心和信心,表现了老头
子极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是写他“自信又自负”,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老英雄的形
象更加善良和美了。《荷花淀》中,“水生”们对家人的爱、勇敢与信心,如“家里,自然有
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
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
回来谢你”等,也是善良和美的象征。
③在抗日战争这个非常态的生活中,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转化为诗意的景物描写;人物的
自信、自尊、悔恨、自责、智慧和勇敢,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美;人物成长在纯美的水乡,热
爱着自己的家乡,意境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物成长的心理轨迹自然融合,精神上充满了革命
的乐观主义,共同构成了一种诗意生活,这就是作者说到的极致的美。
10.CEG
11. A
12. C
13. (1)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人都尊崇他。
(2)他将孔子列为“世家”,为什么这个人的进退没有依凭呢?
14. ①以地位论,孔子的身世地位低微(是个羁旅之人,没有一点权力),不合“世家”
体例。
第 3 页 共 8 页
②以才智论,孔子才大道高,列入“世家”也不足以尊其才、道。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古代历史文献《史记》中关于孔子地位的 定位问题。通过
引用太史公司马迁的记述与评论、以及王安石对《史记》体例的质疑,文章呈现出对孔子尊
崇与反思的对比。一方面展现了司马迁对孔子的崇敬,认为孔子堪称至圣;另一方面,王安
石则以严谨的史学观,对司马迁将孔子列入“世家”的做法提出异议,并认为孔子的历史地
位应超越“本纪”与“世家”的界限。文章通过两种观点的交锋,深入探讨了史学编纂原则
与孔子历史地位的复杂性。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也不是非常准确的结论。孔子的才识,足可以跟帝王相比拟,哪里只和那些公
卿大夫并列呢?
“非……也”是否定判断句,语意完整。“夫”是句首发语词,故在 C处断开;
“仲尼之才”做主语,为突出强调,其后可停顿,即在 E处断开;
“帝王可也”是谓语句。“也”是句末语气词;“何……哉”,固定句式,语意完整,即
在 G处断开。
故选 CEG。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同“向”,向往/家乡,乡里。句意: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是因为要想在乡
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B.正确。祠堂/朝廷。句意: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在朝廷上做
官时,就为百姓担忧。
C.正确。给/作为。句意:给天下订立礼法制度。/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D.正确。权力/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材料。句意: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一点权力。/流传
开去被人们当作取笑的资料。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司马迁应把孔子列入‘本纪’”错。由“此列之传宜矣”可知,王安石认为把孔子
归在“列传”里比较合适。另外,文中是说孔子的才智可以做帝王,并不是说应该把他列入
“本纪”。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布衣”,平民,“学者”,读书人;“崇”,尊崇,敬仰。
(2)第一个“其”,代词,他;“奚”,表疑问,为何,怎么;“据”,依据。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孔子,旅人也。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此列之传宜矣,曷为世家哉”
概括:从地位论,孔子的身世地位低微(是个羁旅之人,没有一点权力),不合“世家”体
例。
(2)根据“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
家哉?”蚵知,孔子的才识,足可以跟帝王相比拟,哪里只和那些公卿大夫并列呢?孔子的
王道,被天下的人所认可,哪里只能与世家并列呢,概括:以才智论,孔子才大道高,列入
“世家”也不足以尊其才、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史公说:《诗经》说:“像巍峨的高山一样令人敬仰,像宽广的大道一样让人遵循。”
第 4 页 共 8 页
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可以知道他的为人。我到了鲁
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
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荣耀,死后就完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
以孔子的言行作为判断正误的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材料二:
周王室已经衰微,天下诸侯任意横行霸道。孔仲尼为礼败乐坏而哀伤。于是追述先贤,
整理前圣经典学说,以求重建王道之术,匡救混乱之世以返回正道。(我)阅读过他的著作,
(他)是要给天下订立礼法制度,留传“六艺”的纲纪垂范后世。(我因此)作了《孔子世
家》第十七。
材料三: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记叙帝王人物用“本纪”来表述,世袭公侯爵位的则用“世家”来
记叙,朝廷公卿官员则用“列传”来记叙,这是太史公的体例。司马迁把孔子列入世家,他
这样做有什么根据吗?孔子,是一个到处游学讲学的人,生长在乱世衰落的年代,并没有属
于自己的一点权力,把他归入“列传”就合适了,怎么把他列为“世家”呢?难道是因为孔
子具有圣人的道德,他的学说非常盛行,流芳后世,所以用“世家”来称呼他吗?这也不是
非常准确的结论。孔子的才识,足可以跟帝王相比拟,哪里只和那些公卿大夫并列呢?孔子
的王道,被天下的人所认可,哪里只能与世家并列呢?把孔子列入世家,孔子的功绩也不会
有所增加,把孔子列入世家,孔子的功绩也不会有所减损。但是司马迁却打乱了自己的编排
体例,和自己常说的多有矛盾了。
15.C
16.“刀丛”原作“刀边”,比喻国民党的迫害政策。“刀丛”比“刀边”,更富有暗示性、
象征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反动派杀人屠刀的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密度之大,更能渲染白
色恐怖之深广、凸现斗争形势之严酷,更能彰显出鲁迅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表
现出先生骨头最硬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
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
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
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C项,错在“与敌人战
斗到底的精神”。颈联既表达了作者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思,又激发了作者面对敌人的刀丛剑
树而进行殊死搏斗的战斗豪情。故选 C。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准确性的能力。这道题具体考的是诗歌的炼
第 5 页 共 8 页
字。诗歌炼字题的方法: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本题,至于对句“怒向刀丛觅小诗”中的“刀丛”的
锤炼,表明鲁迅思考之深入、斟酌之严密、表达之精致,让人激赏、令人钦佩。用“刀边”
固然能表现反动当局的淫威,反动势力的猖狂;“怒向刀丛”也能表现作者“威武不能屈”
的战斗精神。但较之“刀丛”、“怒向刀丛”而言,表达效果就逊色一些。“刀丛”比“刀边”,
更富有暗示性、象征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反动派杀人屠刀的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密度之
大,更能渲染白色恐怖之深广、凸现斗争形势之严酷。这一字的变动,不仅能真实而形象地
渲染出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严酷,而且更能烘托出鲁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此相对应,
“怒向刀丛”也就更能彰显出鲁迅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完美表现出先生骨头最
硬的大无畏精神。一字之改,使得全句表意更为丰富深刻,抒情更为强烈酣畅。真可谓着一
“丛”字,境界全出。
