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9 (古诗)诗歌阅读
【2023年】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A 16.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翻译】
学习古诗,逐字翻译,却发现学起来越来越难。遇见每个人,他们都在谈论曾子和颜回的故事。但是要知道,真正重要的不是表面的皮毛,而是在心里的领悟和体会,不是在口耳相传的常识里。求学参禅,需要自己亲身体验、思考、印证;修仙炼道,需要亲自修炼、实践,等待丹药炼成。在卖花担子旁欣赏桃李之花,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鹤山,想起了那里的美景和人生哲理。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阐述了自己的治学观点,并对友人的论述作出了答复。
首联“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如果想通过对每个字进行注释来学习儒家经典,并领悟儒经真意,反而会很艰难。当今,一个个的“儒学大师”,每逢遇到他人, 张口曾参,闭口颜回。写诗人对“逐字笺来”的治学方法的态度。逐字笺,即一个字一个字地注释,并以此方式来学习儒家经典、探寻儒家奥义。学转难,学习起来反倒是难以领悟儒家真谛的。这暗示了诗人对这种治学方法的否定。
颔联“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哪里知道,这正暴露出他们的浅薄与无知。儒家经典的真意,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相传的话语之间。诗人认为很多后世读者经常断章取义,却容易忽略那些关键要素,还会以讹传讹,更加曲解先贤作品中的原意。作者在此运用了比喻,言下之意,人们应该尽量地阅读原作,而不要一味地相信经过摘抄和口述的作品,不然就可能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颈联“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将求学比作参禅,修炼者必须首先得到佛家的印证和认可,然后还要在实践中感悟;求仙之人也需要亲自体验如何炼丹,才能逐步地羽化升天。只有经过“自参、亲炼”的过程,方可深刻地懂得禅理之深奥、以及仙境之美妙。求学也是如此,就像唐代大文豪韩愈所言,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只是浅尝辄止,或者望文生义,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尾联“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我直至今还记得鹤山先生对这些“儒学大师”的绝妙评价:他们只是在卖花人的担子上见过桃花李花。援引魏了翁的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观点的权威性与说服力,强调阅读儒家典籍并在其中参悟儒家真谛的重要性,从而更加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对友人作出有力、有理的答复。
高考试卷中的第16题由此设题,启发考生思考: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钱锺书《容安馆札记》四百四十六则,引林希逸《答友人论学》,并解释说:“末二句本《鹤山大全集》卷三十七《答周监酒》,即为劝读朱子书而发。”
“卖花担上看桃李”为当时常用语。魏了翁《答周监酒》是这样说的:“见得向来多看先儒解说,不如一一从圣经看来。盖不到地头亲自涉历一番,终是见得不真。文公诸书读之久矣,正缘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欧阳修《六一诗话》中也曾说:“京师辇毂之下,风物繁富,而士大夫牵于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其诗至有‘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之句。”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
这首诗语言质朴,却饱含哲理,读完令人深受启发。作者通过“卖花担”的故事,讽刺一些人见识浅薄,经常避重就轻,无法体会文章或作品的妙趣。
【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C
16.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尾联写不知不觉地到达了诗人居住的小岛,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鸡犬林萝”之声更增添了生活气息,这声音并未破坏诗人美好的感觉,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发生变化。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是“有我之境”。
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写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愉悦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
首先是“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这山这湖诗人并非首次见到,但因为要回到家中,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
接着写“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其实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就会心有旁骛,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
【翻译】
我躺卧船中,头枕船舷,回家的念头清清如水。视野之中,佳山妙水,简直让人担心是否误入了蓬莱、瀛洲那样的仙境。长桥卧波,霜叶似火,秋色怡人;夕阳如血,云峰斜倚,晚晴正好。翠鸟裹着湿气,疾飞而逝,如同在躲避我;红色的莲花亭亭玉立,香气袅袅,又像在迎接我。依稀之间,我逐渐接近住所,从林木藤萝的缝隙中传来隐隐约约的鸡鸣犬吠之声。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湖上归途的景色,表达了对归家的渴望和美好的幻想,营造出了一种极其恬淡宁静的氛围,即使过了千年,依然令人沉醉不已。
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描绘了一幅宛如仙境的湖上泛舟图。躺卧船中,头枕船舷,回家的念头清清如水。眺望远处的景色,仿佛是仙境蓬瀛。
颔联“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描写眼前的景色。长桥卧波,霜叶似火,秋色怡人,夕阳如血,云峰斜倚,晚晴正好。小桥、流水、林木、远山、寺庙都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幽远宁静。小桥与寺庙都是静止的,诗人以“横”和“倚”两个动词修饰,整个画面便显得更加鲜活灵动,炼字绝妙。
颈联“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嫋似相迎”,以拟人手法描绘湖上的动植物,侧面烘托了诗人此时的愉悦心境。诗人的小舟惊动了栖息在水边的鸟儿,它们振动着翅膀,急急忙忙地飞走了;鲜红的荷花,迎风招展,姿态袅娜,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仿佛在欢迎着诗人。“翠羽湿飞”“红蕖香嫋”都是湖上常见的一幕,诗人赋予了它们以人的情感,生动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此时诗人心情之喜悦。
尾联“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诗人从听觉角度着笔,描写了居所环境。诗人的居所渐渐清晰可见,鸡犬的声音隐隐约约从林中藤蔓中传来。正如桃花源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便跃然纸上。途中景色宛如仙境,固然令人陶醉,但那鸡鸣犬吠的田园居所更是诗人心中的乐土。
诗人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眼前的景色与仙境蓬瀛相联系,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个人感受。以归途为线索,截取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刻画了傍晚湖上风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隐居田园、寄情山水、怡然自乐的浪漫情怀,自然景物与人情感的交融,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境界。
(2023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
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13.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14.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答案】12.D 13.B 14.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错,原句是“今来已恐邻人非”,一个“恐”字写出诗人的担忧,而不是“看到”。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四联皆对”错,诗歌首联“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没有对仗,“锦官城西”是偏正结构,“乌皮几在”是主谓结构;“生事微”是主谓结构,“还思归”是偏正+动宾结构。
