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下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冷战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知识框架
德国分裂
二、知识梳理
(一)冷战含义: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二)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1、美苏在国家利益的对立(根本原因)、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势均力敌
2、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妄图称霸世界;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力量的壮大,使美国的称霸计划受阻。
3、战后人心思定。
(三)开始标志: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
(四)冷战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2、经济上:1947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又名“欧洲复习计划”)(目的: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评价:是杜鲁门主义的又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步骤;实质: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3、军事上:1949年北约成立。
苏联对策:1955年成立华约。(影响: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4.冷战高潮:柏林危机
5、两个德国的形成:
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德国的分裂)
(五)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1、美苏争霸,带来了世界的动荡不安,威胁了世界和平。2、美苏互相牵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3、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三、基础问答
1.冷战的含义是什么?
答: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答: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3.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杜鲁门主义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目的: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关系: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4.冷战时期,德国分裂为哪两个国家?有何影响?
答: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5.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答: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
开放问答
甲: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竞争。乙: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试分析两种观点。
示例: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其次,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最后,美苏争霸的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均衡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欧洲联合趋势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战后的西欧
(一)二战后初期,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1、外因:得到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2、内因:①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②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目的
1、为了振兴经济;提高国际地位;2、在美苏对抗中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
(三)西欧联合过程:
1、欧共体的成立:
过程:(1)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2)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盟的前身)
意义: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欧盟的成立(1993年)
性质: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 附:2002年绝大多数成员国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
影响: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知识点二:二战后的美国
(一)经济发展三阶段:
1、二战后至50、60年代,经济繁荣 (原因: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
2、20世纪70、8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20世纪90年代: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以全球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知识点三:二战后的日本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 http: / / mp.weixin. / s __biz=MzA5MzYwNzg2MA==&mid=2650368847&idx=2&sn=358e1b5b95327962feeeb1a6eb5cdd43&chksm=88568994bf2100827817eb8e4ba66c4e4d3217ec47637d7b77891f83c9abfc247c5d0d4a7fe3&scene=21" \l "wechat_redirect" \t "https: / / mp.weixin. / _blank )
(1)外因:①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改革;②战后美国扶持日本,主要是朝鲜战争时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单 ( http: / / mp.weixin. / s __biz=MzA5MzYwNzg2MA==&mid=2650368847&idx=2&sn=358e1b5b95327962feeeb1a6eb5cdd43&chksm=88568994bf2100827817eb8e4ba66c4e4d3217ec47637d7b77891f83c9abfc247c5d0d4a7fe3&scene=21" \l "wechat_redirect" \t "https: / / mp.weixin. / _blank )
(2)内因:③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④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 http: / / mp.weixin. / s __biz=MzA5MzYwNzg2MA==&mid=2650368847&idx=2&sn=358e1b5b95327962feeeb1a6eb5cdd43&chksm=88568994bf2100827817eb8e4ba66c4e4d3217ec47637d7b77891f83c9abfc247c5d0d4a7fe3&scene=21" \l "wechat_redirect" \t "https: / / mp.weixin. / _blank )
(二)发展表现: ( http: / / mp.weixin. / s __biz=MzA5MzYwNzg2MA==&mid=2650368847&idx=2&sn=358e1b5b95327962feeeb1a6eb5cdd43&chksm=88568994bf2100827817eb8e4ba66c4e4d3217ec47637d7b77891f83c9abfc247c5d0d4a7fe3&scene=21" \l "wechat_redirect" \t "https: / / mp.weixin. / _blank )
①1968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 http: / / mp.weixin. / s __biz=MzA5MzYwNzg2MA==&mid=2650368847&idx=2&sn=358e1b5b95327962feeeb1a6eb5cdd43&chksm=88568994bf2100827817eb8e4ba66c4e4d3217ec47637d7b77891f83c9abfc247c5d0d4a7fe3&scene=21" \l "wechat_redirect" \t "https: / / mp.weixin. / _blank )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 ( http: / / mp.weixin. / s __biz=MzA5MzYwNzg2MA==&mid=2650368847&idx=2&sn=358e1b5b95327962feeeb1a6eb5cdd43&chksm=88568994bf2100827817eb8e4ba66c4e4d3217ec47637d7b77891f83c9abfc247c5d0d4a7fe3&scene=21" \l "wechat_redirect" \t "https: / / mp.weixin. / _blank )
(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发展的影响: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附:二战后西欧、日本和美国经济速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1、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人才。
3、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4、实施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知识点四:社会保障制度:
1、开始:罗斯福新政期间,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
2、纷纷建立:二战后 (最早的福利国家:英国)
3进一步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
4、评价: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三、基础问答
1.欧洲联合的进程。
答:(1)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4)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时间和主要特征。
答: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要特征:全球化和信息化。
3.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答:(1)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了“和平宪法”。
(2)冷战开始后,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
(3)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4.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包括
什么?
