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课标】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分层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新课标】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分层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19 09:43:56

文档简介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同步精品课堂(中图版)
2.1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分层练)
填图一 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① → ② → ③ → ④ 。
填图二 地球的大小
(1)图中A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极半径,B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赤道半径;A (大于、小于)B,因此,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 的球体。
(2)C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 ,长约 千米。
(3)地球的平均半径长约 千米,地球表面积约 平方千米。
填图三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1)A: B: C: D: E:
(2)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对着 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 (方向)。与北极对应的点叫 。
一、单选题
2023年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下图为航天员拍摄的地球图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空间站每日绕地球运行16圈。通过航天员的连续观察,可以推测出地球的形状是( )
A.球体 B.圆弧 C.椭圆 D.方形
2.航天员在太空中能真切感受到地球的巨大,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有( )
①赤道位置②平均半径③公转轨道④表面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影片《流浪地球》在中国内地上映,该影片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读图①至③,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4.生活中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是( )
①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②月食 ③远处驶来的帆船 ④登高望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关于图④地球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均半径为 6378千米 B.表面积为 5.1平方千米
C.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D.极半径是6371千米
2023年8月31日,我国杭州某公司发布了用“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影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从“地卫智能应急一号”拍摄的地球全景影像中可知地球的形状为( )
A.圆形 B.方形 C.球体 D.半球
7.为更好认识地球,某同学自选材料制作地球仪,正确的是( )
A.B.C. D.
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能正确反映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先后过程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9.下列能够说明地球大小的语句是( )
A.地球是一个球体 B.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米
C.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D.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
10.下列现象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
①苹果掉落
②站在海边看归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后见船身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地球公转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二、解答题
11.“世界有多大,我想去看看。”我们生存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读下图完成问题。
(1)填出图中A、B代表的数据。A: B:
(2)读图可知,地球极半径 (大于/小于)赤道半径,由此判断地球是个 的球体。
(3) 是根据地球的形状制作成地球的模型,它是个 (规则/不规则)球体。
12.读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上相应的方框内标出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
(2)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
(3)所有经线都交于南北两极,长度 (相等、不相等),0°经线也叫 ,它与 经组成一条完整的经线圈,且两者经度之和为 。
(4)所有纬线当中 最长,往南北两极逐渐 ,(缩短、变长),度数相等两条纬线长度 (相等、不相等)。
(5)一架飞机从龙岩起飞,一直向南飞,最终到达的地点是( )
A.北极 B.南极 C.赤道 D.厦门
(6)人类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 )
A.卫星照片 B.郑和下西洋 C.麦哲伦环球航行 D.海岸观船
一、单选题
(2024·新疆·中考真题)生活处处有地理,同学们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通过实验来探究学习地理知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手持帆船模型沿着伞面移动的实验可以用来探究地球的( )
A.大小 B.质量 C.形状 D.海陆分布
2.下列物品中,便于用来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是( )
A.纸盘 B.纸杯 C.魔方 D.乒乓球
(2023·甘肃平凉·中考真题)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读“地球基本数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地球是一个( )
A.半径为6371千米的正球体 B.周长为4万千米的正球体
C.两极稍鼓,赤道略瘦的不规则球体 D.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从地球仪上看,赤道是( )
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地球仪上最长的经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过南北两极点的线圈
(2022·湖南株洲·中考真题)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有多名宇航员进入太空。下图为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天宫”中看到的绝美地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在空间站能观测到地球表面的( )
A.经线 B.纬线 C.地轴 D.海洋
6.在空间站,可见证地球( )
A.是巨大的球体 B.天圆地方 C.围绕太阳公转 D.围绕月球公转
(2023·吉林长春·中考真题)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下图为地球仪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甲点的经纬度位置是( )
A.(30°N,30°W) B.(30°N,30°E)
C.(30°S,30°W) D.(30°S,30°E)
8.关于乙点位置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极圈上 B.位于甲点西南方 C.位于西半球 D.位于北温带地区
(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题)下图为某同学用铁丝、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铁丝弯成的角①的度数应为( )
A.66.5° B.45° C.30° D.23.5°
10.乒乓球上线条②代表的是( )
A.最长的经线 B.0°经线 C.最长的纬线 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二、解答题
11.(2023·宁夏·中考真题)【实践出真知】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仪是地理学习的工具,让我们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器材准备】乒乓球、粗铁丝、量角器等。
【制作过程】
步骤一:确定赤道和两极并绘制纬线。在乒乓球中部画一个圆圈作为赤道,离赤道等距顶端处各钻一个小孔,为南、北极点。如图a,以赤道为起点每隔30°画一条纬线。
(1)请在图a中用阴影表示低纬度地区的范围。
步骤二:做地轴。
(2)如图b所示,请指出用粗铁丝制作地轴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步骤三:组合固定。将乒乓球固定在地轴中间,使其可以自由转动,如图c。
(3)若要自制地球仪内容更加丰富,可在其表面绘制哪些地理事物?
