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诗歌阅读(词曲)- 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0 诗歌阅读(词曲)- 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9 10:41: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0 诗歌阅读(词曲)
【2023年】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晃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14.A 15.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梅花。
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依依杨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
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既安慰了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豁达的情愫。
【翻译】
身外的闲愁充满了双眼,人世间的欢乐常常是稀缺的。明年应该写一首诗送给你。试着从今夜开始计算,我们相会的时间还有多少呢?
我想用浅浅的酒来邀请谁一起来品尝,只有你才是真正了解我的深情的人。东溪的春天已经接近,我们正好可以一起去看那美景。柳条低垂在江上影子倒映水中,梅花在雪中枝头凋谢。
【赏析】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此两句是抒情。晁补之体察人情事理之变,发出闲愁空满,欢事常稀的人生感慨。
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此三句是叙事。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小山词如‘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处皆深。”虽然赏析的是晏几道的词,但两人此三句相差无几,同样适用。此三句虽然语浅,通俗平易,但都透露着深情,细腻地描绘了作者计算未来相会的日子时间多少的心理活动。末句还有另外一种翻译:试着从今夜回头来数一数,相会见面的时间实际曾经有多少呢?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的真挚感情。两者翻译皆可,不过,笔者觉得第一种翻译表达效果更深刻。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元二使尚有王维奉劝干一杯美酒送别,而我们离别之后,邀请谁来劝酒呢?没有人,只有你知道我的一片深情,这足以看出晁补之对朋友深厚的友谊。
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春天近了,春光美好,我们可以相约去东溪赏春,一起回来。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结句为人称道“妙绝”,清代许昂霄《词综偶评》:“结句绝妙,惜起笔稍率。”(结句写得极好,可惜起笔稍微草率了)。从句式看,结句对仗工整,“柳”和“梅”,“江”和“雪”工对。末两句似出自晚唐李商隐《莫愁》诗:“雪中梅中谁与期,梅雪相兼一万枝。”或晚唐温庭筠《西江贻钓叟骞生》诗:“昨日欢娱竟何在,一枝梅谢楚江头。”十字状写春天美景,细柳与江影,梅花与雪相互映衬,以春柳冬梅的美好,江水澄澈、梅雪纯洁烘托渲染,借景抒情,抒发作者真挚纯洁的友情。“梅谢”有梅花凋谢和辞别之意,以景结情,即眼前景,寄万般情,含蓄味咏,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本题共2小题.9分)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D
15. 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②穿着蜡屐登山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体现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③闲暇之时在溪边题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写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闲适自在的心情。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意思是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意思是穿着蜡屐登山真诚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据此看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意思是闲暇之时在溪边题上一首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翻译】
看透了充斥着纷繁妄想和假相的俗世,把如同昨夜旧梦般虚幻的虚名放到一边。脚着涂过蜡的木屐,拄着筇竹手杖,穿过树林,登上山峰,率意地饮酒,自由地行走。此时的我,身心安闲怡悦。
毛毛细雨停了,天气刚刚转晴。冬日残余的寒气仍然尖利。身在碧溪之上,悠然地在苔纸上题写诗句;耳畔传来烟霭之外采菱人缥缈的歌声。此刻,我想与您一同沉醉。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诗,“看破空花尘世”,作为一种处世的豁达人生态度而为士大夫所接受,也融入了诗词的创作活动之中。禅宗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有深刻的,它丰富了诗词的创作,并且推动了诗词的深入发展。
尘世,放轻昨梦浮名。看破,轻放,一方面是诗人超尘脱俗、淡泊洒脱这一情怀的外在表现与自结果,一方面何尝不是诗人求而不得人生空老的无奈慰解呢 总之,此二句直接点明诗人的人生态度,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诗人穿着蜡屐、拄着筇杖,穿林登山,畅饮漫行,通过衣着装束、行为活动的细节,一个身闲心逸优游山林的幽人雅士形象跃然纸上。身闲心太平,既是直抒胸臆,又可以说是用典,都充分地表现了诗人此刻的心态。
犹力,廉纤细雨初晴。此二句写景,在诗人笔下,毛毛雨刚停,天气刚刚放晴,但是冬日残余的寒气仍然尖利侵人。诗人描摹了一幅细雨初歇、余寒犹力的初春山林图,应该说是一幅哀景。诗人这样写,一则以哀景衬乐情,即使景色惨淡仍然无法影响诗快乐的心情,足见诗人情绪的高昂;一则结合上文,诗独自一人在如此寥落、暗淡、冷寂的山林中,却仿佛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似乎诗人原本就属于这里一样。
