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经济与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2)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单元主旨] 古代的居住环境与近代的城市化
1.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在古代,随着农业的发展,为了便于耕种和养殖,人们筑屋定居,形成了一个个村落。此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随着居住人口增多,出于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城市出现了。
2.世界各地的民居:
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3.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在古代早已出现,但是城市化却是工业文明的产物,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也带来环境、交通等问题。
单元结构
村落产生
距今1万多年
集镇出现
原始社会末期
城市出现并发展
前3500-前3100
城市化进程加快
近代以来
原始社会
奴隶与封建社会
近-->现代社会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主线:人类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的演变
1.村落的产生
2.集镇的出现
3.城市的产生
4.世界各地的民居
1.城市化的演进
2.居住条件的改善
3.基础设施的发展
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村落: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集镇:乡村聚落的一种。通常指乡村中拥有少量非农业人口,并进行一定商业贸易活动的、介于乡村和城市间的过渡型居民点。
城市: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三者关系: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
概念阐释: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中外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民居演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时空坐标
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 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 170 余座半穴居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积达 140 平方米。该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兴隆洼遗址
一、村落的产生
1、古代先民居住形式的演变
(1)演变: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筑屋定居
①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②人类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
农业革命后,食物供应增加,农业产生要求定居生活,便出现了房屋的建造,他们把房屋建在一起,在外面挖壕沟,建围墙,最早的村落就这样出现了。
村落
迁徙
(2)原因:生产力的进步。
(3)影响:
定居
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一、村落的产生
1、古代先民居住形式的演变
2、村落形成
(1)原因:
(2)表现:
(3)分布规律:
(4)布局设施: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
②安全的需要,生存繁衍。
③农业发展,食物供应增加、生存条件改善,人口增长, 生活方式由迁徙到定居。
①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②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临近水源、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地。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观察下列遗址,指出村落有哪些设施?分别具有怎样的功能?
河流
河流—生存、防卫
房屋—定居、繁衍
窖藏—生存繁衍;
壕沟—防卫、安全;
广场—集体活动;
房屋
窖藏
壕沟
广场
一、村落的产生
1、古代先民居住形式的演变
2、村落形成
(1)原因:(2)表现:(3)分布规律:(4)布局设施:
(5)影响: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房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系辞下》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古圣王作为宫室。 ——《墨子· 辞过》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村落的影响。
①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②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提高了生活质量;
③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④促进文明的发展;
材料一 徽州古村落是指明清时期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族制度为社会基础,以宋明理学为思想基础,在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古村落。西递和宏村是徽州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村落。
— —《论血缘因素对村落结构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的原始村落分布地出现在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宗祠是传统村落中住民们精神活动的中心,但在祖先祭祀场所的意义上,宗祠与其他各种规模和形式的祠堂具有同样的功能。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结合以上材料探究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
(1)中国传统村落往往依水而建;
(2)以农业生产为主(故又称农村);
(3)具有保守性;
(4)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
(5)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一、村落的产生
二、集镇的出现
1、原因:
集镇是乡村聚落的一种。通常指乡村中拥有少量非农业人口,并进行一定商业贸易活动的居民点。集镇既无行政上的含义,亦无确定的人口标准,一般是对建制镇以外的地方农产品集散和服务中心的统称。集镇的形态和经济职能兼有乡村和城市两种特点,是介于乡村和城市间的过渡型居民点,其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场所有关。因其具有一定的腹地,有利的交通位置,通过定期的集市和商品交换,逐步发展并建立一些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
材料 生产力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便于手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农村聚落逐步发展成为了集市……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与手工业和农业并列的独立经济部门,适应手工业生产相对集中的需要和商人务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成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集镇。
——据张虎林《农村经济学》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社会分工、商业发展
一、村落的产生
二、集镇的出现
1、原因:
2、过程:聚落→集市→集镇
3、集镇的类型:军事重镇、政治中心;工商市镇(贸易小镇)
4、影响古代集镇形成的因素:
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②手工业商业繁荣。
③政治、军事因素; ④政府管理需要。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古代集镇的雏形(聚落)。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集市)。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
手工业、农业分离
商业发展、商人出现
手工业者聚集
古代集镇雏形形成
地域性经济中心出现
保护财富筑垒设防,
集镇
一、村落的产生
二、集镇的出现
1、原因: 2、过程:聚落→集市→集镇
3、集镇的类型:军事重镇、政治中心;工商市镇(贸易小镇)
4、影响古代集镇形成的因素:
5、意义:
6、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
(1)过程:
北魏
两宋
元
明清
原始社会
集镇雏形
军镇
工商业集镇兴起
行政集镇
工商业集镇发展
集镇进一步发展
出现专业分工
①适应了工商业发展的需要;
②促进了区域市场网络的形成;
③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和世俗文化的发展。
④沟通城乡(过渡性),有利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
