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8 15:2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阜阳一中2027届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科技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这轮科技革命正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导致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深刻变化。劳动力的变化,已经不是以往蓝领、白领、金领之类的升级和变化,也不是体力型、知识型、科技型的智能化升级,而是人作为劳动者的健康、安全、智慧、长寿,丰富了劳动者的内涵;各种便携式智能装备拓宽了劳动者的外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参与劳动,跻身劳动者行列,增加了劳动力的类别和数量;人工智能参与生产的标准化、精准化,以及人更多地向着脑力劳动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质量。劳动者再没有以往那么单纯,人和机器人建立了多重内部关系,体现了劳动者的深刻变化。
人的健康、安全和长寿,以及人的体质和智能,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内涵。内涵丰富、素质提升,这是劳动者最大的变化。
劳动者质量取决于人的体质和智能,农业科技促进的粮食增产,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改善了劳动者的营养,使劳动者的体能得到加强。
现代医学科技从为少数人服务发展到普惠大众,使更多的劳动者的健康得到保障。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人类在健康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已经让大多数人受益,但仍然有很多人享受不到这些福祉。如果想要所有人都能得到医疗护理,必须对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投入资金,让其能给最偏远地方的人提供健康医疗服务。老弱病残虽然不是直接的劳动者,但如果他们的疾病能够得到治疗,他们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也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实际上也间接地改善了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
教育科技特别是这些年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兴起,使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得到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智能技能水平,进而提高了劳动效率。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逐渐参与一些劳动,虽然取代了劳动者的一些岗位,但是那些急难险重和肮脏的工作被取代,大大减少人类劳动的风险和牺牲,使人可以更加安全、舒适地劳动。可以预见,未来机器人、人工智能作为新的劳动力将取代相当部分人的劳动和工作,人类将主要从事科技、研究、娱乐、游戏、创作等获得精神快乐的智能劳动,这更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然而,最近火爆的ChatGPT拓展了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的边界,在许多岗位上,ChatGPT有望取代人类,比如从客服代表到新闻写作。这样的技术发展,也许最先提升的不是“蓝领”劳动力,反而更多的是“白领”劳动力,因为白领劳动只需要人工智能,蓝领劳动反而需要一系列实体技术。这对我们国家规划的调整,科技高地的抢占,以及人口、就业问题的解决等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当然,使用人工智能系统编写内容时,务必查找核实,因为有时AI会出错。更要思考如何避免劳动的解放,变成对人类独特性、人类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削弱甚至剥夺。某国领导人说:“我们必须永远不要忘记人类的精神——没有计算机……能够取代人类的DNA。硬件和软件都不能代替人的意志。”
富足、和谐和科技,带来人类寿命的延长。在19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仅有37岁。二战以来的70多年,随着医疗和粮食供给的改善,人类平均寿命从1950年的45.7岁增长至2015年的71.7岁,全球人口也迎来快速增长。特别是生物技术与基因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的跟进,诸如生产新器官、大脑记忆体、骨干、皮肤等医药产品,加之支持寿命延长需要的更多的健康护理和服务等的增长,在去除疾病痛苦的基础上,使人类的寿命得到了普遍延长。这都有可能激活劳动者的活力,增强劳动者的幸福感,潜在地延长劳动者的有效劳动时间。
由此,我们体会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中的“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开放的存在,劳动与人也不是终极定义,而是一个发展和开放体系。最初的劳动创造人,是经过制造工具到产生语言,使人成为劳动者;经过长期劳动,使人变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经过人的自然体质的成长到人的劳动协作的社会性的成长,促进了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一起成长,说明人成为生产力的活的源泉和决定因素。现在的数字智能科技和基因技术的发展,揭示了人在持续进化,随着科技对人的积极影响,我们有可能对人进行重新定义,人和劳动都将会有新的内涵。
(摘编自邵春堡《劳动力内涵发生深刻变化》,原载于2023年02月13日《北京日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轮科技革命正促使现实生产力获得快速发展,导致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深刻变化。
B.现代人工智能优先提升了“白领”劳动力,因为白领劳动只需要人工智能,而蓝领劳动需要实体技术。
C.现代农业科技、医学科技和教育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体质和智能的提升,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质量。
