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学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分层导学案)
一、熟悉教材(教材为学习的基础,请在通读并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完成下面填空)
(1)西汉灭亡:西汉后期,有的皇帝依靠(外戚),有的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日趋腐败,(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无依无靠,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教材73页)
(2)东汉建立: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西汉宗室(刘秀)乘机起兵,以(“复汉”)为旗号,势力不断扩大。(25)年,刘秀称帝,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教材73页)
(3)光武中兴:刘秀称帝后,又用了10多年的事件削平群雄,完成统一,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同时,汉光武帝刘秀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如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还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教材73-74页)
(4)经济发展: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铁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教材74页)
(5)东汉衰落: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朝政就由皇帝的(皇帝的母亲皇太后)主持,她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即外戚,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操控,就依赖(宦官),设法限制乃至除掉外戚,最终又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导致政治(腐朽不堪),又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使得东汉衰落。(教材75页)
(6)豪强崛起:在西汉,豪强被严厉限制,但是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中,得到了豪强大族的帮助,于是在东汉,他们极力(兼并)土地,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还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有的还世代为官。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教材75页)
(7)黄巾起义: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再也无法忍受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最终在(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领导者(张角)创立(太平)道,经过精心策划,长期准备,终于借助道教这一宗教,发起了这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巾起义虽然被很快镇压,但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教材76页)
(8)州牧割据: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镇压黄巾起义,东汉王朝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教材77页知识拓展)
二、重点背诵(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历史学习的必经流程,请花5分钟时间熟读背诵下面内容)
(1)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权,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光武中兴: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使得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4)东汉经济:东汉时期,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治理黄河,将近千年无患。手工业发展较快,发明水排,提高了冶铁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5)东汉衰落: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使得东汉走向衰落。
(6)豪强崛起: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7)黄巾起义: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给予东汉沉重打击。
(8)州牧割据:黄巾起义后,东汉出现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三、基础演练(东汉的兴衰掌握的怎么样了,通过几道基础练习检验一下吧)
1.(2024·江苏徐州七上期末·6)“光武中兴”出现在( )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西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使东汉初年出现了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故选B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刘秀统治时期,西汉政权在“光武中兴”之前,排除A项;三国是指东汉之后的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在东汉政权之后,排除C项;西晋于265年建立,280年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实现国家的短暂统一,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2024·吉林长春农安七上期末·19)“光武中兴”盛世局面的开创者是( )
A.刘启 B.刘彻 C.刘秀 D.刘恒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盛世局面出现于东汉初期,开创者是光武帝刘秀,故选C项;刘启是汉景帝,刘彻是汉武帝,刘恒是汉文帝,他们都是西汉时期的君王,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文景之治”局面,汉武帝时期是西汉发展鼎盛时期,排除A、B、D三项。
3.(2023·包头青山区七上期末·11)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
A.汉景帝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光武帝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故选D项;汉景帝生活在西汉时期,与其父汉文帝共同开创了文景之治,排除A项;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排除B项;汉武帝生活在西汉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排除C项。
4.(2023·云南楚雄七上期中·19)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朝政腐败、紊乱,中央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故选C项;地方豪强独霸一方反映的是东汉地方上,而非中央政权的特点,排除A项;朝中大将篡夺皇位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东汉后期出现了黄巾起义,但这属于社会矛盾的体现,不是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排除D项。
5.(2023·天津滨海新区七上期末·14)据史书记载,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这说明( )
A.外戚势力膨胀 B.豪强地主势力增强
C.宦官把持朝政 D.军阀势力强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外戚”“独揽朝政20余年”等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外戚梁冀嚣张跋扈的情况,说明当时外戚势力膨胀,故选A项;材料中的梁冀独揽朝政是外戚嚣张跋扈的表现,不能说明豪强地主势力增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外戚的情况,没有反映出宦官把持朝政,排除C项;梁冀是外戚,不是军阀,排除D项。
6.(2020·广西南宁七上期末卷·8)“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政治状况是(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皇帝昏庸无能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据题干“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由于即位的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7.(2024·甘肃武威十六中七上期末·14)东汉末年,发动黄巾起义的民间教派是( )
A.五斗米道 B.太平道 C.天师道 D.太一道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他创立了宗教组织太平道,黄巾起义是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故选B项;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派,东汉末年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故名五斗米道,与黄巾起义无关,排除A项;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为早期道教流派之一,排除C项;太一道,创始于金熙宗天眷年间,创始人为萧抱珍,该教派以老子思想为教旨,又以符法术传世,排除D项。
8.(2023·云南楚雄七上期中·24)东汉后期,由于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导致农民大起义爆发。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 )
