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8 16:4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联盟校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
1.据统计,四川广汉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多达57件,但戴金面罩的铜人头像(如下图)却只有4件。这反映了古蜀文明(  )
A.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B.缺少与其他文明交流
C.已经产生了阶级分化 D.手工业技术相对发达
2.夏朝时期,最高统治者为夏王,中央设有分别专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这表明当时(  )
①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②社会分工比较成熟
③政府分工开始形成 ④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3.据统计,目前已报道的商周时期有铭(文字)青铜器已超过20000件。其中,典型代表有记载周人伐商的利簋、铭刻“宅兹中国”的何尊(如图)、载有周王与家族世系的史墙盘等。据此判断,这些青铜器(  )
A.标志着中国已进入青铜时代 B.是研究分封制度的唯一实证
C.彰显夏商官营制造业的盛况 D.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4.陆浑戎原居于甘肃酒泉附近。考古发现,洛阳附近有众多春秋时期的陆浑戎墓葬群,陪葬品中有马牛羊头蹄,还有数量众多的成套青铜器及玉石质礼器,如编钟、编磐、铜车马器、玉璜、玉扳指等。该现象表明(  )
A.华夏文化强大的辐射影响 B.华夷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弭
C.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D.生产关系已发生重大变革
5.春秋时期,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形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家庭手工业快速发展 B.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减少
C.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D.犁耕技术已经成熟完善
6.战国时,李悝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主张“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他们都属于(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7.下面是某高一学生在学习秦朝历史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该生笔记内容涉及的是(  )
A.秦统一的背景 B.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C.秦统一的过程 D.秦统一全国的意义
8.秦朝建立后,又征服南方越族地区,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修五尺道加强对云贵一代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设置了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道”。秦朝的这些措施(  )
A.推动了统一国家文化的发展 B.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C.巩固和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 D.反映了因地制宜的治国方略
9.据史书记载,秦政府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都强制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器具进行贸易和税收等活动。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
A.方便百姓生活 B.繁荣商业贸易 C.完善地方治理 D.巩固国家统一
10.有学者指出: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对旧王室念念不忘,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感到不满,平民百姓多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徭役负担。该学者的这一言论反映出秦朝(  )
A.政权速亡的原因具有复杂性 B.统一六国缺乏民意支持
C.不施仁政改变了王朝的命运 D.国家治理模式较为落后
11.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由此汉初统治者(  )
A.废除分封制 B.分封同姓王 C.设刺史 D.设置尚书令
1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C.张骞出使西域——彻底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13.汉武帝时期,为解决国家财政问题,专门下令设置上林三官进行货币改革,改革将各地铜矿收归国有,垄断铸币权,甄选优秀工匠提升铸币工艺,杜绝私铸。其结果(  )
A.解决了边患问题 B.提高了手工业铸造水平
C.加强了经济控制 D.扩大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14.东汉开国皇帝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史称(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
15.汉代大量文人下乡采风,创作出《十五从军征》《战城南》《病妇行》等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艰苦的乐府诗,对统治者反思战乱、制定与民休息的政策有积极作用。这表明,汉乐府诗(  )
A.真实地反映民间疾苦 B.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C.具有民情收集的功能 D.体现了汉代文学成就
16.传统佛典认为,子女对待双亲只需做应做的事情即可,不必奉献一切。在中国,佛典则强调:“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此外,佛教还宣扬:“世俗帝王为出世的菩萨或者转轮王再世”。这反映出(  )
A.三教合一趋势逐渐加强 B.佛教注重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播
C.宗教思想的时代性特点 D.佛教吸收传统的文化逐渐中国化
17.如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  )
A.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B.结束了南朝与北朝对峙局面
C.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D.完成了经济重心的最终南移
18.如果把“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南北朝对峙”“孝文帝改革”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B.诸侯纷争与文化争鸣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9.据研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建造的都城和被迫南迁的东晋、南朝建康都城一样,也是一座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其核心格局完全继承了中原正统王朝曹魏及西晋都城的模式。据此可知(  )
A.南北政治文化相互借鉴 B.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成效显著
C.北方各民族间开始交融 D.北魏通过封建化改革宣示正统
20.下面为西晋至隋的朝代变迁图。由此可知,下列对这一时期时代特征表述正确的有(  )
A.社会变革和华夏认同开始出现 B.文化多元和民族交融
C.政权林立和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军阀割据和政局动荡
21.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不同。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  )
A.国家统一推动习俗趋同 B.端午节习俗来源于官方
C.法律严苛导致习俗固定 D.习俗发展迎合市民生活
22.隋唐时期,地处江淮之地的扬州,以“十万人家”“十里长街”著称,其富庶程度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
A.其地处运河枢纽之地 B.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D.大批北民流亡南下
23.隋唐时期的皇室混有游牧民族血统,对于狩猎十分热衷,帝王贵胄以畋猎为乐兼作军事训练及宣扬国威,因此唐代畋猎及观猎的诗文很多。唐代王昌龄在《观猎》诗中写道:“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这体现出唐代社会(  )
A.较为推崇以武取士 B.呈现多元开放特征
C.尚武精神蔚然成风 D.生活方式逐渐胡化
24.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北宋时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C.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D.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25.科举制开创于隋,以封闭性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能使一般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是隋唐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入仕途径。下列有关隋唐科举制表述正确的是(  )
A.武则天在位时设立进士科 B.唐高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C.隋文帝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26.隋唐时,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各有职掌。虽然中书省是基于皇帝旨意草拟诏书,但如果门下省经过商讨,指出诏书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可以驳正退回诏书。而且,如果门下省不在诏书上副署,中书省的诏书就无法下发。此做法(  )
A.旨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使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C.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色彩 D.有利于决策的理性化
27.安史之乱以来,唐王朝的国家财政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土地所有制的剧烈发展使得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度日益崩溃,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这一“新格局”的出现(  )
