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 溶液》单元测试卷
(满分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l—35.5 H—1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分)
1.生活中下列物质加入适量水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醋 B.食用油 C.白砂糖 D.食盐
2.“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航天员王亚平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从一个装有过饱和乙酸钠溶液的袋子中缓缓挤出一个圆圆的液体球,随后用沾有晶体粉末的小棍触碰一下,液体球迅速“结冰”,成为一个通体洁白的“冰球”悬浮在空中,但摸上去却是温热的。液体球“结冰”实际是溶液中析出了晶体。下列关于溶液结晶过程判断正确的是( )
A.溶液质量增大 B.溶质一定减少
C.温度一定降低 D.溶剂一定减少
3.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过程中所用洗涤剂不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A.用沐浴露洗澡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洗发剂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D.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4.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75%的医用酒精中水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B.植物油与水形成的混合物与溶液同样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C.氯化钠溶于水就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水中的过程
D.把20%的蔗糖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5.实验考试需要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操作:氯化钠固体应该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
B.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签
C.实验仪器:量取水应该选择50 mL的量筒
D.误差分析:若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则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
6.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阴影部分的任意点表明甲、乙两种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P点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在100g水中加入60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D.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7.小朋要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4%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制作“叶脉书签”。下列关于配制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提示: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 )
①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氢氧化钠固体
②用托盘天平称氢氧化钠固体时,在两盘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
③选用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④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和试剂瓶
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①③ B.②③⑤ C.③⑤ D.②④⑤
8.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能达到目的是( )
序号 实验或操作目的 实验方法或操作
A 鉴别木炭粉和氧化铜 混合加热观察是否有红色物质生成
B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操作依次为称量、过滤、溶解和蒸发
C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铜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过滤
D 增加鱼池中的氧气含量 打开鱼池水泵,将水喷向空中
A.A B.B C.C D.D
9.一定温度下,对固体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实验如下图所示,根据实验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①②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固体甲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15 g
C.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①~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①<②<③=④
10.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水。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二.非选择题(共8题40分)
11.(4分)将溶质和溶剂的化学式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内:
溶液 溶质 溶剂
澄清石灰水
稀盐酸
12.(3分)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活性炭吸附能力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将NH4NO3固体加入水中搅拌,观察到两侧玻璃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
(1)由于试管内气体的压强______ (选填“增大”或“减小”),使得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2)NH4NO3固体溶于水_____________(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3)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随温度_____________而增强。
13.(4分)如图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你根据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氯化钠和硫酸锂在0 ℃时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g;
(2)在20 ℃时,P点表示硝酸钾的溶液_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若要将硝酸钾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可采用___________。
(3)将硝酸钾和硫酸锂的饱和溶液,从20 ℃降温到10 ℃,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______。
14.(5分)学完有关溶液的知识后,小松回家用蔗糖、碳酸钙、植物油、洗涤剂、水相互混合做了几个小实验。
(1)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碳酸钙不能溶于水,也不能溶于植物油。由此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与_________和_________有关。
(2)除(1)中的因素外,你认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_________有关;
小松在设计实验方案验证(2)中假设时,在选择了溶质和溶剂种类的前提下,你认为在实验中还需要控制的变量有_________。
(3)一天,小松不小心将碘酒洒到了衣服上,他立即用水和洗洁精清洗衣服,但怎么洗也洗不掉这些斑点,于是他查阅了相关资料,整理出了下表:
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在家庭去碘污渍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__。
15.(6分)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1)探究 I:探究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变化。图1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该改正为 。
(2)探究II如下表: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现象 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 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对探究 II中实验现象进行分析,需要做的对比是 ,分析得出的结论之一是 。
(3)探究III过程如图2所示。
所得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通过该探究得出的结论是 (答一点即可)。
(4)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同学们想通过探究,比较食盐和氯化铵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探究方案应该是 。
16.(6分)某同学配制6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准备了下列实验用品。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①计算,②称量(量取),③ (填步骤名称),④装瓶存放。
(2)配制过程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它的作用是 。
(3)计算所需NaCl的质量为 g。
(4)量取蒸馏水操作如下:将蒸馏水注入量筒中,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____(填仪器名称)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该同学观察方式正确的是 (填序号)。
(5)若用C观察方式量取水的体积,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17.(7分)下表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100g水)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0 169.0
①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__。
②20℃,50g水中加入30g硝酸钾,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g。
③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提纯硝酸钾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
④在20℃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甲、乙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如图,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填序号)。
A 烧杯甲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 烧杯乙中溶液的溶质是硝酸钾
C 若使烧杯乙中固体全部溶解,其溶液浓度一定增大
D 将温度升高到50℃,烧杯乙中的固体一定全部溶解
⑤20℃时,在100g水中溶解NaCl和KNO3,进行以下实验:
Ⅰ.溶液c所含溶质为_______,固体a为_______g。
Ⅱ.对整个实验过程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
A 固体b是纯净物
B 溶液c、d中NaCl质量分数相等
C 溶液d中硝酸钾的质量小于氯化钠的质量
D 实验过程中硝酸钾溶液始终是不饱和溶液
18.(5分)向133.4克稀盐酸中加入锌粉(仅含不溶于酸的杂质),所加锌粉的质量与产生气体的质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求:
(1)此过程产生气体的最大质量是________;
(2)原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溶液》单元测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D C D B B D C D
二、填空题(共8题40分)
11.