A.刘邦 B.项羽 C.张角 D.陈胜、吴广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东汉后期”“农民大起义”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184年,张角等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起义军头裹黄巾,故称“黄巾起义”,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故选C项;刘邦是秦朝末年反秦起义的领导者之一,后在“楚汉之争”中打败项羽,统一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项羽是秦朝末年反秦起义的领导者之一,后在“楚汉之争”中被刘邦打败,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陈胜、吴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领导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9.(2024·吉林长春新区七上期末·15)东汉末年爆发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绿林赤眉起义 D.黄巾起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故选D项;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刘邦、项羽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绿林赤眉起义发生在王莽统治末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10.(2024·江苏徐州七上期末·2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时间:公元184年;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领导人:张角;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黄巾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黄巾起义爆发于公元184年,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张角,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四、提高训练(熟悉教材,背诵重点,基础演练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但是提高成绩,还需要多做一些题目,灵活运用所学内容,快完成下面这些有点难度的烧脑题目吧)
1.(2024·广东云浮罗定七上期末·17)以下是七年级(1)班同学所做的“光武中兴的含义”学习笔记,下列有误的是( )
A.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 B.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C.天下出现兴盛的局面 D.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是西汉汉武帝统治时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西汉末年,王莽夺权,光武帝刘秀作为汉王室后裔,恢复了汉朝,刘秀采取了修养生息的政策,国力开始缓慢恢复,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光武中兴”的表现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政权巩固,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天下出现兴盛的局面,故B项和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24·广东江门七上期末·20)西汉文帝、景帝和东汉光武帝都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发生农民起义 B.巩固皇权统治
C.打击贵族的势力 D.防止诸侯夺权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文帝、景帝和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都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出现治世局面的重要原因,而其主要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故选B项;防止发生农民起义的最终目的也是巩固皇权统治,排除A项;三位皇帝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打击贵族势力,但打击贵族势力也是一种方式,最终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排除C项;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诸侯势力强大,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世家大族势力强大,且防止夺权的最终目的也是巩固皇权统治,排除D项。
3.(2024·福建福州闽清七上期末·14)下列关于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令释放奴婢 B.减轻农民负担 C.士兵还乡务农 D.惩治贪官污吏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在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可见,他们都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故选B项;ACD三项是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不是共同点,排除A项、C项、D项。
4.(2024·河北保定师范七上期末·21)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等调整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导致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导致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故选D项;严刑峻法,用法家思想治国的是秦朝,不是汉朝,排除A项;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导致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不是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东汉末年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排除C项。
5.(2024·福建泉州晋江七上期末·18)如图所示内容反映了东汉后期(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B.诸侯强大威胁到中央政府
C.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D.皇帝和太后权力丧失
【答案】A
【解析】据漫画信息“外戚”“宦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与漫画信息相符,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诸侯强大威胁中央政府的问题,与太后、外戚等无关,排除B项;东汉中后期社会动荡,官府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并非相对安定,排除C项;漫画表明太后掌握一定全力,“太后权力丧失”说法错误,排除D项。
6.(2024·中国古代史选模拟二·77)下图是昭化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所做的示意图。与该示意图主题最契合的是( )
A.农民起义频繁 B.土地兼并严重 C.中央集权失败 D.外戚宦官专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因皇帝早逝,新皇帝年幼,外戚宦官轮流掌权,如此恶性循环,出现了外戚宦官专权的局面,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皇权下三股高层政治势力的角逐,与农民起义、土地兼井、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B项、C项。
7.(2023·无锡锡山区七上期末·14)东汉末年有童谣讽刺当时的政治黑暗,说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意思是指东汉直臣李固被权臣梁冀害死后暴尸路边,而权奸胡广等反封侯爵。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B.皇帝奢侈残暴忠良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匈奴侵犯频繁严重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出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选C项;这首童谣反映的权臣干政,政治黑暗,造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因果倒置,排除A项;材料中东汉直臣李固被权臣梁冀害死后暴尸路边,不是皇帝奢侈残暴忠良,排除B项;材料体现政治黑暗,权臣为非作歹,与匈奴侵犯频繁严重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8.(2023·昆明寻甸七上期末·18)对如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解释准确的是( )
A.诸侯强大威胁到中央 B.帝后之间的矛盾激化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母后主政皇帝无实权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致使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取政权,宦官被宠信,把持朝政,又导致宦官专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故选C项;诸侯强大威胁中央是西汉初年的局面,材料不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帝后之间的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母后主政皇帝无权,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
9.(2024·山东青岛市南七上期末·19)“太子年幼继位,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除掉外戚,又演变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这种现象( )
