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全书综合测评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但通过对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发现,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这从侧面反映出( )
A.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 B.文明的形成没有判定标准
C.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D.文明的出现说明国家形成
2.公元前8—前6世纪,古希腊人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对于希腊人来说,殖民等同于一次地理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这说明古希腊的殖民活动( )
A.建立了版图广阔的殖民帝国 B.加速了大河文明的区域性扩张
C.开启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 D.客观上促进了地域文化的拓展
3.西欧庄园生产了封建主们所需要的几乎所有物品,除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干酪、蜜糖、面粉、咸鱼等农产品外,还有各种手工作坊及各色工匠,如铁匠、金银匠、皮鞋匠、旋工、刀剑匠、渔夫、制酒者、炼油者等。由此可见,西欧庄园( )
A.仅仅满足领主生活所需 B.缺乏军需产品的供应
C.带有较强自然经济特征 D.具有雇佣劳动的性质
4.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教皇开除教籍;1077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严寒亲自前往教皇居住地卡诺莎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此后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从“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
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
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
D.宗教改革运动在法国取得巨大成功
5.下表为班图人大迁徙概况表。表中信息反映出班图人大迁徙( )
路线 概况
东线 9—10世纪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到此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
西线 最早的迁徙路线,进入西赤道非洲,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
南线 向南迁徙的数量最多,直至抵达南非,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
A.破坏了南非地区的生产方式
B.促进了非洲文明的多样性演进
C.促使南非地区形成统一国家
D.颠覆了桑海在西非的霸主地位
6.恩格斯在《德国状况》一文中指出,“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恩格斯对拿破仑的评价着眼于( )
A.拿破仑的战争动机 B.法国的革命需要
C.德国的实际情况 D.欧洲的历史发展
7.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不再听命于上帝,而好像是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而这不仅应用于物理领域,也应用于人类社会。由此可知,牛顿力学体系( )
A.拉开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序幕 B.动摇了上帝创世说的根基
C.揭示了物体高速运动的规律 D.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8.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中记载: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这说明( )
A.煤炭开采推动动力革新 B.动力革新推动交通工具发明
C.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D.新能源的采用提高了生产力
9.1870年,巴黎民众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资产阶级新政府成立。对此,马克思指出:“法国工人阶级正处于极困难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机中,当敌人几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在马克思看来,当时法国( )
A.工人阶级力量薄弱 B.封建专制势力居于主导地位
C.阶级矛盾走向尖锐 D.无产阶级革命时机尚未成熟
10.西班牙禁止其拉丁美洲的殖民地种植葡萄、大麻、亚麻、橄榄等经济作物,禁止养蚕并砍光了桑树;规定殖民地各地区之间不准通商,只能与宗主国通商。西班牙的这些举措( )
A.加剧了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B.推动了拉丁美洲农奴制的瓦解
C.客观上保护了当地自然经济
D.有利于拉丁美洲社会经济的转型
11.从1905年开始,印度的孟买、艾哈迈达巴德和那格浦尔的工厂获得了5年的产业发展时期,约600万个纱锭和超过5万台印度动力织布机不停运转才能满足对本国棉布不断增长的需求;尽管比曼彻斯特的进口货更粗糙、更贵,但它被印度妇女和男子自豪地穿在身上。这说明当时( )
A.印度人民的购买力持续增强
B.印度工业革命正在深入开展
C.英国放松对印度工业的压制
D.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卓有成效
12.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材料强调十月革命( )
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通过和平的方式夺权
D.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13.第一次世界大战制造了许许多多的悲剧。英国、法国的许多家庭都因战争失去了亲人。随便去哪一座城镇或村庄,都会看到死亡者的名字被刻在纪念碑上。许多人是一起从军又一起牺牲,而他们的家乡则变得荒凉死寂。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二战前英法的( )
A.绥靖政策 B.孤立主义
C.联苏反德 D.扩军备战
14.下面是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统计图。对该统计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成为这时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
B.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正二者之间寻求到了新的平衡点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面对“滞胀”现象,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解决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5.下图为1947—2012年美国各产业占GDP比重的示意图,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是( )
A.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B.国家干预的加强
C.“福利国家”的建立 D.社会运动的推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蔗糖原产地在亚洲,8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将制糖技术传入欧洲。由于甘蔗种植需要强烈的阳光、肥沃的土地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03年,西班牙第一座糖厂在美洲开张,之后西欧国家相继在加勒比海建立甘蔗园,先前居住的加勒比人几乎全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16世纪末,糖在英国是贵重的药品,只有贵族和富人才能食用。17世纪初,茶叶传入英国,喝加糖红茶更是身份高贵的象征。伴随着茶叶税减少和印度茶叶的大量种植,蔗糖消费也迅速提升,至1800年,英国的糖消费在15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近25倍。19世纪中期,自由主义贸易风潮在英国风起云涌,蔗糖价格大幅度下跌,糖成为最主要的热量来源,多吃几口糖,就能少吃很多饭,欧洲尤其是英国的穷人们很快变得比贵族更加嗜糖。由于糖——或者说是因对糖的需求而兴起的庞大市场——百万非洲奴隶到达了新大陆……糖陆陆续续地把一批批不同族群的人们带到了夏威夷,而且至今还让人们在加勒比来回迁徙。
——摘编自[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蔗糖的发展历程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为1890—1938年美、德、俄(苏)、英、法五国生铁产量变化表(单位:百万吨)。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1920年 1930年 1938年
美 9.4 14.0 27.7 31.5 37.5 32.3 28.8
德 4.7 8.5 14.8 17.6 6.4 5.7 23.2
俄(苏) 0.95 2.2 3.5 4.8 0.16 11.3 18
英 8 9.1 10.1 7.7 8.2 6.3 10.5
