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讲 声现象【测试】-【新课标新思维】人教版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四步曲 学思讲测(通用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1讲 声现象【测试】-【新课标新思维】人教版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四步曲 学思讲测(通用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1-18 15:59:32

文档简介

模块一 声、光、热
第01讲 声现象【测试】(原卷版)
(试题分值:70分 测试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24·新疆)下列乐器中,主要通过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  )。
A.编钟 B.二胡 C.钢琴 D.长笛
2. 【中考新考法】(2024·江苏无锡)歌曲《东方红》简谱中有如下片段:
,其中的数字符号表示声音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速度
3.【跨学科实践】(2024·甘肃兰州)小敏利用如图甲所示的高脚玻璃杯做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纸片被击打后迅速飞出,鸡蛋却落入杯中,这是因为鸡蛋具有惯性
B.轻敲杯口,听到声音的同时看到水面出现波纹,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改变杯内水量,敲击杯子发声时的音调改变,这是由于杯壁的振幅改变引起的
D.用装满水的玻璃杯做如图乙所示的“覆杯实验”,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4.(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在发布的《2023全国演出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精品演出项目拟入选名单》中,我省临潼的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入选“十大精品演出”。如图所示,在演出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舞台剧的声音只能向观众传递能量
B.舞台上的喇叭提高了声音的音调
C.观众根据音色来识别不同的乐器声
D.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所以他们听到的声音音调更低
5.(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盒中音箱播放音乐时,盒上小人会翩翩起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B.图乙中,真空罩中的闹钟振铃,但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图丙中,音叉发声时,乒乓球被反复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图丁中,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可以探究音调与声源振幅的关系
6.(2024·四川广元)夏天,乡村的傍晚,蝉鸣、蛙叫交织在一起,蝉鸣声与蛙声(  )。
A.传播都不需要介质 B.音调一定相同
C.音色不同 D.都不能传递能量
7.(2024·北京)北京的鸽哨制作精致,图中所示的是用多个管状哨连接成的一个“连筒类”鸽哨。当鸽子携带鸽哨飞行时,哨声既有高音、也有低音,主要是因为各筒的长短会影响发出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传播速度
8.(2024·广东中山·二模)下列四幅图片与其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B.乙蝙蝠的导航系统在太空中依然可以发挥作用
C.丙吸管被剪短,吹出的声音音调会变化
D.丁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绷紧程度相同时,细的橡皮筋是低音弦
9.(2024·山东淄博·二模)下列有关声的实验和应用描述正确的是( )。
A.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鼓声是由纸屑的振动产生的
B.用如图器材能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也能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吹自制的哨子,上下拉动活塞可改变声音的响度
D.图中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0.【跨学科实践】(2024·山东济宁)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合理的选项是( )。
A
现象 分析
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的亮、灭 两盏灯是串联的
B
现象 分析
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C
现象 分析
小磁针靠近磁体时发生偏转 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D
现象 分析
发声体置于玻璃罩内,抽气过程中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 可推测真空不能传声
二、多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题有2个及以上答案,全对得3分,不全得2分,选错不得分)
11.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1所示,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发声体能传递信息
B.如图2所示,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如图3所示,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如图4所示,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12.如图所示,古琴演奏家正在演奏名曲《高山流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琴声响度越大,它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
B.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C.拨动不同的琴弦,主要引起琴声音调的改变
D.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琴弦,琴声响度不同
13.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可以形成回声
C.“响鼓也要重锤敲”——振幅越大音调越大
D.“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根据音色判断的
14.自制吉它上绷紧材质相同、粗细不同的四条橡皮筋,橡皮筋A最粗,橡皮筋B最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橡皮筋振动产生的
B.A、B两条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响度一定不同
C.手拨动的越快,橡皮筋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手拨动的力越大,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15.(23-24八年级上·北京·期中)图是课本中四个实验配置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①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看到火焰左右摇晃,说明声传递信息
B.图②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
C.图③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图④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固定于桌面的尺子,尺子发声的音调会发生变化
三、填空题(本题5小题,每空1分,共14分)
16. (2024·吉林)去红色教育基地实践的路上,同学们齐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通过_____________传入教师耳中。红色教育基地墙上贴有禁止喧哗的提示,这是在_____________处控制噪声。
17.【生活实践】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这是因为 (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传声;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温度一定时,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等于/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8.图甲所示的波形图中,响度最大的是 ,音调最低的是 ;分别向图乙所示的试管中吹气,其中 试管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均选填“A”、“B”或“C”)。
19.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悬挂在与抽气机相连的密闭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是闹铃 产生的。用抽气机抽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测,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这种基于实验现象大胆推理的物理方法是 。
20. 【跨学科实践】(2024·广东)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__产生的。乘客听到列车即将进站的广播声,广播声通过___________传播到人耳。由于空气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___________,如图所示,乘客候车时不应越过安全线。
四、实验题(2小题,每空1分,共14分)
21.(23-24八年级上·江西吉安·阶段练习)(7分)小明在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封的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如图所示。
(1)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 ;
(2)如果把广口瓶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 听到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3)如图所示,敲击右边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实验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4)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使现象更容易观察。这种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
(5)小明推测,假如把如图的装置放在月球上,敲击右边音叉时,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 弹起(选填“会”、“不会”或“有可能”);
(6)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转化
22.(7分)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 听到对方的讲话;
(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如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或d);
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 ;
③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
④研究小组在进行实验时,采用了一种研究方法,请您再列举一个应用了这种方法的实验 。
五、综合题(1小题,共7分)
23. 【跨学科实践】在某段区间测速路段,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8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若两次发出信号的间隔是1.1s,求:
(1)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0.8s通过的路程;
(2)汽车反射第一次信号时距离测速仪多远?
