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8 10:16:17

文档简介

南充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2024级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90后数控车床技师孙野已算是个“老师傅”了。从一名普通的大专毕业生成长为数控操作领域的青年能手,他十年磨一剑,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大学时参加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训项目,孙野第一次来到江汉油田。如今,他已在荆楚大地深耕11个年头。这一路,孙野走得并不容易。袖口隐隐约约的毛边,操作台上细细密密的刻痕……高压管汇事业部1号车间就是他的第二个家。孙野回忆,刚进单位那段时间,年轻气盛的他有些浮躁,工作也相对没那么积极。后来,他看到组里一位老师傅每天都早早到岗清理好周边工作环境,抢着干本来可能不需要他负责的事,对大家一视同仁,在工作各个方面精益求精。孙野为此深受触动,干起活也越来越认真踏实。
在研究175兆帕超高压活动弯头时,对于压裂管汇的要求,正常的误差可能是两个丝,但是孙野和团队经过多次调整,专门定制出7种不同的特殊刀片,将误差控制在了一丝五分,甚至是一丝以内,也就是0.01毫米,六分之一头发丝的精度。高压活动弯头的位置精度、形状精度、尺寸精度都达到了更高标准。这几块元件体量不大,却是目前全球压力等级最高的高压流体控制元件。175兆帕,相当于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要承受1750公斤的重量。这一突破不仅提高了深层页岩气压裂作业中管汇元件的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奠定了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在高压管汇技术方面的“领跑者”地位,也为中国油气开采深度从千米级提升到万米级提供了支撑。
孙野不仅在自己的专业数控技术上深耕,还在工作之余自学了三维绘图、计算机编程等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闲暇时,他喜欢看短视频平台上涉及航空航天、新型材料等领域的科普内容,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从其他角度观察机械行业的发展。他说,作为新时代的四机人,固步自封是走不长远的,要时常产生新念头,不断尝试新技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突破。
2021年,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成立了“孙野创新工作室”。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两年间共有16名优秀员工陆续加入,致力于新产品试制和复杂工件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工作室成立以后,他不仅需要承担生产任务,还要定期组织部门内的一些培训、交流,工作范围从自己的岗位扩大到了整个车间,工作室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踊跃加入进来。孙野说:“要培养更多的新人还是蛮有压力的,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挑战、一个动力源泉,只有不断给自己这种压力,才能不断地往前走。”
(摘编自杨雅楠《九〇后“老师傅”诠释工匠精神》)
材料二: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崛起,在长期实践中,广大技能人才养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执着,离不开大国工匠的奉献。
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一线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首次将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与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一同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列在一起,彰显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彰显了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高技能人才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他们高超的工艺和技术,更因为他们凭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比如,宁波技师学院“00后”学生蒋昕桦,在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技术项目中,实现中国“零的突破”,登上国际领奖台;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职工何满棠,工作30多年来,拧螺丝逾20万颗,在户外工作可以随手扭出“国标”螺丝,成为全国劳模……
当然,技能成才的道路并非坦途,需要搭建发展通道,不断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宣传引导,多开展技能人才表彰等活动,让“技能改变人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政策,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相应的培训中心,“正向激励”技能人才,提供更多展示技能和切磋技艺的平台,给追梦者更多出彩的机会。