C.“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错,第一句是说自己在锦官城西的生计艰难,而尾联是说渴望回到草堂隐居,没有形成呼应。
D.“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错,这里的“芰荷衣”应指隐者衣,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只求能安稳活着,“甘息机”的心态。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大意是,惶恐置身天地更怀念古代的太平日子,反思战乱过程便甘愿息灭机心不入世。
“更怀古”,怀念的是古代太平的日子,更表达出对当下战乱的厌恶,战乱不仅让杜甫这样的百姓流离失所,战战兢兢生活,担心随时失去生命,更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破坏,由此看出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
“甘息机”表面意思是熄灭入世之心。但对于杜甫这样的人来说,真的甘心做一个隐士,过自己的太平日子吗?不见得,因此这里的“甘息机”,一方面可见出战乱对杜甫心态的打击,另一方面也可视作无奈之语,并非不想入世,并非不想有所作为,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壮志难酬的隐痛跃然纸上。
【2022年】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A
15.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
翻译
我在白下驿为你送行,我们就象虞卿和魏齐,可谓贫贱之交;如今我客居他乡,我们之间寄食交往,就像韩信和南昌亭长。我们彼此相知成为莫逆,为什么一定要早认识呢?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就可以依依不舍,成为知交。天不早了,那夕阳比水边酒楼还低;你走上还乡之路,我们之间被迷蒙的风云烟雾阻隔。去吧,去吧,还说什么呢?你所去的长安是在太阳那边。(想念你时,我会抬头看看太阳,以寄托相思。)
赏析: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年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前往交趾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此诗即写于上元二年(675年)。其时26岁的王勃自洛阳动身去往交趾县(今属越南)探父,途中经过白下驿(今江苏南京),在此地结识了当地的县尉唐少府。一段日子后,王勃继续南下,与唐少府饯别,临别时写下了《白下驿饯唐少府》。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写诗人和唐少府在驿站相逢之时,像当年韩信寄食南昌亭长处,客居他乡,因而两人可谓贫贱之交,心有戚戚焉。“下驿”点题,“穷交”“旅食”点明两人的生活状态。
颔联承接上文,写两人既然心意相通,成为贫贱之交、莫逆之交,何必一定要早早相识呢 此句表明两人相识的时间并不长。虽说相识时间不长,但两人此时将要分别,依依惜别之情无比深厚。
颈联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水边的楼阁、傍晚的阳光、无边的风烟等意象,运用远近结合、高低有致的描写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两人离别时层次分明的画面,营造了迷离感伤的意境,表达了与友人即将分别的不舍与牵挂。
尾联是诗人对友人道别。作者说道,你离去吧,离去吧,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所去的长安就在太阳边上。一方面写出了此去长安距离遥远,一方面也写出了长安的位置。言外之意是,诗人如若想念在长安的唐少府,可抬头看看太阳,借举目可见太阳来排遣离别愁绪。
全诗朴实从文,情感真挚,惜别之情溢于言表,立意不落俗套。
(2022·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
“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
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
翻译:寻阳五溪的溪水,沿着旋流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的传说人人皆知,您到南方应有亲身体会。送您别离已有八月之秋,飒飒的芦花随风飘飞倍感离愁。望不见远方的云帆,天晚日落的长江空自流淌。
赏析:
题目《送别》,即明确点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提示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可以注意以下内容:和谁送别,在哪里送别,将要去哪里,描写了哪些送别时的景色,哪些词语可以透露出作者的感情基调。
一二句中,“寻阳五溪水”点出了送别的地点,浔阳;“直入巫山里”点出了将要前往的地方,巫山方向。你从寻阳五溪出发,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一直到达巫山。一浔阳,一巫山,空间的距离感在短短的句子中被拉开,被扩展。
三四句,作者展开想象,用虚写的手法描写了南中的美丽,那是一个人们口中传颂的令人向住的佳地,你到了那里,也一定会称赞其风景的优美。这样一来,旅途上或许会少了伤感,少了寂寥。作者在这里用一种特殊的手法对即将分别之人予以慰藉。
五六句回到眼前风景,“送君别有八月秋”点出送别的季节是“秋天八月”,“飒飒”写出芦花在秋风吹拂下发出的声响,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复益愁。本句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
七八句写作者远眺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二者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作者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没有直接抒发对友人的感情,而是借助于渐行渐远的船帆、默默东流的长江,营造了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含蓄蕴藉,余韵悠悠,言有尽而意无穷。
【2022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城中闲游
(唐)刘禹锡
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
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
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注】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
12.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1分)
A.《古诗源》B.《乐府诗集》 C.《唐宋近体诗集》 D.《万首唐人绝句》
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2分)
A.深沉哀怨B.清雅委婉 C.瑰奇明丽 D.高古淡远
14.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闲游”所寄寓的情感。(5分)
答案:12.【答案】C
13.【答案】B
14.【答案】诗人被贬归来,春日闲游城中。首颔二联写池台主人身居要津,却无暇欣赏美景,对比之间投闲置散的处境,暗含自嘲;颈联写诗人流连园景,透露出他得闲情和一丝寂寞;尾联借斜阳客散,春色空锁,暗寓诗人怀才不遇,遭受冷落的不平和无奈。
【解析】
12. 考诗歌的常识---体裁。中国古典诗歌中诗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古体诗较少格律限制,又叫“古风”。古体诗形式不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用韵灵活,一般不讲对仗和平仄。有四言古诗,如《诗经》,五言古诗,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杂言古诗等。还有歌行体,即诗歌标题中往往有“歌”“行”“吟”“引”“曲”等,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近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体诗,是绝句、律诗和排律的统称。近体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除排律外,每首句数固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每句或五字或七字。韵有定位。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全诗一韵到底,不能换韵。讲究对仗和平仄。每两句为一联,律诗四联,依次为首联、颌联、颈联、尾联。颌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近体诗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据此判断这首诗歌是近体诗中五律。A《古诗源》是清人沈德潜选编的先秦到隋代的古诗选集;B《乐府诗集》是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撰的上古至唐、五代的乐府诗歌总集,成书于北宋时期。全书共一百卷,以辑录汉魏至唐的乐府诗为主;C《唐宋近体诗集》是收录唐宋近体诗的诗集。D《万首唐人绝句》是宋人洪迈编撰的,第一次对唐人绝句诗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所以这首诗只能收录于《唐宋近体诗集》,即选C项。
