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一)兴中会:
1、时间、地点:1894年11月,美国檀香山。
2、建立者:孙中山
3、宗旨:振兴中华
4、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二)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失败,断发改装,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二、同盟会
(一)背景:1、思想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示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2、组织基础:成立了华兴会和光复会等革命团体。
(二)同盟会的成立
1、时间:1905年8月
2、地点:日本东京
3、目的:为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4、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5、领导机构: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6、刊物:《民报》——同盟会机关报
7、性质(地位):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8、意义: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必考
1、由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民权”“民生”
3、地位: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拓展:三民主义局限性—三民主义是一个不彻底地革命纲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一)萍浏醴起义:
1、领导人:刘道一、蔡绍南
2、意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二)安庆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秋瑾在浙江绍兴被捕遇难。
(三)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
(四)黄花岗起义:
1、时间:1911年,孙中山、黄兴、赵声在广州举行起义
2、结果:起义失败,将收殓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与广州黄花岗,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将起义又叫黄花岗起义。
3、意义:是辛亥革命前影响最大的起义,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熟读)
二、武昌起义
(一)时间:1911年10月10日
(二)主力: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三)地点:湖北武昌
(四)经过:起义爆发——攻占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五)结果: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六)直接影响: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
(七)评价(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么看):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进步性(意义):★★★★★必考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新修订)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八)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必考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九)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为什么失败了?
1、标志: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根本原因:(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
(十)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拓展】
1.怎样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成功的理由: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因此,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提出的任务,而且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失败的理由: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这些都说明其失败了。
取得一定胜利兼有一定失败的理由:辛亥革命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力等方面看,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从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就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从这些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时间:1912年1月1日 (二)首都:南京
(三)临时大总统(第一任):孙中山
(四)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新修订)
1、1912年为民国元年。
2、公历与中华民国纪年的换算
1911年+民国( )年=公元( )年 举例:民国26年为1911+26=公元1937年
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选举产生参议员。
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积极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一)清朝灭亡
1、时间:1912年2月12日 2、标志:宣统帝下诏退位。
(三)过程: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四)影响: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必考
(一)时间: 1912年3月11日
(二)内容:1、【主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2、公民权: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等自由和权利;
3、国家权力: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三)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新修订)
拓展(理解):1、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原因?
(1)袁世凯依靠军事实力,玩弄政治手段(2)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
(3)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主观原因)
2、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条件?
(1)临时政府设在南京(2)临时大总统到南京就职(3)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
(一)背景:
1、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
2、导火线: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
(二)爆发:孙中山(领导者)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三)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原因),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被迫流亡日本。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一)复辟准备
1、对内政策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下令解散国民党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④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2、对外政策: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二)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建立了中华帝国,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
三、护国战争
(一)准备: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梁启超、蔡锷离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二)爆发: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三)经过: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四)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3 深圳模拟)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关于三民主义和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民族主义”对应“驱除鞑虏”,就是推翻帝国主义统治,反对殖民压迫
B.“民权主义”对应“创立民国”,就是要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满族压迫
C.“民生主义”对应“平均地权”,就是解决贫富不均问题,反对资产阶级
D.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就是要推翻君主专制,实现国民的平等
2.(2022秋 宣化区期末)邹容的《革命军》被誉为近代中国的“人权宣言”。他针对满洲贵族对内暴虐统治、对外趋炎附势,提出了“欲御外辱,先消内息”的革命口号。这表明邹容的革命思想是( )
A.单一排满兴汉 B.暴力革命
C.极端民族主义 D.反帝反封
3.(2023 西宁)1912年2月12日,在颁发的《清帝退位诏书》中写道:“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诏书中提到的“民军起事”产生的重大意义在于( )
A.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B.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4.(2023 武功县三模)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进步书籍报刊纷纷涌现。如图所示著作宣传的主流思想应当是( )
A.“有田同耕”思想 B.反封建道德思想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D.民主、科学思想
5.(2023春 丰城市校级期末)20世纪初《革命方略》中说:“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材料中提到的“革命”( )
A.已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目标
B.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
C.使中国向西方学习发生质变
D.推动了中国政治结构近代化
6.(2023 上杭县二模)如图所示是一幅名为《势如破竹》的时事漫画,发表于1911年11月的《神州日报》上。该漫画的寓意是( )
A.革命思想蓬勃发展 B.清廷统治土崩瓦解
C.反帝统一战线形成 D.资产阶级力量重组
7.(2022秋 平谷区期末)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中华民国创建进程时间轴,发生在①处的事件是( )