(摘编自徐根凯《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孙野的工作态度从浮躁不积极到越来越认真踏实,主要是受到了组里一位老师傅对待同事
一视同仁的工作态度的影响。
B. 孙野精心研制出的175兆帕超高压活动弯头,为中国油气开采深度从千米级提升到万米级
提供了支撑。
C. 我国的广大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决定性力量,他们在长期实践工作中培
育形成了工匠精神。
D. 要想成为高技能人才,就个人而言,不仅要有高超的工艺和技术,还要能爱岗敬业、精益
求精,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三处省略号的用法相同,且和《百合花》里“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
是借老百姓的’”这句中的省略号用法不同。
B. 孙野能够成为数控操作领域的青年能手,与他用实践行动诠释工匠精神密切相关;他还积
极“跨界”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C.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提到高技能人才,并将其和大国工匠与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相
提并论,这说明国家对高技能人才极为重视。
D. 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不断优化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企业和政府都应积极引导,为人才
提供展示技能和切磋技艺的机会。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甘愿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三十年如一日地为太行山区林业发展、
农民生产致富殚精竭虑。
B. 钳工郑志明刻苦练习,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画线
钻孔的位置误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C. 无锡一线技术工人何光华率领团队攻克“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解决了电
缆检测的行业难题。
D. 段浩杰带领团队研发出厚度0.02毫米、宽度600毫米的“手撕钢”,打破了这一工艺长期
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4. 材料一是人物通讯,材料二是新闻评论。两则材料都列举了相关事实材料,但在对事实材料的
安排和表达意图上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5. 假如你是“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评委,请你结合材料一的人物故事和材料二对“工
匠精神”的论述,给孙野写一段推荐词。不少于100字。(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郑士波
父母一早出去了,中午回来的时候,脸色很不好。终于,母亲忍不住了,对我说道:“波仔,今年考不上就算了。我们明年再考。”
我平静地询问后得知,曹二姑给我批的八字是:没有上大学的命。
父母比我还焦虑不安,又不敢在我面前表现出来,就偷偷去找了我们那个小城里远近闻名的算命人。大家都叫她曹二姑。
对此,我完全不相信。我的成绩一直都很好,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上的第一名。对于考试,我非常自信。
我不相信自己没有考大学的命,哪怕考砸了,也能上个二本大学吧。
知了单调地鸣叫着,叫声没完没了,从敞开的窗户传进来,让即将十八岁的我极度烦躁。空气异常燥热,一点风都没有,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就如同烙饼在滚烫的热锅上被来回翻动。
漫长的等待,让我的自信一点一点失去。我开始整晚整晚地失眠。关上灯之后,双眼盯着黑黑的屋顶,困却睡不着。因为睡不着,眼泪总是流个不停。
耳边不时传来邻居们的闲话,说是哪个成绩好的同学去年没有考上,复读了一年,今年还是没考好。有人对父母说:“你们家波仔不是成绩很好吗?不会也考不上吧?”
还有人不知怎么就知道了曹二姑给我批的命,到处宣扬道:“成绩好有啥用啊?没那个命也不行啊。人斗得过命吗?”
我开始想,要是我今年考不上,会怎么选择呢?①是出门打工赚钱,还是复读一年呢?或者在家务农?或是做点小生意?我不知道。因为这些年,我一直都在努力读书,我想考上大学。我不知道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
在连续一周的失眠后,我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掉。每天早上起床,枕头上都是头发。头顶前部已经掉光了,两侧也稀稀拉拉的,都能看得见头皮了。
就在我原本茂密的头发快要掉光的时候,终于等到了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要去北京的前几天,母亲带着我进了一趟城。给我买了一套秋衣秋裤后,剩下的钱也买不了什么了,哪怕是打折的断码的鞋。
她腆着脸,带着乞求的语气,让卖鞋的人再便宜一点。
“我还没见过这么便宜的鞋还要讲价的。”女老板有些轻蔑地说,“要是没钱,就不要买了。我做生意是要赚钱的,又不是开善堂的。五十是最低价,你爱买不买!”
“可是,我只有四十块钱了。老板,你就行行好,卖给我好不好?”
母亲这低声下气的样子,我实在看不下去,就说:“妈,我不要了,我还有鞋穿。”
母亲听到我这句话,看着我右脚那只破了个洞的鞋,眼泪扑簌簌就下来了:“我太穷了!我儿子考上大学了,我连一双新鞋都买不起!”
我第一次看见母亲在一个陌生人面前嚎啕大哭,她似乎要把这些日子的委屈都哭出来:“我无能啊!我对不起我优秀的儿子啊!”