溪上句,麦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前二句写诗人在纸上闲题诗句,耳畔传来远处采菱人缥缈的歌声。这份您闲让人想起放翁《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的句子,多么热悉的情境啊!然而放翁的清闲之中总是夹杂着浓浓的失意与无奈。毕竟,谁能相信一位弥留之际仍然喊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爱国志士,会如此轻松地逍遥于丘壑泉石之间呢?与君同醉醒,醉醒,应该是偏义复词,偏在“醉”。
此句的意思,即诗人要与君同醉。君,所指不明。此句表意的重心在“同醉醒”三字,如此写,一方面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纵情山水、忘怀得失的超脱,可以说是整首诗情感的高潮;一方面,“同醉”,又流露出诗人借酒消愁、但愿长醉不愿醒的隐秘心曲,折射出诗人英雄空老的愤懑与无奈。
【2022年】
(2022·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A
16.(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
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
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
翻译:春天的景色无边无际,人们苦于向南山寻找什么呢?村村箫鼓家家笛,祈求麦收和蚕丝的丰收,来庆祝正月十五元宵节。
老翁扶持着孙子,商人进行买卖,农人忙于耕织,要知道这个道理是没有今昔之分的,如果能够学会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间最美好的日子。
赏析:正月的时候正值春天,故词以“无边春色”起头。尽管到处是春色,还是要去南山寻春。次句的“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而“南山”则指出了作者和友人一同去觅春的地点。
首句运用互文的手法,写出了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同友人“觅”春所见,看见此番盛景,于是便成为此词写作的一个重点。作者用“箫鼓”、“笛”写节日歌舞之盛,用“村村”、“家家”写范围之大,仅此十六字,就将农村“人日”的风俗景观以及人们的欢乐情绪地渲染出来。“祈麦祈蚕”,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对丰收的盼望与担忧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下阙首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祖孙三代一同行走的画面。“爷爷在前,儿子在后,孙子扶掖”,体现出长幼有序,其次“商行贾坐农耕织”一句,点明无论是商贾还是农人,都忙于自己的事务。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业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与上文“村村箫鼓家家笛”相照应,都描绘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词的末三句,是作者就此番盛景所引发的感想,是本词的所要表达的道理,也是作者的告诫与希望。须知”是告诫语,作者告诉人们:“人日”中的“人”的种种活动与期望,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人”本就是向上的生物,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着幸福与美好。所以,人们如果都懂得做人的道理,践行着在“人日”里的想法与追求,那“日日是人日”也就是现实了。
作者通过与友人一同去南山觅春,在看见正月初七的盛景后,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可以懂得做人的道理,以“人日”之心处世,便可去追求幸福,追求自由,也表达作者告诫人们应长幼有序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期望。
【2021年】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 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 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 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15.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
②语言诙谐风趣,活动生动。
【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D.“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故选D。
【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明确本词的语言特色后,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可。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翻译:
溪边的白鹭呀,我来告诉你:溪里的鱼儿已经寥寥可数了。我固然爱护你,可你也该怜惜鱼儿,我们大家之间要快活相处才对。
在远远那片白色沙岸,在水中那个青泥小岛,有许多虾在跳,泥鳅在舞。你可以飞去那里随意觅食,饱了才飞回来。当微风吹动你头顶上那根长长的羽毛,我就来迎接你。
赏析:
这首词活泼风趣,借与白鹭的对话,表现出作者美好的生活情趣。
起句直呼溪边食鱼儿的白鹭,要它前来听自己的劝告。以下作者的劝告说服,藏有数个曲折。他先动之以情,说溪中的鱼儿已经寥寥可数了;再晓之以理,要它体谅主人的心意,推己及人,与溪中的鱼儿泯去物我,浑然相处。这种物我的浑然一处,正是作者在隐居生活中感悟到的理想生存境界。但是,他虽然强调物我浑然,却并没有泯灭美丑与善恶,不然,物我浑然就变成了和稀泥的庸夫哲学。下片他接着劝告白鹭,但在情意上有所转折:他由眼前溪边而想到远浦别渚,由清美的鱼儿想到泥沙中无数舞动的虾鳅,诱导白鹭去那里饱食美餐。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想象饱食归来的白鹭形象时,简直把它设想成了一个头上白羽飘飘的斗士,这充分反映了他对“虾鳅”的厌恶。这样的表情方式,使词中的鱼儿和虾鳅,成了善类和恶类的象征。而他爱恨分明、疾恶如仇的样子,也很像写过“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杜甫。这使得这首词虽似随兴写成,但却有一定的寓意。