(3)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间行驶的路程;
(4)汽车行驶的速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模块一 声、光、热
第01讲 声现象【测试】(解析版)
(试题分值:70分 测试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24·新疆)下列乐器中,主要通过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  )。
A.编钟 B.二胡 C.钢琴 D.长笛
【答案】D。
【解析】A.编钟属于打击乐器,通过编钟振动发声的,故A不符合题意;
B.二胡是弦乐器,通过拉弦时弦振动发声,故B不符合题意;
C.钢琴是弦乐器,通过按琴键时琴弦振动发声,故C不符合题意;
D.长笛是管乐器,通过吹奏时长笛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故D符合题意。故选D。
2. 【中考新考法】(2024·江苏无锡)歌曲《东方红》简谱中有如下片段:
,其中的数字符号表示声音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速度
【答案】A。
【解析】音乐简谱中的数字所记录的是声音的音调。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跨学科实践】(2024·甘肃兰州)小敏利用如图甲所示的高脚玻璃杯做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纸片被击打后迅速飞出,鸡蛋却落入杯中,这是因为鸡蛋具有惯性
B.轻敲杯口,听到声音的同时看到水面出现波纹,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改变杯内水量,敲击杯子发声时的音调改变,这是由于杯壁的振幅改变引起的
D.用装满水的玻璃杯做如图乙所示的“覆杯实验”,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答案】C。
【解析】A.纸片被迅速击打出去后,因为鸡蛋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又由于重力的作用落入杯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轻敲杯口,杯口振动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出现波纹,把杯口微小的振动放大,由此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改变杯内水的质量,敲击杯子时,杯口振动的频率不同,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会发生改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装满水的玻璃杯朝下时,杯内没有空气只有水,而杯内水产生的压强远小于外界大气压,纸片受到大气压强的作用杯挤压在杯口,该现象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4.(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在发布的《2023全国演出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精品演出项目拟入选名单》中,我省临潼的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入选“十大精品演出”。如图所示,在演出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舞台剧的声音只能向观众传递能量
B.舞台上的喇叭提高了声音的音调
C.观众根据音色来识别不同的乐器声
D.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所以他们听到的声音音调更低
【答案】C。
【解析】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舞台剧的声音向观众传递了信息,故A错误;
B.舞台上的喇叭提高了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观众根据音色来识别不同的乐器声,故C正确;
D.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响度小,但他们听到的声音音调不变,故D错误。故选C。
5.(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盒中音箱播放音乐时,盒上小人会翩翩起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B.图乙中,真空罩中的闹钟振铃,但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图丙中,音叉发声时,乒乓球被反复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图丁中,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可以探究音调与声源振幅的关系
【答案】D。
【解析】A.在图甲中,盒中音箱播放音乐时,盒上小人会翩翩起舞,这是因为音箱播放音乐时,音箱的振动带动盒子的振动,盒子的振动又带动小人的振动,使小人“翩翩起舞”,这说明声音具有能量,能够传递能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真空罩中的闹钟振铃,但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在图丙中,当音叉发声时,乒乓球被反复弹开。这是因为音叉在发声时会产生振动,这种振动使得乒乓球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运动。乒乓球被反复弹开的现象,直观地展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是转换法的运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可以探究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6.(2024·四川广元)夏天,乡村的傍晚,蝉鸣、蛙叫交织在一起,蝉鸣声与蛙声(  )。
A.传播都不需要介质 B.音调一定相同
C.音色不同 D.都不能传递能量
【答案】C。
【解析】A.声音的传播都需要介质,故A不符合题意;
B.音调跟振动的频率有关,蝉鸣声与蛙声音调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一般不同,蝉鸣声与蛙声听起来是不一样的,则音色一定不同,故C符合题意;
D.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蝉鸣声与蛙声也可以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2024·北京)北京的鸽哨制作精致,图中所示的是用多个管状哨连接成的一个“连筒类”鸽哨。当鸽子携带鸽哨飞行时,哨声既有高音、也有低音,主要是因为各筒的长短会影响发出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传播速度
【答案】A。
【解析】A.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各筒的长短不同,空气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A符合题意;
B.音色指的是声音的特色,与发生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与各筒的长短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影响因素是振动的幅度,与各筒的长短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D.传播速度与介质、温度有关,与各筒的长短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2024·广东中山·二模)下列四幅图片与其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B.乙蝙蝠的导航系统在太空中依然可以发挥作用
C.丙吸管被剪短,吹出的声音音调会变化
D.丁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绷紧程度相同时,细的橡皮筋是低音弦
【答案】C。
【解析】A.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是真空,声音无法传播,蝙蝠的导航系统在太空中无法发挥作用,故B错误;
C.吸管被剪短,吸管的长短发生了改变,振动的频率发生了改变,吹出的声音音调会变化,故C正确;
D.在橡皮筋的松紧程度、长度均相同时,橡皮筋越细,其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所以细的橡皮筋是高音弦,故D错误。故选C。
9.(2024·山东淄博·二模)下列有关声的实验和应用描述正确的是( )。
A.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鼓声是由纸屑的振动产生的
B.用如图器材能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也能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吹自制的哨子,上下拉动活塞可改变声音的响度
D.图中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B。
【解析】A.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鼓声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用如图器材能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也能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当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时,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钢尺伸出桌面长度相同时,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B正确;
C.吹自制的哨子,上下拉动活塞可改变哨子内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C错误;
D.图中的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B。
10.【跨学科实践】(2024·山东济宁)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合理的选项是( )。