我本来想劝母亲说,我实在不需要一双新鞋,破的那双鞋补一补,还能接着穿的。可是,一看见母亲哭,我有点懵了,一时间不知所措。
卖鞋的那个女人看母亲哭了,也慌了,说:“大姐,你先别哭嘛,有事好好说。我真的给你的是最低价了,我从厂里拿的就是这个价,真的没有跟你多要一分钱。”
她冲着发愣的我说:“你劝劝你妈妈,让她别哭了。我三十卖给你们了,我亏二十块钱!给你们留十块钱坐车回去。哎,大家都不容易啊。”
母亲听到这句话,止住了哭声,她用手抹了抹脸上的眼泪,又在衣服上擦了擦手,②从兜里掏出一个方帕子,打开,把几张发皱的零票子数了又数,付了钱,一个劲地说:“谢谢老板!谢谢老板!你真是菩萨转世。”
卖鞋的女老板接过钱,把鞋递给我说:“你先试试这双,看合适不合适。这些鞋你看哪双合适,阿姨都给你一个价。”“这双鞋就挺好的!”我穿上新鞋,虽然有点夹脚,可是这些鞋要么就是特大码的,要么就是小码的,刚好合适的肯定不在这里卖。
我要去北京上大学了!终于可以去北京上大学了!我内心有一种短暂的莫名的兴奋。为了省钱,我只买了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家里没人送我。母亲把东借西凑来的学费缝进我的裤子里。
③刚刚步入十八岁的我啊,意识到了某种意义。这一次不仅仅是离开父母,离开家乡,一个人到一千多公里外的北京去上学。更重要的是,从踏上火车的那一刻起,我要独自一个人去走自己的路了。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县,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市,第一次走出我所在的省,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远行。
我一个人坐了四十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到达了北京。④一排排房屋映入眼帘,郊区的房子有些破破的矮矮的,再开进去一点,就有了楼群,高大的楼群,宽阔的街道,还有奔跑着的汽车……
列车缓慢进入市区,北京城像一床新的棉被一样舒缓地打开,冲我张开了她的怀抱……
(选自《飞天》,2023年第10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曹二姑是小城里远近闻名的算命人,母亲相信她,怕“我”难过,忍不住宽慰“我”。
B. 小说用大量的笔墨写“我”和母亲买鞋的情节,为后文写“我”即将出门远行做铺垫。
C. 小说结尾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对新世界、新生活的憧憬。
D. 邻居们、卖鞋女人对我的生活境遇没法感同身受,他们是作者塑造的“看客”形象。
7.对小说中划线句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句子①中的几个问句,表现我高考后的焦虑、不安,证明我对这次高考异常看重。
B. 句子②中使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由于家庭的贫困让母亲对钱过于吝惜、不舍。
C. 句子③中意识到的“某种意义”,是指我要脱离家庭、脱离舒适区,独自去闯人生
D. 句子④中进入眼帘的楼群、街道、汽车,渲染了城市的热闹,烘托了我走出小城的喜悦。
8.从等待高考成绩到去北京上学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加以梳理概
括。(4分)
9.同处青春时期的“波仔”和《哦,香雪》中的“香雪”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
材料二: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节选自《归去来兮辞》序)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弘每令人A候之B密知C当往D庐山E乃遣F其故人G庞通之等H赍酒I先J于半道
K要之。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而畜素琴一张,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是同一类特殊句式。
B. 但,只,只是,与《短歌行》中“但为君故”的“但”字含义相同。
C. 家,家庭,与《琵琶行》中“家在虾蟆陵下住”的“家”含义相同。
D. 因,因为,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一开始命令公田全部种秫谷,后来在妻儿的请求下才决定一半种秫
谷一半种粳。
B. 陶潜说自己生性不媚世俗,因生病得以清闲,而不是凭高洁志趣取声名,不会把坐过王公
的车马看成是荣耀。
C. 陶潜的亲朋好友中有好事的,有时带着酒肉到他家去,他也不推辞。每次喝醉了,就感觉
舒适快意。
D. 陶渊明之所以请求到彭泽县去做官,是考虑到当时社会动荡,彭泽县离家较近,且公田之
利足够酿酒。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4分)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南歌子
苏轼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①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早知身世两聱牙②。好伴骑鲸公子③、赋雄夸。
【注】①化世:政治清明而有德化的时代。 ②聱牙:乖忤,违背。 ③骑鲸公子:指李白,俗传李白醉骑鲸鱼,水中捉月。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词开篇妙用叠词“苒苒”“萧萧”,与《声声慢》开篇有异曲同工之妙,既具音韵和谐之
美感,又更加鲜明地表现了描写对象之特征。
B. 词人先借“寓身化世一尘沙”感叹个人之渺小;后又着“笑看”二字,表明词人虽自知渺
小,但仍能乐观旷达地关照现实人生的态度。