这是一篇对白鹭的箴言,其中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感受和一腔无可诉说的幽愤,颇有深意。上片以祈使句作开场白,以下便是对白鹭的谆谆教诲:先指出“鱼儿堪数”的现实,然后提出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词人以命令而强迫的语气说:“要物我、欣然一处”,既是他倔强不屈性格的表现,又是他无力抗争、姑且如此的想法的流露。下片意境拓宽,指出寄情自然的志向,这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因而末两句看似放达,实则辛酸,满含一腔孤愤。词人表现出一副麻木不仁、超然世外的模样,对世事根本不理不睬,无知无觉,其实是理想破灭后,对现实彻底绝望后的心志灰冷。这种情感在词中表达得深沉蕴藉。
这首词构思荒诞,但其中藏有天真的生活趣味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在结构上,以人劝鸟构筑全篇的基本骨架,形式上虽打破了词上下片分段的常态结构,但上下片在意思上实有所转折。全词语言通俗,口语化,毫不雕饰,一改辛词中大量用典之风。通篇运用拟人手法,读来大有深意。
(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
[清]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 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9. 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_____。下片中“__________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20. 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答案】19. (1). 隐士(农夫) (2). 烂漫
20. 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密,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上阕写衰翁的居住环境在山野,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饰着纱,说明主人虽在山野也十分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的雅士,故可推知其为隐士;下阕写衰翁话桑麻、种柳浇地,也可理解是为农夫。
下阙写衰翁待客,写了席间主客欢洽之情,啜茶饮酒,高话桑麻,去年自己耕种的山田收成极好,可以无忧无虑乐陶陶地过舒心日子了。生活丰富多彩,状态极佳。故能表现这一状态的词应为“烂漫”。
【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上阕写景。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首句“村坞云遮”写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云缭绕中依约可见。渐行渐近,写看到一幢房子,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最后再到室内的陈设。词的上片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
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接着两句是写稍近些看到的老树上缠绕着青青的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描绘了隐士山家的幽静环境;
“苔径逐篱斜”,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逐”字化静为动;“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
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士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饮食健胜。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
老人十分健谈,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把癭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陈写实的手法。
“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瓜”都是老翁的农活。这两句以农家话语写老农的悠游轻松,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这风味清佳”! 这一句赞语非常口语化,老翁怡然而乐的神情跃然纸上。
【翻译】
在白云深处,有一个小山村。山村四周是一些老树盘根,枯藤缠绕;有数丛翠竹青青,溪水明净,有一片洁净沙滩。小溪临堂,房屋稳立溪石之上,一条青苔小径沿着倾斜的篱笆伸向远方。木头茶几纹路清晰,小窗纱如纸般轻薄透明,这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家。打开北面的小门,准备好坐具,等待远方的客人。数百树梅花环绕人家,让宁静的环境中浸润了幽幽的清香。上阕描写山里人家优美的自然环境。渲染了清幽宁静的生活氛围,为下阕烘托老人隐者形象做了铺垫。
老人家身体健康,吃饭吃的够多。老人用癭樽饮酒,用茗碗喝茶,还与远道而来的友人热情谈论家里的生活趣事。老人凿池引溪水,养鱼养虾,四周种上荫荫垂柳,亲自引池水浇灌瓜菜。秋霜之后有柑橘,清明节前有新茶,这些都是上好的乡村美味。最可喜的是,去年山上的田地大丰收,今年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越发自在。下阕通过对老人动作语言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健康有活力,生活轻松愉悦的隐士形象。
【赏析】
意难忘是词牌名。“山家”指居住在山里的人家。
上阕从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由外到内。村落被白云缭绕隐约可见;渐行渐近房屋,房子依水傍石,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沿着篱笆而去。最后写室内陈设。“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意趣,衬托主人潇洒出尘品格。