D.现代科技等因素带来了人类寿命的普遍延长,这有可能激活劳动者的活力,潜在地延长劳动者的有效劳动时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现代科技革命如何促进了劳动力的变化。
B.文章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劳动力发展的作用和问题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C.文章引用某国领导人的话,论证了人的精神和意志,永远不会被智能机器取代。
D.文章结尾梳理“劳动创造人”的含义变化,论证了重新定义人和劳动的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便携式的智能装备继续升级,就有可能无限拓宽劳动者的外延。
B.如果要解决所有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就必须让所有人得到医疗护理。
C.随着ChatGPT的继续发展,人类的所有工作岗位都有可能被其取代。
D.随着生物和基因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的有效劳动时间可能越来越长。
4.请简要概括科技革命给劳动者带来了怎样的变化?(4分)
5.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竹林的故事(节选)
废名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不过现在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显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
“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聒聒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娇恼着:
“到底!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
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三姑娘本不依恃妈妈的帮忙,妈妈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三姑娘站起来,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
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我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1924年10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一扫“纸幡残片”的颓丧,是母女俩通过勤劳的双手逐步改善自己生活的写照。
B.“竹林里……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鸟儿的鸣叫以声衬静,烘托了三姑娘母女寂寞的心境。
C.“乡户人家呵,要这样?”体现了妈妈对女儿每天打扫房间的心疼。而女儿出门做客,妈妈硬逼女儿打扮,则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
D.“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三姑娘忖着声音自言自语,说明她内心对热闹场所也十分向往,只不过被“乖巧”抑制住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用华丽而热情的笔调描述了三姑娘几个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各自独立又衔接自然,展现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B.小说多处使用直接引语,加之争吵、卖菜等具体情境,使人物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主观情绪,极大地保留了人物言语的现场感、真实感。
C.小说的语言表现力极强,如“像一阵旋风”“冲到那街”“硬从盒子里拿出”“抓起一把掷”等形象地表现出不同境况下不同的人物心理。
D.小说结尾写“我”与三姑娘重遇时她只是“低头过去”,作者对其命运与结局没有交代,故事在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8.三姑娘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9.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著称,《竹林的故事》是其中的代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芒,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甫又善A陈时B事C律切D精深E至千言F不少衰G世号H诗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奇之”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其用法与《师说》“吾从而师之”的“师”是一样的。
B.六经,是指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C.“绝言者路”中的“绝”,同“而绝江河”(《劝学》)中的“绝”含义相同。
D.“未有如子美者”的“如”可理解为“比得上”,与《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杜甫是杜审言的后人,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之地漂泊。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困居长安。
B. 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大力赞扬自己。
C. 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D. 严武因为和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他对杜甫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暗地里却怀恨在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师说》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4.杜甫在给皇帝的赋颂中,认为自己该受重用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荣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钟鼎”和“山林”对应“宠”和“辱”,词人认为对于人世间的荣辱得失都要坦然面对。