13. 考诗歌风格。古典诗词风格有很多:雄浑壮丽有曹操的《观沧海》,犷豪放有李白的《将进酒》,激越高亢有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壮慷慨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郁顿挫有杜甫的《登高》,丽飘逸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奇明丽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淡远有陶渊明的《饮酒》,深沉哀怨有李清照的《声声慢》,清雅委婉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蓄委婉有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新明丽有周邦彦的《苏幕遮》,平实质朴有贾岛的《访隐者不遇》,刺有章碣的《焚书坑》……我们可据“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空锁一园春”判断,诗歌语言较为优美,意境幽雅,另外诗歌抒情较为委婉曲折,因此用“清雅委婉”评价诗歌风格较为合适。故选B。
14. 考诗歌情感。题干要求“结合全诗”谈“‘闲游’所寄寓的情感”,是5分题。所以,我们首先要写出诗歌的主要内容,接着分析每一联所寄寓的情感。由“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可知,这里写诗人被贬后有许多时间闲游,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池台主人身居要职,但是没有时间赏玩美景;诗人说“永日属闲人”,属于像自己一样无所事事的闲人,看似豁达,实则满含辛酸无奈;由“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可知,这里写的是园中的清幽之景,有闲适之情,也暗含诗人落寞之怀;再看“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可知,尾联写夕阳西下,众多客人散去,满院的美景又无人欣赏了,此时更加感觉到落寞孤独;结合注解“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的写作背景,可知,诗题中“闲游”寄寓了诗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因被贬的感伤及怀才不遇,遭遇冷落的无奈之情。
【翻译】
询问一下城东这些池馆台榭的主人是谁,他们大多都身居显官要职。他们豪掷千金,买下过些佳丽之地(却没有来到这里享受),于是这些人间优胜之所便整日属于我这个清闲的人了。沿着竹林间曲折的小路进入园林,在杂花满树的林中流连。太阳西斜,一众游客各自散去,只有园林依旧,徒然地锁闭着满园春色。
【赏析】:
这是一首借闲游抒写心志的诗。
前四句写“闲游”前作者的活动与心情。作为一位有志整顿山河的实干家、改革家,刘大禹锡全然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进入景区一通乱照,回家之后啥也不知道”的作派,在闲游之前,作者通过“借问”的方式对游览地进行了简单的社会调查,以此了解到这些池台大多是身为高爵显官的主人不惜千金买下的。然而,他们“日理万机”,自然没有工夫享受池台的美景。这些文字,看似平常,却又不禁引人思考:这些身居“要路津”的人为何如此有钱,可以轻掷千金买下很少享受的池台呢 他们到底在忙些什么 ——不过是蝇营狗苟皆为身谋之辈罢了。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刘禹锡的犀利的目光和深沉的喟叹。不过,诗人转念一想,既然这些高官显宦无法享受,这些池台佳胜便整日都属于我这个闲散的人了。“终属闲人”一句,这一方面,是对那些池台主人的嘲讽和揶揄;另一方面,一个“闲”字也流露出作者的失意、落寞与无奈
后二句写“闲游”的过程。“竹径”“花林”以点带面,让人联想池台的美好景色;“萦纡入”“委曲巡”通过动作描写,写游览的过程,也暗示出游园之乐。
末二句写闲游结尾时的情景。“斜阳”写时间之晚,同时呼应上文,暗示游览之乐与池台景色之美。尾句写游览结束作者回望池台的感叹。日暮客散,而诗人依然眷恋着这一方美景,残阳苍茫,池台空锁,更是触动诗人心灵:是啊,这一方美如图画而又整日寂寞空锁的池台何尝不是心怀天下、才如美玉却又被无情闲置的诗人的写照呢 明乎此,在诗人“空锁”的感叹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诗人不甘沉沦、欲兼济天下有所作为而又无人赏识报国无门的苦闷、痛苦与无奈。
总之,过首诗里有对权贵们“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嘲讽和揶揄,但更多的是作者无路请缨报国无门的痛苦与感慨。
(202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3.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答案】
11. C
12.B
13.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解析】
11.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错误,“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两句是说,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过,久立于树前长吁讶然。他是感慨盛衰无常,不是思乡。
12.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有相同的寄托”错误,此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情感深沉。而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乐观的襟怀。寄托不同。C项,“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错误,“蟠据亦高大”是形容衰时之柏,“得地”“盘据”承“千年根”,此柏不是所出非地,也不是生长浅薄,却变得枝枯叶燥,了无生机,隐喻家国衰落。D项,“也有对未来的希望”错误,全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没有对未来的希望。
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和意蕴的能力。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病柏”:“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写柏的盛时,它“势尊严”“状耸翠”“干奇古”“气阴森”,诗人用四句即生动地刻画出柏树的不凡。柏树的形象象征着强盛时的唐王朝。“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来了个“突转”,谁又能料到这植根深厚而悠远的“古柏”,却中道变了“颜色”呢?于“王朝”而言就是衰落了。“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形容衰时之柏枝枯叶燥,了无生机。柏从繁盛到干枯象征唐朝从强盛到衰落。“丹凤”:“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因为大树将枯,“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下盘旋,哀哀其鸣。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而对于恶鸟鸱鸮而言,则正中下怀,它们志得意满地率领众子孙穿穴打洞,立身其中。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这首咏物诗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有着强烈的象征色彩:它把国家比作一棵原本枝繁叶茂、现已病入膏肓的柏树,把能臣志士比作“哀翔其外”的凤凰,又把宵小之辈比作穿穴而居的恶鸟鸱鸮。
【翻译】
有一株柏树生长在高高的山岗之上;枝叶茂盛形状好像马车顶盖。树干高耸如同龙虎一样的姿态;主持着高风流云的际会。神明依托在挺直的树身之上;年高识广的人多有反复敬拜。又有谁知道树根已经生长了一千多年;现在却中途出现了形色枯坏。柏树生长的地方不是不合适;占据的地点也很高很大。谁知寒冬时忽然失去了依凭;一天天地枝叶就改变凋零了。丹凤只好领着许多雏鸟;悲哀的鸣叫着,在树外飞翔。猫头鹰却志得意满;在树洞里抚养孩子。一位过客不知从何而来,伫立于此长久叹息,表示奇怪。静静地想探求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宇宙浩渺,难以找到可靠的解释。
【赏析】
这是一首古体诗,叙事性很强,是在杜甫草堂时期写就的。
开头先写了柏树茂盛挺拔的姿态。“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好壮的景!老杜似乎很少能写出这样出彩的句子来歌功颂德。大概只有因为心中感动而写下来的诗篇,才能总有直击人心底的力量。
柏树挺拔高洁,正如盛世的唐朝。可惜只可柏树生病了,它的根坏了。于是原来在此居住的凤凰离开,而猫头鹰志得意满地在树上安了家。这两句其实莫名让我想起了庄子,凤凰和猫头鹰这样的比喻所带的奇绝意味,似乎与现实主义、含泪北望的杜工部并不搭调。但是说来也怪,虽然在庄子将惠子比鸱鸮之后我常常见到这个意象就想笑,但放在老杜诗里,它并不突兀。往大一点说,大概现实主义的意蕴太深厚,很容易就可以包含各种事物,使它们焕发出一种新的色彩。
到现在为止,这首诗都还只是一颗想象中的柏树的故事。可是临近结尾,忽然有一个客人来到了画面中,他对着病柏伫立良久,而后叹息。这幅画面四只有一个背影,一个孤独多愁的背影。大概都能看出来这是杜工部的背影。他叹惋忧伤,在踽踽独行中反复求索。
【2021年】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故选C。
【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
【赏析】
由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和诗。南丰先生,指曾巩。“出山”,指隐居之人出来做官。查阅曾巩的生平,他没有隐居的记录。这里应该是指,离开家乡出来担任一个新的官职。那么曾巩出来做官,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景象呢?