法 2.6 4.2 6.8 4.6 3.4 10.0 6.1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1)概括指出1890—1938年美国生铁产量呈现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指出欧洲生铁产量的变化反映出欧洲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8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各国,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尽管苏联仍然是帝国主义包围下的一个“孤岛”,但到1925年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实际上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与战败国签订和约的方法,建立了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集体安全体系。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加剧,被侵略国抵抗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欧美的和平运动已发展成更为普遍的反战、厌战、恐战的思潮,不惜任何代价追求和平,甚至可以牺牲小国的主权利益,最终反而事与愿违。
——摘编自徐蓝《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二战后,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特别高涨。1948年8月,由法国和波兰的文化工作者和科学家发起,国际文化工作者保卫和平大会在波兰召开。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两地同时举行。1950年3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通过了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1950年11月,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世界和平理事会的组织下,全世界掀起了和平签名活动,签名人数超过6亿。这些运动对于朝鲜战争的停火、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以及世界局势逐步由紧张到缓和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熊伟民《和平之声——20世纪反战反核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欧美和平运动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初期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及意义。(8分)
1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百余年来,世界所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国家间政治经济联系达到百年未有之紧密。(2)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南北国家实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许多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一百多年前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宗主国—殖民地体系牢牢把控全球生产、贸易和资源供给,“南方”国家完全处于受剥削、压迫和控制的从属地位。(3)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与全球治理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发展进程中,西方国家一直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
——摘编自王俊生、秦升
《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机遇》
材料二 世界贸易组织负责实施与管理的贸易协议中,贯穿了一些基本原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比如它要求世贸组织成员都应被平等地给予“最惠国待遇”,不应在本国和外国的产品、服务或人员之间造成歧视,要给予他们“国民待遇”。
——摘编自薛荣久等主编《国际贸易》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宗主国—殖民地体系牢牢把控全球生产、贸易和资源供给”这一现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简述二战后美国主导构建全球治理经济秩序的措施。(8分)
(2)概括材料二中所反映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结合所学,列举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融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具体史实。(5分)
答案全解全析
1.A 2.D 3.C 4.C 5.B 6.C 7.D 8.D
9.D 10.A 11.D 12.D 13.A 14.A 15.A
1.A 据材料可知,学术界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特征概括的“文明三要素”并不适用于美洲文明,说明世界文明各具特色,并不能用“文明三要素”去判定所有的文明社会,A项正确;文明的形成存在判定标准,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并未涉及农业、国家的相关信息,排除C、D两项。
2.D 据材料“殖民等同于一次地理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可知,古希腊的殖民活动传播了希腊的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地域文化的拓展,D项正确。古希腊的殖民活动建立了诸多独立自治的城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殖民帝国,排除A项;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排除B项;大航海时代开始于15世纪,排除C项。
3.C 据材料可知,西欧庄园能够生产封建主们所需要的几乎所有物品,说明封建主基本上不需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商品,反映出庄园带有较强的自然经济特征,C项正确。
4.C 据材料“从‘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的变化可知,王权和教权在相互斗争中,王权地位逐渐上升,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古时期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民族国家的意识开始觉醒,民族国家逐渐建立,故选C项;启蒙运动推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现从神性到理性的转变,排除A项;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未产生,排除B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排除D项。
5.B 据表格信息可知,班图人经过不同的路线迁徙到东非、西非和南非,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文明,表明班图人的迁徙促进了非洲文明多样化的演进,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班图人抵达南非,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但并未体现对南非地区生产方式的破坏,材料也未涉及有关统一国家的信息,排除A、C两项;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排除D项。
6.C 依据材料“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可以看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对德国来说具有双重性,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所以恩格斯对拿破仑的评价着眼于德国的实际情况,C项正确。
7.D 材料展示的是由于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可以自己探究和发现自然规律,说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准确和深刻,故选D项;伽利略拉开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序幕,排除A项;动摇上帝创世说的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排除B项;揭示物体高速运动规律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排除C项。
8.D 据材料可知,在工业革命中,煤炭取代水力成为英国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说明动力的转变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动力革新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并非煤炭开采推动动力革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交通工具,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动力革新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未涉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排除C项。
9.D 材料“法国工人阶级……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时机尚未成熟,D项正确。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期,因此无产阶级的革命时机还不成熟,而非这一时期工人阶级力量薄弱,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封建专制势力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
10.A 据材料可知,西班牙严格限制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加剧了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A项正确;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因此并未推动农奴制的瓦解,排除B项;西班牙的这些举措造成了拉美经济的畸形发展,不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转型,排除C、D两项。