【实践应用】
(4)除上述器材外,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地球仪?
(5)说一说自制地球仪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共45张PPT)
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第二章 地球和地图
新课标·新教材
CONTENTS
目 录
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
0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02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03
随堂检测
04
CONTENTS
目 录
课标解读
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
地 球
地 球 仪
①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②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③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境导入
微信背景照片
原来
现在
你见过这张图片吗?在哪里见过?
打开微信是背景上的地球。
微信背景后面的地球是真的吗?
是真的,左图这张照片是来自于阿波罗17号飞船,从4.5万千米的高度,宇航员拍下了完整的地球照片,并把照片命名为“蓝色弹珠”。
情境导入
微信背景照片
原来
现在
我们国家也能拍到地球的照片么?
当然了!你看右边这张就是我国风云四号卫星拍摄的地球实时照片。
真好!地球的状态一目了然,能看到海洋和陆地,那以前没有卫星的时候,人们怎么认识地球呢?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人们对地球的形状认识过程
小组合作:阅读课本P19,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将下面的过程排序




③②④①
人们对地球的形状认识过程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猜想阶段:古人受山岳、海洋的阻隔,活动范围狭小。他们想象大地是平的,天空像一个盖子。中国古代的这种说法被称为盖天说。
来自《晋书·天文志》也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天圆地方
古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人们对地球的形状认识过程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拓展:“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货币等方面均有表现,你都知道哪些?
天坛
方孔圆币
四合院
人们对地球的形状认识过程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②观察怀疑: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形的这一现象,给出了“地球是圆形”的科学依据。
人们对地球的形状认识过程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③证实阶段: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船队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人们对地球的形状认识过程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拓展:读图分析,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自东向西依次经过的海洋是?
大西洋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
人们对地球的形状认识过程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④卫星证实:20世纪,随者航天事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太空。在太空中看到了地球的全貌,并拍摄了照片,确凿地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加加林,苏联航天员,是第一个从太空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天空拍到的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人们对地球的形状认识过程
①猜想:________________
②推测: ③证实: ④确证: 小

盖天说:天圆地方
观察太阳和月亮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真实形状
地球并非正圆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长,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不规则球体
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探索活动:P18消失的图片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探索活动:P18消失的图片
4 说出两次看到的情况是否相同,随着图片的移动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并分析产生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
a平面上 图片由近及远运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伞面上 图片由近及远运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上面的实验,结合在海边眺望驶近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顶、再看到船身这一事实,你能推测出什么
推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片均不从视野消失
下部先消失,上部后消失
桌面是平面,伞面是弧面
地球是个球体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你能在生活中发现哪些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目送离岸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船身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你能在生活中发现哪些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站得高,看得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
2
【站得高看得远】
由于我们在地面上视野比较窄,只看到地表很小的一部分,如果越往高出走,视野就会越开阔,看得越远,就能感觉到地球是曲面的了。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你能在生活中发现哪些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的中间时,一部分太阳光正好被地球遮蔽,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呈弧形),可以看到地球的形状是球体,这种现象叫月食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你能在生活中发现哪些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生活中还有那些例子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
宇航员视角
我们的视角
真实的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小结:你能在生活中发现哪些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轮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月食现象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 极半径 _______千米
② 赤道半径 _______千米 ③ 平均半径 _______千米 ④ 赤道周长约 _______千米 ⑤ 表面积 _______平方千米 读图、认图:人造卫星不仅拍到了地球的真是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了地球的大小
6357
6378
6371
4万
5.1亿
巧记:庐山起义
约合八万里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小组合作探究:结合地球的大小数据,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下列学习任务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约相当于______________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约7000平方米)
地球最大周长4万千米,约相当于_________个400米跑道的总长
假如你沿赤道(约4万千米)绕地球步行一圈,若每天走50千米需要走多少天?
