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慈母情深
18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继续拍摄“去工厂找母亲”这个场景。
在低矮湿热的厂房里,在震耳欲聋的噪声中,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看到了母亲——
现在拍摄“人”——母亲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人
进工厂找母亲
“我的母亲”一共出现了几次?
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句子中连续出现的三次“我的母亲”。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人
进工厂找母亲
谁的背直起来了?谁的身转过来了?谁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应该放在每个句子的最前面才是啊!但是,课文呢?作者呢?却把应该放在最前面的“我的母亲”放在了最后,是吧?特别!写得太特别了!
按照常理,“我的母亲”出现一次就足够了,而且,完全应该放在最前面才是。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们一起读一读(深色部分)。
进工厂找母亲
两个句子,意思并没有变化。但是,相同的意思,不一样的写法、不一样的表达,什么发生了变化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两句话的味道有什么不同。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人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那大家一定都记得电影中有过的一些慢镜头吧?这样,如果用电影中的慢镜头和快镜头来比喻这两种写法,那么,哪一句带给你的是慢镜头的感觉?
想一想,为什么要用慢镜头来描写母亲的神情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随着这个慢镜头地推移,你看到了什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你看到了母亲一个怎样的背?
但是,不对呀!这是我母亲的背吗?在我的记忆中,我母亲的背可不是这样的啊!我母亲的背是——
切地说,是结实的、丰满的、健壮的,这才是我记忆中母亲的背呀!可是,如今,现在,我分明发现,母亲的背不再挺拔了,不再结实了,不再健壮了。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你看到了母亲的脸,孩子们,那已经是一张怎样的脸了?
是我母亲的脸吗?这是我母亲的脸吗?我母亲的脸不是这样的呀!她的脸是——
这才是我记忆中母亲的脸啊!她是那样光洁、那样红润、那样美丽。可如今,这张脸不见了,消失了。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细细地看,慢慢地看。
这是我母亲的眼吗?孩子们,母亲的眼睛曾经是那样的——
然而,这一切,如今都已经不复存在了。此时此刻,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发现,母亲的背不再坚挺,母亲的脸不再红润,母亲的眼睛不再清澈、不再炯炯有神。母亲啊,我的母亲!你怎么会变得如此憔悴、如此瘦弱、如此疲惫?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描写母亲神情的这段文字。怎么读呢?我读三次“我的母亲”,其余的文字你们一起读。好!带着你刚才的种种想像、种种疑惑,我们一起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这个慢镜头。一定要找到这样一种感觉,用声音、更用自己的心来朗读这段文字。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来,我们重读一遍。现在我们做一下调换,三次“我的母亲”由你们来读,注意语调和语速的变化。好!就是这种感觉。现在,请你们把整段话连起来,用心用情地读好这个描写母亲的慢镜头。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生活的重担、工作的艰辛、岁月的煎熬,让我的母亲变得如此憔悴、如此瘦弱、如此疲惫,请问,你的心里又是一番什么滋味儿?
怀着这种心情,让我们再来动心动情地读一读。
电影拍到这里,还没有对话。
现在我们有请主人公——母亲和“我”。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干脆利落
吞吞吐吐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就行……”
进工厂找母亲
台词给给大家。怎么读?
到这里,第一个场景——进工厂找母亲已经拍摄好了。
第二个场景——
母亲给“我”钱,需要同学们你们来拍摄。第一步,找镜头。
母亲给“我”钱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
镜头1:母亲用皲裂的手掏钱、数钱。
镜头是什么?
母亲给“我”钱
母亲将钱塞在我手里
母亲立刻又陷入忙碌状态
母亲数落了我一顿
母亲又给我凑足了钱
镜头 母亲用皲裂的手掏钱、数钱。
抓什么细节拍?
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皲裂的手指。
在这镜头之下,哪些细节让你念念不忘,请大家进行批注。并进行交流。
母亲给“我”钱
人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反复
这个镜头,老师想重点拍摄:
一个词,出现了四次。哪一个?