下片写主客欢洽之情。主人是位衰翁,却饮食健胜,“衰翁”与“健饭”形成趣味性对比。且主人健谈,一边啜茶饮酒,一边笑谈农事。“把瘿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铺陈田家生活及农事。“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以农家话语显主人的轻松悠游,有一种让人羡慕隐逸的闲适。“这风味清佳”这一口语化赞语,突出主人的怡然而乐。
(202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
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
B. 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
C. 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
D. “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
15. “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6. 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答案】
14. C 15. 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
16. 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错。“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意思是梅花的高洁风致是天然生成,与风露冰雪无关。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形象及画面的鉴赏能力。
“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写黄昏时分,梅花面对清浅的溪水临水弄影,清清溪水倒影着天上一轮明月,和梅花的倩影构成绝美的图景。此句选择梅花、清溪和霜月为意象,描绘梅花倒影在溪水中的芳姿,整个画面清幽雅致,澄澈人心。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与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描写梅花在群芳中保持“真香纯白”,只有姑射山头的仙人能与之为伍,并说梅花天性高洁,与风霜冰雪无关,写出梅花的天性高洁;
再写梅花“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为了保持自己的高洁本心,宁可远远离开尘世,与那污浊的尘世保持距离,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不同流俗。
诗歌用俗李粗桃衬托梅花的高洁,那些俗艳的花朵争奇斗艳,招蜂引蝶;而梅花却在明月的陪伴下在清澈的溪水中映照芳姿,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梅花的品格就是诗人的理想品格。
【翻译】
面对轻风淡然一笑,遍问群芳,谁才算是真香和纯白?卓然独立俗物无可朋伍,数一下也只有,姑射的仙客。超绝娇艳有谁怜爱,真心自我珍重,与尘世俗物远隔。天然生就超脱凡俗的风韵,无关乎风露冰雪滋养打磨。
有理由讪笑粗俗鄙劣的桃李,无来由招引轻狂的蜂蝶。怎比得黄昏你将娴静身影,映现在清浅小溪霜天雪月。画角声中残落,瑶池楼台梦醒,一切蓦然都结束衰竭。当绿叶浓阴中结出青青梅子,不要轻易被人披裂摘折。
【赏析】
这首词与朱熹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都是傅安道为之赋词,赞梅花。朱熹的这首《念奴娇》词,是用傅安道的赋梅花词原韵而作。
开首二句,便提出群芳中谁是最纯白清香的花朵的问题,引人注目。以“临风一笑”为领,此句往后皆在描写梅花神态。“独立无朋”是因,“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是果。以下四句,转写梅花的品格。“绝艳谁怜”是就“无朋”而言,世人不识梅的绝艳之姿,而梅并不因之改变自己。“真心自保”是就“独立”而言,梅花虽美而不娇媚,此梅之所以为梅。“邈与尘缘隔”是说梅花远离尘世,不与群芳同伍。有一句很关键的词“天然殊胜”,这一句是总束梅花之绝艳,而对此梅之绝艳,人并不易觉察。由于“无朋”、“独立”,自保真心,才造成“天然殊胜”,而其中又不关乎风露冰雪之类。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桃李虽开花早,然而一旦冰雪消融,却免不了被狂蜂轻蝶采摘。而梅花虽晚开,却能免此厄运,这是因为“无朋”、“独立”、自保真心。此二句着力在“俗李粗桃”与“梅”的对比中凸现梅花的独特风姿。“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二句再深一层作侧面描写梅之绝艳。无论是“俗李粗桃”还是“狂蜂轻蝶”,都不及梅花幽寂弄影的绝世风姿。它只是“黄昏闲弄影”而已,却赢得“清浅一溪霜月”,它并不与“狂蜂轻蝶”去争什么。上片最后一句“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是对题目的表白。它希望绿阴成时子满枝,赢得人间后人的称誉。
此词对梅的描述是极为成功的,除上所说那种不依流俗、孤高自守的品格外,主要在于其咏梅的词韵十分美妙。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是“直下成休歇”这句,使人读了之后,便有如临其境的感觉。随着词人的描绘,你也就立时置身于梅花丛中,同那万树梅花一起在霜月清浅的寒夜中修然弄影,那该是何等惬意的事。
最失败的文学作品是那类因过分雕琢词藻而失去了生命灵气的作品。而此词却真正是灵心妙笔,自成一格。
【2018年】
【2018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3个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14. D 15. A
16. 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
14. 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15. 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A项,错在“勉励友人报国立功”。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此句中并没有勉励友人报国立功的意思。
16. 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宛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翻译】