A
现象 分析
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的亮、灭 两盏灯是串联的
B
现象 分析
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C
现象 分析
小磁针靠近磁体时发生偏转 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D
现象 分析
发声体置于玻璃罩内,抽气过程中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 可推测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A。
【解析】A.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的亮、灭,两灯与开关可以串联,还可以两盏灯并联,开关在干路上,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将一定量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将小磁针靠近磁体,小磁针指向改变,说明磁体周围有磁场,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将发声体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由于介质的减少,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会减小;由此推理,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声音,这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多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题有2个及以上答案,全对得3分,不全得2分,选错不得分)
11.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1所示,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发声体能传递信息
B.如图2所示,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如图3所示,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如图4所示,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答案】BCD。
【解析】A.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蜡焰不停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A错误;
B.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直到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正确;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所以发声的音叉可以将乒乓球弹开,故C正确;
D.玻璃瓶中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振动发声,水越多,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故D正确。故选BCD。
12.如图所示,古琴演奏家正在演奏名曲《高山流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琴声响度越大,它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
B.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C.拨动不同的琴弦,主要引起琴声音调的改变
D.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琴弦,琴声响度不同
【答案】BCD。
【解析】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响度无关,琴声响度变大,它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会变化,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拨动不同的琴弦,琴弦振动频率发生改变,引起琴声音调的改变,故C正确;
D.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琴弦,琴弦振动幅度不同,所以琴声响度不同,故D正确。故选BCD。
13.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可以形成回声
C.“响鼓也要重锤敲”——振幅越大音调越大
D.“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根据音色判断的
【答案】BD。
【解析】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回声,故B正确;
C.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强弱,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鼓也要重锤说明越用力敲鼓,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根据音色判断的,故D正确。故选BD。
14.自制吉它上绷紧材质相同、粗细不同的四条橡皮筋,橡皮筋A最粗,橡皮筋B最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橡皮筋振动产生的
B.A、B两条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响度一定不同
C.手拨动的越快,橡皮筋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手拨动的力越大,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答案】AD。
【解析】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橡皮筋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所以A、B两条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响度可以相同,故B错误;
C.振动频率与橡皮筋的长短、松紧有关,所以手拨动的越快,橡皮筋发出声音的音调不一定越高,故C错误;
D.手拨动的力越大,橡皮筋振动幅度就越大,所以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D正确。故选AD。
15.(23-24八年级上·北京·期中)图是课本中四个实验配置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①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看到火焰左右摇晃,说明声传递信息
B.图②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
C.图③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图④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固定于桌面的尺子,尺子发声的音调会发生变化
【答案】BC。
【解析】A. 图①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看到火焰左右摇晃,说明声传递能量,故A错误;
B. 图②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用乒乓球的弹起来反映音叉的振动,采用了转换法,故B正确;
C. 图③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罩内的传声介质变少,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如果将罩内空气全部抽出,将听不到声音,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C正确;
D. 图④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固定于桌面的尺子,尺子的振幅不同,尺子发声的响度会发生变化,故D错误。故选BC。
三、填空题(本题5小题,每空1分,共14分)
16. (2024·吉林)去红色教育基地实践的路上,同学们齐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通过_____________传入教师耳中。红色教育基地墙上贴有禁止喧哗的提示,这是在_____________处控制噪声。
【答案】①. 空气;②. 声源。
【解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歌声通过空气传入教师耳中。
[2]红色教育基地墙上贴有禁止喧哗的提示,禁止声音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17.【生活实践】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这是因为 (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传声;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温度一定时,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等于/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固体;空气;大于。
【解析】[1]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2]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故 温度一定时,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8.图甲所示的波形图中,响度最大的是 ,音调最低的是 ;分别向图乙所示的试管中吹气,其中 试管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均选填“A”、“B”或“C”)。
【答案】B;A;A。
【解析】[1]声源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图甲中,响度最大的是B。
