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鸟的天堂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2、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动静结合与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了解动静结合与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作者怀着愉快的心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榕树,(板书榕树)第二次看到了鸟。(板书:鸟)
二、讲授新课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5--9自然段,思考: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呢?学生们各抒己见。
1、榕树“巨大”(教师板书:巨大)。找出句子: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课件出示)在这个句子中学生们容易抓住“不可计数”这个词
体会到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除此之外,教师引导孩子们重点理解两个“真”,让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只得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2、榕树“充满活力”(教师板书:充满活力)
①“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枝叶多。特别是“堆”更能说明叶多而密。
②“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教师给学生播放榕树叶子的课件,使学生体会到颜色鲜亮,榕树充满了勃勃生机。描写了榕树的静态美。
教师小结:榕树美,美在它的巨大,美在它的充满生机,美在它枝繁叶茂!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不仅是赞美榕树,赞美南国,更是在赞美神奇的大自然。
3、第二天清晨,当阳光照耀在水面上,作者再一次来到了这里,这一次他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默读10--13自然段,寻找答案。
四分钟后学生汇报交流:“热闹”和“多”两个特点(教师板书:热闹、多)。
①“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教师投影出示)学生们很容易抓住“到处......到处.....”说明鸟多而且热闹。
②“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投影出示)学生通过对这几个“有的”的观察可以看出这不但鸟的种类多,而且鸟的姿态也多。
③“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理解“应接不暇”并用这个词语进行说话练习。
④“一枝画眉鸟飞了出来.....那歌声真好听。”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很快乐。(点面结合)(动态美)
4、看到应接不暇的鸟,作者对鸟的天堂有什么感情呢?齐读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
教师小结:作者对大榕树进行了静态描写,对鸟进行了动态描写,动静相结合,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怪不得作者发出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投影出示)
5、教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学生自由发言得出: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在这里是一种特定称谓: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正的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6、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师生共同分析原因(出示课件)。
三、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不仅领略了鸟的天堂的美丽风光,体会到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热爱和赞美。还学习了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相
信你们在以后的写作中用到这些方法会使你们的文章更加优美,更加感人。
四、小练笔
1、设计一条爱鸟护鸟的广告语。
2、化身小导游,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下鸟的天堂
五、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榕树:巨大 充满生机
鸟:热闹 多 热爱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