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2023江苏常州期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占有面积“倒挂”。例如,德国这一时期发展速度欧洲第一,但是殖民地尚不及英国的十一分之一。这一现象( )
A.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激发后起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
D.推动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2024江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事件都倾向于发展成两个阵营之间实力的较量。一个特定的民族事件,如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的遇刺,已经无法由当事方在自身范围内解决。据此可推断,当时( )
A.集团对抗助推了一战的爆发
B.欧洲各国关注世界和平发展
C.帝国主义各国实力对比悬殊
D.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矛盾激化
3.20世纪初,德国明信片上印有“一枪干掉一个俄国佬”“一刀捅死一个法国佬”“一脚踩死一个英国佬”“一拳打死一个日本佬”等口号。材料反映了( )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B.一战前的德国民族情绪激烈
C.法德矛盾是欧洲的主要矛盾
D.长期对外战争削弱德国国力
4.(2024山东临沂高一期中)下图可以用来直接论证( )
A.国际关系中心的转移
B.凡尔赛体系下的矛盾
C.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题组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
5.(2024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大多数欧洲人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的代价。德国总理贝特曼-霍尔维格预想的是“短暂的风暴”。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在1914年向下院保证:“如果我们参战,我们所遭受的伤亡会很少,甚至比我们不参战也多不了多少。”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英国和德国未做好战争准备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们对战争充满乐观
C.索姆河战役打破了这些幻想
D.英、德两国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
6.(2024河南创新发展联盟高一期中)历史学家评论道:“这场战役挽救了法国的首都,被称为‘巴黎城外的奇迹’,它在短短数天内决定了整个战争的局势,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彻底失败,再也不可能迅速结束西线的战事。”该历史学家评论的“这场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日德兰海战 D.凡尔登战役
7.(2024浙江钱塘联盟高一期中联考)1915年,在西线服役的英国诗人维尔弗雷特·欧文写道:“我的朋友,你不应该以巨大的热情告诉孩子们,让他们追求那些绝望的光荣。”这表明( )
A.同盟国在战争中逐渐掌握主动权
B.凡尔登战役的失利引发悲观情绪
C.一战引发了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D.当时民众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8.(2023河南洛阳一中月考)19世纪末的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随着大战持续进行,孤立主义政策逐渐变得不切实际,如果不适时参战,战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由此可见,一战时期的美国( )
A.与西欧国家经济利益趋同
B.永远放弃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C.为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战
D.谋求匹配经济实力的国际地位
9.(2024山东沂水四中高一检测)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军元帅福煦在写给法国总理的信中说:“(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他们能保持很好的姿态,毫不退缩。”他意在称赞中国劳工( )
A.大都成为冲锋在前的战士
B.有助于协约国对敌作战
C.在一战中对法国贡献最大
D.对战争胜利起关键作用
10.(2024江苏南通、盐城部分学校模拟)下表为一位高一学生整理的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笔记,其中错误之处是( )
战争时间 1914—1918年
战争目的 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战争性质 反抗欧美建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斗争
战争结果 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A.战争时间 B.战争目的
C.战争性质 D.战争结果
题组三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1.(2024广东佛山七校高一月考)1919年,中国首席代表陆徵祥向外交部汇报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在巴黎和会发言时,“雄辩滔滔,词锋犀利……除美、英、法、义(意)、日五国外,余国之被邀入会,已属好意,直无可以商量之余地。其气概咄咄逼人”。此汇报透露出,巴黎和会( )
A.肆意宰割战败国 B.分赃严重不均
C.重建了国际秩序 D.受到大国操纵
12.(2024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期中)阅读历史地图需要运用图例。下图图例能够反映德国疆界的一次变化。这一疆界变化直接基于( )
A.巴黎和会的召开
B.《国际联盟盟约》内容
C.华盛顿会议的举行
D.《凡尔赛条约》的规定
13.(2024福建泉州外国语学校高二月考)华盛顿会议通过的《五国海军条约》分别规定了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对其他陆军和空军的军备没有限制。会后,各大国竞相发展驱逐舰、潜水艇等辅助舰只,或改进技术,以提高舰只的火力和航行速度,竞争非常激烈。据此可知( )
A.战争使国际秩序更加混乱
B.华盛顿会议纵容了军备竞赛
C.一战后国际体系暗藏危机
D.美国取得了发展海军的优势
14.(2023天津塘沽一中高一期中)《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主要机构形成决议时,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平等的投票权和否决权。这一规定( )
A.调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保证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C.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制约了国联效能的发挥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2024江苏泰州中学高一期中)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抛弃了“大陆政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也声称:“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反映了( )