A.导致宦官权力过大 B.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C.使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 D.是郡县制度造成的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都年幼,形成外戚专政,皇帝长大后,为掌握政权,依赖宦官除掉外戚,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局面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选B项;“宦官权力过大”属于题干反映的现象,题目主要涉及现象带来的影响,排除A项;皇帝重用宦官,无法体现君主权力受到制约,排除C项;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题干主要涉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与郡县制无关,排除D项。
10.(2021·广东梅州二模卷·5)下表显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光武中兴局面 B.外戚宦官专权 C.三国鼎立局面 D.八王之乱局面
【答案】B
【解析】据表格信息分析可知,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小且寿命较短,皇帝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外戚掌握;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为夺回权力,又导致宦官专权,故B正确;光武帝是东汉的首位皇帝,故A不符题意;“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灭亡后出现的,材料未涉及,故C错误;“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故D错误。
11.(2024·广东韶关翁源七上期末·18)如下图邮票中的图案是于四川省成都市北杨子山二号墓出土的一块东汉画像砖。画像描绘了一座四周有围墙的方形宅院,还有一座高于其他建筑的“望楼”,专家推测应该是起瞭望和防卫的作用。该画像砖真实地描绘了东汉富贵人家的生活场景,也折射出东汉( )
A.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 B.地方豪强把持了朝政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赋税沉重激发了民愤
【答案】A
【解析】由题干中专家对富贵人家“望楼”的作用——瞭望和防卫所做的推测可知,东汉时期社会矛盾突出,阶级对立较为尖锐,社会动乱,故选A项;地方豪强把持了朝政,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赋税沉重激发了民愤都无法从题干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B项、C项、D项。
12.(2021·广东阳江阳西县一模卷·4)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
A.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 B.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C.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 D.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
【答案】A
【解析】东汉的陶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故选A项;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与“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不符,排除B项;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与豪强大族的住宅不符,排除C项;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与“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不符,排除D项。
13.(2024·福建泉州泉港七上期末·21)184年,张角等领导农民大起义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京师震动。这表明黄巾起义( )
A.源于东汉王朝腐败 B.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C.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D.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京师震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头扎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王朝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可知,材料表明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排除A项;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排除D项。
14.(2023·吉林长春榆树市二模·18)《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主要原因是(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引起人民广泛不满
C.张角利用宗教鼓动人民
D.利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积极宣传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民间的反抗情绪蔓延,人民不能忍受东汉的黑暗统治,184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故选B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排除A项;张角利用宗教鼓动人民是为起义做准备,排除C项;以宗教名义的宣传手段,拉拢民众,虽然造成不小的影响,但与题干“主要原因”不符,排除D项。
15.(2024·山东青岛市南七上期末·20)下表反映了东汉初年与东汉末年人口锐减的共同原因是( )
时期 户数 人口数 人口变化的原因
东汉初年 367万 1800万 因战争、严刑苛法、灾荒、饥馑和疾疫等死亡
东汉中期 1067万 5648万 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等
东汉末年 310万 1572万 黄巾大起义、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军阀混战等
A.疾病流行 B.自然灾难 C.战乱不休 D.严刑苛法
【答案】C
【解析】据东汉初年“因战争、严刑苛法、灾荒、饥馑和疾疫等死亡”和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军阀混战等”对比可得出,二者都因战争导致户数、人口数的下降,故选C项;疾病流行、自然灾难、严刑苛法只是东汉初年人口变化的原因,与“东汉末年人口锐减”无关,排除A、B、D项。
16.(2021·山东菏泽定陶区七年级期末卷·13)东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着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意思是指东汉正直不阿的大臣李固被权臣梁冀害死后暴尸路边,而奸臣胡广等反而封侯爵。这首童谣反映的是当时( )
A.政治腐败,官场黑暗 B.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C.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D.农民起义,推翻东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东汉正直不阿的大臣李固被权臣梁冀害死后暴尸路边,而奸臣胡广等反而封侯爵”可知,正直不阿的大臣被迫害致死,奸臣得到重用,反映出东汉政治腐败,官场黑暗,故A选项正确。B.C.D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7.(2024·广东深圳龙华七上期末·26)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这一举措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监察地方的官员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州牧统领地方军政事务后,导致州牧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或者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故选A项;州牧在地方势力过大,不利于加强皇帝专制权力,排除B项;州牧势力强大,使中央对地方控制削弱,排除C项;州牧地位高于郡守,形成割据势力,不能起到监察地方官员的作用,排除D项。
18.(2024·山东济南市中七上期末·16)理清线索有利于把握历史知识。下面线索的主题是( )
A.东汉的兴衰 B.三国鼎立
C.西晋的政治黑暗 D.北魏的建立和灭亡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刘秀是东汉的建立者,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故选A项;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三国鼎立是在东汉后,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东汉,不是西晋,排除C项;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在东汉之后,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9.(2024·河南洛阳嵩县七上期末·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可是当时有三大问题存在。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二是豪强、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三是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停制造事端,使得西汉王朝边境不宁。
——摘编自《汉书》
材料二
从安帝开始(106年),东汉皇帝多为幼主或昏庸无能者,在政治上失去了主导权和威信。皇帝被宦官、外戚、大臣等势力所牵制和操纵,不能有效地处理国家大事和民生问题,从桓灵时期(147—189年)开始,宦官利用自己掌握中央机构和军队的优势,干预朝政,排挤忠良之士,贪污腐败,擅杀忤逆者。由于战乱频仍、税收沉重、土地兼并等原因,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强盛的王朝走向了灭亡。
——摘编自《后汉书》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是如何解决当时“三大问题”的。
(2)据材料二,指出东汉走向衰亡的原因。
(3)综上所述,你从两汉的兴衰中得到什么历史启示?