先看第一联:“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侧径”的“侧”是偏僻的意思;“篮舁”是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一般让人抬着行走,类似现在的轿子;“骨毛”代指精神和形象;“清”是指清奇、清爽。这一联重在描写曾巩出山时的精神面貌,是说,在偏僻的小径上,坐在轿子里的曾巩眼睛明亮,形神清奇,超凡脱俗。做官之人,在常人看来,一般是人间富贵之相,而曾巩却是一身仙风道骨。他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样的思考,就使这一联成了一个伏笔,而在诗的最后作出呼应——这是因为曾巩有不计个人得失,与世济民的情怀。
接下来的第二联是非常好理解的:“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这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但是,当然写的是曾巩。意思是,白云嘲笑曾巩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真是对人情意深厚,一路跟着前行。这里诗人选取了“白云”和“流水”两个意象,虽然有深刻的寓意,但不觉不自然——因为是路途上的随时可见的景物。白云浮动,用心不专,自然无法理解曾巩心中长存的理想,而且,古诗里的“云”的意象也常常是不解人意的象征,比如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以及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流水滋润生物,当然懂得曾巩的仁爱情怀,而且,古诗里的“流水”也常常是多情而缠绵的。这一联采用了拟人手法,并且形成对比,既形象生动,又产生了张力;此处还是一个侧面衬托,用云与流水的形象衬托出曾巩的内心追求,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我们做出一个选择,常常会犹豫不决,这自然是出于得与失的考虑,在权衡之后,才最终作出决定。当然曾巩的犹豫不是因为计较个人利益,也不是因为可以获得什么个人利益。如果有什么犹豫的话,只是表明他对退隐也很向往。诗人是如何表现曾巩的选择的呢?第三联先写失去了什么:“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意思是,不能像鸟儿那样自在自在地在空中飞翔,不能像僧人那样安静无争地在山中住一辈子;而只有羡慕他们。此联中的“羡”字,透露了曾巩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一联写了“失”,下一联,也就是第四联写“得”:“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苍生”当然指百姓,“一鸣”是什么意思呢?弄清了“一鸣”的意思,我们就会知道曾巩出山想为老百姓做什么了。“一鸣”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作为一个典故,另一种理解是字面的意思——“鸣一鸣”。我认为两种理解都可以成立。不过表达的意思略有不同。如果作为典故,当然指“一鸣惊人”的故事,诗人的意思是曾巩出山一定会努力地为百姓作出一番贡献;如果解释为“鸣一鸣”,那么意思则变为“曾巩努力为百姓的愿望呼吁一番,成为百姓的代言人”。我认为采纳第一个意思较好,因为如果采纳第二个意思,就默认为“百姓心有不平,自己代之而鸣不平”,这样,似乎有点先入为主了;并且为百姓代言,虽然没有拔高曾巩的形象,但是也有点现代思想的意思,这样,就显得不太恰当了;而理解为“为百姓作出一点贡献”,就可以指多方面努力,而不专指为老百姓的不公平、不公正而努力这一个方面——当然以此来借代多方面,也未尝不可。这样,最后一联,解释为“曾巩还没有完全放弃对世事的关怀,因而出山努力为百姓做一点事”。
把最后两联联系起来理解,在第三联的“失”与第四联的“得”之间,曾巩的选择是,放弃了宁静闲适的隐居生活,走上一条努力做事的辛苦之路。曾巩的这种情怀,既符合儒家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又与另一位与他同时代而略早一些的历史人物的境界一脉相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以上就是全诗的基本内容。
下面对写作手法总结一下。
第一,第一联采用了神态描写的手法,表现曾巩的精神面貌和风度气质,这种清奇潇洒在古代是很令人羡慕的,为下面对人物的崇高境界的称赞做了准备。而这种神态描写在诗歌创作中使用不多。
第二,第二联景物描写,采用了拟人手法,内容上有对比——一边是白云的微微嘲讽,一边是流水的多情。这样就暗示出,对于曾巩的出山,人们有两种不相同的态度——一个是不以为然,一个是默默祝愿。同时也自然地引出第三、第四两联关于失与得的抒情、议论。同时“云”和“流水”的形象对人物还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第三,最后两联属于直抒胸臆,也就是直接抒情和议论,写出了曾巩的崇高的境界和仁爱的情怀,也表达诗人对曾巩的高度称颂。
(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 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 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6.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
②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
【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故选B。
【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 “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翻译:
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
赏析:
这首诗与高二上册《琵琶行》一诗结合起来考察,是新高考诗歌鉴赏的一个动向。广大考生应该注意课内课外知识整合考察这一形式。
寄:两人相隔两地,想起友人,将诗写好寄给对方。这是一首杨巨源写给远在江州白居易的诗。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首联两个问句,明白如话。你在江州一切还平安如意吧?东林寺住的舒服不舒服?普通朋友问不出那么贴心的话。首联两人深情厚谊溢于言表。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颔联紧承首联关切之语而写,是虚写。听说湓浦江那个地方像衣带环绕,风景秀丽。听说庐山比香炉峰还要高耸,风光无限。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岁晏”指一年将尽的时候。到了年末,你也没有写诗给我,两人之间的音讯中断。“病鹤”指白居易。你一个人远在江州,还有病在身,你每天都朝长安远望,希望能够得到君王的眷顾。但是却总不如意。杨巨源在这里想象白居易被贬之后清苦的困难生活,流露出对友人深深的同情。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尾联告诫友人,不要陷入佛教思想,不要四大皆空,要相信时来运转,未来的政治前途依然很远大。尾联直接提出诗人的担心,期望友人振作,相信未来可期。
首联颔联表达了对身处远方的友人的深切思念。颈联与尾联开解朋友。虽然现状不好,但是要相信未来前途依旧远大。全诗用友人之间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切的友情与思念。
(202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
17.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
B.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
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
