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部编版历史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8-12课)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部编版历史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8-12课)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9 10:2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下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知识框架
1914.7--1918.11
二、知识梳理
1、起止时间:1914-1918
2、一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主要原因: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扩军备战。(3)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3、爆发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4、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称谓及国家: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 三国协约(英、法、俄)
5、战争中:同盟国 协约国
(建立同盟或关系敌对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6、矛盾最为突出的国家:英德矛盾
7、欧洲的 “火药桶”(即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巴尔干半岛
点燃“火药桶”的“火星”是: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8、如何评价萨拉热窝事件?
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其爱国精神值得肯定; 采取的刺杀行为属于恐怖主义行为,不是被压迫民族进行解放斗争的正义行为。其后果是点燃了世界范围的战火,造成人类社会的灾难。
9、一战的战场:欧洲是主战场,后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
10、转折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 “绞肉机”“地狱”“屠场”。形容战争的残酷性和惨烈性)
11、1917年发生的大事: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中国参战
12、一战结束标志:1918年德国投降.
13、性质:帝国主义战争(依据:参战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战争)
14、影响:历时四年,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15、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应利用科技为人类造福。 ( http: / / mp.weixin. / s __biz=MzA5MzYwNzg2MA==&mid=2650369339&idx=7&sn=97e87cf938751a7aaab8d6b17b2bf271&chksm=88568fe0bf2106f6326a8c766ee22c44f574d392cfa40e3570395b90afc65be0e6c773548f3d&scene=21" \l "wechat_redirect" \t "https: / / mp.weixin. / _blank )

三、基础问答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分别由哪些国家组成?
答:(1)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2)20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
2.简单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答:(1)时间:1914年7月-1918年11月。
(2)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3)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4)主要战场: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在欧洲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5)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6)协约国力量的增强:1917年,交战各国都已精疲力竭。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7)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何深远影响?
答:(1)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2)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开放问答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
示例: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来讨论这个问题: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矛盾的激化。
(3)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2.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们哪些启示?
示例: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国与国之间应加强交流合作,和平共处,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列宁与十月革命
2022版课标: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知识框架
二、知识梳理
1.背景
俄国是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2、过程:
二月革命时间、地点、结果、性质
1917.3(俄历2月);彼得格勒;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十月革命时间、领导人、总指挥部、攻占的主要城市;结果、性质、意义、
1917.11(俄历10月);列宁;斯莫尔尼宫;冬宫;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革命道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启示: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中国受十月革命影响的事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政府名称、主席:人民委员会 列宁 通过的法律文献:《和平法令》
(2)政权巩固:(了解)
①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②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③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最能体现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④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土地、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
①科学理论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②由理论到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立
③由理想到现实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④由一国走向多国:新中国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三、基础问答
1.二月革命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答: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十月革命的目标是什么?
答:推翻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3.苏维埃政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答:1917年11月,“十月革命”胜利,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大会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新生政权?
答:(1)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2)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3)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4)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5)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6)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7)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开放问答
人们认为十月革命是“震撼世界”的历史事件,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总而言之,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凡尔赛条约》与《九国公约》
2022版课标: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知识框架
二、知识梳理
1、一战后形成的国际新秩序(或国际格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一战后新国际秩序是通过战后的两次会议基础上建立的,这两次会议分别是: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3、巴黎和会
召开:1919年1——6月
主题:讨论对德和约和战后安排
操纵国:英、 法、美
目的:重新瓜分世界 实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对德和约:《凡尔赛条约》(内容略)
最能体现会议的分赃性质的内容: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凡尔赛体系的组成部分:《凡尔赛条约》以及协约国与战败国之间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统称为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作用: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巴黎和会决定成立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美国最早提议,1920年成立,实质是英法操纵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后被联合国所取代)
巴黎和会关于中国问题的处理: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结果: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4.华盛顿会议
召开:1921年 华盛顿
主导国家:美国 参会国:9国
目的:调解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主要条约:对中国的《九国公约》
内容:①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②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评价: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作用: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
评价:积极影响: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新秩序 ( http: / / mp.weixin. / s __biz=MzA5MzYwNzg2MA==&mid=2650369478&idx=4&sn=8e05355cf579fc086c20b90b4f001e4d&chksm=88568f1dbf21060b50d03ca4e1fe04778d50fa4c6a508b3abe9520c00bb5a0d7631e79194431&scene=21" \l "wechat_redirect" \t "https: / / mp.weixin. / _blank )
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 http: / / mp.weixin. / s __biz=MzA5MzYwNzg2MA==&mid=2650369478&idx=4&sn=8e05355cf579fc086c20b90b4f001e4d&chksm=88568f1dbf21060b50d03ca4e1fe04778d50fa4c6a508b3abe9520c00bb5a0d7631e79194431&scene=21" \l "wechat_redirect" \t "https: / / mp.weixin. / _blank )
三、基础问答
1.巴黎和会的三巨头是谁?