A.德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企图
B.英德矛盾成为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D.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题组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
2.(2024四川成都高二月考)下面是一战时期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变化表。它反映了( )
1914年 8月1日 1914年 9月15日 1917年 某日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钢 19 21 16 25 58 16
煤 394 331 346 355 851 340
A.帝国主义大战日益白热化
B.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C.帝国主义大战已发生转折
D.美国的参战具有重要影响
题组三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3.(2024山东肥城高一期中)巴黎和会上,法国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大波兰”以肢解和限制德国,最终未能实现;美国提出建立国联,但最终没有加入国联;英国希望对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直接兼并,但和约最终根据美国的意见对其进行托管或“委任统治”。这说明( )
A.战后严惩德国目的失败
B.帝国主义矛盾日趋激化
C.新的国际秩序充满妥协
D.和会结果不受列强操控
4.(2023河北张家口期末)有学者指出,一战后,各个阶层都不约而同地使用“崩溃”来描述战争的惨状,但一种全新的历史正在徐徐展开,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诞生了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英国女性获得了普选权。该学者意在说明,一战( )
A.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B.奠定了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基础
C.拓展了文明发展的道路
D.强化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题组四 思维训练
5.(实证思维)(2024河北沧州四校高一期中,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维护战胜国列强利益和维持战后新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虽然它是一个掠夺性分赃体系,但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和一战后的一段时间里,其某些积极因素,对当时及后来的国际关系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韦永生
《浅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并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结论,持论有据,阐述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A 3.B 4.C 5.B 6.A 7.C
8.D 9.B 10.C 11.D 12.D 13.C 14.D
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德国等后起之秀不满足既得殖民地,想要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占有面积“倒挂”现象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故B项正确;一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排除A项;这一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排除C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于一战后,排除D项。
2.A 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因为“每个事件都倾向于发展成两个阵营之间实力的较量”,所以,斐迪南大公及夫人遇刺事件无法由当事方在自身范围内解决,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A项正确;当时欧洲局势紧张,“关注世界和平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各国实力对比,也未涉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关系,排除C、D两项。
3.B 德国明信片上印有“一枪干掉一个俄国佬”“一刀捅死一个法国佬”“一脚踩死一个英国佬”“一拳打死一个日本佬”等口号体现了德国对俄国、法国、英国和日本有强烈的敌对情绪,表明当时德国民族情绪激烈,故选B项。
4.C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德意奥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法俄组成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矛盾尖锐,其中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德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争夺殖民地,体现出一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无法体现国际关系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凡尔赛体系形成于一战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间的矛盾,不能直接论证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排除D项。
5.B 据材料可知,当时欧洲人认为一战会很快结束,且伤亡不会太多,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人对战争持乐观态度,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和德国是否做好了战争准备,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恩河战役德军战败,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的破产,且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打破了这些幻想,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英国和德国对战争的乐观态度,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A 据材料可知,这场战役发生在法国巴黎城外,且持续时间很短,战役以法国获胜、德国战败告终,德国施里芬计划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这些特征的是马恩河战役,A项正确。
7.C 据材料“1915年,在西线服役”可知,此时正值一战时期,据材料“你不应该以巨大的热情告诉孩子们,让他们追求那些绝望的光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造成巨大伤亡,诗人不主张追求战争所带来的光荣,体现了对战争的反思,C项正确;一战中逐渐掌握主动权的是协约国,排除A项;凡尔登战役发生在1916年,排除B项;民众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是在一战前,排除D项。