【答案】
(1)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2)原因:皇帝多为幼主或昏庸无能者,政治上失去了主导权和威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等。
(3)启示:统治者要具有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国家要兴盛政治要清明,社会要安定,要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失民心者失天下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措施:根据材料一“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此汉武帝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一“豪强、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可知,是汉武帝在经济上面临的问题,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材料一“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停制造事端,使得西汉王朝边境不宁。”呈现的是军事上匈奴屡犯边境,不断南下袭扰,为此汉武帝组建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东汉皇帝多为幼主或昏庸无能者,在政治上失去了主导权和威信”、“皇帝被宦官、外戚、大臣等势力所牵制和操纵,不能有效地处理国家大事和民生问题”、“宦官利用自己掌握中央机构和军队的优势,干预朝政,排挤忠良之士,贪污腐败,擅杀忤逆者”可知,东汉衰败的原因是皇帝多为幼主或昏庸无能者,政治上失去了主导权和威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以及“由于战乱频仍、税收沉重、土地兼并等原因,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说明在经济上,由于战乱频仍、税收沉重、土地兼并等原因,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3)启示: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的是两汉从兴到衰的转变。在材料一中,汉武帝面临“三大问题”,采取了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由此可知,国家的兴盛与统治者的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密切相关;而在材料二中,东汉中后期出现统治者昏庸无能,外戚宦官专权,战乱频仍,税收沉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等问题,说明政治上,国家要兴盛,政治要清明,社会要安定;经济上,统治者要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否则就会失去民心,引发人民的反抗,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20.(2016·山东滨州三校七上第三次月考卷·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统治集团互相残杀,统治残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一些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边过程中起义,引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材料二
西汉后期,政治腐败,赋税沉重,社会矛盾尖锐。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称帝后推行的改制,引起社会严重动荡,爆发农民起义,推翻新朝。
材料三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残杀,皇帝公开卖官鬻爵。豪强地主争权夺利,人民受到残酷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东汉政权。
材料四
刘邦建立西汉后,下令十五税一(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把士兵送回家参加生产。汉文帝实行三十税一,以皇帝和皇后身份劝导百姓从事耕织。光武帝建立东汉后,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恢复文景之治时候的三十税一。
问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分别指出材料一、二、三涉及到的农民起义。
(2)根据材料四归纳刘邦、汉文帝、光武帝的共同措施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我国现在的国情,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请写2点)
【答案】
(1)材料一:陈胜吴广起义;
材料二:绿林、赤眉起义;
材料三:黄巾起义。
(2)减轻赋税、重视农业生产。
(3)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发展、惩治腐败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秦朝时,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统治集团互相残杀,统治残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一些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边过程中起义,引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可知,材料一涉及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秦的暴政导致了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据材料二“西汉后期,政治腐败,赋税沉重,社会矛盾尖锐。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称帝后推行的改制,引起社会严重动荡,爆发农民起义,推翻新朝”可知,材料涉及的是绿林、赤眉起义,推翻了王莽政权;据材料三“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残杀,皇帝公开卖官鬻爵。豪强地主争权夺利,人民受到残酷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可知,材料三涉及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政权。
(2)据材料四“刘邦建立西汉后,下令十五税一(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把士兵送回家参加生产。汉文帝实行三十税一,以皇帝和皇后身份劝导百姓从事耕织。光武帝建立东汉后,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恢复文景之治时候的三十税一”可知,减轻赋税、重视农业生产是刘邦、汉文帝、光武帝的共同措施。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发展、惩治腐败等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学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分层学案)
一、熟悉教材
(1)西汉灭亡:西汉后期,有的皇帝依靠( ),有的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日趋腐败,( )大量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无依无靠,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公元( )年,外戚( )夺取政权,定国号为( ),西汉灭亡。(教材73页)
(2)东汉建立:王莽的施政措施( )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西汉宗室( )乘机起兵,以( )为旗号,势力不断扩大。( )年,刘秀称帝,后定都( ),史称( ),刘秀就是( )帝。(教材73页)
(3)光武中兴:刘秀称帝后,又用了10多年的事件削平群雄,完成统一,在( )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同时,汉光武帝刘秀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如多次下令释放( ),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 ),还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 ),又允许北方各族( ),缓和( )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 )和( ),社会出现比较( )的局面,史称“( )”。(教材73-74页)
(4)经济发展:东汉时期,社会经济( ),出现了( )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 )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发明了( ),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铁质量;( )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教材74页)