答: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2.《凡尔赛条约》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限制德国的军事力量?
答:(1)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2)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
3.比较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异同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不同点 重要条约 《凡尔赛条约》 《九国公约》
范围 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争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华盛顿体系重新调整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相同点 性质 都具有瓜分世界的性质
主导国 都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主宰
影响 都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都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主要内容: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但是,公约标榜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做表面文章。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
影响: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开放问答
如何评价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示例: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实质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殖民地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知识框架
二、知识梳理
1.列宁的探索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年春
(2)内容:征收粮食税;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作用: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斯大林的探索
措施: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农业集体化。
工业化建设 (1)措施:实施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2)成就:1928~1937年,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3、苏联模式的形成: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苏联模式弊端: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
(3)指令计划压制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
启示:
⑴发展经济时要农轻重比例协调;
⑵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⑶政府要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
⑷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4、俄国的国家称谓变化:沙俄(古—1917)—苏俄(1917—1922)—苏联(1922—1991)

三、基础问答
1.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答: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苏联工业化的利与弊。
答: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3.1936年宪法的颁布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答: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4.苏联模式在政治、经济上各有什么表现?
答: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5.苏联模式有何深远影响?
答: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开放问答
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给你什么启示?
示例: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违背经济规律,要勇于探索创新,要维护人民利益。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知识框架
二、知识梳理
1、一战后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运动名称、意义。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埃及民族民主运动领导人、政党、结果、意义。
扎格鲁尔;华夫脱党;结果:1922年,英国政府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意义: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墨西哥资产阶级改革领导人、改革意义
卡德纳斯;意义: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基础问答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采取什么方式争取民族独立?
答: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2)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
3.埃及华夫脱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答: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列举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1)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2)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
(3)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
(4)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5.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有何重大影响?
答: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放问答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有何相同之处?
示例:(1)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爆发的直接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加强殖民统治。(2)领导者都是本国的民族资产阶级。(3)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秩序。
单元大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一、构建大概念知识体系:
趋势与特征:
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打乱与重建: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世界秩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势,同时也为二战爆发埋下了隐患。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并得到发展: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此后,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的帝国主义国家实力被削弱,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易混易错:
易混点: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次伟大尝试。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易错点:
俄国不同时期的国家名称。
沙俄(俄国) 苏俄(苏维埃俄国) 苏联 俄罗斯
1917年 1922年底 1991年底
埃及华夫脱运动后,英国政府有条件的承认埃及独立,埃及真正获得独立是在二战后。
分类速查:
一、人物类
1.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实施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创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4.扎格鲁尔:领导了埃及华夫脱运动,迫使英国政府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5.卡德纳斯:墨西哥总统,领导了墨西哥19世纪30年代的改革,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二、性质类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2.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3.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三、文献类
1.《和平法令》: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交战国立即停战或开始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2.《凡尔赛条约》:协约国与德国签订的条约,此条约和其他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3.《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期间,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它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1936年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主要原因: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扩军备战。
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原因
时间
爆发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欧洲是主战场
转折性战役:凡尔登战役
影响战争进程事件:美国参战;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
中国参战
一战结束标志:1918年德国投降.
概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
帝国主义战争
性质
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
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影响
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应利用科技为人类造福。
启示
时间:1917年3月
二月革命
意义: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917.3,资产阶级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列宁与
十月革命
背景
1917年11月
时间
列宁,布尔什维克党
领导人及政党
彼得格勒;斯莫尔尼宫;阿芙乐尔号;攻占冬宫
过程关键词
十月革命
临时政府被推翻
结果
苏维埃政府成立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特点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意义
1919年
时间
27个战胜国
参与国
英法美
主导国
巴黎和会
重新瓜分世界
目的
签定《凡尔赛条约》一系列条约
建立国际联盟
内容
形成凡尔赛体系,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新秩序。
影响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背景
时间:1921年
华盛顿会议
主导国:美国
参与国:9国
内容:签订《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
形成华盛顿体系,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影响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时间:1921年春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作用: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列宁的探索
实行新经济政策
措施:实施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成就:1928~1937年,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进行工业化建设
斯大林的探索
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特点:采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重要措施:消灭富农运动、集体农庄建设
实行农业集体化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苏联模式的形成
领导者:甘地
方式:非暴力不合作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意义: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时间:1918-1922年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领导者:扎格鲁尔
埃及的华夫托运动
结果: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意义: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间:20世纪30年代
领导者:卡德纳斯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意义: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