⑤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⑥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发展。
明清天下四大镇
一、村落的产生
二、集镇的出现
1、原因:
2、过程:聚落→集市→集镇
3、集镇的类型:军事重镇、政治中心;工商市镇(贸易小镇)
4、影响古代集镇形成的因素:
5、意义
6、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
(1)过程:
(2)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趋势
(3)功能演变:
①军事功能:为了军事目的而设立;
②经济功能: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
③政治功能: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①性质变化:经济功能日益增强,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化。
②规模扩大: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
③出现专业分工:明清时期形成地域性专业分工的工商业集镇。
阅读教材历史纵横,结合所学,以汉口镇为例概括集镇兴起的因素,并分析工商业市镇的特点和发展的意义。
①商品繁荣,工商业的发展促使集镇大量出现;
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③政治、军事因素
①商业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高;
②行业众多,经营商品种类丰富;
③经济功能突出、兼具政治和军事功能;
特点:
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②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③密切城乡经济联系;
④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意义:
因素:
一、村落的产生
二、集镇的出现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的产生
(1)产生的条件:
(2)产生的区域:
(3)城市的功能:政治中心、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
2、中国古代城市
(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表现:
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专指用城墙围起来的防御性设施,为了军事防御,一般都有驻军,而且是正规军;“市”是指人们进行物物交换或者商品贸易的地方。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城市兴起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
约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
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等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一、村落的产生
二、集镇的出现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的产生
2、中国古代城市
(1)布局:(2)表现:
(3)布局特点:
①布局工整,整齐对称;
②突出王权;
③体现礼制,强调等级与尊卑。
④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4)布局理念: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皇权至上;
③等级观念;
④宗法观念;
⑤道法自然
(5)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趋势: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的产生
2、中国古代城市
(1)布局:(2)表现:(3)布局特点:(4)布局理念:
(5)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趋势:
①数量增多;②地理位置南移、东移;③经济功能增强。
(6)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宋元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的产生
2、中国古代城市
(1)布局:(2)表现:(3)布局特点:(4)布局理念:
(5)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趋势:
(6)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①城市功能: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多样化和商业化城市发展;
②内部布局:由坊市分开到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
③政府管理: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交易到逐渐放宽,
但“重农抑商”政策没变;
④地域分布: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活动;
⑤从数量和规模: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以北宋为分水岭,之前城市的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是从属地位,之后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北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的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
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外 郭 城
与汉唐代长安城相比,宋代汴京城有何特点?
①突破坊市空间(街市、草市);②突破时间限制(晓市、夜市)
③出现娱乐场所 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唐代长安城与宋代汴京城有何相似点?
①皇权政治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②都依水而建,满足生活需要。
以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为例探索城市繁荣原因有哪些?
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②南北大运河的开通;
③国内国际贸易扩大,商业繁荣; ④农耕经济发展;
⑤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⑥海外贸易发达等
1.布局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2)手工业区和商业区。(3)居民区。
2.发展演变
(1)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城市中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此时的城市还处于初始阶段,仍带有氏族部落的色彩。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铁器时代的到来、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高潮。新的城市管理和布局模式产生: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一定时间开闭的“市”中。这一时期的城市总体布局还比较自由,形式较为多样。
(3)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
(4)开放式街市期:宋朝以后的城市模式。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的基础上,北宋都城汴梁也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
拓展 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及发展历程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的产生 2、中国古代城市
3、西方古代城市
(1)古代时期(奴隶社会)
①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②特点:
a.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
和商业的功能。
b.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
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2)中古时期(封建社会)
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特点:
雅典卫城遗址
古罗马城排水系统
①城市多为自发形成,很少有按规划建造的。
②城市中围绕着公共广场组织各类城市设施以及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
③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兴起和繁荣,使一些城市开始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逐步成为自治城市。
④公共建筑(如市政厅拓展、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
城里都有什么呢?为什么人们更愿意去城市?——以古罗马城为例
城墙、兵营
更安全的秩序
密集发达的道路
更便利的交通
发达的给排水系统
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市场、神殿、斗兽场等
更多的商机、更多的宗教场所、更多的公共设施......
