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明会典》
(1)材料一中①②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根据材料②结合所学,指出明朝中枢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材料二:……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事在公元1493年。上距郑和的航行南洋,凡八十八年。从此以后,西洋人接踵东航,南洋的形势就一变了。所以明代和南洋的交通,要算是南洋诸国,对于我畏威怀德最后的历史。──吕思勉《中国大历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对明朝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列举“西洋人接踵东航”到中国沿海活动的两个突出事例。(8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4分)
3.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
古代经济
1.(26分)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材料二 明清(注:1368—1840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制度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1979年到198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轨时期,中共从此告别频繁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的时代,集中致力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现代化目标。……从这里开始,中国逐步放弃从苏联接受过来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历史的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论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的观点。(1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概括新时期我国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所做的努力。(6分)
2.(13分)古代丝绸之路是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渊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材料二 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5分)
(2)据材料二,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原因。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4分)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及其影响。(4分)
古代思想
1.民本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自出现以来不断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思者也。——朱熹《论语集注》
材料三 至于到了封建末世,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并成为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产生的背景。(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提倡的爱民方式,并分析朱熹主张爱民的根本目的。(3分)
(3)据材料三,概况“到了封建末世”民本思想的新发展,并指出这一发展对后世的影响。(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本思想发展的特点。(1分)
2.(1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摘编《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在近代早期,儒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早期改良派常把某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置放在儒学名义之下,于是儒学就披上资产阶级文化色彩。后来,著名近代启蒙思想家康有为更自觉地利用他所掌握的西学知识对儒学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造,使之不再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这种儒学不妨称为近代新儒学。
——摘编自张朝松《儒学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并简析推动其演变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分析新儒学在近代变迁中的作用。(8分)
古代边疆民族关系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初,汉高祖败于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并赠送黄金、丝绸、粮食给匈奴,谋求和平。当汉朝公主的后代成为匈奴首领“单于”时,双方会成为更亲密的亲属;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又设置田官,督率士卒屯田。
材料二唐代“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得到丝绸的渴望,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唐太宗被西域各部称为“天可汗”,这一头衔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证明在唐太宗的帝国理想里包含“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意识。唐太宗大量任命非汉族官员进入中央,包括西域少数民族首领,甚至赐给他们皇室“李”姓。唐先后在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中央经略西域的措施,并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中央与西域关系的发展。(6分)
材料三 清朝立国后,多次采取有力的军事行动,致力于恢复和捍卫疆土的安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清初,称明代瓦剌为“厄鲁特蒙古”,以后成为西蒙古诸部的统称。在厄鲁特蒙古诸部中以噶尔丹为首领的准噶尔最为强盛。准噶尔先后征服南疆的回部,进兵青海笼络西藏,侵扰甘肃地区。准噶尔部控制的地域,地跨葱岭东西两地与天山南北,东抵哈密,西及中亚,成为清朝经营西北边疆的劲敌。公元1696年康熙帝率军亲征,平定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公元1720 年,康熙帝又派兵进入西藏,驱逐了准噶尔的势力。清朝统治者还与内外蒙古上层长期联姻,积极传播佛教,利用上层联络和文化影响的作用,促进了内外蒙古与内地的相互了解,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受游牧势力南下威胁的问题。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也归入清朝的版图。———摘编自方铁《 试论历代王朝的疆域与边疆》
(2)根据材料,概括清朝立国后采取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9)
材料四 清代前期,通过平定西域噶尔丹叛乱,中央政府巩固了其在西域的统治。晚清时期,受英国怂恿的阿古柏政权企图分裂中国,洋务派主要代表之一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摘编自卜正民主编 哈佛中国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新疆设省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央政府治理西域的意义。(10分)
古代政治
1.(1)①实物史料②文献史料;明朝废除丞相(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2)影响: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输入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粮食总产量;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输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事例:葡萄牙侵占濠镜澳(或澳门),荷兰或西班牙侵占台湾。
2.(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
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答五点即可)
古代经济1.【答案】
(1)表现:“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城市经济繁荣,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4分,答出2点即可)
因素:政府“不抑兼并”,土地买卖频繁;封建剥削方式发生变化,租佃关系日益发展;雇值制度的推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4分,答出2点即可,仅回答“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的,给2分)
(2)
论证:经济上,出现了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2分)文化上,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古典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红楼梦》等长篇巨著;在吸收多种地方剧种的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逐步形成。(4分,答出2点即可)
(3)努力:政治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摆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上,“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实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逐步走向新的繁荣。(6分)
2.【答案】
(1)条件: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3分)
内容:商品;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 (2分)
(2)原因: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的经济交流。(2分)
变化: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瓷器等商品成为大宗(2分)
(3)特征:经济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具有双向性、互惠性。(2分)
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2分)
古代思想
1、(1)主张:民贵君轻。(1分)
背景:诸侯争霸,战乱环境;小农经济的产生(2分)
(2)方式:节用;君民一体,轻徭薄赋。(2分)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1分)
(3)新发展:黄宗羲在民本主义基础上,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2分)
影响:成为近代民主主义的先声(启迪了近代民主主义的产生)(1分)
(4)特点:与时俱进;内涵不断丰富。(1分,任答1点)
2、(1)历程:先秦儒学完善了对人的探讨;汉代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了天人感应理论;唐代儒学吸收了佛学的思辨哲学;宋代儒学在三教合流基础上形成了理学。(4分)
原因:统治者的推崇与重视;儒学对其他文化的吸收;一些思想家的努力。(4分)
(2)不同:融入西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2分)
作用:动摇了封建保守思想的地位,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为西学披上了一层传统文化的外衣,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为近代政治变革作了思想准备。(6分)
(3)政府要重视和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发展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国家独立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科研工作要勇于创新,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要加强国家间的合作。
边疆民族关系
1(1)措施:采取“和亲”政策;经济上笼络匈奴(赠送礼物给匈奴);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屯田垦荒。
(3分,任答3点即可)
发展:“绢马贸易”繁荣;西域各族遵从唐中央领导;唐太宗改变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首领进入中央为官;设置都护府管理西北。(3分,任答3点即可)
(2) 政策:武力平叛,满蒙联姻,文化影响(每点 1 分,共 3 分)
作用: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
文化交流与联系;密切了民族关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或答:增强了民族
认同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每答出 1 点给 2 分,答出 3 点即可,共计
6 分)
(3)背景:俄英对新疆的侵略;新疆原先较为松散的管理体制;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4分,任答2点即可。若答洋务运动开展,清政府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可酌情给分。)
意义: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巩固边防;奠定今天中国西北疆域的基础。(6分,任答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