母亲给“我”钱
人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反复
这一个词,出现了四次,反复出现一个词不是词汇匮乏吗?大作家怎么会反复使用一个词呢?
立刻就是不停歇,请你“立刻”读读这句话,说说感受。追问:母亲为什么要立刻工作?为什么非常忙?
母亲挣钱养家的不容易,“我”的心疼,这种感受就藏在这个反复之中。
像这样“反复”的句子还有吗?交流。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场景已经搭建完毕,镜头已经安排投档,细节,我们也一一抓住。
那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那天,我用这笔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然后又给我凑足了书钱。而我再不敢辜负母亲,于是,买下了《青年近卫军》
那天,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后来,中国文坛便多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梁晓声。
电影还在继续播放着:
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也就在那一天以后,我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零花钱,也就在那一年后,我有了几十本长篇小说。这,都是我自己挣钱买的。这是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后来,我终于成了大作家。
——选自梁晓声的《母亲》
他说: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对母亲的愧疚
对母亲的心疼
是懂得要关心母亲、帮助母亲
梁晓声,牢牢记住这次买书的经历,尤其是那次的“鼻子一酸”。对母亲的愧疚令“我”鼻子一酸。向母亲要钱时,“我”发现瘦弱疲惫的母亲竟在那样辛苦忙碌地工作,挣钱这么不容易,还毫不犹豫地、无私地供“我”看书,于是“我”鼻子一酸。对母亲的心疼令“我”鼻子一酸。经过这件事,“我”觉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要关心母亲,帮助母亲。
这样的鼻子一酸还有很多很多:
孟子回想起孟母当初不惜三迁,为儿择邻处的事,鼻子一酸。
孟郊看到“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这种“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令他鼻子一酸。
作者张炜月第一次抱母亲,发现抢着干重活累活的母亲居然这么轻,这种一生任劳任怨的爱,令他鼻子一酸……
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找到场景,刻画细节,把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记录下来吧!
细节
被同学冤枉
考试考砸
被妈妈批评
摔倒受伤
场景
……
……
……
……
……
……
那碗白粥
塘栖第一小学 戚芾尔
寒冷的冬天来了,捧着那一碗白粥,望着那还是暗灰暗灰的天空——只有极远处有一小块白花花的天空。虽然天还黑着,但那寒风早醒了,吹着小草弯下了身子,吹得早起卖菜的老人家瑟瑟发抖……
白粥的热气氤氲着,把整个厨房变得湿哒哒的。我想我的奶奶了,我想她烧的白粥了。我用勺子挖了几勺,那热乎乎的白粥含在了嘴里。顿时,一股热意油然而生。
徘徊在童年的河岸,奶奶常常抱着我在灶台边烤火,烧白粥。在记忆里,奶奶佝偻着身子,在冰冷的水里面淘着米,倒在锅中。每次我都会问奶奶:“奶奶,白粥是不是好了?”顺势,我就揭开了锅盖看着刚刚下锅的米,没有一点儿动静。奶奶便笑着摸了摸我的头说:“小傻瓜,这米刚刚放下去,
连火都没点,怎么就好了呢?”听了这话,我就挠着小脑袋找了许久。见火灶台就在那儿,便使出吃奶的劲儿,把八九根大木棍塞进了火灶台。但火越来越小,直到最后连影儿都不见了。我急得叫来了奶奶。奶奶见状,抱着我说:“哎呀!你还真是我的小傻瓜呀!”说着把火灶台的木柴拿了出来。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一碗碗白粥就放在桌上。
“我想我的奶奶了,我想她烧的白粥了。”我望着窗外,捧着一碗白粥,鼻子一酸……
我们可以通过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场景、抓关键词语等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流露出的“慈母情深”。
总结:
母亲塞钱给“我”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四个“立刻”,表示母亲丝毫不停地投入了工作,体现出一种紧张感,和前面毫不犹豫地给我买书的钱相比,更能显出母亲挣钱养家的不容易。
心 疼
根据意思写出正确的词语。
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 ( )
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 )
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 )
龟裂
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