——古罗马城平面图·百科图册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的产生 2、中国古代城市
3、西方古代城市
(1)古代时期(奴隶社会)
(2)中古时期(封建社会)
(3)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
①城市布局不苛求对称;
②有公共广场,呈开放式格局
③工商业和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探究:结合下图比较古代中西方城市布局、功能有何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探究:比较古代中西方城市布局、功能有何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古代中国 古代西方
不同 布局 整齐对称,有中轴线, 讲究方正 不苛求对称,呈开放式格局
功能 政治功能更突出 经济和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相同 都有军事防御功能,设有城墙等防御工具; 都是政治中心;都有经济功能,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能。 ①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为基础,政治需要为条件;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③重农抑商;④儒家思想。
②古代西方:①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分工明确;
②城市自治;③人文主义。
④民主政治,没有形成绝对专制君权;
原因: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的产生
2、中国古代城市
3、西方古代城市
4、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①城市的产生与政治密切相关,一般都有城墙,增强了安全防御,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使得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的集中,促进了工商业发展。
③城市的防御性设施、水利工程、道路等设施的修建,有利于人类居住;推动城市化进程;
④ 城市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和艺术等方面的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有利于推术文明的进步。
洞穴 村落 集镇 城市
经济 采集渔猎 农业 手工业、商业 手工业、商业
人口 少 较少 较多 多
规模 少 较少 较大 大
功能 居住 经济 经济、军事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小结:古代人类的居住形式与环境
趋势:
①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
②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
关系:
①经济越来越多元;
②人口越来越众多;
③规模越来越庞大;
④功能越来越复杂
从洞穴到城市的演进,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产物;也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的进程;也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改变的过程,
一、村落的产生
二、集镇的出现
三、城市的产生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世界各地的民居差异的因素
(1)受自然环境影响
江南民居的墙体较高大,开间也大,设前后门,便于通风,屋顶坡度一般较大,利于排水
伊朗风塔: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塔下有水池。外部的空气经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
阿以旺(新疆)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以适应很大的昼夜温差
巢居
中国南方潮湿多雨
穴居
中国北方干燥少雨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世界各地的民居差异的因素
(1)受自然环境影响
(2)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3)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
(4)受宗教习俗、国家制度和政策等
瑞典民居
房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间之屋;……在油漆彩画上,只有皇宫、寺观、贵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红,庶民只用黑色......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世界各地的民居差异的因素
2、代表性民居
(1)两河流域民居:
①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②建筑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木材
③建筑风格(特点):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
结构基本相同,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2)古埃及民居:
①自然环境:干旱少雨,多沙漠
②建筑材料:泥和木材、椰子叶
③建筑风格(特点):
①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②庭院、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③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
(3)古代中国民居: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世界各地的民居差异的因素
2、代表性民居(1)两河流域民居:(2)古埃及民居:
(3)古代中国民居:
A.远古时代—巢居与穴居
南方:巢居→干栏式民居
北方:穴居→地上建筑。
B.先秦以来—讲究对称,院落有序
①设计理念: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C.明朝—砖木结构
①结构:砖木结构开始普及
②民居类型:
北方:窑洞、四合院;
南方: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干栏式建筑
地面筑屋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形制是封建社会宗法及伦理道德制约下的民居形式,很多地方反映出深刻的等级规定及尊卑差别,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揭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脊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四合院是最能充分体现古代礼制的建筑。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友以义的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
北方四合院的布局特点;
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中国民居欣赏
福建永定土楼
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一个特点是造型大,大的土楼可住七八十户人家,四五百人。第二是聚族而居。第三是防御功能。
永定区域内现存有23000多座土楼,建于清朝以前的8000多座。永定客家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型生土夯筑建筑,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土楼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在中国传统古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陕北窑洞