B.“酒杯秋吸露”一句描写在秋季用酒杯承接清露的情形,词人以此告诫祐之,要善于苦中作乐。
C.下阕前两句,词人回忆往昔风雨之夜,兄弟二人对床夜话的情景,字句间皆是手足深情。
D.这首词不同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而是加入了家居闲适的场景,风格更显清新。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送别,但不抒悲戚哀伤之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流连山景、不知不觉已是暮色四合的两句是“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 , ”。
(3)《琵琶行》中的“ , ”。常被用来表达生活不如意的人在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而产生同病相怜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18.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人生短暂,就如同白云苍狗,我们要用只争朝夕的刻苦精神,书写人生路上不悔的篇章。
②如果把基础技术掌握得非常娴熟,即使遇到新的难题,只要略微变通思考,也能坂上走丸一般,轻松解决。
③为了解决山里农民收入不足的问题,政府竟然鼓励他们毁林开荒,这无异于抱薪救火。
④多利之死,说明克隆动物的寿命还存在问题,将尚不成熟的克隆技术用于人类,实属暴殄天物的犯罪行为。
⑤如果新的发展理念只是口中念念有词,而行动上背道而驰,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成了“花架子”。
⑥北京国家级重点文物“沿字三号敌台”长年受影视剧组的青睐,然而剧组走后却留下一堆“烂摊子”,搭建的亭台、木梯、假图腾、胶条比比皆是。
⑦为纪念建党九十五周年而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筑梦之路》,用广阔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建国历程。
⑧埃及狮身人面像等外国文化遗产能够从彼传递到此,这样的传递本身就是宝贵的,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应该有着敝帚自珍的情怀。
A.①②⑥⑧ B.①④③⑤ C.②③⑥⑦ D.③④⑤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题。
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他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条条、常常、时时”,说说它们和“每条、经常、不时”相比,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
10月4日,随着诺贝尔化学奖的公布,今年诺奖的三大自然科学奖全部揭晓。诺奖是一面科学透镜,让我们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在祝贺这些科学家获奖的同时,有必要深入追问一下,产生诺贝尔奖需要什么样的理念与环境呢?
研究诺贝尔奖的文献汗牛充栋,概括来说,科学家个人要获得诺贝尔奖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 A ;其次,要有人推荐或者机缘绝佳;第三,寿命要足够长。从这个三个条件可以看出,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出具有原创性的成果。那么,产生诺奖级的成果需要什么环境条件呢?同样需要三个条件:首先是耐心,其次是宽容,第三是资助。这三项条件中,前两项是科研生态环境的基础性表征,后者则是真金白银的投入。相对而言, B ,毕竟,①基金问题通过政策安排就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②但科研生态中的耐心与宽容氛围的形成,则需要非常漫长与苛刻的条件。③中国古人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④由此可见,耐心与宽容都是非常高级的条件。
20. 请在文中A、B两处分别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 文中第二段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有三处表述或标点使用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3分)
22. 下列选项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D.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领导人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阜阳一中2027届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B(B项“现代人工智能优先提升了‘白领’劳动力”表述错误,把可能、未然变成已然。原文是“这样的技术发展,也许最先提升的不是‘蓝领’劳动力,反而更多的是‘白领’劳动力”。)
2.C(C项引用某国领导人的话,是为了论证使用人工智能时,如何避免它们对人类独特性、人类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削弱甚至剥夺。因为劳动力的实质仍然是人,而不是机器。)
3.C (C项以偏概全,ChatGPT主要取代的是客服代表和新闻写作一类的工作,不可能取代实体技术等其他岗位。)
4.①丰富劳动者的内涵。②拓宽劳动者的外延。③提高劳动者的整体质量。④改善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⑤延长劳动者的有效劳动时间。(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对比论证。文章开头论述劳动力的变化时,先用两个“不是”区别了原来的两种升级类型,再用“而是”突出了本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劳动力变化的新内涵。
②引用论证。除了引用某国领导人的话外,文章结尾,间接引用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人”的不同理解,更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劳动者的内涵是一个发展和开放的体系。
