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文字浅显,但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学习时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
教学效果分析:
如果以三个教学目标来衡量教学效果的话,第一二个目标以八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而言,是可以达到的(后期的单元检测和写作训练也证实这两个目标完成得较好);第三个目标对八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磨练,因为“培养乐观勇敢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个人生大课题。我个人认为,在本课学习中,学生能够有所感悟即可认为是完成目标。
在朗读中,可采用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点拨评价相结合,通过反复朗读,80%以上学生能够读准节奏和重音,读出海燕的高傲、坚定、勇敢,乐观,以及渴望暴风雨的极度兴奋与气势。
在把握物象内涵,领悟诗歌主旨和赏析品味语言环节中,可采用教师引
领点拨,运用鼓励性语言,给予赏识性评价。80%以上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海燕的象征意义。学生都能找出各自喜欢的词句,并且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海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被编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而《海燕》一文,作为其中的代表作,成为课本中的讲读篇目。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把握海燕形象,感悟文章主旨。
(2)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象征手法。
(3)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生活,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把握海燕形象,感悟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把握海燕形象,感悟文章主旨。
2.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搏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傲地呼唤: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高尔基笔下的勇士。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它的风采。(板书:海燕)
出示并解读学习目标
品读课文,把握海燕形象,感悟文章主旨。
(2)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象征手法。
(3)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生活,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整体感知
如果我给你三种背景音乐让你来读这篇文章,你觉得哪一种最适合?(欢快的、忧伤的、激昂的)下面请同学们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大声地、自由地读出你心中的海燕。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修饰,这是一只怎样的海燕?
一只 的海燕
(板书:高傲的、勇敢的、敏感的、自由自在的、渴望暴风雨的)
四、深入探究
1.师:同学们找的关键词非常准确,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语句看出来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以“这是一只 的海燕,我是从 读出来的”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并且试着用声音传达出来,好不好?
温馨提示:可从修辞、用词(动词、形容词等)方面进行赏析。
(生圈点批注,师参与讨论)
第一部分:
生1:这是一只高傲的海燕,我是从“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句中读出来的。其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海燕的速度之快,动作敏捷。“高傲”就是极其骄傲。
师:对,高傲就是极其骄傲,分明是贬义词,在这里怎么理解?
生:贬词褒用,傲是因为它不怕风雨,藐视一切。
师:好,你能不能把这只无所畏惧、藐视一切的海燕读出来?
生读,自评,互评。
生2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你想着重表现哪几个词语?你是带着对海燕的什么感情来读的?
提示:重读是把握文章内涵,表现文章内容,体现文章感染力的重要方法,一般是将表现事物情态特点、动作特征的词语重读。
师:请同学们找到文中描写其他海鸟的语句,读一读,分析其他海鸟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描绘它们的?
生:胆怯、恐惧、懦弱。
师: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出来?
生:从“呻吟”、“飞窜”、“掩藏”、“吓坏”等词语可以体会出其他海鸟的胆怯、恐惧。
师:作者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描绘它们?
生:作者带着嘲讽、蔑视的感情来描绘它们。
师:请任选一段读出作者的情感。生读,师示范读。
指导:重读有两种表达方式:声音加重和声音减轻,在这里“呻吟”和“吓坏”要轻读。
生:试读
生2:展示读
教师:展示读。
第二部分:
生:这是一只欢快、乐观的海燕,我从“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这句中读出来的。
师:上面是“飞翔”,这里是“飞舞”,“飞舞”什么意思?
生:“舞动”,快乐的表现,体现了海燕的乐观。
生:这是一只敏感的海燕,我从“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读出来的。其中,“早”体现出了它的敏感,具有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师:从“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这句中你读出了什么?