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
【答案】
17.A
18.D
19.①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②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内容的能力。A.“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错误,根据“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可知,作者认为此地风光无限,可以寄托自己的余生,并非“幽僻苍凉”。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A.“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错误,诗人并非远离官场,而是被贬惠州做官。B.“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错误,本诗中作者并未表达对劳作的热爱,主要表达了闲适之情。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错误,原作中第二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也不对仗,第二句“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对仗,“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等句也不对仗,结构上并不一致。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含义的能力。“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两句意思是:鱼鸟哪里知道,只要我自己内心安闲,外物也自然安闲,这体现出人只要乐天安命,顺应自然,就不会为外在环境所苦,而感到闲适自在。“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两句则是描述诗人的心境,“悠悠”指繁多的外物,“未必尔”即未必就是这样美好,但作者姑且能够以自己认同的事物感到快乐,即只要内心超脱,即使外物不顺心意,也能够自得其乐。
【翻译】
环绕在惠州城的是一片江湖洁净秀丽的水,在一望无边的江湖秀水交界处有一座座深绿色的青山。这里有游览不尽的自然美景,它能给我度过有限的年华。惠州城家家注重学习孔子的学说,惠州城户户也认真学习颜渊的礼义。在惠州的市集里买卖公平没有两种价格,勤劳耕种的人和睦相处没有为田地而相争。周元公、管仲、蔡岂三位先贤,也悔恨着不能在这里建起几间茅舍。我在这块美丽的地方有一餐饭饱就够满足了,即使米饭不足用野豌豆和藤菜来补充也可以了。我的门生经常送来柴草粮食,及时帮助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有酒水和肉类,就能使我欢乐度过晚年了。禽畜鱼鲜生活在好环境中怎能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呢?我生活在惬意舒适的环境中就感到安闲了。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不一定适合你,但我有这样的生活就够悠闲快乐了。
【赏析】
这首《和陶〈归园田居〉六首》是诗人在绍圣二年三月,即1095年3月作于惠州贬所嘉祐寺。诗人是绍圣元年十月二日到达惠州的。宋代的岭南被祢之为“蛮貂之邦”,“瘴病之地”当时朝廷任宰相的章惇,挑拔小皇帝诬陷元祐党人谋夺皇位,苏东坡也没法逃过章惇的迫害,初被贬到广东英州(今南雄)任太守, 还在路途中,又改贬到惠州安置。苏东坡是老年投荒的。当时他体弱多病,还生的希望是很少的,其悲状可想而知。但在赴惠路途中,“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后,对惠州的情况有了了解,曾作诗想象惠州的美丽风光,抒发自己对惠州 热爱之情。到了惠州后,他又受到了吏民父老的热烈欢迎,(见《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这种被贬“蛮貊之邦”的恐惧心理就渐渐减少了。直至在惠州住了半年后,游览了惠州的秀丽山水田园, 接触了父老乡亲,他就感慨万分,心情非常兴奋,他在《答陈季常书》中说,“到惠州将半年,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甚厚”,觉得惠州不仅是山美、水美、人也美。当时诗人刚与父老乡亲游览了白水山佛迹岩回来,而又听到儿子苏过诵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 因而,诗兴悠然而生,便依照陶诗的韵,写了《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一这首诗,是抒发诗人游览了惠州秀丽的山水田园和接触了父老乡亲后,觉得惠州山美、水美、人也美,从而爱上这块地方。
诗共二十句,依照内容可分为五层。诗开始的二句就用甜蜜爽洁的语言,描写了惠州古城被一片洁净秀丽的江河湖水环绕着,在一望无边的江湖秀水交界处,有一座座深绿色的青山。诗人就用了这两句,简洁地写出了惠州确实是一块山清水秀的地方,这实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接着诗人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己对这块地方的热爱,认为这里有游览不尽的自然美景,这块地方足以供自己度过有限的年华。这层的四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惠州的热爱,对祖国南疆的热爱,令诗人赏心悦目,也促使诗人完全消除了被贬惠州时的恐惧心情。
第二层的四句,是诗人具体地描写恵州人相互间的敦厚诚笃关系。这层的前两句写惠州城家家户户都在学习孔子的学说,学习颜渊的礼义,正如诗人所作《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中叙述他刚到惠州时受到吏民父老同情和欢迎,如重回到自己家乡时所 受到的温暖,因而,诗人感到岭南的恵州不是“蛮貊之邦”,“瘴病之地”,而是知书识礼,讲究礼义之邦。诗人进一步叙述了惠州市集买卖公平,乡村劳动民众和睦相处的社会风气和高尚的品质,赞美了惠州人民的道德风尚。这种道德风尚也使诗人感到极大 的安慰。
接着诗人在第三层开始,借用历史上的几个人物对这块优美地方的爱慕,悔恨不能在这里建起几间茅舍居住的惋惜,而自己现在能在这里安居作比较,就感到心安理得了,从而表达诗人 即使缺米薪用祗蕨来补食也可以了。这是诗人巧妙地借用历史 上的几个人物喜爱惠州的事例作衬托,进而表达自己喜爱这田 园生活的心境。
第四层是诗人具体地叙述自己来到惠州后生活上渐渐感到困难,经常得到友人门生送柴薪粮食资助,帮助他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使诗人可以欢度晚年。这是诗人从另一个侧面赞美惠州人民的美德,也表现诗人与惠州百姓亲密无间,非常融洽的情谊。
最后一层的四句,诗人借禽鱼生活在好的环境中不知道其美好的道理作比喻,从而表明自己能在这块山美,水美,人也美 的生活环境中就安闲自适了。并指出这样美丽的田园生活不一 定适合所有的人们,但对他来说就“聊乐我所然”了。这一层既指出了一个人要“随意而遇”,“随遇而安”的道理,也回应了第一层 诗人提岀惠州这块美丽的地方,完全可以“寓我有限年”的观点。
诗的内容层层紧扣,真像陶诗那样“质而实绮”,不用华丽的词句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客观事物。诗口语化,自然平淡,一气呵成,虽然用句平常,但含意深厚,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简朴、自然、亲切之感。
(2021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儿子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 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 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 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16.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15. B