③举例论证。比如,文章列举ChatGPT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劳动力内涵的深刻的影响。再比如,文章列举了人类寿命增长的具体数字,直接说明了科技带来了人类寿命的延长。
④假设论证。文章第四段假设包括老弱病残在内的所有人得到医疗护理,也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间接改善劳动者的条件和环境。以此论证现代医疗科技发展普惠大众对劳动者的意义。
(每点2分,写出论证方法1分,结合内容合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如果答出道理论证、归纳论证等方法,只要分析合理都可以酌情给分。)
6.C(“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说法错误。母亲“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这是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打扮得漂亮,希望女儿能有新生活,这是母亲爱女儿的表现。)
7.A(“华丽而热情的笔调”错误,全文笔调是质朴、冲淡而怅惘的。)
8.①勤劳能干(勇于担当):三姑娘失去父亲后辛勤劳动,园子里的菜“绿得可爱”,她辛勤劳动,卖菜养家,可见三姑娘的勤劳能干、勇于担起家庭重任。
②乖巧懂事(含蓄内敛):三姑娘想出去玩却只用眼神询问母亲的意见,偶尔出门也不打扮,这一切都是为了守着母亲。三姑娘想看灯却没去看,只有“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可见三姑娘的乖巧懂事。
③质朴善良(纯洁自然):三姑娘卖菜时多给一把菜,卖的菜“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可见三姑娘的善良淳朴。(每点2分,写出形象特点1分,结合内容合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9.①情节弱化:小说描述了三姑娘丧父、和母亲居住的日常、卖菜等内容,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呈现的多是三姑娘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展现出一轴平淡朴实、从容雅致的生活画卷。
②语言诗化:小说语言简练质朴、冲谈平和、委婉含蓄,富于诗意。如小说开头对老程坟茔的描写,并没直言老程去世,也未刻意渲染悲伤的氛围,只是寥寥数笔就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哀而不伤。
③环境意蕴化:小说中茂密的竹林,碧绿的菜地,鸣唱的鸟雀,淳朴的民风……作者着力渲染出一种自然明净、宁静哀愁的氛围和意境,充满诗意。
④人物意象化:小说没有刻意描写三姑娘的形象,面貌是模糊的,三姑娘的性格纯真朴实、含蓄内敛,自然化入小说的情景氛围之中,成为表现民风民俗、人物风情的一部分。(每点2分,任答情节、环境、语言、人物1分,结合内容合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10.CEG
【解析】句意: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时事”在句中是动词“陈”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C处断开;“律切精深”中,“律”是主语,“切”是修饰副词,“精深”则是谓语成分,句子成分完整,应在E处断开;“至千言”在句中是“不少衰”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衰”后断开,即G处。)
11.C(A.正确。“奇”和“师”都用作意动用法。B.正确。C.错误。两处“绝”的意思分别是:断;横渡;句意: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却能够横渡江河。D.正确。“如”:比得上;/好像。两者意义不同。句意:没有能够比得上子美的人。/明亮得好像月亮。)
12.C(C.“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可知,皇帝此后没再起用他,但并未将其免职。)
13.(1)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鄜州想要投奔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
得分点:“立”指君主即位;“羸服”破旧的衣服、穿破旧的衣服;“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为 所”表被动。(每点1分,句意1分,满分5分)
(2)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得分点:“是故”,所以;“圣”:圣人,圣明/“愚”:愚人,愚昧;“所以”,……的原因;“其”,大概。(每点1分,句意1分,满分5分)
14. ①学识、思想深受先祖和父辈的熏陶,家学渊源深厚;②自己有改变地位低下命运的强烈愿望;③文思敏捷、卓有才干。(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才,就先去谒见他。(后来)杜甫考进士落榜,困处长安城中。
天宝十三年,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以文章称显于世。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向您)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
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鄜州想要投奔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帖,被任命为左拾遗。杜甫和宰相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琯因窝藏琴师董廷兰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杜甫要是拿来顶罪,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杜甫向皇帝谢罪,然而皇帝此后也就不再起用他了。
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又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两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戴头巾,而性格狭隘急躁傲慢,曾经酒醉登上严武的坐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却恨杜甫。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客居耒阳。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天杜甫大醉后死去,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