需要40000÷50=_________天。
想一想,地球上什么地方能“坐地日行八万里”呢?
“八万里”指路程约为8万里(也就是4万千米),所以在_________上。
72860000000
100000
800
赤道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小结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①猜想:天圆地方
②推测:太阳和月亮
③证实: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确证:卫星照片
①海岸观船
②登高望远
③月食
④地球卫星照片
⑤麦哲伦环球航行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概念 作用
人们仿照地球的外形,制作出了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地球仪。
①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地球仪能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帮助我们认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昼夜更替等自然现象。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认识地球仪
读图D分析:在地球仪上找到地轴,南极和北极,并观察它们的位置。
地轴
北极
南极
地轴
地球的自转轴叫地轴。
北极
地轴北端和地球表面的交点。
南极
地轴南端和地球表面的交点。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认识地球仪
读图D分析:观察地球仪,思考分析地球仪上横纵交错的线条代表什么?
纬线
经线
纬 线
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经 线
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① ② P20观察活动:观察地球仪
地球仪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分别是怎么表示的
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北京、太平洋和珠穆朗玛峰。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P21实践活动:学习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制 作 步 骤
P21实践活动:学习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①准备材料:乒乓球、铁丝、锥子、橡皮泥和笔。
②如图E-a所示,在乒乓球的正中画一个最大的圆圈,作为赤道。在乒乓球的两个顶点用锥子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③把铁丝弯成图E-b所示的形状,注意铁丝是倾斜的,并且弯曲的半圆比乒乓球要略大一些。
④把铁丝穿入乒乓球,如图E-c,并把露在外面的铁丝弯成小圆圈,以防止乒乓球脱落。操作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扎伤手。
⑤在图E-C所示的底座部位,最好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地球仪更稳固。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P21实践活动:学习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易错易混
①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_________的球体,但地球仪是一个_________球体。
②地轴是人们假象的轴,只有地球仪才有,而地球上_____。
③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在地球上是_________存在的,人们在地球仪上所画的点和线是为了方便研究地球。
不规则

没有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为什么地轴总是倾斜的?
地球自转平面(赤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之间有一个呈_________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由于北极总是总是指向_________附近,所有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姿态始终倾斜且倾角不变。
23.5°
北极星
地球仪上
的点和线
含义
地球仪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小结
作用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而成的地球模型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而成的地球模型
地轴—地球自转所绕的固定轴,与地面呈66.5°倾斜角(假想轴,不真实存在)
极点—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最北点是北极,最南点是南极)
纬线—地球仪上,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井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随堂检测
“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2022年4月16日11时05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全部安全顺利出舱,结束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完成下面小题。
1.航天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应该是( )
A.圆形 B.球体 C.圆锥体 D.弧形
2.下列事例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是( )
A.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B.16世纪初,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
C.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下D.远方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3.下列关于地球大小的数据,错误的是( )
A.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B.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C.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D.地球的极半径是6378千米
B
C
D
随堂检测
如图为甲、乙两位同学演示的某地理模拟实验图,甲同学来移动纸片,乙同学来观察纸片的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图1、图2的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当纸片沿着桌面靠近乙同学,纸片逐渐出现B.图1中,当纸片沿着桌面靠近乙同学,纸片逐渐消失C.图2中,当纸片沿着伞面靠近乙同学,纸片逐渐出现D.图2中,当纸片沿着伞面靠近乙同学,纸片逐渐消失5.该地理模拟实验验证了( )A.地球的形状 B.地球的自转 C.地球的大小 D.地球的公转
C
A
随堂检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下图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7.人类利用人造卫星精确地测量出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4万千米 B.6371千米 C.5.1亿平方千米 D.8万千米
C
B
随堂检测
某校举办“世界在我手中”主题作业展示活动。下图是部分地球仪作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四个作品中,连接南极(S)和北极(N)的线条表示的是( )A.纬线 B.经线 C.回归线 D.极圈9.四个作品中,最接近标准地球仪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B
D
随堂检测
材料:2020年6月23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完成了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关于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B.赤道周长4千米
C.极半径6378千米D.地球是一个椭圆形
11.下列地理事物,从太空中无法看到的是( )
A.海洋 B.陆地
C.白云 D.经纬网
A
D
随堂检测
在地理活动课上,墨墨和同学们一起制作地球仪,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倾斜的铁丝MN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
A.经线 B.地轴 C.纬线 D.晨昏线
13.墨墨和同学准备用制作好的地球仪演示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下列不适合做地球球体模型的是( )A.乒乓球 B.泡沫球 C.透明玻璃球 D.纸球
B
C
随堂检测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地球的形状是 。A是地球的北极,当你站在A点上,你的前、后、左、右都是 (方向)。
(2)①是 线,地球上实际 (填“有”或“没有”)它们的存在。
(3)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米;地球表面积约 平方千米。