答: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
开放问答
1.欧洲联合的意义?
示例:对欧洲: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对世界:①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②为区域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2.日本崛起给中国什么启示?
示例: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18 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022版课标: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梳理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走向多国:东欧、亚洲中国、朝鲜、越南;拉美的古巴)
2、苏联与东欧的关系:苏联通过在政治上成立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互会(影响: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军事上成立华约组织扶持控制东欧国家。
3、中苏关系: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社会主义改革:
(一)改革对象:苏联模式的弊端
(二)赫鲁晓夫的改革
1、内容: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2、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1)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2)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工业。
2、评价:(1)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首位,航天技术可以和美国相抗衡。国民经济畸形发展。(2)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总体效果不佳;政治体制改革上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2、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最终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导致苏联政治经济危机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的失败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二)解体时间:1991年底,苏联解体 加速解体的事件:八一九事件
(三))实质: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启示:
1、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3、坚持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4、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三、基础问答
1.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壮大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成立了“经互会”;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3.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答: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4.东欧剧变有哪些具体表现?
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是什么?
答: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开放问答
1.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示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它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曲折的过程,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这样,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是这样,社会主义最终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
2.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我国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示例: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行民主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民族团结。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2022版课标: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事,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知识框架
二、知识梳理
(一)亚洲:1955年的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背景: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取得民族独立,面临着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
2、内容: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十项原则;形成了万隆精神。
3、影响:①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②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二)非洲: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
①利比亚、埃及(在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成立了埃及共和国。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阿尔及利亚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
②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③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和雇佣军,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四、二战后亚非拉独立运动有哪些启示?
民族独立是民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增强综合国力才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三、基础问答
1.万隆会议的召开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2.何为“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3.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有什么贡献?
答:(1)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4.为什么称1960年为“非洲年”?
答: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5.列举拉美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的斗争。
答:(1)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武装斗争,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后来,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1999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开放问答
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对世界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示例: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动摇并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冲击了美国的霸权政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单元大概念: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一、构建大概念知识体系:
趋势与特征: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美苏冷战;世界格局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演变到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的相继崛起);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曲折发展;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易混易错知识点:
易混点:
①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成立,冷战和两极割据结束的标志是1911年苏联解体。
②冷战双方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而不是美苏两个国家。
③冷战时的世界局势整体上没有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但是局部地区有“热战”。
易错点:
①冷战是美国实行的政策,但实质是美苏两国对于世界霸权的争夺。
②20世纪70年代,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冲击了两极格局,但依然是两极格局,且美国一直是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强国。
③欧盟不是一个国家,是区域性经济政治组织,欧洲共同体是欧盟的前身。
四、分类速查:
一、人物类
1.杜鲁门: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2.马歇尔:1947年,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3.赫鲁晓夫:苏共领导人,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4.勃列日涅夫:苏共领导人,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但是,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戈尔巴乔夫:1985年,担任苏联领导人。他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6.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7.纳赛尔: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埃及共和国成立。
8.卡斯特罗: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武装斗争,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标志类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2.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3.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4.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三、原因类
1.冷战的主要原因: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2.二战后欧洲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东欧剧变的原因:
(1)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
(2)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4.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与原则。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四、意义类
1.欧洲联合的意义:
(1)对欧洲: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2)对世界:①冲击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②为区域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榜样。
2.万隆会议的意义: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含义
美苏在国家利益的对立(根本原因)
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原因
丘吉尔 铁幕演说
序幕
16、冷战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
经济上:1947年,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1949年北约成立
表现
产物
1、外因:得到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2、内因:①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②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发展原因
欧洲发展与联合
走向联合
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
原因
美国发展
17、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表现
(1)外因:①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改革;
(2)内因:③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④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原因
日本崛起
表现
1、开始:罗斯福新政期间,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
2、纷纷建立:二战后 (最早的福利国家:英国)
3进一步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
4、评价: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启示
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赫鲁晓夫的改革
发展
勃列日涅夫改革
苏联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挫折
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东欧剧变
1、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3、坚持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4、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启示
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取得民族独立,面临着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
背景
1955年、非洲万隆
时间、地点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内容
中国贡献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成立
①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②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意义
19、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①利比亚、埃及、阿尔及利亚独立;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②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非洲独立
①古巴独立;
②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
1961年成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