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核心素养时代大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核心素养时代大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9 08:4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核心素养时代大单元复习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串讲
(目录核心+核心知识+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知识整合+大单元概念+中考演练)
目录核心
张謇:“实业救国”,大生纱厂
一战期间,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社会习俗变化:衣食住行
《申报》、商务印书馆、新华书店
文学:鲁迅、矛盾
美术:齐白石、徐悲鸿
音乐:聂耳、冼星海
歌剧:《白毛女》
电影:《定军山》、《歌女红牡丹》
核心知识
发展阶段 特点 原因 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
甲午中日战争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产生
洋务运动的诱导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产生
发展
外商企业的刺激;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张謇、荣氏兄弟)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的春天
①国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国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及共产党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逐渐凋谢
①国外: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②国内: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为抗战胜利奠定经济基础
知识点1: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核心知识
张謇
荣氏兄弟
(荣宗敬、荣德生)
侯德榜
时期
时期
口号:实业救国
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一战期间,建立起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的庞大家族企业
制出纯碱,并撰写《制碱》,打破欧美对碱业的垄断
成就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一战期间及以后
成就
时期
成就
一战期间及以后
知识点2:近代民族工业家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①发展过程艰难曲折,总体来说还比较落后;
②行业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③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核心知识
发展特征
影响
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
④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3)思想上,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①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②产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③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1)经济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随之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3: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核心知识
影响
原因
表现
特点
(1)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传入中国
(2)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推行了一系列措施
装束上——剪辫、易服(新式旗袍、中山装、西服等)、劝禁缠足
礼节上——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
称谓上——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
(2)饮食、服饰、婚丧、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西餐、洋烟、洋酒、流行时装、烫发流行;文明结婚、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出现;公园、咖啡馆等风行)
不平衡性;总体特征: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2)反映了中国社会面貌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革新,有利于推进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有利于冲破旧思想的束缚,促进民主、平等等思想传播
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
(1)交通:19世纪70年代以后,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知识点4:近代社会习俗变化
核心知识
概况
代表
京师大学堂
废除科举制
学制革新
洋务运动时期——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甲午战争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
教学内容既有中国传统儒学,又有西方学科,中西结合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
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1905年,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意义
历程
特点
地位
(1)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开设
(2)1912年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3)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办学方针,成为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阵地之一
知识点5:近代新式教育发展
核心知识
概况
报刊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外文报刊
民国时期著名报纸—上海《申报》、天津《大公报》、上海《新闻报》、延安《解放日报》
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上海《东方杂志》、陈独秀《新青年》、邹韬奋《生活》
1872年在上海创办
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比较翔实的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料
新式报刊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申报》
影响
创办
地位
作用
知识点6: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核心知识
出版结构
影响
其他出版机构
商务印书馆
影响
1897年在上海创办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等
(2)成为社会变革运动中的重要推动要素,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步伐,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创办
地位
(1)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培育了一批拥有新知识的人才群体
知识点7: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大生纱厂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张謇
①人物张謇
②主张实业救国-状元实业家
③成就创办大生纱厂等一批企业等。
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
荣氏兄弟福新面粉厂
“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建立了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的庞大家族企业。1931年下半年开始他们的面粉和棉纱市场被日本人大量侵占,荣氏企业陷入困境,1937年以后又遭战火洗劫,企业遭受重创。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虽然有所恢复,但1947年开始再次陷入生存危机”
①“陷入困境”-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局部的侵华战争。
②“遭受重创”-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③“陷入生存危机”-1946年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
④生存环境: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夹缝中生存,还要遭受战火的摧残,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①189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
②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③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①1872年-上海-《申报》
②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③见证、记录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①1915年-陈独秀-上海-《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②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③《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
时空观念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促进
近代经济
社会生化变化
风俗习惯
生活方式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萎缩
产生
发展
短暂的春天
教育和新闻出版业
文学艺术
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19S60S
1898年
民族工业产生
1897年
《申报》
京师大学堂
1872年
商务印书馆
1905年
废除科举制
知识整合
项目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重庆谈判
不同点 背景
结果
作用
相同点 (1)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2)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抗日主张(3)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
(1)抗日战争后,人民渴望和平
(2)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
(3)蒋介石为发动内战准备时间
蒋介石被迫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揭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使中共赢得人民支持,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1)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2)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结果
重庆谈判、西安事变比较
大单元概念



单元概述:
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艰难成长。西方的文化、器物大量涌入,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文化上:
近代教育和新闻出版业获得长足进步。在文艺创作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
中考演练
1.(2024·福建省·12)1899年,张謇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官府求援无果,开工不久就准备出让、闭厂。这反映了当时的大生纱厂(  )
A.注重产品质量 B.发展举步维艰
C.采用先进技术 D.推动交通革新
2.(2024·甘肃兰州·14)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内以1903—1908年开设的厂矿最多,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大战期间,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1916—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124.6家,这说明一战期间(  )
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严重受挫 D.民族工业结构完善
B
B
中考演练
3.(2023·福建省·13)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两张学生文凭:一张是京师大学堂的毕业文凭,落款是“宣统元年”,另一张是京师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小学堂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年”。上述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  )
A.新式学校的出现 B.女性地位的提高
C.历史发展的潮流 D.封建制度的结束
4.(2024·甘肃兰州·13)在北大任教的辜鸿铭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国民思想仍存在的问题是(  )
A.封建专制观念根深蒂固 B.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出现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科学思想成为主流
C
A
中考演练
5.(2023·山东济宁·9)1882年,电灯出现在上海街市,“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由此可见当时(  )
A.政府禁止使用电灯 B.工业文明传入中国
C.上海科技领先世界 D.城市生活没有变化
6.(2023·北京市·14)竹枝词是一种以吟咏社会风土人情为主的文学体裁。20世纪初电车刚进人北京时,有竹枝词写道:“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后来,有人赞叹:“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这说明( )
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 B.沿海地区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变化
C.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