(4)地球最大周长 千米,约相当于 个400米跑道的总长( )A.4万、10万 B.40万、100万 C.8万、20万 D.4万、1万
球体(或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没有
6371
5.1亿
A
随堂检测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地球仪是地理学习的工具,让我们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器材准备]乒乓球、粗铁丝、量角器等。
[制作过程]
步骤一:确定赤道和两极并绘制纬线。在乒乓球中部画一个圆圈作为赤道,离赤道等距顶端处各钻一个小孔,为南、北极点。如图a,以赤道为起点每隔30°画一条纬线。
(1)图a中,在赤道上标 (填纬度),且与其他纬线保持 (平行、相交)。
(2)如图b,用铁丝(直线部分)制作地轴,铁丝与地面夹角为 。
步骤三:组合固定。将乒乓球固定在地轴中间,使其可以自由转动,如图c。
(3)若要自制地球仪内容更加丰富,可在其表面绘制哪些地理事物 。
(4)除上述器材外,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地球仪 。
(5)说一说自制地球仪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

平行
66.5°
经纬网(大洲、大洋、地形、河流等)
橘子、西瓜、篮球、排球等
演示地球的自转
本课完结,下课
七年级地理上册(中图版)
新课标·新教材
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2.1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适用教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内容分析】
在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仪这一内容时,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理解地球的真实形态和结构,以及地球仪作为地理学习工具的重要作用。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蕴含着对自然界的尊重和爱护的正确价值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初步认识,例如通过日常观察和前期的学习了解地球是圆的。但在具体理解地球的不规则椭球形状、地球的实际大小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上,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实践。学生可能对地球仪有好奇和兴趣,但操作和解读能力有限。因此,教学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
2. 学生的学科能力水平;
3. 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4. 学生的发展路径和认知特点。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椭球体,掌握地球的大小和相关数据。
2. 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作用,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和分析。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掌握地球的平均半径、表面积等基本数据。
(2) 地球仪的使用: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地球仪,包括地球仪的结构、功能以及如何通过地球仪获取地理信息。
2. 教学难点:
(1)地球形状的理解:帮助学生克服日常生活中的错误观念,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
(2)地球仪的操作和解读:指导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查找特定地点、理解经纬度等,以及如何从地球仪上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教学评活动设计】
环节一:情境导入 微信背景照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展示微信背景照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照片的兴趣。 (2)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国家能否拍到地球的照片?” (3)展示我国风云四号卫星拍摄的地球实时照片,并引导学生观察。 (4)提出问题:“在没有卫星之前,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讨论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分享古代地图和地球认识的历史资料。 (5)总结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变迁。引导学生反思现代科技对地球观测的重要性。 (1)观察地球照片,描述所见的海陆分布。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回顾历史知识,讨论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观察古代地图,分析其特点。 (3)总结所学内容,分享个人对地球认识的理解。思考现代科技对地球观测的影响。 (1)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记录学生的回答。 (2)评价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和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是否能从古代地图中获取信息。 (3)评价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反思能力。收集学生的分享内容,作为评价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现代卫星照片和回顾历史,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科学素养。通过观察、讨论和反思,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教学活动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参与,评价活动则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通过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个人理解来体现,有助于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环节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呈现学习情境:展示地球仪、地球图片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提出驱动性问题:你们知道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吗?你们能在生活中找到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吗? (3)学习任务类型:小组合作、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P19,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按照要求排序。 (2)在生活中发现并记录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学习地球的大小及其相关数据。 (1)评价方式: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课堂提问。 (2)评价工具:评价表、学生互评。 (3)评价内容: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排序、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地球大小的掌握。
设计意图:教学环节:通过展示地球仪、地球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提出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学习活动:通过阅读课本、发现生活中的证据,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通过学习地球的大小,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评价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课堂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通过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环节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学习情境: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 (2)驱动性问题:提出问题“地球仪是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和地理事物的?” (3)学习任务类型:观察地球仪,识别地理事物,制作简易地球仪。 具体活动: ①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并介绍地球仪的基本概念。 ②讲解地球仪的作用,包括表示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③指导学生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地轴、南极和北极,并观察它们的位置。 (1)真实问题情境: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的作用。 (2)学习活动: ①学生观察地球仪,尝试识别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 ②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地轴、南极和北极,并描述它们的位置。 ③学生分组合作,制作简易地球仪。 (1)评价方式和工具: ①观察学生在地球仪上的识别能力,使用观察记录表记录。 ②评价学生在制作简易地球仪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地球仪的理解和运用。 (2)评价内容: ①学生对地球仪概念的理解。 ②学生在地球仪上识别地理事物的能力。 ③学生制作简易地球仪的实践操作能力。