17(1)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2)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3)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4)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5)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6)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7)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要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忧”“豫”“凤”“塞”“衰”“鬓”等,要结合字义去记忆。
18.B
19.(1)第①句在“高端智造”后加“的前沿阵地”。
(2)第④句,去掉“首次”或“第一次”。
(3)第⑨句将“死灰复燃”改为“从头再来”。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的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中的引号与 B项都表示强调。
A.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反语。
故选 B。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①成分残缺,“成长为”缺宾语中心语,应在“高端智造”后加“的前沿阵地”;
第 6 页 共 8 页
④成分赘余,“今年首次组团第一次参加高交会”中,“首次”和“第一次”都表示以前从未来过,
如今第一次来的意思,故应去掉“首次”或“第一次”。
⑨搭配不当,“死灰复燃”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而说话者在
这里显然是对深圳与创业者持肯定态度,用于此处感彩不当,可改为“从头再来”。
【20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很简单,只有一句话。可以看出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勇于从零开始”,一个是
“坦然于未完成”。而且从材料的语境来看,这两个关键词是并列关系,考生在写作时不能
只侧重一方来写,应该综合两者来写作。
理解关键词内涵是写好本次作文的关键。材料中的“勇于从零开始”强调了要有勇气摆
脱过去的束缚或成就,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具备重新出发的决心和勇气,体
现了一种无畏的勇气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从人生的角度来看,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可能面临
需要重新开始的情况。比如,转换职业赛道时,我们不得不放下过去积累的经验和成就,从
零开始学习新的技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这需要我们有勇气摆脱舒适区,敢于面对未知的
挑战。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勇于从零开始的例子。科学家们在研究遇到瓶颈时,敢于
推翻旧有理论,从零开始探索新的方向,从而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伟大的企业家们在看到市
场变化时,果断调整战略,重新规划业务,开启新的创业征程。
“坦然于未完成”则侧重于面对未达成的目标或未结束的事情时,能够保持平和、豁
达的心态,接受不完美和不确定性,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心态和对过程的尊重。坦然于未完成,
意味着我们要认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未完
成的事情可以成为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激励我们不断进步。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享受过程,
而不仅仅关注结果。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所经历的挑战、成长和收获,都是人生宝贵
的财富。
综合来看,材料旨在引导考生思考在人生道路上,如何正确对待开始与结束、成功与失
败、完整与未完成等状态,培养其积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考生可以综合“勇于从零开始”
和“坦然于未完成”两个关键词来立意构思。比如勇于从零开始让我们在面对变化和挑战时,
有勇气开启新的篇章;坦然于未完成则让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
结果所束缚。在面对人生的选择和挑战时,我们要有勇气放下过去,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从
零开始创造新的可能。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坦然面对未完成的任务和
目标,以积极的心态继续前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实现自己的
价值。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从零开始,须勇敢;尚未完成,要坦
然。接着结合材料,分析“勇于从零开始”和“坦然于未完成”背后反映的心态和心理,强
调人生应该要既要有无畏的勇气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也要有豁达、平和的心态。然后,辩证
分析两者的关系,“勇于从零开始”和“坦然于未完成”是相辅相成,勇于从零开始让我们
在面对变化和挑战时,有勇气开启新的篇章;坦然于未完成则让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
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结果所束缚。最后,总结观点,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不知道会遇
到什么风景,也不知道会经历什么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有勇于从零开始的勇气和坦然于未完
成的乐观,那么就能在这场旅行中找到属于我们的风景和故事,所以让我们一起勇敢地面对
人生吧!
立意:
1.从零开始,须勇敢;尚未完成,要坦然。
2.不念过往,从零开始;重视过程,忽视结果。
3.勇于从头开始,坦然接受失败。
4.既要开拓进取,也需豁达坦然。
【例文】
第 7 页 共 8 页
从零开始,坦然前行
人生如一场漫长的旅程,在这旅途中,我们会面临无数的选择与挑战。而 “勇于从零
开始,坦然于未完成”,则是我们在这场旅程中应有的态度和智慧。
勇于从零开始,是一种无畏的勇气。生活中,我们常常习惯于待在舒适区,害怕改变,
害怕失去现有的一切。然而,真正的成长往往源于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敢于抛弃过去的成就
与荣耀,从零开始。
肯德基创始人哈兰 山德士上校,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早年他经营的加油站倒闭,
随后他又尝试做各种小生意,均以失败告终。但山德士上校没有被这些失败打倒,66 岁的
他毅然决定从零开始,凭借自己独特的炸鸡配方,四处推销,最终创立了全球闻名的肯德基
品牌。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勇气从零开始,就有可能创造奇迹。
科学家屠呦呦,在研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也是从零开始。当时,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
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但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不畏艰难,从大量的古籍中寻找线索,经过无数
次的实验和失败,最终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为全球抗击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她用自己的行
动诠释了勇于从零开始的精神。
坦然于未完成,是一种豁达的心态。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给自己设定各种
期限和标准,希望能够尽快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然而,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很多时候
我们的计划会被打乱,目标无法按时完成。这时,如果我们不能坦然接受未完成的状态,就
会陷入焦虑和自责之中,影响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画家梵高一生穷困潦倒,他的作品在生前并没有得到认可,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艺术追
求,坦然面对未完成的人生。虽然他在离世时留下了许多未完成的作品,但他的艺术成就却
在后世得到了高度的评价。正如他所说:“我梦见了画,然后画下了梦。” 他用自己的一生
诠释了坦然于未完成的真谛。
勇于从零开始和坦然于未完成是相辅相成的。勇于从零开始让我们有勇气去尝试新的事