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赏析】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稼轩以“凭陵上司,缔结同类”的罪名,罢居上饶已经将近三年了。所以词中处处把李之入任,与己之罢闲,双双对照写来,一喜一忧,缠绵悱恻,寄意遥深,感人心肺。
起两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李之入蜀与己之送行,双双入题,显得情亲意挚,依依难舍。“登天”虽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却暗含此行之艰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所以他这阕词写的极其沉郁,这开头无异已定下了全词的基调。“一杯”,何其简慢;看似淡语,然而却是至情的无间;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没有华筵歌妓,也没有清客的捧场;只有两个知心的朋友一杯相对,则这“一杯”二字,不仅写出了友情之深,亦且写尽了世态之薄。笔墨之力量如此,则这“一杯”也就不少了。
“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汉武帝时,派使者衣绣衣巡视天下,操有生杀之大权,称为绣衣直指。李正之提点刑狱公事,也负有司法和监察的任务,所以稼轩也借以称他为“绣衣使者”。
三、四句:“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点出“中年”,是时稼轩45岁,正是“不惑之年”,大有作为的时候。然而“多病”,这一“病”字,包含就多了,更何况“多病”。稼轩正当中年,而一放就是三年。又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内忧外患,不能不“病”。所以他才用“还自叹”三字领起下面两种难堪:已是自己闲置生愁,怎当堪用的同志又遭远调,离开了中央,这一来抗战派淘汰将尽矣。所以这种离别,不止友情,更关系国家的命运,才是最大的痛楚。
五、六两句,按词律要求,是要用律句的对仗格式。他巧妙地安上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都是关于蜀的故事。切题已难,而寓意得妙更难。他却举重若轻,正是有一肚子的学问。“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怕(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载:“唐蒙使路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这里着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字非常生动而有力。
七、八两句,“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正是双方的小结。自己废置无聊,而李又任非其所。而“把功名收拾付君侯”的,是因为他毕竟还是有土有责的,和稼轩自己只能耕种以自适的“稼轩居士”不同,终究还是可以期望以“功名”的。然而稼轩之所以期望于李的功名,不是铁马金戈,不是临刑的鬼头刀,而是如椽之笔!因为李正之是提刑,他那红笔一勾,是要人命的,虽不能法外开恩,也要慎之又慎。所谓“况钟之笔,三起三落”。在这六年前,稼轩也曾有过“按察之权”,而他当时却向皇帝上过《论盗贼札子》,他就曾非常精辟地说过剿“贼”之害。他说:“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扫荡,譬之木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臣不胜忧国之心,实有私忧过计者。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用笔,即亦“无恃其有平盗之兵”。能如此,那于国于民也就算是功名了。言来令人欲泪。
过拍起首四句:“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儿女泪”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末二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之意。“能”,这里读去声,宁可的意思。这里是说:与其有作儿女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以此换头,过度到下阕,一荡上阕愁闷的情绪。用“要新诗准备”贯串“庐山色”、“赤壁浪”、“铜堤月”。不过这看似闲情逸趣,何等潇洒。其实这正是上阕的“表”与“檄”的内含。下阕怜南,也正是上阕的思北。“荆楚路”这一带是没有被敌人占领的,如此美景,宜爱宜惜。爱,就要珍重它;惜,就要保护它。特别作为北方的游子,当提到这些南方的美景时,不能不有一些思乡的酸楚夹杂于胸中。总之,只因是一个分为两片的祖国横亘在胸中,所谓“新诗”,当也是长歌之恸。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不仅见趣,亦且见志。多么委宛而深厚有致。
最后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是彼此双方的互勉,仍以双双作结。
这一段看似白描,似乎没有多少深意。其实如果联系历史背景,是仍然可以感到话外之音的。“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是他们,又是传递消息的暗示。所谓“折梅逢驿使,送与陇头人”。“万里雪深”是写彼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但不论地理的或心理的,造成可以间隔而寂寞的,终归是政治的原因。是投降派对于他们的打击。那么,在这样个废弃与远戍的道路上,他形象地即情即景,用“万里雪深”,彼此的一切,俱足以包之了。而要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的,那当然是人,所以“须相忆”是彼此的。既是人,又是事。而这人事,正是他们“志”的结集,所“须相忆”者,仍是祖国恢复之大业。因此,这是一场特殊的斗争,即抗战派在被迫流离失所时,仍在呼喊着团结。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在告诫着不要忘了抗战的事业。这样分析是有心理依据的。在共同斗争中因失利而不得不分手的战友,临岐执手勉励莫相忘时,他们思想里起作用的第一要素应是斗争失利的耻辱与磨砺以须的豪情。
战友在一起当然比分散开好。他知道,投降派又何尝不知道。以是他们之间的“离别”就成为“不堪”的了。“不堪”二字,伤心之至:已不成军,不堪遣散。通篇都是对于抗战事业的悼念与惋惜。甚至连那一滴儿女泪,也要他收起,这样的心肠,要以江山为念,真正是情深意厚。  
【2016年】