评价道:唐朝兴起以来,诗人们继承南朝陈及隋朝的诗风余韵,崇尚浮华绮丽的文风并相互夸耀。到宋之问、沈佺期等人,研究揣摩音韵,做到平仄没有差池,称之为“律诗”,(以后)人们竞相沿袭。到了开元年间,渐渐地以典雅中正来衡量诗歌。然而倚仗形式华美的,其内容就会空虚,喜欢绮丽风格的,就会有违于雄壮。到了杜甫,他的诗歌雄浑开阔无比深广,融合千万风格为一体,古今诗体兼善。其他诗人不足之处,杜甫却能做到足足有余。即便是他所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也让后人受益很多。所以元稹说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他(即使)写上千言的诗歌,其气势也不会有一点衰减,世人称为“诗史”。昌黎韩愈对于(杜甫的)文章慎重地许可,至于诗歌,唯独推崇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可以相信他们说的。
15.B【解析】理解诗歌表达内容,鉴赏诗歌语言特点。“要善于苦中作乐”错误,“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两句的意思是只愿秋饮如同甘露之美酒,夜吟冰雪之诗句,表达的情感是悠闲的,词人希望祐之能悠闲度日,寄情美酒与诗句,并无苦中作乐之意。
16.①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坦然面对人生,表现了词人送别时的豁达。②下阕前两句回忆兄弟二人风雨之夜对床夜谈的往昔时光,表现了词人怀念往昔温情、珍视亲情。③最后三句想象有“晓山”“秋水”伴祐之远行,表达了词人对祐之此行的美好祝愿。(每点2分,情感1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1分,答三点即得满分。)
17.(1)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8.C(答案见《高考成语积累1800条》)
19.①三个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使语言更富有音乐美。 ②叠词具有强调作用,“条条、常常、时时”强调了枝条之多、频率之繁、时间之久,更突出了杨柳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的可贵品质。(答出两点即得三分)
20. A成果要绝对过硬 B耐心与宽容氛围的建设更难
A此处是三个条件的第一个,后文有“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出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可知此处说的是成果,应填“成果要绝对过硬”。
B此处是比较三个条件,后文有“基金问题通过政策安排就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则此处说前两个条件难达到,应填“耐心与宽容氛围的建设更难”。
21.第②句“漫长”后加“的时间”或“的过程”;第③句中的逗号放到引号外;第④句中的“高级”改为“重要”。
第②句, “漫长”后面缺少中心词,在“漫长”后加“的时间”或“的过程”;第③句,引号里的内容为间接引用,引号里的逗号应放到引号外;第④句,“高级的条件”定中搭配不当,把“高级”改为“重要”。
22. A文中画线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把“诺奖”比喻为“透镜”。A.借代和设问,“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B.比喻,把为官的自己比作“羁鸟”“池鱼”。C.比喻,把“琵琶声”比作“裂帛的声音”。D.比喻,把“浪花”比作“雪”。
23.【审题立意】
材料的意思可以这样解读:人的身体每天都是变化的,眼睛不明亮可以变得明亮,耳朵不灵敏可以变得灵敏。但是如果生来身体就很强壮的人如果滥用强力那么他的强也会变弱,天生体弱的人如果勤苦锻炼也会变得身体强壮。强壮的人不必自喜,体弱的人也不必自我悲伤,先天的孱弱或许正是上天要引导我通过努力作为来变强壮。
综观全篇材料,重点和主要篇幅在后面的对比,体育只是引出后文观点的一个比方:人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强弱只是暂时的,后天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先天客观的形势:滥用其强者会变弱,勤自锻炼者(比如体育锻炼)会变强,由此蕴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后天努力可以改变先天条件,这是自立,是人定胜天的自信。“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这是自信,是不认命不服输的自尊。“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我生来就弱,也许这是上天在暗示我要多加锻炼(深层义为后天的努力作为)让我变强。这是自信,是逆境中不甘沉沦、强手面前不怕失败的自强。从这三个层面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自尊、自信、自强,是面对强者不怕挑战、面对困境敢于破局的志气和勇气。
追溯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有过非常辉煌的成就,但也有过无数次艰难困苦、甚至亡国灭种的考验,但是英雄的中国人民从来不认命、不服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即使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掩不住他们光芒,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民族英雄们一次次将中华民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正是凭着这种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建党初期面对国民党的分裂行径和屠杀暴行,新生的政党幼弱的力量几至于牺牲殆尽,但是我们的党从血的教训中得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打响南昌起义的枪声,从此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支军队;国民党的封锁围剿使党和人民更加团结紧密,得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正确思想。正是这样看似使力量削弱的忧患和考验才让共产党在幼弱中快速成长和壮大,又何尝不是“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呢?