物,开拓新的领域;坦然于未完成让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继续
前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但只
要我们拥有勇于从零开始的勇气和坦然于未完成的心态,就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实现人
生的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人生的道路上,让我们勇于从零开始,坦然
于未完成,以无畏的勇气和豁达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
精彩人生。
第 8 页 共 8 页秘密★启用前
嘉陵一中高 2023 级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的怪现象就产生了。
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比如说,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变成了“一切统
一口径”。违反中央政策根本原则的“土政策”要反对,但是也有的“土政策”确是从实际
出发的,是得到群众拥护的。这些正确政策现在往往也受到指责,因为它“不合统一口径”。
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
向,满以为这样不会犯错误。其实随风倒本身就是一个违反共产党员党性的大错误。独立思
考,敢想、敢说、敢做,固然也难免犯错误,但那是错在明处,容易纠正。
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
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把对上级负责和
对人民负责对立起来。
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
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一个
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
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
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
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
运的问题。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
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不但中央、
省委、县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
脑筋想问题、办事情。
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
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
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希望各级党委和每
个党支部,都来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都来做促进群众解
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工作。
(摘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第 1 页 共 8 页
材料二:
《解放思想》(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文选》中最
重要的篇目之一,它以高屋建瓴之势针砭时弊,对于今天我们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新征程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把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到工作全过程。贯穿于《解放思想》全篇的实事求是思想,是毛
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我们党依靠实事求是从
历史走向现实,还要依靠实事求是更好走向未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解放和发展了
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这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取得的。面对新
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变化,我们仍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牢记我国仍然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贯穿到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被誉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
继承光荣传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
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
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们要继承发扬
《解放思想》蕴含的改革创新精神,面对我国新一轮改革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把坚
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
增强社会活力。要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把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高
水平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改
革在新发展阶段打开新局面。
(摘编自李源正《改革开放的宣言书—重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邓小平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地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的思想观点。
B. 我们党搞革命取得胜利和实现四个现代化要靠实事求是,我们党从历史走向现实和
未来要靠实事求是。
C.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也是一场争论,邓小平的表态使这场争
论没有必要而停止了。
D. 材料二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阐释了邓小平《解
放思想》的现实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毛泽东认为思想僵化会导致亡党亡国,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关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可见毛泽东认为解放思想更重要。
B. 实事求是地想问题、办事情,这样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多了,勇于思考、探索、
创新的闯将涌现了,有利于我们的事业。
C.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现实国
第 2 页 共 8 页
情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D.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我们就能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时代化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 下列选项,不能直接且主要体现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一项是( )(3 分)
A. 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强调干革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战争时期,他对脱离实
际、以偏概全的做法进行了批评。
B. 一九七七年二月七日,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提出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不
能一切从本本出发,不能照搬照抄。
C.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目标,是第一步到二○○○年建立
一个小康社会,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
D. 邓小平引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避