溶液 溶质 溶剂
澄清石灰水 Ca(OH)2 H2O
稀盐酸 HCl H2O
12.(1)减小 (2)吸收 (3)降低
13.(1)36 (2)不饱和 降温 (3)硝酸钾溶液
14.(1)溶质的性质 溶剂的性质 (2)温度 溶剂的量 (3)汽油
15.应该用玻璃棒搅拌 将②③对比(或①③对比,答出一组即可) 其他条件相同时,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在汽油中强(或碘在汽油中的溶解能力比高锰酸钾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等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BDE 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0℃时,各取100g水于两只烧杯中,分别逐渐加入氯化铵/食盐,至不再溶解,称量两溶液的质量,溶液质量越大,该物质的溶解度越大(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16.(1)溶解 (2)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3)3 (4)胶头滴管 A (5)偏大
17.110.0g ;65.8 ; 降温结晶法; AC ;KNO3、NaCl; 114 ; AD
18.(1)0.4 g
(2)设原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Zn+2HCl===ZnCl2+H2↑
73 2
133.4 g×x 0.4 g
= x=10.9%
答:原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9%。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九单元 溶液 重难点梳理
01 溶液
溶液的概念:
形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之间。
2.溶液的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3.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溶液形成以后,溶液任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指密度、浓度、性质等)
稳定性:溶液在外界条件(包括温度、压强)不改变的情况下,溶液中的各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注意:(1)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都是溶液,如水、酒精……
(2)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氯化铁溶液呈黄色……
二、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如:蔗糖、食盐
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
三、溶解性:
①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
②高锰酸钾易溶于水,难溶于汽油。
③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的溶解性不同。
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1)溶解时吸热:NH4NO3 (固体)。
(2)溶解时放热:NaOH(固体)、浓硫酸(液体)等。
(3)溶解时吸放热不明显:NaCl、蔗糖等。
【注意】物质投入液体中放热的情况:
①溶解放热:如NaOH;
②与水反应放热:如CaO(反应方程式为:CaO+H2O == Ca(OH)2);
③与溶液中的溶质反应放热:如镁和稀盐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
易错提醒:①m溶液 = m溶质+ m溶剂
②V溶液 ≠ V溶质+V溶剂
③溶液中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视为溶质
④与水发生反应的物质,放入水中时,生成物为该溶液的溶质,如CaO放入水中时,溶质是Ca(OH)2,而不是CaO
02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判断一定条件下某一溶液是不是某溶质的饱和溶液,是看该条件下溶液中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
【注意】若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溶质,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若没有,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1)对于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
(2)对于Ca(OH)2等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1)分类依据:
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
②浓溶液、稀溶液: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相对多少。
(2)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间无绝对的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②在一定温度下,对于同种溶质,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
(1)定义: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②外因:主要是温度。
溶解度曲线:
什么是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b.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气体溶解度:
定义:该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气体的性质。
②外因:主要是温度和压强。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03 溶质的质量分数
1.(1)定义: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计算公式:
①所有溶液:×100%=×100%
②饱和溶液:×100%(S为溶解度)
【注意】计算时要考虑溶质是否全部溶解;加入的溶质是否和原溶液中的溶质一致;某物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应计算最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1)原理: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2)公式:A×a%=B×b%(其中a%、b%分别为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A、B分别为稀释前、后溶液的质量,即B=A+水的质量)。
04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1.仪器:托盘天平(砝码盒)、量筒(10mL、50mL、100mL)、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药匙、擦拭纸、称量纸。
2.步骤:
(1)计算:需氯化钠的质量为2.5g,需水的体积为47.5ml。
(2)称量:分别在托盘天平左右两盘放上相同的称量纸,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后,先将游码移动至2.5g,然后逐渐往左盘加氯化钠固体至天平平衡。
(3)量取:用50 mL的量筒量取47.5 mL的水。
(4)溶解:
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速溶解,溶解时不能在量筒中进行。
(5)装瓶贴标签。
3.误差分析:
(1)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烧杯不干燥或烧杯有水;
量筒中的液体溶质未全部倒出;
药品和砝码放颠倒了(使用了游码);
向烧杯转移固体溶质时,有一部分溶质撒落烧杯外;或药品不纯等。
(2)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①称量时,所用砝码已生锈或沾有油污;
②量取溶剂时,俯视读量筒刻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