A.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C.限制了唐后期土地兼并 D.有利于均田制的进一步发展
28.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唐诗真实反映社会状况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折射社会发展变迁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29.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时说,当时扬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刻印,在街上售卖,或用以交换茶酒。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唐朝(  )
A.文学创作的繁荣 B.印刷业的兴盛
C.市民文学的繁荣 D.科举制的发展
30.如图为某同学在历史学习时的笔记,推测该同学学习的主题应是(  )
天竺高僧来华 玄奘西行取经 空海大师求法 鉴真东渡日本
A.唐朝各民族间交流频繁 B.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互鉴
C.中华文化影响周边国家 D.异域文化影响中华文化
31.周世宗厉行改革,政治上禁官吏贪污,经济上减免租税、招抚流散、兴修水利,文化上改订历法、雕印古籍,军事上出兵伐后蜀,三次亲征南唐。这场改革( )
A.开启了五代更迭时代 B.促进了唐朝民族融合
C.提高了武则天的威望 D.为结束分裂奠定基础
32.北宋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这体现北宋政治的特点是(  )
A.因循守旧 B.崇文抑武 C.君权削弱 D.机构分散
33.北宋统治者认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募兵过滥使得军费数量不断增加,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以消除动乱因素为目的的募兵导致军队素质和战斗力下降,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这说明募兵政策(  )
A.是导致积贫积弱的重要因素 B.消除了宋代社会的动乱因素
C.增强了宋代的国家军事实力 D.结束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
34.如表可用来揭示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是(  )
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 实行“均输法”
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 实行“青苗法”
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 实行“农田(水利)利害条约”
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 实行“募役法”(即免役法)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 实行“保甲法”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 实行“市易法”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 颁布“方田均税法”“保马法”
A.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 B.变法推行急于求成
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变法损害农民利益
35.中国古代,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通过战争、遣使、互市、通婚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某时期,双方大致以淮河一线为界,以淮水流域为中心共计设置了18个榷场,其中以淮河下游的盯胎军场和泅州场最为繁盛。这一时期可能是(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36.词在产生之初被认为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到了宋朝,随着城市生活的不断丰富,市民阶层对词的需求逐渐增长,词人佳作层出不穷。材料表明,宋词的兴盛根源于(  )
A.崇尚文治国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商品经济发展 D.国家对社会控制较松弛
37.魏晋和隋唐时期择偶重视“阀阅”,宋朝则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出现了“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的现象。这反映出(  )
A.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B.崇文抑武的方针效果显著
C.传统门第观念渐趋淡化 D.国家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38.辽朝统治了以东北地区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在经济管理模式上,“汉族、渤海人及其他一些被征服的农耕民族仍以农业为主,契丹及其他有亲缘关系的草原民族仍以游牧和渔猎为主。”与此相应,辽在政治上实施南北面官制度。这些措施反映出辽的统治特点是(  )
A.因俗而治 B.民族分化 C.和同一家 D.礼法并用
39.元朝在边疆地区设立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反映了元朝(  )
A.对不同民族设置不同职官 B.沿用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
C.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D.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
40.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契丹人与汉人通婚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汉人汪惟正 契丹人耶律昼锦
汉人王均 契丹人耶律氏
契丹人耶律希亮 汉人何氏
契丹人耶律楷 汉人王氏
A.民族融合的加强 B.民族习俗的趋同
C.华夏文化的扩散 D.民族隔阂的消除
二、非选择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者互相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西汉初期,在中央基本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权逐渐膨胀。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中朝,重用身边的亲信参与决策,从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地方上实行郡国(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既有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又有分封的诸侯国。后来,诸侯王国势力坐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逐步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张星久《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述汉初对秦代政治制度的因袭与变革。(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时期政治制度的调整并分析调整的原因。(6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重新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在这一制度中,中书省作为核心的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重要政策。中书省内各大臣根据国家的现状和发展需求,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思考,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决策建议。门下省则承担着审议的关键职责,对中书省提出的决策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和讨论。他们以严谨的态度评估决策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有不当之处,有权驳回中书省的决策,要求其重新拟定。尚书省作为具体的执行机构,负责将经过审议通过的决策付诸实施。其下辖的六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协同合作,确保决策能够得到准确、高效的执行。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严密而有效的政治运行机制。
材料二
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制度陷入了极度的混乱和无序状态。原本在唐朝发挥重要作用的三省六部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废弃。中央权力分散,地方割据势力崛起,地方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中央权威和统一的政治管理。对官员的任免不再依据才能和功绩,而是充斥了任人唯亲、卖官鬻爵等腐败现象,导致政治生态的恶化。地方割据严重,军阀拥兵自重,相互混战,争夺地盘和资源,政权更迭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国家缺乏稳定的政治秩序和有效的统治机制,无法实现有效的治理和发展,严重阻碍了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朝初期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制度混乱的表现。(6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联盟校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A C B C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C C D C D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B D D D B C B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B A B C C C A C A
二、非选择题
41.【答案】
(1)汉初:中央沿袭三公九卿制(1分),地方实行郡县制(1分);
汉初变革:实行郡国并行制;(2分)
汉武帝时期调整:中央设中朝,地方实行推恩令。(2分)
调整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强化皇权的要求(2分);
42.【答案】
(1)运行机制:中书省制定政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承担具体职责;三省明确分工,互相制约。(4分)
(2)表现:三省六部制被破坏;中央权力分散;官员任免规则混乱;地方割据严重;军阀混战; 政权频繁更迭。(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