指导: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换用标点符号,引导学生自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突出强调了海燕坚定不移的必胜的信念。
生:展示读。
第三部分:
生:这是一只极度兴奋的海燕,我从“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句中读出来的,“这是胜利的预言家”这句体现了海燕的坚定信念。
生读,可小组齐读。教师示范读。
写作背景
我们通过对具体语句的分析,一只高傲、敏感、坚定、渴望暴风雨的海燕已飞翔在我们眼前,那作者为什么要赞美海燕,嘲讽其他海鸟呢?要想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1)播放视频:当时俄国情况
(2)写作背景
1901年的俄国,正是人民群众的革命风暴风起云涌的时候,无产阶级革命者发动了对沙皇反动政府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就在这紧要关头,出现了一批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静观其变,趁机渔利。高尔基——这位勇敢的革命斗士,为了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者,批判假革命者、不革命者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充满激情的散文诗,吹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号角。
师:作者赞美海燕是在赞美谁?嘲讽其他海鸟是在嘲讽谁?
生:作者赞美海燕是在赞美革命者,嘲讽其他海鸟是在嘲讽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3.象征手法的运用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革命者,而是借赞美海燕赞美革命者呢?(生讨论交流)
生:沙皇疯狂地镇压革命,直接赞美革命者容易受到迫害。
师:这种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的手法叫象征。
齐读最后三段,感悟海燕精神。
同学们,正是在海燕精神的鼓舞下,俄国革命者先后掀起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风暴,一举推翻了沙皇统治,使盘踞俄国政坛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最终覆灭。让我们齐读最后三段,再次感受海燕精神的伟大,感受高尔基为俄国革命者吹响的战斗的号角。
五、拓展
时光流转,百年历史已成过去,革命的风暴也早已烟消云散,但海燕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挑战生活的暴风雨需要更大的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我们应怎样面对呢?
生交流展示
2.师展示
我们是勇敢的海燕
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
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
曾经多少次迷失了方向,
曾经多少次扑灭了梦想,
如今我已不再迷茫,
因前面有你我的方向——
梦甜蜜,一路往,
因为,
海燕给了我们精神的力量,
让我们大声说——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因为我们是勇敢的海燕!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因为我们是勇—敢—的—海—燕 !
2.教材分析: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本单元意蕴最丰富、音韵最铿锵、写法最典范的一篇课文,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掌握象征手法,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标“阅读”部分的要求。八年级的学生,感悟能力不是很高,再加上《海燕》象征手法的运用,学生对当时的写作背景的陌生,这些都是影响他们对文章深邃思想的理解和把握。鉴于这篇文章,我分为两课时进行学习,这是第二课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因此,结合课文内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品读课文,把握海燕形象,感悟文章主旨。
(2)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象征手法。
(3)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八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
品读课文,把握海燕形象,感悟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
1.品读课文,把握海燕形象,感悟文章主旨。
2.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象征手法。
同行教师评课记录
(1)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读”的培养。《海燕》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好文章,含蓄深邃,宜于朗读,适于欣赏。教师在读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也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获得新知。“读”成了老师教授课文的“主心骨”贯穿全课,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教师示范读,形式多样。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理解,读中受到思想熏陶和哲理的启迪。
(2)写作背景的出示恰到好处,有利于学生把握海燕的形象,也有利于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使问题深入浅出。
(3)最后拓展环节展示老师的随笔,既有激励性,又有示范性。
(4)学生参与面广,男生积极性很高。
(5)如何让每组C同学动起来,让其有存在感还需要再下工作研究。
《海燕》评测练习
鹰之歌
高尔基
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
太阳照在高高的天上,山把热气吹上天,山下海浪在拍打岩石……
突然,在蛇盘着的那个山谷里,从天空中坠下一只苍鹰。它胸口受了伤,羽毛上染着血迹……
鹰短短地叫了一声,就坠在地下,带着无可奈何的愤怒,撞在那坚硬的岩石上……
蛇大吃一惊,连忙逃开了,但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受伤的鸟眼前,对着鸟的眼睛发出咝咝的声音:
“你要死了吗?”