C. 下片开篇两句,词人借方士求仙访道和渔人泛舟江河,表达了对恬静自由之生活的渴求,
与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表达的情志相似。
D. 本词结尾借用李白的典故,表达词人对李白因写下雄奇诗文而声名显扬的向往,与下片开
篇形成对比,表明词人不愿归隐的雄心壮志。
15. 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艺术技巧的使用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两词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李清照《声声慢》中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养息身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当辛弃疾立亭远望“烽火扬州路”时,是谁在叩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然而,一生要强的辛弃疾,也曾有拍马屁的嫌疑。
公元1203年,在家赋闲9年,已经年满64岁的辛弃疾,突然接到了朝廷任命他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的通知,这让他 A 。欣喜之余,他挥毫写了一首《六州歌头》,其中写道:“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正是这首诗,使辛弃疾留下了拍马屁的嫌疑。
原来这首诗是( ① )。前三句“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歌颂的是韩侂胄的曾祖父、北宋名臣韩琦。后三句“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则直接称赞韩侂胄,说他谈笑之间,就整顿乾坤,把天下大事处理好了。韩侂胄何许人也,值得辛弃疾大拍马屁?
韩侂胄是南宋宁宗时期最 B 的权臣,此人靠与赵宋皇室之间的裙带关系发家,走的是外戚路线。宁宗的曾祖母宪圣太后是韩侂胄的姨母,宁宗的皇后韩氏,是韩侂胄的侄女,“枕头风”一向很硬。有了如此强硬的后台,韩侂胄想不牛气都难。
辛弃疾之流本是韩侂胄重点打击的对象,( ② ),并被授予如此重要的职位呢?原来此时韩侂胄的靠山宪圣太后和皇后韩氏先后死去,后台倒了,韩侂胄虽然依然大权在握,但他心里开始有了一种隐隐的不安。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韩侂胄放松了对于理学的禁令,并起用了像辛弃疾这样一批和理学关系比较深的人。
辛弃疾虽然不把荣华富贵放在眼里,( ③ )。那就是年轻时就立下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这是他一辈子都在不懈追求的人生理想,现在他已经六十多岁,烈士暮年,时日无多,他多么想再获得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啊,故而向贵戚有所祈求,向权势有所期待。
其实欲望没有高尚与卑劣之分,再正当、再光明的目的,也是一种私心。但是在欲望面前,谁都难免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堪称英雄的辛弃疾也不例外。只不过,知道了他拍马屁的动机和背景,虽然诗写得有些肉麻,但其情可谅,其志可叹,依然使我们不失一份尊敬。
17. 请在文中横线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8. 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李清照”“苏轼”“白居易”“李白”中任选2人写出两句话,
要求内容贴切,表达和谐一致。(6分)
19. 下列选项中修辞手法和文中加点句“‘枕头风’一向很硬”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 姑娘们都私下里叫他“北京话”。
C.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D.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5个字。(6分)
21. 文中最后一段划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写出正确的句子,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终点和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但放眼当下,生活中到处都是形形色色的“赶路人”,他们不问过程,只重结果,最终庸碌地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或所见所闻,将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思考或感悟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2024级语文试卷 第7页 共8页 高2024级语文试卷 第8页 共8页高2024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A项,“主要是受到了组里一位老师傅对待同事一视同仁的工作态度的影响”错误,依照材料一第二段,孙野的改变,主要是受到老师傅对待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的影响;B项,“孙野精心研制出的175兆帕超高压活动弯头”错误,依照材料一第三段,175兆帕超高压活动弯头是由“孙野和团队”一起精心研制出的;C项,依照材料二第一段,“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而不是“决定性力量”。D项正确,可由材料二第三段分析得出。)