(5)东汉衰落: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 ),无法主政,朝政就由皇帝的( )主持,她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即外戚,形成了( )专权的局面。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操控,就依赖( ),设法限制乃至除掉外戚,最终又形成( )专权的局面。( )和( )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导致政治( ),又导致民生( ),社会( ),使得东汉衰落。(教材75页)
(6)豪强崛起:在西汉,豪强被严厉限制,但是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中,得到了豪强大族的帮助,于是在东汉,他们极力( )土地,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 ),还拥有私人( ),操控( ),为害一方,有的还世代为官。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 )局面的重要因素。(教材75页)
(7)黄巾起义:东汉后期,( )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再也无法忍受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最终在( )年,爆发了黄巾起义,领导者( )创立( )道,经过精心策划,长期准备,终于借助道教这一宗教,发起了这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巾起义虽然被很快镇压,但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 )的统治,使其( )。(教材76页)
(8)州牧割据: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镇压黄巾起义,东汉王朝改刺史为( ),派重臣出任,统领地方上的( )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 )。( )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教材77页知识拓展)
二、重点背诵
(1)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权,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光武中兴: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使得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4)东汉经济:东汉时期,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治理黄河,将近千年无患。手工业发展较快,发明水排,提高了冶铁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5)东汉衰落: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使得东汉走向衰落。
(6)豪强崛起: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7)黄巾起义: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给予东汉沉重打击。
(8)州牧割据:黄巾起义后,东汉出现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三、基础练习
1.“光武中兴”出现在( )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西晋
2.“光武中兴”盛世局面的开创者是( )
A.刘启 B.刘彻 C.刘秀 D.刘恒
3.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
A.汉景帝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光武帝
4.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5.据史书记载,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这说明( )
A.外戚势力膨胀 B.豪强地主势力增强
C.宦官把持朝政 D.军阀势力强大
6.“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政治状况是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皇帝昏庸无能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7.东汉末年,发动黄巾起义的民间教派是( )
A.五斗米道 B.太平道 C.天师道 D.太一道
8.东汉后期,由于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导致农民大起义爆发。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
A.刘邦 B.项羽 C.张角 D.陈胜、吴广
9.东汉末年爆发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绿林赤眉起义 D.黄巾起义
10.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时间:公元184年;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领导人:张角;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三、巩固提高
1.以下是七年级(1)班同学所做的“光武中兴的含义”学习笔记,下列有误的是( )
A.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 B.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C.天下出现兴盛的局面 D.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2.西汉文帝、景帝和东汉光武帝都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发生农民起义 B.巩固皇权统治
C.打击贵族的势力 D.防止诸侯夺权
3.下列关于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令释放奴婢 B.减轻农民负担 C.士兵还乡务农 D.惩治贪官污吏
4.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等调整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导致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5.如图所示内容反映了东汉后期(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B.诸侯强大威胁到中央政府
C.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D.皇帝和太后权力丧失
6.东汉末年有童谣讽刺当时的政治黑暗,说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意思是指东汉直臣李固被权臣梁冀害死后暴尸路边,而权奸胡广等反封侯爵。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B.皇帝奢侈残暴忠良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匈奴侵犯频繁严重
7.下图是昭化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所做的示意图。与该示意图主题最契合的是( )
A.农民起义频繁 B.土地兼并严重 C.中央集权失败 D.外戚宦官专权
8.对如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解释准确的是( )
A.诸侯强大威胁到中央 B.帝后之间的矛盾激化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母后主政皇帝无实权
9.下表显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光武中兴局面 B.外戚宦官专权 C.三国鼎立局面 D.八王之乱局面
10.“太子年幼继位,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除掉外戚,又演变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这种现象( )
A.导致宦官权力过大 B.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C.使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 D.是郡县制度造成的
11.如下图邮票中的图案是于四川省成都市北杨子山二号墓出土的一块东汉画像砖。画像描绘了一座四周有围墙的方形宅院,还有一座高于其他建筑的“望楼”,专家推测应该是起瞭望和防卫的作用。该画像砖真实地描绘了东汉富贵人家的生活场景,也折射出东汉
A.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 B.地方豪强把持了朝政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赋税沉重激发了民愤
12.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
A.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 B.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C.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 D.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