免了两个方面的极端化和片面性。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反复的论证效果。(5 分)
5.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以下内容。(6分)
邓小平同志当年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推动改革开放,取得
了伟大成就,邓小平同志被誉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芦 花 荡
孙 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
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
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
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
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
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
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
第 3 页 共 8 页
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们接上
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
大米和鱼吃。
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在敌人的炮火里打滚,在高粱地里淋着雨过夜,一晚上不知
道要过几条汽车路,爬几道沟。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一心想:找队
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
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
头发,叫了一声。老头子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他蹲下去,撑着船往北绕一绕。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
照到远处的树林里去了。
老头子小声说:“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子弹吱
吱地在她们的船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爆炸了。
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
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
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
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
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
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鬼子们又偷偷
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
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
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
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
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
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
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
第 4 页 共 8 页
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
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
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
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
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
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
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
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
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
雄的行为。
1945 年 8 月于延安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部分加横线的“敌人的愿望”,指的是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企图
扼杀苇塘内的抗日队伍。
B.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明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
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C. 从全文来看,老头子“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指的是帮助抗日队
伍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和两位小英雄回来。
D.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同时让我们看到英雄少年的风貌,
还让我们想到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手里拿着一根竹篙。”此处运用全知视
角勾画出位战争年代水上老交通员的形象。
B. “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这里借助细节描写刻画老
头子为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C.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
用意是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做铺垫。
D. “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
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8. 诗化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常常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老
头子”的传奇特征的。(4 分)
9. 孙犁谈及创作时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
第 5 页 共 8 页
一定的环境中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请结合课文《荷花
淀》,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善良”和“美好”。(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
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
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孔子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
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
太史公叙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公卿特起则曰“列传”,此其例
也。其列孔子为世家,奚其进退无所据耶?孔子,旅人也。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此
列之传宜矣,曷为世家哉?岂以仲尼躬将圣之资,其教化之盛,舄奕①万世,故为之世家以
抗之?又非极挚之论也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
家哉?处之世家,仲尼之道不从而大;置之列传,仲尼之道不从而小。而迁也自乱其例,所
谓多所抵牾者也。
(选自王安石《孔子世家议》)
【注】舄奕(tuō yì):联绵不绝。
10.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3 分)
又非极 A 挚之 B论也 C 夫仲尼 D 之才 E帝 F王可也 G何特公 H侯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乡,文中同“向”,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乡”