傣族干栏式竹楼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广泛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区。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傣族干栏式竹楼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尖顶利于散水。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世界各地的民居差异的因素
2、代表性民居(1)两河流域民居:(2)古埃及民居:
(3)古代中国民居:
A.远古时代—巢居与穴居
B.先秦以来—讲究对称,院落有序
C.明朝—砖木结构
D.古代中国民居的特点:
①深受礼制思想的影响。设计体现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④因地而建、因势而成,就地取材,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⑤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重环境与建筑交融等)
(4)古希腊罗马民居:
①民居的格局: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是正屋。
古罗马斯达比阿住宅的中庭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世界各地的民居差异的因素
2、代表性民居(1)两河流域民居:(2)古埃及民居:(3)古代中国民居:
(4)古希腊罗马民居:
①民居的格局:
②建筑材料: 用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③建筑风格(特点):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④集体住宅:
原因: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表现:
古罗马后期:扩建更多房间和列柱庭院
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
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
影响: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罗马复合式公寓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世界各地的民居差异的因素
2、代表性民居
(1)两河流域民居:
(2)古埃及民居:
(3)古代中国民居:
(4)古希腊罗马民居:
(5)古代北美的民居:
①建筑材料:野牛皮、木头
②建筑风格(特点):
北美大平原:圆锥形帐篷;
亚马逊雨林:圆形公共居所,屋内不分隔间,
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③原因:平原、雨林、狩猎、迁徙、原始农耕
印第安人锥形帐篷
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原因
两河 流域 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墙壁贴着墙壁;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两河流域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古埃及 泥和木材、椰子叶 庭院、院落有柱廊;防晒和保温 尼罗河水的泛滥,土地极其肥沃;气候炎热,降雨量少
古代 中国 木、砖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严格的等级观念及长幼有序 自然环境、王权政治、经济水平、文化习俗
古希腊古罗马 木、石、砖、 混凝土 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集体住宅、复合式公寓 罗马帝国扩张,人口剧增,外来人员增多
古印第安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帐篷 平原、雨林、狩猎、迁徙
思考:从各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看有什么共性?
因地制宜、用最经济的手段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世界各地的民居差异的因素
2、代表性民居
3、人类居住条件的发展特点
(1)各地民居特点呈现多元性。
(2)各地民居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共同影响。
(3)新式技术和建筑材料不断用于民居建设中。
(4)各地民居的功能性越来越丰富。
(5)民居周边的配套设施越来越健全。
习近平:“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
1、原因:
2、过程:聚落→集市→集镇
3、集镇的类型:
4、影响古代集镇形成的因素:
5、意义
6、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
1、古代先民居住形式的演变
2、村落形成
1、城市的产生
2、中国古代城市
3、西方古代城市
4、城市的产生影响
1、影响世界各地的民居差异的因素
2、代表性民居
3、人类居住条件的发展特点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一、村落的产生
二、集镇的出现
三、城市的产生
课堂小结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 )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解析 材料“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体现的是北宋时期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A正确;当时的商业活动仍然受到政府的监管,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C;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D排除。故选A。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王城规模缩小,战争频繁,军事动荡,因此宫城和郭城均有坚固的城墙,城市出现了工商业区和居民区,表明社会分化加剧, B项正确; 材料只有王城的规模以及内部结构分区,没有涉及工商业集镇,排除A项; 材料信息不涉及奴隶主贵族政治,据所学可知,东周时期,奴隶主贵族政治呈现弱化趋势,排除C项;周朝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D项中央集权强化的说法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西周时期,王城规模庞大,大多没有城墙、宫殿宗庙、工商活动和居民区域零落分布,无明显功能分区。东周时期,王城规模缩小,呈现大郭城(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套宫城(宫殿和宗庙)结构,宫城和郭城均有坚固的城墙。以上变化反映出东周( )
A.工商业集镇的规模扩大
B.军事动荡与社会分化加剧C.奴隶主贵族政治渐加强
D.中央集权与都城营建强化
B
解析 河姆渡遗址位于姚江之滨,半坡遗址位于浐河东岸,这说明我国早期聚落选址注重自然环境,故选C项;材料强调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分布与自然环境有关,未涉及经济水平,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半坡和河姆渡遗址的习俗差异,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建筑风格,排除D项。
3.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位于杭州湾南岸、四明山北麓的姚江之滨。同河姆渡遗址较为相似的是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位于浐河东岸。这说明我国早期聚落 ( )
A.受经济水平的影响B.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习俗C.选址注重自然环境D.发展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