设计意图:教学环节:通过展示地球仪和讲解其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学习活动:通过观察、识别和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素养。评价活动:通过观察、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地球仪的理解和运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的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提高地理素养,同时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活动对目标的达成:通过观察、识别和制作地球仪,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仪的作用,并在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通过提问、讨论和合作制作地球仪,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课堂互动的层次和深度。
【板书设计】
2.1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①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地球的大小
①平均半径=6371千米
②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③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仪
(1)含义
(2)作用
(3)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作业与拓展设计】
针对性作业:
(1)要求学生绘制地球的形状,并标注赤道半径和极半径,预计完成时间为1课时。
(2)复习巩固:通过绘图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3)引导深入学习: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量历史及方法。
2. 拓展作业:
(1)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关于地球大小的模型,例如地球仪,预计完成时间为1课时。
(2)复习巩固:通过制作模型,加深对地球大小的直观感受。
(3)引导深入学习:让学生探讨地球大小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 特色学习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地球仪、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动画演示等。
2. 结合教学特色:通过直观的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 技术手段应用:运用GIS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提高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学习评价设计】
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
(2)终结性评价:通过测试、报告或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工具: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测试成绩、报告评分等。
(1)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绘图能力、模型制作能力以及分析探讨能力。
(2)评价标准: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准确性、完整性、创新性等方面。七年级地理上学期同步精品课堂(中图版)
2.1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分层练)
填图一 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① → ② → ③ → ④ 。
填图一答案:天圆地方 太阳和月亮 麦哲伦环球航行 地球卫星照片
填图二 地球的大小
(1)图中A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极半径,B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赤道半径;A (大于、小于)B,因此,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 的球体。
(2)C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 ,长约 千米。
(3)地球的平均半径长约 千米,地球表面积约 平方千米。
【答案】(1)小于 赤道略鼓
(2)赤道 4万
(3)6371 5.1亿
填图三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1)A: B: C: D: E:
(2)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对着 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 (方向)。与北极对应的点叫 。
【答案】(1)北极 纬线 南极 经线 地轴
(2)北极星 北点 南极
一、单选题
2023年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下图为航天员拍摄的地球图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空间站每日绕地球运行16圈。通过航天员的连续观察,可以推测出地球的形状是( )
A.球体 B.圆弧 C.椭圆 D.方形
2.航天员在太空中能真切感受到地球的巨大,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有( )
①赤道位置②平均半径③公转轨道④表面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A 2.D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我国空间站每日绕地球运行16圈,通过连续观察,航天员基本能观察到地球的全貌,可以推测出地球的形状是球体。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结合所学知识,赤道位置不能描述地球的大小,①错误;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可以描述地球的大小,②正确;地球公转轨道不能描述地球的大小,③错误;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可以描述地球的大小,④正确。故选D。
影片《流浪地球》在中国内地上映,该影片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读图①至③,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4.生活中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是( )
①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②月食 ③远处驶来的帆船 ④登高望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关于图④地球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均半径为 6378千米 B.表面积为 5.1平方千米
C.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D.极半径是6371千米
【答案】3.D 4.D 5.C
【解析】3.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是”天圆地方“说,再是根据太阳与月球的形状提出地球是正球体的假设,直到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最后到了现代有了卫星照片能够清楚地认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认识顺序是③→②→①,故选D。
4.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站得高,看得远、月食\远方驶来的船只先看到船杆后看到船身等现象都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的,跟地球的形状无关。②③④正确,故选D。
5.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周长约4万千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3年8月31日,我国杭州某公司发布了用“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影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从“地卫智能应急一号”拍摄的地球全景影像中可知地球的形状为( )
A.圆形 B.方形 C.球体 D.半球
7.为更好认识地球,某同学自选材料制作地球仪,正确的是( )
A.B.C. D.