13.184年,张角等领导农民大起义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京师震动。这表明黄巾起义( )
A.源于东汉王朝腐败 B.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C.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D.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
14.《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主要原因是(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引起人民广泛不满
C.张角利用宗教鼓动人民
D.利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积极宣传
15.下表反映了东汉初年与东汉末年人口锐减的共同原因是( )
时期 户数 人口数 人口变化的原因
东汉初年 367万 1800万 因战争、严刑苛法、灾荒、饥馑和疾疫等死亡
东汉中期 1067万 5648万 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等
东汉末年 310万 1572万 黄巾大起义、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军阀混战等
A.疾病流行 B.自然灾难 C.战乱不休 D.严刑苛法
16.东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着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意思是指东汉正直不阿的大臣李固被权臣梁冀害死后暴尸路边,而奸臣胡广等反而封侯爵。这首童谣反映的是当时( )
A.政治腐败,官场黑暗 B.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C.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D.农民起义,推翻东汉
17.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这一举措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监察地方的官员
18.理清线索有利于把握历史知识。下面线索的主题是( )
A.东汉的兴衰 B.三国鼎立
C.西晋的政治黑暗 D.北魏的建立和灭亡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可是当时有三大问题存在。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二是豪强、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三是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停制造事端,使得西汉王朝边境不宁。
——摘编自《汉书》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是如何解决当时“三大问题”的。
材料二
从安帝开始(106年),东汉皇帝多为幼主或昏庸无能者,在政治上失去了主导权和威信。皇帝被宦官、外戚、大臣等势力所牵制和操纵,不能有效地处理国家大事和民生问题,从桓灵时期(147—189年)开始,宦官利用自己掌握中央机构和军队的优势,干预朝政,排挤忠良之士,贪污腐败,擅杀忤逆者。由于战乱频仍、税收沉重、土地兼并等原因,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强盛的王朝走向了灭亡。
(2)据材料二,指出东汉走向衰亡的原因。
(3)综上所述,你从两汉的兴衰中得到什么历史启示?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统治集团互相残杀,统治残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一些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边过程中起义,引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材料二
西汉后期,政治腐败,赋税沉重,社会矛盾尖锐。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称帝后推行的改制,引起社会严重动荡,爆发农民起义,推翻新朝。
材料三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残杀,皇帝公开卖官鬻爵。豪强地主争权夺利,人民受到残酷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东汉政权。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分别指出材料一、二、三涉及到的农民起义。
材料四
刘邦建立西汉后,下令十五税一(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把士兵送回家参加生产。汉文帝实行三十税一,以皇帝和皇后身份劝导百姓从事耕织。光武帝建立东汉后,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恢复文景之治时候的三十税一。
(2)根据材料四归纳刘邦、汉文帝、光武帝的共同措施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共32张PPT)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汉光武帝刘秀
天命在俺
中兴大汉
从汉武帝开始
雄才大略汉武帝
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
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吏豪强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统一思想
盐铁专营铸造五铢管控了经济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外患
鼎盛的汉朝后续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确定学习目标
阅读50页单元序言和73页
13课序言,明确学习目标:
知道东汉的建立与统治
知道东汉政局的特点
知道黄巾起义和东汉衰亡
学习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穿越者王莽大战位面之子刘秀,是互联网历史区的一个梗,涉及到了西汉灭亡与东汉建立的历史。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玩笑,一起开始13课的学习吧。
究竟谁
才是
汉朝
延续的
大功臣
学习1:东汉建立
任务一:阅读73页1-2段,了解西汉灭亡与东汉建立,完成汉朝时间轴。
汉
朝
时
间
轴
公元前202年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
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汉文帝汉景帝
文景之治
汉武帝在位
巩固大一统
进入鼎盛
西汉衰落
最终灭亡
公元9年
西汉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1.皇帝无能,大全旁落,朝政腐败
2.地主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
社会矛盾激化(最根本原因)
3.外戚王莽篡权,建国为“新”
学习1:东汉建立
任务一:阅读73页1-2段,了解西汉灭亡与东汉建立,完成汉朝时间轴。
汉
朝
时
间
轴
公元前202年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
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衰落最终灭亡
公元9年
公元25年
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
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重建汉朝的过程是
1.王莽施政,加剧矛盾,农民起义
2.宗室刘秀,复汉为名,壮大势力
3.击败王莽,称帝建汉,完成统一
学习1:东汉建立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
都城长安在西,所以史称西汉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汉朝
都城长安在东,所以史称东汉
学习1:“光武中兴”
任务一:汉光武帝刘秀的烦恼:重建汉朝后,该如何治理天下?你能用你学到的历史知识帮帮他吗?
万里江山千钧担,
守业更比创业难
重建汉朝后,
该如何治理天下呢?
秦始皇嬴政:阿彻,你的后辈在如何治国,要不要告诉他呢?
汉武帝刘彻:嬴政你走开,没有人比朕更懂大一统!让我来说,让我来说……
汉高祖刘邦:瓜娃子哟,秀儿最大的问题是巩固大一统吗,不是啊,是如何修养生息,知道不知道!
刚才那段对话是老师想象编写出来的,为的是给你提醒。想必聪明的你,已经知道如何建议汉光武帝了吧!
汉武帝说要大一统,所以刘秀
在政治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
汉高祖说要休养生息,所以刘秀
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
学习1:“光武中兴”
汉高祖释放奴婢为平民,所以刘秀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
汉文帝提倡以农为本,所以刘秀
荒地山林给农民耕种,减轻田租
汉文帝提倡以德化民,所以刘秀
减轻刑罚,赦免囚犯
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所以刘秀
加强对官吏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汉高祖刘邦对匈奴和亲,
缓和双方关系,所以刘秀
允许北方各族内迁,
缓和民族矛盾
学习1:“光武中兴”
汉高祖休养生息
汉文帝汉景帝励精图治
最终西汉初期出现了
“文景之治”
那么刘秀呢?