2.C(C项,“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提到高技能人才”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与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一同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列在一起”,并不能判断出是“第一次提到高技能人才”;A项,材料一、材料二三处省略号均标示列举未完,《百合花》中这句的省略号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所以正确。)
3.A(材料二的观点应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A项强调的是“奉献精神”,而非“工匠精神”。)
4.(1)安排:材料一列举的有关孙野的材料是对典型事例的详细描述(或细节描写)(1分),材料二列举的一系列的事实材料是以概括为主(1分);(2)意图:材料一是凸显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优秀品质(1分),材料二是证明作者的观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5.参考示例:孙野,一名“90后”数控车床技师。他深耕数控一线,率领团队成功研制出175兆帕超高压活动弯头,这一技术不仅提升了国内高压管汇技术,也为中国油气开采保驾护航。他坚守本职、精益求精,又敢于尝试、大胆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追求,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他“干一行专一行”的工作态度折射出新时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他无愧于“大国工匠”的称号。(交代人物身份1分,介绍人物事迹和成就2分,歌颂人物品质2分,语言流畅有感染力、符合字数要求1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给优秀人物评选写推荐词就是要阐明推荐理由。一般情况下,首先要交代人物的姓名、身份,然后应重点介绍人物事迹或成就,以及概括并歌颂人物的精神品质,或作为榜样人物的社会意义。推荐词也要有感染力。
6.D(邻居们身上体现出的是农村人的见识浅短,邻里间的见不得人好的小心思,不是看客。卖鞋的女人起初并没有感受到我们母子二人的不易。后来母亲哭了,让她有所动容,她愿意赔本卖给我们,还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质朴善良。也不能说是看客。)
7.B(这句话体现出我们家比较贫穷,母亲对钱比较看重、珍视。)
8.(1)没出成绩前内心是平静的;(2)对于曹二姑的批语完全不相信;(3)等待让“我”变得极度烦躁;(4)漫长的等待让“我”变得不自信;(5)因为要去北京上大学内心很兴奋。 (每点1分,答对四点得满分。)
9.(1)都渴求进取。“我”渴望考上大学,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自动铅笔盒。(2)都淳朴善良。“我”不忍心看到母亲低声下气求人的样子,宁愿不买新鞋;“我”只在特价鞋里买鞋。香雪得到了铅笔盒,她执意将那一篮鸡蛋留下。(3)都坚毅执着。“我”一直保持好成绩,坚信自己能考上大学,直到自己一人坐火车到北京上大学。香雪为了换取铅笔盒,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0.BEI
11.C(“家叔”的“家”,是对人谦称自己的亲长。“家在虾蟆陵下住”的“家”指亲人共同生活的场所。)
12.B(“坐过王公车”错,“纡轸”犹“枉驾”之意,“王公纡轸”意思是王公屈尊驾到,即王公屈尊来看望自己。)
13.(1)因为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他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这个小吏职位的琐事,没几天就自己解职回家了。(起,被起用/被任用,1分;不堪,不能忍受,1分;少日,没几天/不久,1分;大意1分。)
(2)怎么能低头弯腰地侍奉权贵,让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安能,怎么能,1分;摧眉折腰,低头弯腰,1分;事,侍奉,1分;大意1分。)
14.D(“与下片开篇形成对比,表明词人不愿归隐的雄心壮志”错误。词中并未将方士求仙、
渔人泛舟与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进行比较。这两种生活一脉相承,都是其看透世俗、超脱尘世、忘怀得失的旷达精神之体现。)
15.①善用比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卷起千堆雪”,将浪花巧妙比喻为雪花;本词“寓
身化世一尘沙”,将自己比作一粒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花之汹涌与自我之渺小。②长于用典。《念奴娇·赤壁怀古》用周瑜典故,抒发对年轻有为的周瑜的倾慕之情;本词使用“三山”和李白等典故,表达词人超脱尘世、忘怀得失的旷达之情,言简义丰,自然巧妙。③巧用反衬。《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以周瑜之年少有为反衬词人之壮志难酬;本词则以清明之政治时代,反衬个人之渺小。(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7.A.喜出望外;B.炙手可热(写对一个1分,两个2分。其他成语,只要意思符合,都可。)
18.参考示例:当李清照倚窗聆听“梧桐细雨”时,是谁在细数:到黄昏、点点滴滴?