【答案】6.C 7.D
【解析】6.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C正确。天圆地方是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不正确认识,地球并不是椭圆形,也不是正方体,排除ABD,故选C。
7.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是极点,上边为北极点(N),下边为南极点(S);地轴是倾斜的,与水平面呈66.5°夹角。分析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能正确反映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先后过程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9.下列能够说明地球大小的语句是( )
A.地球是一个球体 B.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米
C.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D.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
10.下列现象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
①苹果掉落
②站在海边看归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后见船身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地球公转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8.C 9.C 10.D
【解析】8.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③天圆地方→④据太阳、月球形状推测→①麦哲伦环球航行→②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排序正确的是③④①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地球是一个球体说明的是地球的形状,A不符合题意;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B错误,不符合题意;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C正确,符合题意;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是地球的运动,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站在海边看归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后见船身和麦哲伦环球航行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②③正确;苹果掉落是由于万有引力,与地球形状无关,①错误;地球公转与地球的形状无关,④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二、解答题
11.“世界有多大,我想去看看。”我们生存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读下图完成问题。
(1)填出图中A、B代表的数据。A: B:
(2)读图可知,地球极半径 (大于/小于)赤道半径,由此判断地球是个 的球体。
(3) 是根据地球的形状制作成地球的模型,它是个 (规则/不规则)球体。
【答案】11.(1)5.1 6371
(2)小于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3)地球仪 规则
【解析】11.本题以地球剖面及大小为材料,涉及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点,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由图分析可知,中A代表的数据是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B代表的数据是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2)地球极半径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小于赤道半径(6378千米),由此判断地球是个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制作成地球的模型,它是个规则的球体。
12.读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上相应的方框内标出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
(2)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
(3)所有经线都交于南北两极,长度 (相等、不相等),0°经线也叫 ,它与 经组成一条完整的经线圈,且两者经度之和为 。
(4)所有纬线当中 最长,往南北两极逐渐 ,(缩短、变长),度数相等两条纬线长度 (相等、不相等)。
(5)一架飞机从龙岩起飞,一直向南飞,最终到达的地点是( )
A.北极 B.南极 C.赤道 D.厦门
(6)人类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 )
A.卫星照片 B.郑和下西洋 C.麦哲伦环球航行 D.海岸观船
【答案】12.(1)见图示
(2) 南北 东西
(3)相等 本初子午线 180° 180°
(4) 赤道 缩短 相等
(5)B
(6)C
【解析】12.本大题以“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地球形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运用的素养。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轴是地球旋转的轴;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纬线是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如下图: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它与180°经线组成一条完整的经线圈,且两者经度之和为180°。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短,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度数相等两条纬线长度相等。
(5)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因此,一架飞机从龙岩起飞,一直向南飞,最终到达的地点是南极,A错误、B正确;要想到达赤道、厦门,需要改变方向,CD错误。故选B。
(6)人类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C正确;卫星照片和海岸观船不是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AD错误;郑和下西洋没有证明地球是球体,B错误。故选C。
一、单选题
(2024·新疆·中考真题)生活处处有地理,同学们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通过实验来探究学习地理知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手持帆船模型沿着伞面移动的实验可以用来探究地球的( )
A.大小 B.质量 C.形状 D.海陆分布
2.下列物品中,便于用来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是( )
A.纸盘 B.纸杯 C.魔方 D.乒乓球
【答案】1.C 2.D
【解析】1.伞面是个半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两者局部有相似之处,手持帆船模型沿着伞面移动的实验可以用来探究地球的形状,C正确;此实验无法探究地球的质量、大小、 海陆分布,ABD错误;故选C。
2.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乒乓球是圆形球体,故便于用来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是乒乓球,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3·甘肃平凉·中考真题)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读“地球基本数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地球是一个( )