8.D 依据材料“如果不适时参战,战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可以看出美国在战争即将结束时参战,是想分享战争胜利的利益,然后谋求匹配其经济实力的国际地位,D项正确。
9.B 据材料可知,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称赞中国华工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不退缩,为协约国作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B项正确;华工不是士兵,排除A项;“贡献最大”由材料无法得出,“关键作用”的表述夸大了华工的作用,排除C、D两项。
10.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是帝国主义之间的非正义战争,故选C项。
11.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受到美、英、法等大国的操纵,D项正确。
12.D 据图中时间信息可知,该图例反映的是1914—1919年德国疆界的变化,结合“协约国占领的莱茵河西岸”“交国联管理的地区”可知,这与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有关。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与会各国缔结了《凡尔赛条约》,重新划定德国疆界,D项正确;巴黎和会的召开不能直接影响德国疆界,应是和会上缔结的《凡尔赛条约》影响德国疆界,排除A项;《国际联盟盟约》是为建立国际联盟而制定的规则,不涉及国家领土和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列强在远东地区的秩序,排除C项。
13.C 据材料可知,华盛顿会议上虽然分别对美国等大国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做出限制,但会后各大国竞相发展其他军备,竞争激烈,为世界安全埋下隐患,说明一战后的国际体系未能真正限制各大国间的军备竞赛,存在明显的缺陷和弊端,C项正确;材料主旨为《五国海军条约》未能真正限制军备竞赛,并非战争使国际秩序更加混乱,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限制美国等大国的海军军备是华盛顿会议的重要内容,因此并非华盛顿会议纵容了军备竞赛,排除B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4.D 材料体现的是国联在决策过程中的表决原则是“全体一致”,由于国家利益不同,各国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制约了国联效能的发挥,不利于协调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未能真正保护弱小国家的利益,D项正确,排除A、B两项;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排除C项。
能力提升练
1.A 2.D 3.C 4.C
1.A 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从“大陆政策”转向“世界政策”,说明德国不再满足在欧洲的边界,要争取更多的殖民地,反映了德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企图,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德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无法说明英德矛盾成为国家间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德国的外交政策,没有涉及其他国家,不能说明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发生动摇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C、D两项。
2.D
材料主旨为两大战争集团实力的变化,未涉及战争的激烈程度,排除A项;仅根据军需品的生产量不能得出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军需品生产量,未涉及战场局势的变化,排除C项。
3.C 据材料及所学凡尔赛体系的内容可知,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大国的要求都未能完全得到满足,说明新的国际秩序充满妥协,C项正确;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丧失了海外殖民地及大片领土,并需支付巨额赔款,因此巴黎和会实现了严惩德国的目的,排除A项;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得到暂时缓和,排除B项;巴黎和会受到西方列强控制,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一战的冲击之下,出现了新兴民族国家,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英国女性获得了普选权等,这些都体现了新的国际秩序或新的治理模式的出现,这表明一战拓展了文明发展的道路,C项正确;一战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不能完整概括材料内容,排除A项;由材料不能得出一战奠定了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基础,排除B项;一战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排除D项。
5.答案 示例
结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掠夺性分赃体系。(2分)
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战胜国相继逼迫战败国签订《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条约。根据条约,各战败国都受到了严格的军备限制,承担赔款的义务,割让大片领土,其殖民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瓜分。同时,召开华盛顿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形成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构成了一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8分)
总之,从其内容来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共同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体系,也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奴役殖民地人民的体系。(2分)
解析 实证思维指以史料为证据支撑观点,论证历史问题,透过材料审视历史,并据此形成一定的认识,这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素养关系最为密切。本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体现了对实证思维的考查,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步,分析材料,概括观点 据材料“它是一个掠夺性分赃体系”,可概括观点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掠夺性分赃体系
第二步,结合史实,阐述论证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的内容
第三步,总结升华,回扣观点 依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概括其实质,体现其分赃性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