16. ①“劝谏”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2021新高考全国2卷)
【答案】15. C 16. 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态和态度的能力。
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
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
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
“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这是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
“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
【翻译】
子孙们啊,我为官多年,然于家于国没有做出半点功绩,九州分裂至今,我却寸功未建,内心忧愤、惭愧,我心自知,痛不能寐……然而,我的孩子们啊,你们又用什么来报效圣明的朝代?不论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还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你们都要做到事国以忠,事亲以孝,不欺瞒,不诓骗,内心坦坦荡荡,忠贞不二,至诚至善。儿孙们啊,天下大道,都在《六经》之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千万不要自满。勤俭持家,亲自耕种,天成以时,百亩之地,可让全家人幸福温饱,没有饥寒。儿孙们啊!如今,我把我最关心、最重要的事情嘱咐你们,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
【赏析】
陆游有4万多首传世,其中有一百多首是写给自己孩子的。当然,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那首“死去元知万事空”。不过更多的则是教育孩子的“鸡娃诗”。根据《陆游年谱》,陆游共有七子: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这些诗大多数是陆游晚年闲居浙江山阴老家时写给幼子陆子聿的,包括题中这首应该也是。
陆游真的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是“明时”、因此不必读书求仕吗?答案恐怕一言难尽。
陆游出身于官宦世家,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28岁的陆游到临安参加锁厅考试(现任言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为陆游的才华所深深打动的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但是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这次的考试,位居陆游名下,本来秦桧想授意主考官陈之茂让自己的孙子当第一,结果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官。因此主考官为了明哲保身,不得不找理由不取陆游,陆游的第一次科举仕途就这样被斩断了。接着到了次年(公元1154年),陆游又参加礼部考试,秦桧又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这次殿试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秦埙也没有得到状元,状元被另一位才子张孝祥(这位也是高考出题常客)夺得,同榜中进士的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
这个挫折对陆游的一生打击非常大。后来虽然他也获得了进士出身,但在仕途上与张孝祥、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这几位同时期的大文豪相比,已经是先天不足。最终他在漫长的一生中,仕途只能停留在中低级官员上徘徊。
从个人经历上来说,陆游仕途不顺,北伐之志难伸,不可能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明时”;但另一方面,陆游所在的南宋中前期,大的局势还算安稳,相对来说没有大的内外战乱,而陆游在这里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当然要适当传播“正能量”。所以“明时“在这里只是一句套话而已。“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其实是在说:你们爸爸我没有本事(虽然本该是高考状元,凡尔赛啊),只拿着一份死工资,没给国家做出什么大贡献;你们可不要和我一样哦!古往今来天底下爱说这种话的爸爸恐怕很多。所以,“何以报明时?”这个设问已经清楚表明了陆游的态度:他可决不是希望儿子们甘当农民的。正是因为现在是“明时”,才更要读书出仕。“报明时”,换成今天的时髦正能量话语就是:不要辜负这个时代。所以“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的理解当然是错误的。
但是后面的“为农”“躬耕百亩”七月诗”又怎么理解呢?这还是回到诗的主题,这是一首鸡娃诗,是为了给儿子讲解”六经”特别是《诗经》的。儒家传统认为,六经中有关农事的内容,与治理国家是一脉相通的,所谓“为农为士亦奚异”。一边躬耕一边读书,就是学以致用,是儒家理想中的生活。
【2020年】
(2020·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A 15.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
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故选A。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翻译】
虽然错失了上次一同在这春意盎然的城市里宴饮酣醉的约定,想必您一定会放下室内的帷幕,把没有写过、没有审定的诗,拿来写一写、改一改。于是,您吟咏郢水岸边上百亩的蕙草,简直要采摘山崖上一年三秀的灵芝。让野鹤栖息的笼子要把它编织得宽大一些,不可让它太委屈:施给山寺的僧人饭食,让人专门另做。只要医治好你的如沈约重瞳一样痛苦的双眼,眼睛康复,就不用怕江花开不满枝丫。
【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许、关心、怜惜与劝慰之意。
首联写错失上期下帷裁诗。上句中的知识难点是“上期”,其实就是指上次约定的聚会的日期。失上期,就是说朋友没有参加上次约定的聚会,原因嘛,自然是友人病了。这里面也有几许未能与友人相会的惋惜。下句中,“下帷”一词,不少人根据高考原题下的注释,认为是“教书”,实在是不必要。此处翻译为“放下帷幕”即可,放下帷幕则正好专心裁诗。教书则前后文均无依据,实在牵强。这句写友人利用生病余暇,专心裁诗,表现了友人潜心诗书的刻苦与志趣的高雅,包含着诗人对友人的肯定与赞叹。
颔联写吟咏郢薰欲采岸芝。此联就下帷裁诗展开,运用虚写和典故,描墓友人诗艺的高超与情怀的雅洁。其中,诗人寄寓了对友人的肯定与赞赏,从而折射出二人友情之深厚、志趣之相投、心意之相通。
颈联在整首诗中略显突兀,并且争论最多。实际上,颈联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
首先,从语言角度,颈联的断句应该是这样的: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也就是说,栖对施,野鹤笼对山僧饭,宽使织对别教炊。另外,栖,在此处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栖息”:别,在此处不是表否定,而是“另外”之意。所以,颈联可以翻译为:让野鹤栖息的笼子要把它编织得宽大一些,不可让它太委屈:施给山寺的僧人饭食,让人专门另做。