学习1:“光武中兴”
历史学霸的成绩
通过前面的对比,我们发现,历史好的刘秀,通过以史为鉴,找到了治理天下的方法,那么他治理天下的成果如何呢?是时候见证历史学霸的成绩了……
刘-汉光武帝-历史学霸-秀:
天命在我,我重建了汉朝—东汉;
学好历史,我开创了“光武中兴”
史书记载的
“光武中兴”
学习1:东汉经济
任务三:古代的盛世,一个重要指标是经济恢复和发展,那么东汉时期的经济,又有了哪些新发展呢?
农业上,出现二牛一人一犁耕作方法
更高效发挥了铁器牛耕威力,提高效率
学习1:东汉经济
二牛抬杠:出现于东汉,至今仍然使用的技术
学习1:东汉经济
任务三:古代的盛世,一个重要指标是经济恢复和发展,那么东汉时期的经济,又有了哪些新发展呢?
手工业上,冶铁、制瓷业发展较快
发明水排,提高冶铁质量
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学习1:东汉经济
任务三:古代的盛世,一个重要指标是经济恢复和发展,那么东汉时期的经济,又有了哪些新发展呢?
水利上,王景治理黄河,效果显著,此后黄河经历800多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决溢也为数不多,所以有了“王景治河千年无患”的极高评价
学习1:东汉经济
治水的大禹:小王好样的,干得不赖!
修都江堰的李冰:
是啊小王,一个水利能遗泽千年,此生无憾呐!
治理黄河的王景:在前辈面前不敢夸功
学习2:东汉衰落
下表列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看一看,找一找,看看这里面有几个年龄比你大的?假如在你这个年龄,给你一个疆域5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你会怎么做呢?
学习2:东汉衰落
结合前面的表格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位传承上出现了什么现象?
幼主继位,无法主政
太后临朝,外戚专权
皇帝亲政,宦官专权
外戚
宦官
交替
专权
学习2:东汉衰落
外戚宦官争权夺利
思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使得东汉政治腐败,民生困苦,社会混乱,导致了东汉衰落
跋扈外戚毒害皇帝
学习2:东汉衰落
西汉豪强:我不就是兼并土地,危害乡里吗,刺史就来找茬,皇帝也来强拆强迁,“这日子没发过了”
东汉豪强大族:帮助刘秀享特权
兼并土地得财富
奴役农民拥武装
掌政权为害一方
入朝堂世代为官
“太幸福了”
学习2:东汉衰落
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
思考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侵占了国家财富和权力,加剧了东汉危机,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学习3:黄巾起义
中央有宦官外戚交替专权,地方有豪强大族势力膨胀为害一方,这种情况下,东汉的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东汉的人民又处于什么境况中呢?
社会黑暗,人民忍无可忍
起义不断爆发,但被镇压
形容老百姓的头发像韭菜一样,剪断以后还会重新生长。比喻老百姓的脑袋可以被当作鸡一样任意屠戮,但割掉一个鸡头后,其他的鸡还会继续啼鸣。官吏有什么可怕的呢,从古至今,真正不能轻视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一如秦末
学习3: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的黑暗,一如秦末;
反抗情绪在蔓延,一如秦末;
东汉的农民起义,在哪里呢?
黄
巾
起
义
学习3:黄巾起义
阅读教材76页正文2-3段内容和“相关史事”,完成黄巾起义档案
黄巾起义 时间
领导者
创立宗教
起义结果
起义影响
184年(甲子年)
张角(精心策划、长期准备)
太平道(道教)
被镇压(曹操刘备孙坚都参与镇压)
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使其名存实亡,陷入州牧割据局面
学习3:黄巾起义
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反秦浪潮并没有停下,最终秦朝因此而亡;
汉末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但汉末的腐朽统治没有结束,东汉又会走向何方?