[2]声源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图甲中音调最低的是A。
[3]向图乙所示的试管中吹气,试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其中A试管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
19.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悬挂在与抽气机相连的密闭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是闹铃 产生的。用抽气机抽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测,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这种基于实验现象大胆推理的物理方法是 。
【答案】振动;真空;实验推理法。
【解析】[1]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悬挂在与抽气机相连的密闭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是闹铃振动产生的。
[2][3]用抽气机抽气,能传声的介质越来越少,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玻璃罩内没有空气,将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用到实验推理法。
20. 【跨学科实践】(2024·广东)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__产生的。乘客听到列车即将进站的广播声,广播声通过___________传播到人耳。由于空气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___________,如图所示,乘客候车时不应越过安全线。
【答案】①. 振动;②. 空气;③. 小。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乘客听到列车即将进站的广播声,广播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中的。
[3]当火车驶过车站时,安全线以内的地方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人外侧受到的压强大于内侧受到的压强,人被压向列车,发生交通事故,所以乘客候车时需站在安全线以外。
四、实验题(2小题,每空1分,共14分)
21.(23-24八年级上·江西吉安·阶段练习)(7分)小明在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封的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如图所示。
(1)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 ;
(2)如果把广口瓶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 听到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3)如图所示,敲击右边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实验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4)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使现象更容易观察。这种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转换法”);
(5)小明推测,假如把如图的装置放在月球上,敲击右边音叉时,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 弹起(选填“会”、“不会”或“有可能”);
(6)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转化
【答案】变小;变大;不能;空气;转换法;不会;B。
【解析】(1)[1][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传声的介质减少,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变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传声的介质增多,将会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变大。
(2)[3]如果把广口瓶内空气完全抽出,没有传声的介质,所以我们将不能听到声音。
(3)[4]敲击右边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说明左边的音叉也在振动,两只音叉没有接触,它们之间有空气,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即这个实验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4)[5]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使现象更容易观察,这种用易观察的现象来反映不易观察的现象的方法称为转换法。
(5)[6]小明推测,假如把如图的装置放在月球上,敲击右边音叉时,与左边音叉接触的乒乓球不会弹起,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不能传声。
(6)[7]声波看不见,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现象很像,所以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类比法。故选B。
22.(7分)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 听到对方的讲话;
(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如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或d);
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 ;
③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
④研究小组在进行实验时,采用了一种研究方法,请您再列举一个应用了这种方法的实验 。
【答案】固体可以传声;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不能;a、d;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没有控制变量;探究声音响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1)[1]“土电话”间用细棉线连接,线拉直时,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2)[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即材料不同,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故这一实验表明: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与材料有关,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
(3)[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因为棉线没有拉直时,无法传递振动。
(4)[4]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控制琴弦长度以外的因素相同,所以应选择琴弦a、d进行探究。
[5]琴弦a和b长度和材料相同,横截面积不同,所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
[6]c和d材料和长度不同,没有控制变量,所以不能用于探究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
[7]研究小组在进行实验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探究声音响度的影响因素时也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五、综合题(1小题,共7分)
23. 【跨学科实践】在某段区间测速路段,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8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若两次发出信号的间隔是1.1s,求:
(1)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0.8s通过的路程;
(2)汽车反射第一次信号时距离测速仪多远?
(3)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间行驶的路程;
(4)汽车行驶的速度。
【答案】(1)272m;(2)136m;(3)34m;(4)34m/s。
【解析】(1)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8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0.8s通过的路程
s1=v声t==340m/s×0.8s=272m
(2)汽车反射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3)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
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3s=102m
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间行驶的路程s'=s1-s2=136m-102m=34m
(4)这34m共耗用时间t'=1.1s-0.4s+0.3s=1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答:(1)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0.8s通过的路程为272m;(2)汽车反射第一次信号时距离测速仪有136m;(3)汽车从反射第一次信号到反射第二次信号间行驶的路程为34m;(4)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4m/s。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