其次,从情感角度,颈联貌似突兀,前后不沾。实际上,只要在深入一步,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让人把野鹤栖息的笼子编织的宽宽大大 为什么施舍给山僧的饭要专门另做 联系这首诗的题目和上下文,是否可以得到这样的答案:诗人之所以让人把野鹤栖息的笼子编得宽宽大大,不过是因为在诗人眼中,此时的友人就是一只不得已栖息在笼中的野鹤而已。正是这样一种相似与相通,让诗人把对友人的怜惜与同情转移到野鹤身上,然后才有让人把笼子编得宽大的举动。同样,下句也可以作如是理解。或者,下句中“教别炊”这一举动,表现了诗人对施山僧饭的郑重与虔诚。施饭而如此用心,不是为了自己求福报,实在是为了友人驱病魔早康复。亦通。由此,颈联中,诗人貌似没来由的举动,实则表现了对友人的怜惜、同情、关心与牵挂,展现了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尾联中,诗人运用沈约的典故来委婉地点出友人的病情,表现了对友人的怜爱之情,并不表示友人天赋导真迥导常人。但在此处为“只,仅仅”之意。诗人说,只要把像沈约一样的疾病医治好,就不怕江花开不满花枝。意思是说,只要眼睛治好了,你我就能如往日一样交游聚会,那便无时无地不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江花满不满枝实在是无所谓的事情。由此,希望友人安心治病养病,以期早日康复早日相会。诗人这样写,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鼓励和期许。
(2020·新课标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14. B 15. 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故选B。
15.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翻译】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
【赏析】
千百年来,史以传人,人以史传:前人的行藏举止皆因史书的记录而得以播传后世。杜甫诗云“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赌郑于八贲》),即咏此意。因而许多欲有作为的志士仁人也大多以青史留名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和奋斗目标,井且为此努力进取甚至殒身不恤。民族英雄文天祥与金血战,百析不挠,一旦为囚,仍然誓死不屈。他在北解途中所高唱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惊天动地的正气歌,既表达了坚持民族气节的浩然正气,又表达了杀身成仁、名垂青史的愿望,可以说追求青史留名是杰出人物的一种普遍性的展望。而这种愿望则是建筑在对青史的坚信不疑的态度之上的。然而,人以史传,而史亦由人所修。虽说自己的历史是自己写的,但这里所谓的历史却只是经历的别称,真正得以流传的历史毕竟是由他人所撰的,自己是永远无从写起的。这样,希冀名留青史者却又不能不把自己托付给他人,而他人出于主观的好恶和臧否就又不能不修改甚至纂改前人历史的真相。历史虽曰是客观的记录,但是一旦成文,它就不再是纯客观的了,而是主观把握的客观,古代的一切历史概莫能外。这是一个悲剧性的二律背反。王安石的这首《读史》所传达的就是这种历史性的悲衰。
首联“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突兀而起,以强烈的对比显示了自古以来无数高贤的悲哀。在生前,为了建树自己的功名,他们费尽心力,受尽“苦辛”;但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也就是说,这种悲剧是无法避免的。以下二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这种悲剧的实质。
领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衰。“黮闇”,不明貌,语出《庄子·齐物论》:“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上句即化用庄子句意,意谓在当时的情况下,高贤们已经蒙受了他人的误解,而自己又无从正之,致使自己真相不明,品德不彰。“末俗”,本指乱世败坏的习俗,如作者《韩子》诗中就有“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的诗句;这里与“当时”对举,又有表“后来”的时间义。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
颈联侧重感叹史书本末倒置,使高贤精神难现。历史所传的是高贤们那无关宏旨的粗劣无用的糟粕,而不是他们一生中的精粹美好的嘉言善行。如果先贤们九泉有灵,对于这种头脚倒置的裁剪定然会愤从中来、悲从中发的吧。“丹青”,是古代绘画中常用的两种颜色,后泛指绘画艺术。人物的神采韵味在绘画中本来就是最难传达的了,而修史者们有意的删改、倒置,更使他们最为粹美的精神荡然无存、匿然无曜了。所传非斯美,斯美又不传,这种对高贤的恶意塑造和篡改,是比不传更为残忍,也更为可悲的了。
高贤们不由自主、无可奈何地将自己的功名行藏托付给了这样的人们,他们恶意删改、以假乱真,致使先贤们粹美不传、精神难见,这是一种何等惨凄的悲剧啊。“区区岂尽高贤意”为“岂尽高贤区区意”的倒装,“区区”犹“拳拳”。这句是说,修史者们的胡作非为,怎么能够表尽高贤们的拳拳之意呢?在他们的刀笔之下,高贤们已经被修改过、重塑过了;但是高贤们留给后人的形象恰恰又是被他们重塑过的那种角色,因此,高贤们也就只能蒙受千古不白之冤了。“独守千秋纸上尘”以无比沉痛的笔触状写了高贤们蒙尘纳垢却又无力中说的凄凉结果:他们永远不会为自己说什么了,生前也不能,更何况千年以后的今天!
王安石曾作过许多咏史或怀古的诗篇,他的这类诗歌常常能够针对千年相沿的历史陈见,发前人之未发,因而立意超卓,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的批判精神。本诗题为“读史”,可见它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发,而是针对整个历史而发,因而具有更大的艺术概括力和更广泛的指对性。在这首诗歌中,他所揭示的先贤们的悲衰固然表现了他深刻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但是这种悲哀不仅仅是先贤们的,而同时也属干作者自己。王安石既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任参知政事以后,积极推行新法,本为起弱图强,但是这种改革之举,当时就有人非议,黮暗承误,而后人又将如何评说,他白己更是无从左右的了。他自己对此是不能不感到深深的忧虑的。作者正是把自己这种探刻的人生体脸融铸到这首诗歌的创作中,借古人的悲哀表现了自已悲哀、疑惧和愤激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2020·新课标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 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 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 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5.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
14.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故选C。
15.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翻译】
菜盘子里面的苦笋忽然让人眼前一明,剥去外皮并列排放就像白玉般的幼婴。我深知耿介实乃苦笋种属的本性,笋节在苦竹发芽初始即已萌生。苦竹如魏征般太过美好可爱,告诫孩童手下留情切莫过多来取用。自古以来,人才必须要培养,所以请放手苦竹,让它高入云霄,搏击风雨历练才情。
【赏析】
从标题看,诗歌写的是苦竹的小笋。这种笋入口略苦,回味却很甘甜。这有点像苦口之良药、小吃“臭豆腐”乃至水果“榴莲”。眼前的“苦笋”在诗人的笔下是一个什么样子,又会产生怎样的联想的呢?