A.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B.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宣告成立
C.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牺牲
D.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8.(2022秋 中山区期末)如图是1918年沈伯尘针对时弊创作的漫画,该作品( )
A.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
B.描绘了二次革命的过程
C.反映了军阀割据的危害
D.歌颂辛亥革命中新军英勇杀敌
9.(2023 泰兴市模拟)如表檄文中出现“万户涕泪”的原因是( )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军阀割据
10.(2023 镇江)如图漫画反映了袁世凯复辟帝制梦碎,直接导致其梦碎的革命运动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北伐战争 D.护国战争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1.(2022秋 晋州市期末)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他一往无前,愈挫愈奋,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八年级(3)班的同学以“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为主题进行了总结学习。
【资料回放】
材料一:“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孙中山早年在香港学医,毕业后做医生。他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孙中山对待病人,真诚亲切,有求必应。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决计借行医来积极结识不满清朝统治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互相议论时政,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开始从事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运动。
(1)材料一中,孙中山领导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放弃从医生涯走上革命道路,请你列举孙中山从事革命后的重要活动。(列举两个即可)
【知识辩论】
(3)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同学们有三种观点:①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它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③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情感升华】
(4)通过上述材料和知识辩论,你认为我们应该向孙中山先生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和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同盟会的相关史实。
【解答】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政府;“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指改革土地制度。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就是要推翻君主专制,实现国民的平等。ABC项说法不正确,排除;D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民主义的相关史实。
2.【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邹容和《革命军》。邹容的《革命军》宣传的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解答】“欲御外辱,先消内患”意思是要想推翻帝国主义统治,必先推翻满清政府,因此邹容的《革命军》宣传的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邹容的“革命”具有双重性质,对内反封建,对外反帝。因此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以邹容和《革命军》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帝退位诏书》中的“军民起事”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A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C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宣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革命思想的传播: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C项正确;太平天国提出“有田同耕”思想,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反封建道德思想,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思想,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宣传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可知,这一“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政治结构近代化,故D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目标,排除A;辛亥革命没有结束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和使中国向西方学习发生质变,排除B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结构近代化。
6.【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解答】根据材料中“1911年”及漫画中的斧头劈竹等信息可知,该漫画主要是强调在辛亥革命的打击下,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故选B项;
漫画反映的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而非革命思潮,故排除A项;
辛亥革命的主要矛头指向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没有体现出反帝主张,故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内部力量的分化与重组,故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7.【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观察某同学绘制的中华民国创建进程时间轴,发生在①处的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洋军阀混战割据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和“1918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依据题干漫画内容及“1918年”可知,这反映了军阀割据的危害,这一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C项正确;1918年清政府已经不存在,排除A项;二次革命发生在1913年,排除B项;辛亥革命中新军英勇杀敌是在1911年,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北洋军阀混战割据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户涕泪”的原因指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12月12日,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公开称帝,宣布于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废除民国纪元,改为洪宪元年。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们的反抗,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故A项正确;二次革命在1913年,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护国战争是由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的,排除C项;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史实,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0.【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护国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结合护国战争的概况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们的反抗,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D项正确;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排除A项;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史称“二次革命”,排除B项;北伐战争是指1926年到1927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由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护国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1.【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三民主义、孙中山从事革命后的重要活动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材料一中,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是指辛亥革命,其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后来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放弃从医生涯走上革命道路,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从事革命后的重要活动有:1894年创建兴中会,1905年组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12年创立中华民国等。
(3)据所学知识可知,我认为观点①正确,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我认为观点②正确,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我认为观点③正确,因为说辛亥革命成功,主要是从其历史作用、功绩方面而言的;说它失败,是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通过上述材料和知识辩论可知,我们应该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他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优秀品质。
故答案为:
(1)三民主义。
(2)活动:创建兴中会,组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创立中华民国等。
(3)观点①正确,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观点②正确,理由: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观点③正确,理由:说辛亥革命成功,主要是从其历史作用、功绩方面而言的;说它失败,是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学习他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辛亥革命、三民主义、孙中山从事革命后的重要活动的相关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