当苏轼临江凝视“大江东去”时,是谁在感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当白居易靠船翻作“琵琶行”时,是谁在掩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当李白抚枕追忆“梦游天姥”时,是谁在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写出一句3分,两句6分。酌情给分。)
19.C(原文句子是比喻。A项,对偶、拟人;B项,借代;C项,比喻;D项互文、借代。)
20.①写给韩侂胄的;②为什么又突然得到起用;③但他有一个欲望始终没有实现(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21.参考示例:因此在欲望面前,谁都难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堪称英雄的辛弃疾也不例外。(改对一处2分,两处4分。)
【解析】原句有两处错误:①处转折关系不当,去掉“但是”或者将“但是”改为“因此”;②处滥用否定词,“谁都难免不会”错,去掉“不”或“不会”。
22.作文评分标准参考2024年高考评分要求。
(1)参考立意:
①重视生命体验的过程,而非只功利性地追求结果。
②人生可以设立适当的目标,但不能只追求结果,而不注重体验的过程。
③只追求结果而不注重过程,最终只能庸碌地过完自己的人生。
(其它符合材料内容的立意也可)
(2)写作文体说明:
①记叙文: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或所见所闻,记叙自己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注重过程体验的经历。或者记叙自己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关于只功利性地追求结果的经历。
②议论文:探讨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或二者的重要性。从正面谈论注重过程的重要价值或意义;从反面谈论只功利性地追求结果的危害或弊端。
③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文体特征要鲜明。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作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看重。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这个小吏职位的琐事,没几天就自己解职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没有去任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人很瘦弱。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我)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可以吗?”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时常能酒喝到醉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陶渊明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意思是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侍奉为乡下的小人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不久,陶渊明被征召为著作郎,但没有上任。刺史王弘在元熙年间到州上任职,很敬仰陶潜,后来亲自到陶潜家里。陶潜称说有病,没有见王弘,后来对别人说:“我生性不媚世俗,因为生病得以保持清闲,幸而不是高洁志趣慕取声名,哪里敢把王公的驾到看成是荣耀呢!”王弘经常派人窥伺他,暗中得知他准备去庐山,就派他的老朋友庞通之等人带着酒,先到半路上等着邀请他。陶潜碰到有酒喝,就在旷野的亭中取饮,高兴得忘记了往前走。王弘这才出来和陶潜相见,于是高兴地宴饮了整整一天。
陶潜的亲朋好友有喜欢多事的,带着酒肉到他家里去,他也不推辞。每次喝醉了,就非常舒适快意。陶潜不经营产业,家中的事务全部都交给儿女和奴仆。他从来没有过高兴或愤怒的神色,碰到有酒就喝,有时候没有酒,也常常吟咏不停。他曾经说夏季安闲无事,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吹来,自己觉得是羲皇时代的人。陶潜生性不懂音律,但是收藏有一张素琴,琴上系弦的绳子和标记都不完整,每当有朋友聚会,他就抚琴应和,说:“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不用弹出弦上音!”陶潜在宋元嘉年间去世,当时六十三岁,所有文集都流行于世。
材料二:
我家境贫困,靠耕田不足供给自己的生活。恰巧遇到四方勤王的大事,地方大吏把爱惜人才当做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争还没有平息,我心里也害怕到远方供职,彭泽县离家乡只有百里路程,公田里收获的粮食也足够酿酒之用,故而就谋求这个官职。到任后不久,我很怀念家乡,便产生了辞官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我本性真率,不愿勉强造作(即不愿逼迫自己最不愿做的事)。挨饿受冻虽是急需解决的事情,但违背自己的意愿则更使我身心都感到痛苦。我曾经出仕,那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叹,为平生的抱负未能实现而深感惭愧。本指望干满一年,就收拾衣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于是自己请求免去了职务。自仲秋到入冬,任职一共八十多天。因辞官的事顺遂心愿,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乙巳年十一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