A.半径为6371千米的正球体 B.周长为4万千米的正球体
C.两极稍鼓,赤道略瘦的不规则球体 D.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从地球仪上看,赤道是( )
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地球仪上最长的经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过南北两极点的线圈
【答案】3.D 4.C
【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不是正球体,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地球仪上看,赤道是0°纬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C正确;赤道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排除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由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排除A;赤道是东西走向,不经过南北极点,排除D。故选C。
(2022·湖南株洲·中考真题)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有多名宇航员进入太空。下图为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天宫”中看到的绝美地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在空间站能观测到地球表面的( )
A.经线 B.纬线 C.地轴 D.海洋
6.在空间站,可见证地球( )
A.是巨大的球体 B.天圆地方 C.围绕太阳公转 D.围绕月球公转
【答案】5.D 6.A
【解析】5.经线和纬线以及地轴都是存在地球仪上,在地球上并没有经线、纬线和地轴。但是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是真实存在的,在太空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在太空中,可以看到直观的看到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不是天圆地方,也不能见证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空间站是围绕地球转动的,月球是绕地球转动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23·吉林长春·中考真题)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下图为地球仪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甲点的经纬度位置是( )
A.(30°N,30°W) B.(30°N,30°E)
C.(30°S,30°W) D.(30°S,30°E)
8.关于乙点位置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极圈上 B.位于甲点西南方 C.位于西半球 D.位于北温带地区
【答案】7.B 8.B
【解析】7.由图可知,甲位于30°经线上,位于0°经线东侧,所以甲位于30°E经线;由图可知,乙处为赤道,甲位于赤道以北,所以位于30°N纬线,综合来看,甲的经纬度位置是(30°N,30°E),排除ACD,选B。
8.极圈的度数是66.5°;乙位于甲的西南方向;乙位于0°经线,属于东半球;乙地处赤道,属于热带地区,所以排除ACD,选B。
(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题)下图为某同学用铁丝、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铁丝弯成的角①的度数应为( )
A.66.5° B.45° C.30° D.23.5°
10.乒乓球上线条②代表的是( )
A.最长的经线 B.0°经线 C.最长的纬线 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答案】9.A 10.C
【解析】9.读图铁丝代表地轴,根据所学知识黄赤交角的度数为23.5°,所以地轴和地面的夹角和黄赤交角的度数互余为66.5°,A正确,BCD错误。
10.读图②和地轴垂直应表示赤道,赤道为0°纬线,是最长的纬线,经线长度均相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20°W和160°E,ABD错误,该题选C。
二、解答题
11.(2023·宁夏·中考真题)【实践出真知】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仪是地理学习的工具,让我们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
【器材准备】乒乓球、粗铁丝、量角器等。
【制作过程】
步骤一:确定赤道和两极并绘制纬线。在乒乓球中部画一个圆圈作为赤道,离赤道等距顶端处各钻一个小孔,为南、北极点。如图a,以赤道为起点每隔30°画一条纬线。
(1)请在图a中用阴影表示低纬度地区的范围。
步骤二:做地轴。
(2)如图b所示,请指出用粗铁丝制作地轴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步骤三:组合固定。将乒乓球固定在地轴中间,使其可以自由转动,如图c。
(3)若要自制地球仪内容更加丰富,可在其表面绘制哪些地理事物?
【实践应用】
(4)除上述器材外,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地球仪?
(5)说一说自制地球仪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答案】11.(1)
(2)地轴与地面呈66.5°角倾斜。
(3)七大洲的轮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经线和180°经线等。
(4)橘子、橙子、西瓜等。
(5)认识世界海陆的分布概况;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关系等;认识经纬线的分布特点;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演示昼夜交替现象等。
【解析】11.本题以地球仪的制作为材料,涉及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制作地球仪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地球仪的用途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对于纬度,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所以图中低纬度地区应该在30°N—30°S之间。
(2)地轴是地球的自转中心,地轴是倾斜的,制作地轴时,应注意地轴与水平面成66.5°角。
(3)在地球仪上,可以用不同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特殊的经纬线、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使自制地球仪内容更加丰富。
(4)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而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生活中形状与地球相近的地理事物有很多,都可以制作地球仪,例如橘子、橙子、西瓜等。
(5)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所以通过地球仪可以认识世界海陆的分布概况、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关系、认识经纬线的分布特点等,同时拨动地球仪,使地球仪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可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等现象;使地球仪绕小灯泡等光源自西向东转动,可以演示地球的公转等现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