第一联:“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藜藿盘”是指平常盛放藜和藿的盘子。这个用词出自北宋吕本中的《次叶守韵》“故知藜藿盘,不受珍果饤”,是说“所以认为装藜藿的盘子,是不装珍贵的果子的”。吕本中表达的意思是,不因为求取富贵,而失去坚守初心的本质。既然前人说盛藜藿的盘子不要去盛珍贵的果子,那么这个盘子,除了盛藜藿之外,还能盛什么呢?盛了什么才使诗人眼前一亮呢?原来是“骈头脱襁白玉婴”。“骈头”,两根苦笋并排地放着。“脱襁”,意思是脱下了襁褓。“襁”,就是“襁褓”,包裹婴儿的外衣。婴儿脱去了包裹的外衣,就像苦笋剥去了笋皮。这样,这一联就解释为:一直以来放着藜和藿的盘子,今天让人眼睛一亮,原来是并排放着两根剥了笋皮的苦笋,白得像玉质的婴儿。这里用的是借喻的手法,直接用喻体——白玉婴来描写苦笋的外形。这是笋的外部特征。这一联表达了诗人见到苦笋时的惊喜之情。
第二联则写苦笋的内在特质:“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这里告诉我们,引起诗人眼前一亮的不只因为苦笋的晶莹洁白的外在特点,更因为苦笋的内在特质给诗人带来的联想。这与北宋黄庭坚《苦笋赋》“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的感悟是一样的。这一联中的“种性”就是本性。“苦节”解释为“坚守苦味的气节”,意思是不为别人的偏好而改变,不为适合所有人的口味而改变;不要理解为“艰苦地坚守气节”。这一联就解释为“我深知苦笋耿介的本性与众不同,它的苦味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这一联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由苦笋联想到具有这种品质的人,直接道出了对具有耿介品质的和不为讨好阿谀而改变自己操守的人的称赞。
如果说第二联是泛指,赞美了所有具有这种品质的人,那么第三联“我见魏徵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就是特写了,借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来表明对待魏征耿介的本性以及不思丝毫改变的操守,人们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魏征“举止疏慢”,而唐太宗说魏征“可爱”。从这里我们显然看出魏征的可贵和唐太宗的难得。既然又可贵又难得,那么就应该特别珍惜,这样,接着写管束小孩子不要过多地挖取如人才一样的苦笋就自然而然了。这一联完整的意思就是:我看待苦笋,就像唐太宗看待魏征妩媚可爱一样,所以要珍视苦笋,管束小孩子们不要过多地挖取,造成它们无法长大,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我们再从主题思考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一联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有对魏征耿介本性的欣赏,有对唐太宗豁达胸怀的赞美,有对自己坚守情操的自勉,由对自己为官保护人才的提醒。
魏征与苦笋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最核心的就是备受磨难而最终得以施展才华:魏征先后投奔过李密和李建成,得不死而最终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有才而得施展——何其不易,随时都是有夭折的危险。由此看来,第四联“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的深入思考是必然的。这样,诗歌前三联在写了由笋及普遍的人,再由普遍的人及个体的魏征、唐太宗之后,没有停留在对人才的重视和保护上,也没有停留在对摧残人才的行为的谴责上,而是思考一个普遍的道理,这个普遍的道理就是自古以来,无论人才养成了什么样的品质、什么样的才华,领导者都要坚决放手,让他们直冲云霄,与狂风骤雨拼搏,最终成为有用的人才。联想到另一个写笋的名句——李商隐的“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呼吁““不要忍心摧残笋心的成竹抱负””的担忧与痛心,两相比较,陆游诗的主题有所变化而较为复杂。
以上就是全诗的基本内容。
接下来就这首诗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做一个学习。
第一,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这种手法有两点要认真体会。一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思路常常是由物及人,再由人及理或情;本诗就是由苦笋联想到魏征,再由魏征联想到对人才的保护和培养。二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常常是借某一物展开联想,以类比或对比的方式表达作者的“志”——观点和感情:这首诗的类比表现在,苦笋的苦与魏征的犯颜直谏相似,我对苦笋的喜爱与唐太宗对魏征的欣赏、鼓励相似;这首诗的对比表现在,儿童对苦笋的挖取与诗人对苦笋的爱惜形成对比,以及隐含在诗歌中的、社会上对人才的伤害与作者对人才的保护和重视形成对比。
第二,这首诗的主题表现得曲折而丰富。这使得阅读此诗时容易忽视某个主题。我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9 (古诗)诗歌阅读
【2023年】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2023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
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13.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14.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2022年】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2·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2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城中闲游
(唐)刘禹锡
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
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
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注】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
12.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1分)
A.《古诗源》B.《乐府诗集》 C.《唐宋近体诗集》 D.《万首唐人绝句》
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2分)
A.深沉哀怨B.清雅委婉 C.瑰奇明丽 D.高古淡远
14.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闲游”所寄寓的情感。(5分)
(202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3.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2021年】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 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 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6.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202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
17.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
B.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
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
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
(2021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儿子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 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 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 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16.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020年】
(2020·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0·新课标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2020·新课标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 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 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 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5.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2020年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2020年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赵伯鱼(节选)
韩 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14. 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9.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10.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 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 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 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15.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16.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2020年上海卷)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北宋)孔武仲
万里长江一叶舟,客心萧索已惊秋。
乱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楼。
浅浦耀金知跃鲤,前滩点雪见栖鸥。
少年壮气悲寥廓,未忍沧江下钓钩。
12.根据诗意,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 )。(1分)
A.夜泊 B.野寺 C.山行 D.江上
13.对第二、三联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景象悠远宽阔,笔触则又细腻传神。
B.写景远近结合,丰富立体而有情致。
C.写秋日景色萧条冷落,富有画面感。
D.写眼前所见,也含有诗人揣度之辞。
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
【2019年】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首联中“__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2分)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2019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8分)
和徐都曹①
[南朝齐]谢眺
宛洛②佳遨游,春色满皇州。
结轸③青郊路,回瞰苍江流。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
桃李成蹊径,桑榆萌道周。
东都已俶载④,言归望绿畴。
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1分)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诗余选集》
D.《律诗集粹》
13.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叙述与写景结合
B.寓情于景物之中
C.用典而不失自然
D.铺陈和比喻兼用
14.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5分)
【2018年】
【2018年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9分)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018年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18年全国I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201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 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11.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018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从军行
(唐)崔国辅
塞北胡宿下,营州索兵救。
夜里倫道行,将军马亦瘦。
刀光照寒月,阵色明如昼。
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注】①营州:唐代州名,北接契丹。②偷道行:秘密行军,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
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
C.“将军马亦瘦”句写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
D.“刀光照寒月”句写刀光与月光交相辉映。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慷慨激昂 B.清新流畅C.深沉含蓄 D.刚劲凝练
14.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4分)
【201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201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0.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2017年】
【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2017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2017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广陵赠别
(唐)李白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2.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3.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含蓄委婉 B.雄奇瑰丽 C.高亢豪放 D.明快俊逸
14.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2016年】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2015年】
【2015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2014年】
(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