【2016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0.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成,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11.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
10.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表现了作者对势利的霸陵尉势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史记》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史记》又载::“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
11.试题分析:“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写的是: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以之居篇首,表现了作者对霸陵尉势利人的愤慨。“桃李无言”则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写的是《史记》中记载的:“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写的是《史记》中下列记载:“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
【翻译】
汉代的李广将军,曾夜出与友人在田间饮酒,回到灞陵亭,下马住宿营,灞陵尉喝醉了出言侮辱他,虽然来时匆匆,灞陵尉可能还不认识李广将军。但李广将军闻名天下,桃李树虽然不会说话,树下自然成蹊。
李将军在南山半腰里,一人一匹马去射猎,误把草丛里的石头当作老虎,弓弦发出了惊人的响声,箭镞射进了石头,把石头都射裂了。这样的英雄没有受到封侯,到了晚年,退居山村,过着耕田地、种菜园的生活。
谁去杜曲去种桑麻?我是不去的。我要穿上轻便的短衣,骑上一匹马,到南山去学李广射虎的生活。我要风流潇洒,慷慨激昂、谈笑愉快地过一个幸福的晚年。汉代开拓边疆,打击侵略者,保卫边疆的事业是伟大的,不少的人在这个长约万里的国境线上,建功立业。
可是,为什么正在非常需要人材的当时,像李广将军这样有胆略、有才干而且是曾经在边疆建立过奇功伟迹的人,也落职闲居呢?我正在沉思的时候,纱窗外,斜风细雨,送来一阵轻寒。
【赏析】
汉“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广为人知,在古代诗文中也多所咏及。辛弃疾的这首《八声甘州》,便是其中的名篇。辛弃疾二十三岁即起兵抗金,南归以后亦所至多有建树。但因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抨击邪恶势力,遭到朝中奸臣的忌恨,不仅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且被诬以种种罪名,在壮盛之年削除了官职。
他的这种遭遇,极似汉时名将李广。这首词即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辛弃疾在题语说“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可见他当时的情绪是非常激动的。后边说“戏用李广事”,则不过是寓庄于谐的说法罢了。
此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开篇至“无言”数句即写此事。
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以之居篇首,表现了作者对霸陵尉势利人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一褒一贬,爱憎分明。传文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
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传文又载李广语云:“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辛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一篇《史记·李将军列传》长达数千字,但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可见作者不愧为一代文豪。
与上阕不同,词的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作者在题语云“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此处即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
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具体说来,它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号召立功绝域,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宋朝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
以上皆反面意,实则是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作者遭到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此辈之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此语盖用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诗意,但换“惊风”为“斜风”,以示其谗毁之邪恶;改“密雨”为“细雨”,以示其谗毁之琐屑;又益以“轻寒”一事,以示其谗毁之虚弱。这样一来,使其更具有表达力。
  辛弃疾的这首词,其句子隐括了不少前人的诗文。但是,他决不是简单地照搬古人语句,而是在隐括前人辞句时加进了生动的想象,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如上阕写霸陵呵夜事,加进“长亭解雕鞍”的想象,便觉情景逼真;写出猎射虎事,加进“裂石响惊弦”的想象,更觉形神飞动。
下阕“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问,气劲辞婉,几经顿挫才把意思说完,情真意切,充满了无限悲愤。总之,这首词不仅抒情真切感人,而且语言上也多所创新,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3.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14.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案】