“对,我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也英勇地战斗过!……我看见过天空!……你绝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空!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天吗?空空洞洞的,我怎么能在天上爬呢?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蛇对那自由的鸟这样的回答,可是它却在心里暗笑鹰的这些梦话。而且,它这样想着:“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
(1)高尔基《鹰之歌》中的“鹰”“蛇”象征什么??
(2)本文运用类比方法主要体现在( )
A.借鹰和蛇来寄托自己的情志。B.用鹰和蛇的习性来体现社会上某类人的行为。
C.赋予鹰、蛇以及其他自然景物以人的灵性。D.用鹰和蛇的言行来体现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3)“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这句景物描写对刻画“那勇敢的鹰”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文末“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这一句,着重从什么角度刻画“鹰”的英雄品格的?联系生活,谈谈我应该怎样对待“失败的英雄”?
参考答案:(1)“鹰”象征革命勇士;“蛇”象征满脑袋市侩哲学的庸俗小市民。(2)D?? (3)通过对蛇生活的阴暗、腐臭的山谷的环境描写来反衬鹰对重返广阔自由的美好天空战斗的渴望之情。(4)文末着重从在蓝天中搏击、不幸负伤的“失败的英雄”,其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渴望战斗的激情和念念不忘再一次翱翔天空重新战斗的精神却屹立不倒这一内外对比的角度来刻画“鹰”的英雄品格。联系生活略。
教学反思
《海燕》是高尔基的一篇散文诗,一篇很好的阅读教材,选择这一篇课文后,我一直在思考:本文是明显带有时代烙印的文章,语文课堂怎样才能突出语文味?
第一次上这么慷慨激昂的课文,我着实准备了一番。我主要想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喜欢上朗诵。但是这篇文章用的是象征手法,海燕形象是当时俄国社会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曾经激励过无数的革命群众。但时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所以在“揣摩海燕形象”时,我注重了个性化解读,既尊重了学生对海燕形象的感性认识,又结合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海燕的特定内涵。教学过程以朗读教学贯穿始终,在上之前,引导学生通过听名家诵读感受文字的魅力,先让孩子们喜欢上这种气势。所以在上课时,我采用了个性化朗读、齐读、个人读、师生合作读、教师示范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品、品中读。
当然,经典的东西,适合每个时代。在今天,海燕形象可以赋予新的意义,即敢于挑战生活中的暴风雨、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强者,激励学生要做生活的强者,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所以,教学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在充分感受海燕形象的基础上,读出新意,读出自己心中的海燕。因此,我将目标主要放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把握海燕形象,感受作者情感和文章的深层内涵,从而获得生活、人生的启迪。
在“拓展延伸”中,将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与学生的口语交际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面对生活的暴风雨时也要像海燕那样勇于斗争,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我也写了一段文字来激励学生,并作为了这节课的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朗读之后能够提出中肯的评价意见,也许更能激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我觉得我的评价还是有点单一,此外,在“拓展延伸”环节,应该让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这里我忽略了这一点。
通过这节课,我会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提高,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上出学生的水平,上出自己的精彩。
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强调朗读,注重联想和想象。《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本单元意蕴最丰富、音韵最铿锵、写法最典范的一篇课文,适于单元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诵读、积累、体会。在诵读中积累诗句,在积累中体会诗意,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也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对第二条与第三条的解读如下。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其中,“正确”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语调,等等;“流利”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的连贯即不指读、不词化,读出速度,既不唱读也不拖音;“有感情”地朗读,所指很丰富,因为“感情”本身就是一个抽象而丰富的概念,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读出精神的变化,读出认识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都落实到语气的变化,即读准语气。
“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可以分解为:说出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旨,评价诗歌的美点、手法及语言特点等等。在此基础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思考,表述感受。
“体味和推敲” 可以分解为:划出相关词句,找出对应物,谈出感受。“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可以分解为:能结合喜欢的词句,真实地说出自己的体验、感受和看法。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可以分解为:能结合文本,根据个人感受和情感体验去领悟作品内涵。根据文本的内容,写出自己的个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