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7.端午的鸭蛋(课件16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7.端午的鸭蛋(课件16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0 11:22:35

文档简介

《端午的鸭蛋》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他们关注的是时髦、偶像、网络游戏等话题,而对于传统文化,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这种情况下老师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初二的学生一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同时,对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因此,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端午的鸭蛋》效果分析:
本节课按照“情境导入”、“整体感知”、“走进课文 说鸭蛋”、“精读课文,品语言”、“回归生活,分享体验“等五个环节来设计,这五个环节均以学生的生活和实际为中心,体现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
在处理“精读课文,品语言”这一教学环节时,从文本出发,以汪曾祺先生的语言特色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又如“‘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此处可以引导孩子读“吱”这个拟声词,要么读长点,要么读短点,比较此字在这两种读法下表达效果的异同。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最终深层次的领会到了汪曾祺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并尝试着运用到写作训练中,用妙笔来记录平淡生活中所绽放出的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汪老先生恰恰以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让大家感受到了平凡的生活原来也可以美,为了表达对他的谢意,一起与学生读赞诗,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汪老的一个心愿:让高邮的鸭蛋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替汪老宣传一下高邮的鸭蛋吗?(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本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得到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从而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完成了目标二: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 ?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品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受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3、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四、教学内容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诗句,让他们猜猜这句诗是写什么节日的。再让学生谈谈端午节的风俗,从而引出课题。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a、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b、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随机追问:文章的题目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c、关于端午的鸭蛋作者又写了哪几件趣事?
意图: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3.走进课文 说鸭蛋
问题1: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读2、3两段。 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问题2: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意图:此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家乡的鸭蛋,了解家乡的鸭蛋的特色,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赞美及自豪之情,感悟浓浓的故乡情结。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4.精读课文,品语言
?问题:小小的鸭蛋充满了诗意情趣,蕴含着浓浓的故乡情结。“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正是汪老先生在语言艺术上的追求,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再次品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意图:从文本出发,在品味语言这个环节中以汪老先生的语言特色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又如“‘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此处可以引导孩子读“吱”这个拟声词,要么读长点,要么读短点,比较此字在这两种读法下表达效果的异同。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5.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这时老师适时的引导: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汪老的一个心愿:让高邮的鸭蛋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替汪老宣传一下高邮的鸭蛋吗?(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本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得到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从而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完成了目标2) ?
7.课堂小结? 8.作业 了解本地的民俗,写一篇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