再观照当今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兴科技飞速发展,后疫情时代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而目前中国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导致的基础薄弱,国力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更是因为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不被西方国家认可接受而居于弱势地位。面对强国的咄咄逼人甚至凌霸围攻,我们不必妄自菲薄,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勤自锻炼”,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就能一天天一步步变得强大。
题中材料来源于领导人的《体育之研究》,写作的目的实是提倡体育锻炼,我们的议论文要就事论事、就事说理也必须紧紧扣住这一“体育之效”来谈。但是题目提示“以上论述具有启发意义”,“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言外之意很明显:不光只是就事论事,更应有启发性的感悟和思考,即拓展发散。唯有挖掘出题中的深层意蕴,文章意境才能开阔,眼界才能高远。
【参考立意】
1.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
2.强者如果滥用其强,最终也许会转为弱;
3.弱者如果不断努力,久之也会变强;
4.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当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5.强弱变化或转化的关键是勤自锻炼,增益不能,而不是等待机缘。
6.青年当自强,为国做栋梁。
7.将青春梦汇聚成中国梦。
8.追忆百年峥嵘,见证大国崛起。
9.强弱相对,应合理转化。
偏题立意:
1.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就事论事,没有根据“启示”来行文,没有整体理解材料。)
2.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只抓住锻炼,忽略“强弱之变”,立意片面。)
3.强国必先强体。(注意到“强国与强体”的关系,忽视了“强与弱”之间的转化,立意片面。)
【一类文标杆作文评卷】
勤能补弱是良训,耕耘谦逊是强者
老鹰是天空之王,身来拥有俯瞰大地的大气,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喙和爪子会老化,从而失去捕捉猎物的能力,弱者,只能静静地等待死亡。而不屈从命运安排的真正强者,则会用自己的喙狠狠地撞击坚硬的岩石,一次又一次,纵使鲜血淋漓,也要把喙撞掉,直到长出锋利的新喙,然后用喙拔掉老化的指甲,再长出新的羽毛,用凤凰涅槃般的意志重获新生。大自然如此,人类社会亦如此。
世界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强者会转化为弱者,弱者亦会变成强者。领导人说:“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弱者“勤自锻炼”自然“久之而为强”。年少瘦小的斯瓦辛格靠着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成为了众人皆知的“健美王”;因瘦弱矮小,被人嘲笑活不过20岁的地质学家竺可桢连夜制定锻炼计划,风雨无阻坚持锻炼,成了同学眼中“智体并重”的模范。领导人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他在晚年依然保持着锻炼身体的好习惯,60多岁故地重游长沙时,依然能够横渡湘江,攀登岳麓山,体力赛过在场的年轻人。“修己之道,以体为本”,或许我们“吾生而弱乎”,但若能坚持锻炼,长此以往,也定能养乎吾身,乐乎吾心,成为身心健康的强者。
强者的非凡之处在于强健的体魄,亦在于顽强的毅力与高瞻远瞩的魄力。也许你出身普通,没有丰厚的家底,丰富的人脉资源,但你能够勤于学习,把握机会,幸运之神也终将会眷顾你。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一辍学在家,在替父母站柜台的间隙里坚持自学数学,通过自学成才,成为了中外闻名的数学家,正如他自己所言“所谓的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们以学习为翼,在不断的积累中,开阔自己的视野,不局限于眼前的苟且,也不局限于自己的一方世界,志在千里,胸怀乾坤。
然而,当我们成为强者时,亦大可不必沾沾自喜,亦要谨记“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的忠告。曾经,“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言犹在耳,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书写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强国的新篇章。如今,我们亦要铭记“居安思危”的古训。安逸的生活,和平的年代,中国仍是全世界最具安全感的国家,这份安全感是坚守“人民至上”的决心,是泱泱大国舍我其谁的担当。领导人说“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青年如我们应脚踏实地,谦逊低调,为祖国的发展铸就铜墙铁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