13.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14.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修辞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揭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题所考查诗句中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也是考生所熟知的,只是把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放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考查的题型并不常见,所以此题可能会对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1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属于山东卷常考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此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如本曲中的“孤”“豪”“争先”“笑”等;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如本曲开头两句交代孤舟夜泊的背景的句子。
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本题中没有加注,则说明考生不必考虑作者的身世经历;④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惜别、赞美、孤独、冷寂、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翻译】
入夜,洞庭湖上昏濛濛一片,客船孤零零地停泊在湖间。只有岸上一盏青灯荧荧作闪,同我乘坐的小船遥遥相伴。舱外一阵阵北风肆逞着淫威,想必在无情地摧残着梅花的花瓣。我禁不住推开船窗观看,这才发现已是大雪漫天。顿时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我朗声大笑,心情无比畅然。
【赏析】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小令前两句交代了孤舟碇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洞庭烟”、“灯火青荧”,形象、色彩都有如绘画,足见作者驾驭语言及构筑意境的纯熟能力。
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它补出了严冬的时令,还以其若实若虚的意象启人寻绎。
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
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于是才有“推开篷”细看究竟的相应举动,这样看来,“朔风”在这里还有陡至的意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
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一来它表现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这首小令多能从无字之处读得隐微之意,再次证明了诗人遣字构像的佳妙。
  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活脱脱是一幅江天风雪行吟图。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全曲步步设景,层层推进,入情入理而又出新出变,是元散曲羁旅题材中一支开阔雄壮、别开生面的作品。
【2015年】
【2015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8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18.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答案】
16.C
17.B
18. 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下阙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以此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无尽怀念,更是对“醉翁之意”的一种称赞。《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解析】
16.A:很容易得出本诗中“空山”是突出山的空寂,《山居秋暝》中“空山”可解为山在雨后焕然一新、似静实动,但或也可解为以山的空寂衬托村庄中人的活泼生动,故暂时保留。B:荷蒉两句由荷蒉者评价孔子击磬声暗指欧阳修理解山泉的鸣响,故正确。C:“空有朝吟夜怨”一句与下阙的第一句是呼应的。第一句说道“醉翁在时,能够与山泉唱和”;而第二句就是说“醉翁走后,山泉‘朝吟夜怨’”。因此此处“朝吟夜怨”的并非作者,而是鸣泉,故C错误。D:从前文的景色变化推断出时光流逝,再加上“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这一句中的“思翁”、“飞仙”两词可以推断出如今“斯人已逝”。而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仍然留在人间。D选项完全符合诗意。
17. 本题由于仅提供截取的诗句且都有写声的词句,因此若仅从诗句上解析难度较大,但很容易发现提供的诗题都明示了写作内容为乐声(“听……吹觱篥歌”、“听笛声……”、“听……弹琴”、“听……咏胡琴妓”)。因此在阅读时不难发现四句中只有B选项所写的声音是真的在写乐声(容易发现“商声”、“羽声”为“宫商角徵羽”这五个传统音调中的名称),即使没意识到也可以发现其他三句都是以其他声音进行比喻,因此很容易推得答案为B。
18. 审题环节对于这道题来说很重要,题目当中明确要求从两方面对比本诗和《醉翁亭记》的内容。一方面是景色,另一方面的情感。因此,在答题时要注意建立“由……景,表达……情”的链条,思路更加清晰。
【翻译】
飞瀑似珠玉叠串琅琅鸣泉,高山推出明月,清朗团圆。我问:是谁?琴弦轻响,优美的旋律,回荡空山,无人应答,静寂塞满广大空间。只有醉翁理解这天上的琴弦。这是大自然的音籁,美妙呵,难以言传。明月中天,清风把琴声送出很远,露水似真珠,眨着笑眼。此时此刻,谁能安恬入眠?背负草编筐篓的人,走过山前,大声高呼:有心人才能如此这般!