11.D 据材料“印度的……工厂获得了5年的产业发展时期……本国棉布……被印度妇女和男子自豪地穿在身上”可知,20世纪初,印度的棉纺织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印度民众认可、支持本国工业生产的产品,体现了当时印度民众民族意识的提高,反映出民族解放运动卓有成效,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印度棉纺织业的发展及民众对本国工业品的支持,并未涉及购买力的相关信息,且印度人民对本国产品的选择并不代表购买力增强,排除A项;材料“比曼彻斯特的进口货更粗糙、更贵”表明印度工业虽有所发展,但产品质量、价格等依然不如英国等工业强国,不能充分说明印度工业革命正在深入开展,排除B项;当时处于一战前,英国依然对印度进行商品倾销,并未放松压制,排除C项。
12.D 材料强调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D项正确;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排除A项;1871年的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排除B项;十月革命是通过暴力方式夺权的,排除C项。
13.A 据材料可知,一战给英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人们害怕战争再次爆发,因此在面对法西斯时,一味妥协退让,造成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张,因此材料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二战前英法的绥靖政策,A项正确。
14.A 据材料可知,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促进经济快速增长,A项正确;B、C两项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采取的经济措施,排除;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D项。
15.A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47—2012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现代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A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福利国家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福利制度等,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无关,排除C项;社会运动产生的根源为社会矛盾尖锐,表现为反战、争取黑人民权以及妇女运动等,与美国各产业占GDP比重无关,排除D项。
16.答案 示例
论题:蔗糖的发展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舌尖上的血泪史”。(2分)
经济史角度:新航路开辟,美洲大陆被发现,三角贸易使欧洲市场上蔗糖的供给量大大增加;伴随殖民扩张和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不断扩大,饮茶加糖的风气逐渐普及,蔗糖作为奢侈品的地位逐渐下降;工业革命开展,自由贸易政策使蔗糖价格下降,同时,工业革命也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廉价方便的茶、糖、面包逐渐成为劳动人民的必需品。(6分)
血泪史角度:蔗糖贸易是建立在对美洲、非洲掠夺的基础上,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印第安人大量死亡,黑奴被贩卖、压榨,美洲、非洲的发展进程被打断;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的用餐时间短、生活贫困,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改变。(4分)
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蔗糖发展的历史与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等密切相关,所以蔗糖的发展史是一部“经济史”;同时,蔗糖发展的历史也伴随着对美洲原住民的屠杀和罪恶的黑奴贸易,以及种植园经济对黑奴残酷的剥削和掠夺,所以蔗糖的历史也是一部“舌尖上的血泪史”。据此可拟定论题为:蔗糖的发展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舌尖上的血泪史”。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经济史部分结合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等史实阐述,血泪史部分结合殖民扩张、黑奴贸易、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分化等史实论述。
17.答案 (1)趋势:生铁产量迅速增加,而后在20世纪30年代又开始下降。(2分)
成因:产量增加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国内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30年代,受经济大危机以及美国国家强制干预经济的影响,生铁产量下降。(6分)
(2)变化:德国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而英国和法国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缓慢。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工业实力急剧增强。(4分)
影响:德国法西斯政权上台,为二战爆发埋下隐患;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据表格中美国生铁产量的数据变化可知,1890—1920年,美国生铁产量迅速增加,但20世纪30年代又开始下降。第二小问,结合相关史实分别分析增加、减少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0—1920年间产量增加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30年代,受经济大危机、国家强制干预经济的影响,生铁产量下降。
(2)第一小问,首先结合表格数据,概括欧洲各国生铁产量的变化情况,然后根据生铁产量分析欧洲经济格局的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德国法西斯政权上台为二战爆发埋下隐患,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等角度进行说明。
18.答案 (1)表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签订和约,成立国际联盟,维护集体安全;出现普遍的反战、厌战、恐战的思潮。(每点2分,共6分)
(2)原因:美苏冷战,国际局势紧张;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等组织的推动;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意义:有利于地区争端的解决;推动国际局势的缓和;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到1925年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实际上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可知,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据材料“战胜国通过与战败国签订和约的方法,建立了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集体安全体系”可知,签订和约,成立国际联盟,维护集体安全;据材料“欧美的和平运动已发展成更为普遍的反战、厌战、恐战的思潮”可知,出现普遍的反战、厌战、恐战的思潮。
(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战后,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特别高涨”及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据材料“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可知,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等组织的推动;据材料“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可知,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国际局势紧张。第二小问,据材料“这些运动对于朝鲜战争的停火、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以及世界局势逐步由紧张到缓和起了重要作用”可知,有利于地区争端的解决,推动国际局势的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战和平运动还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
19.答案 (1)影响: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加剧了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贫穷与落后;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近代化的进程。(6分,任答3点即可)
措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个都答出亦可给分);成立关贸总协定。(1分)
(2)基本原则:非歧视性原则(“最惠国待遇”)。(1分)
趋势:经济全球化。(1分)
史实: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5年由“复关”谈判转为申请“入世”谈判。(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