黄巾起义地方乱
州牧代刺史,统管军与政
豪强州牧合流
共同割据一方
州牧割据,军阀混战,东汉名存实亡
东汉末年分三国,后续历史,将在16课三国鼎立学习
思维导图
希沃版思维导图,可以折叠的思维导图
可以反复折叠
方便教学提问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思维导图太大
无法完全展现的问题
PPT版无法
全面展现
详情可以
参考希沃版
思维导图
练习巩固
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
A.汉景帝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光武帝
练习巩固
以下是七年级(1)班同学所做的“光武中兴的含义”学习笔记,下列有误的是( )
A.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
B.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C.天下出现兴盛的局面
D.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练习巩固
“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政治状况是(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皇帝昏庸无能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练习巩固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练习巩固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这一举措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监察地方的官员
更多练习
尽在对应
练习学案中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学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学习目标】
1.知道东汉的建立与统治;
2.知道东汉政局的特点;
3.知道黄巾起义和东汉衰亡。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与导入新课:
师:以汉武帝开始,回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和影响,提出问题“鼎盛的汉朝后续会有怎样的发展呢?”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吏豪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统一思想,盐铁专营铸造五铢管控了经济,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外患,鼎盛的汉朝后续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生:回顾12课所学。
二、讲授新课
确定学习目标
师:展示50页单元目标和73页13课序言,带领学生探究发现本节课学习目标。
生:按照老师要求,阅读相应内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师:以一个网络上的梗——穿越者王莽大战位面之子刘秀——为切入点,引起学生兴趣,正式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生:了解网络热梗,开始本节课学习。
师:以建立时间轴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共同学习西汉灭亡与东汉建立。
生:阅读教材,了解西汉的灭亡与东汉的建立。
师:创设汉光武帝刘秀、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和汉高祖刘邦的对话,吸引学生兴趣,创设任务——帮刘秀治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刘秀治理国家的内容。
生:阅读教材,结合所学,为刘秀治国建言献策。
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逐一回答汉光武帝治理国家的措施,加深学习。
生:通过阅读教材、回答问题的方式,学习刘秀治理国家的措施。
师:给予刘秀“历史学霸”的称号,把“光武中兴”称作历史学霸的成绩,吸引学生兴趣。
生:了解光武中兴。
师:接着学习东汉经济的发展,通过“任务三:古代的盛世,一个重要指标是经济恢复和发展,那么东汉时期的经济,又有了哪些新发展呢?”实现过渡。
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东汉经济的发展。
师:展示如今二牛抬杠的图片,重点强调“抬杠”二字,讲述常用词语的本源意思,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了解抬杠与二牛一人一犁。
师:通过展示水排简图和东汉瓷器实物图片,学习东汉手工业的发展。
生:了解东汉手工业的发展。
师:介绍王景其人和治理黄河的功绩,创设情景对话,以大禹、李冰、王景的对话,汇总已经学习的三位与水利有关的历史人物。
生:了解王景。
学习2:东汉衰落
师:展示东汉中后期皇帝年龄表,让学生自主寻找比自己年龄大的“皇帝”都有哪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看表找人,发现东汉皇帝继位的特点。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5页第一段,了解东汉中后期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情况。
生:阅读教材,了解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师:通过漫画展示争权夺利的情况,借助教材“想一想”,引导学生了解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危害。
生:了解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危害。
师:温故知新,创设对话,对比西汉豪强的“惨状”和东汉豪强的“滋润”,学习东汉的豪强大族势力膨胀,通过图片史料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的危害。
西汉豪强:我不就是兼并土地,危害乡里吗,刺史就来找茬,皇帝也来强拆强迁,“这日子没发过了”。
东汉豪强大族:帮助刘秀享特权,兼并土地得财富,奴役农民拥武装,掌政权为害一方,入朝堂世代为官,“太幸福了”!
生:了解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的危害。
学习3:黄巾起义
师:通过一段话总结前面的东汉统治情况,进而导入下一内容的学习:“中央有宦官外戚交替专权,地方有豪强大族势力膨胀为害一方,这种情况下,东汉的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东汉的人民又处于什么境况中呢?”
生:了解东汉统治的特点,试着与秦末进行对比。
师:借助教材的“材料研读”,展现人民的反抗情绪。
生:通过民谣了解东汉末年的人民情绪。
师:通过对比东汉末年和秦末,在对比中学习黄巾起义。
生:对比秦末和汉末,开始学习黄巾起义。
师:设计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正文2-3段内容和“相关史事”,完成黄巾起义档案,学习黄巾起义。
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学习黄巾起义。
师:继续对比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通过结果与影响对比,借助教材77页“知识拓展”学习东汉末年的州牧割据,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展望16课学习(因为13课与16课具有紧密的历史关联性,所以计划上准备学习13课后先进行16课的学习,接着再回过头来学习14课和15课)。
生:了解州牧割据。
师:展示思维导图,总结本节课所学。
生:通过思维导图,回顾本节课所学。
师:展示简单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学习。
生:进行简单练习,巩固学习,课下完成对应的分层导学案。
思维导图
师:思维导图使用的是希沃版的思维导图,在希沃白板中可以自由折叠和展开,折叠方便了思维导图的展现足够大,方便学生观看;折叠+展开有利于带领学生共同回顾,还可以随时提问。
练习巩固
最后以几道简单的练习题进行巩固。
1.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A.汉景帝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光武帝
2.以下是七年级(1)班同学所做的“光武中兴的含义”学习笔记,下列有误的是( )
A.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
B.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C.天下出现兴盛的局面
D.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3.“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政治状况是(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皇帝昏庸无能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4.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5.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这一举措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监察地方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