醉翁长啸,吟诵新的诗篇。余音袅袅,回答的是谷中的流泉。醉翁去了,不再回还。抛下的只是,朝的吟咏,夜的哀怨。山,有时会裸露光秃秃的山巅;水,有时会倒流回环。然而,醉翁呢?他已不会回到少年。醉翁呵,已经归去,幻化成仙。这美妙的乐曲,却留在人间。不信,请你倾听,听呵,听这流注的奔泉。手指弹奏以外,还有新的一两只和弦,这《醉翁操》便是乐曲中的名篇。
【赏析】
这是琴曲,属正宫。苏轼词集原不载。同时郭祥玉效作一首。序云:“予甥以子瞻所作《醉翁操》见寄,未以为工也。倚其声作之。”此后,辛弃疾作一首,始编入集中,即正式沿用为词调。又,楼钥二首,其一和苏氏韵。宋人所作,合五首。双凋,九十一字。上片十句十平韵,下片十句八平韵。
苏轼此词就是专门为琴曲《醉翁操》这一天生绝妙之曲而谱写的。由于时代变迁,琴曲《醉翁操》原来是有其声而无其辞,此后乐谱失传,却变成有其辞而无其声。现传苏轼所作词,是否得其天籁,这就只能从语言文字中加以揣摩。   这首词上片,状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  
“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琅然,乃玉声。《楚辞·九歌》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呜兮琳琅。”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清圜”二字,有用以形容月亮的,如杜甫《舟中》诗曰:“今朝云细薄,昨夜月清园”;有用以形容荷叶的,如周邦彦《苏幕遮》词“水面清园,风荷举”;有用以形容声音的,如苏轼《一从花》词“钟鼓渐清园”。这里用来说声音——琅然的流泉,清越圆转;而以夜月作陪衬。谓:在此夜月清园而又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起这一绝妙的乐曲?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这是上面设问的回答。谓: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这一绝妙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够于醉中得之,亦能理解其天然妙趣。于是,这就进一步表明了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一句不是正面写声响,但却说出了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谓:在此明月之夜,“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裹红蕖冉冉香”(杜甫《狂夫》诗句),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人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上二句说一般人听此曲听得入了迷,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论语·宪问》曰:“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孔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磐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
下片描述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所说,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欧阳修曾作《醉翁亭记》于滁州。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返,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二句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怨”为平声,作名词解。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二句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童颠,指山无草木。谓:蔚然而深秀之琅琊,有时候也将失去其奇丽景象。至于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因此,琅琊幽谷之呜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二句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十洲记》载:蓬莱山周回五千里,有圆海绕山,无风而洪波百丈,不可往来。唯飞仙能到其处耳。词作用此典,意即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   但是,“此意在人问,试听徽外三两弦。”二句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存人间,这就是琴曲《醉翁操》。因为琴曲《醉翁操》乃鸣泉之另一知音沈遵,以琴声描摹下来的乐曲,同是鸣泉之天然和声。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题。
从词意上看,词作写鸣泉及其和声,能将无形之声响写得如此真实可感,如果不是对于大自然的造化之工有着真切的体验,无论如何也不能臻于此境。而且,从格式上看,词作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开头四句,“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接着两句亦然。这样的安排,恐怕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同时,上二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上结“曰(入作去)有(上代平)心也(阳上作去)哉此贤”与下结“试听徽外三两弦”,四声相合,当也是特意安排(据盛配《词调订律》卷二十二)。这都是琴曲韵度所留下的音乐印记。
全词节奏鲜明,韵脚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其中画面感十足,于乐曲搭配更见绝妙,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无怪乎清代陈廷焯《词则·别调集》中评价本词“清绝、高绝,不许俗人问津”。
【201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② 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 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① □□□□□□□ ② □□□□□□□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答案】
21.(2分)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2.(5分)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01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答案】
(1)表现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2015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①“湿”字,描写出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惘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事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0 诗歌阅读(词曲)
【2023年】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晃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本题共2小题.9分)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022年】
(2022·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1年】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 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 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 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15.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
[清]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 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9. 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_____。下片中“__________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20. 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202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
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
B. 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
C. 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
D. “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
15. “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6. 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2018年】
【2018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3个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2016年】
【2016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3.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14.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2015年】
【2015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8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18.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201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② 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 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① □□□□□□□ ② □□□□□□□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201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2015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