意思相同。
B. 庙堂,文中指“祠堂”,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庙堂”意
思不同。
C. 为,文中意思是“给”,与《大学之道》中“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为”意思不
同。
D. 柄,文中指“权力”,与成语“传为笑柄”的“柄”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司马迁敬仰孔子,他去了鲁国看到车服礼器,许多儒生在学习礼仪。
B. 周王室已经衰微,孔子为礼崩乐坏而哀伤,想匡乱反正。
C. 王安石认为孔子具有超人的才智,司马迁应把孔子列入“本纪”。
D. 王安石认为,司马迁自乱体例,这就是所说的《史记》有很多自相抵触之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2)其列孔子为世家,奚其进退无所据耶?
14. 《史记》将孔子列入“世家”,材料二中司马迁对此作了一定的阐释。王安石却认
为孔子不应被列入“世家”,请结合材料三简述其辩驳的理由。(3 分)
第 6 页 共 8 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无题【注】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注】此诗作于 1931 年 2 月,是鲁迅在花园庄旅馆避难时,得知柔石等五位左翼作家
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并枪杀的消息后所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以"惯于"起笔,既说明自己对这样黑暗的恶劣环境早已司空见惯,也表现了对
黑暗势力的轻蔑。
B .颔联运用实写的表现手法,用"慈母泪"表现母亲的悲痛,接着揭示灾难根源是反动
军阀之间的你争我夺。
C .尾联写作者"低眉"沉思,既痛失战友,又悲愤"无写处",怆凉的环境气氛烘托作
者哀悼亡友的悲愤之情
D .本诗构思严密,把"长夜"作为典型环境来描写,"长夜"的气氛笼罩着全诗,每一
联都与"长夜"有关。
16. 鲁迅此诗颈联"怒向刀丛觅小诗"中的"刀丛",开始用的"刀边"。对于这处修改,你
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诗句比较说明。(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唐太宗在《贞观政要》曾说:“天下稍安,犹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伶
官传序》中欧阳修表达过与此相近意思的句子是: , 。
( 2 )《李凭箜篌引》中以声摹声,极具形象感地描绘出音乐清脆、激越、幽怨等特点的
句子是: , 。
( 3 ) 《 书 愤 》 在 今 昔 对 比 中 强 烈 抒 发 岁 月 蹉 跎 、 壮 志 难 酬 情 怀 的 句 子
是: , 。
( 4 )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 《 大 学 之 道 》 中 , 阐 明 为 人 处 世 的 根 本 原 则 的 句 子
是: , , ,_______________。
( 6 )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
“ , ”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第 7 页 共 8 页
( 7 )《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
如 愿 ; 月 光 下 , 只 有 大 江 急 流 , 写 出 了 江 月 有 恨 , 流 水 无 情 的 句 子 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本题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第 25 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于 11 月 15 日在深圳开幕。经过 25 年的发展,高
交会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分享中国机遇的重要平台。不断拓宽的国际“朋友圈”,也将使高交
会在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①作为高交会的举办地,深圳已经成长为中国创新创业和高端智造。②伊朗展馆代表团
团长马吉德·纳贾菲亚尼已是第六次参加高交会。③他曾经通过参展找到中国的合作伙伴并
成功签约。④号称日本制造业第一的爱知县,今年首次组团第一次参加高交会。⑤爱知县经
济产业局负责人林直孝表示,⑥深圳的创业环境优越,闻名全球,⑦这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⑧最重要的一点是,深圳的创业环境是“允.许.失.败.的.”,⑨这给了创业者死灰复燃的勇气。
18.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四年前的“一·二八”战争之后,东洋厂对于这类需求突然增加了。
B.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C.魏杰同志把我叫去了,要我当“交通”,下山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
D.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6 分)
四、写作(60 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应该具备两个觉悟:一是勇于从零开始,二是坦然于未完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