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6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8 19:4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北京北师大二附中高三(上)期中
语 文
本试卷共 12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
试结束后,只收答题纸,不收试卷。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神经教育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融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发展科学和生物科学等对大脑的
活动规律和学习发生的脑机制的研究成果,并将此运用到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架起了教育实践和神经
科学之间的桥梁,给家庭与学校教育提供了更科学、更有效的指导框架。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而言,教育是一种神经元的再利用过程,或者说教育的本质在于生物学意义上的改
变。大脑是学习的器官,神经教育学倡导“因脑施教”。只有认识大脑,才能开发与脑活动相宜的课程。
当儿童走进学校时,教育并非从一块白板开始,因为人类大脑结构功能不仅取决于基因,还以儿童对自身
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先验知识为基础。在内外环境的相互影响下,大脑以其非凡的重组能力演绎了发育过程
中的智力变化。
传统的教育往往重视个体学习的目标确立与过程中的坚守,在激励教育中富含“头悬梁”“锥刺股”
等故事。有些人将吃苦教育、棍棒教育、准军事化管理奉为信条,以至于“虎妈”“狼爸”文化一时盛行。
事实上,大脑的发展高度依赖个体经历。大脑具有两面性,它可以很快吸收一门新语言,也能吸收伤害、
虐待以及不良环境的相关信息。大脑在互动、温暖、安全的环境里可以健康发展,但在长期受虐、高压的
环境中会形成紧张反应型的工作系统,更容易思维紊乱、焦虑甚至消沉。
神经科学研究并不直接导致对教育更好的理解,但可以通过明确教与学的认知科学机制来指导实践。
通过客观的、可量化、可复制的行为和脑活动测量技术,神经教育学让我们能看清诸多行为现象背后的根
源,带给我们更多了解学生行为和能力变化的方法。研究认为,新的学习项目能促进新神经元的生成,尤
其是学习内容具有挑战性时更是如此。复杂环境中开展的益智活动能使大脑产生更高质量的蛋白质,从而
提高学习与记忆功能。此外,有研究表明,只有学习者认为某一事物值得学习时,大脑的相应区域才能被
激活。没有这个激活步骤,大脑便不能产生形成记忆的乙酰胆碱,也就无法保存新信息。
那么如何有效帮助学习者了解新信息的价值呢?答案是帮助其形成全局概念,了解知识间的关联。传
授细节会带来混乱,建立关联才产生知识。如果将学习比喻为一所运营的超市,其物流、仓储与销售的效
率同样重要。传统教学过程更重视“进货”,但如果没有分类清晰的仓储货架,货物会毫无关联地堆积,
即使超市规模再小,高效提取也难以实现,进货于是会成为灾难。神经教育学中的全局概念就意味着“进
货”之前,教育者先帮学习者做好仓储盘点与分类更新。添置货架、制作标签不产生效益,但可以通过提
高物流效率来获利。相反,不通过梳理已学知识来阐明新知的关联性价值,只一味重视知识传授,有意义
的学习就不会发生。
(取材于焦晓骏的文章)
材料二
为进一步优化未来教育策略并提高未来教育质量,人们必须对脑的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的生理、神经机
第1页/共8页
制等问题有更深的认识。神经教育学这一跨领域的学科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并可以在未来教育中得到应用。
人类脑的结构和功能不仅取决于基因,还依赖于后天的发展过程,该过程以负责特定任务的神经元之间连
接的巩固为基础。此外,不同的脑区分别有不同的发展期,这同样受到内外因共同影响,在关键期内进行
教育,脑结构将得到优化,一旦错过发展期,神经元将很难再形成新的连接;而使大脑固化的结构发生变
化的途径就是改变现有神经连接的效能,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对个体进行教育的神经基础。因此,促进个体
脑结构发展需要“及时教育”,教育既不可滞后也不可过于超前。
另外,近年来许多有关神经教育学的研究和研究工具的使用,也引发了教育者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如
心理地图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绘制心理地图是向学习者预先呈现一个话题的好方法,通过颜色、运
动、绘画、对照和组织决策的应用,信息得以在我们的心理地图中编码,一旦编码成功,学习者接着就能
与他人分享,进一步强化这一学习。工具方面,认知的发展与脑发展是同步的,我们可以将认知变化与脑
发育联系起来,建立起测量学习、教学、课程以及其他认知行为的量表,这种量表在教育评价与实践中将
具备广泛的用途。将认知发展周期与教育评价量表联系起来的研究,将是脑科学研究对教育研究与实践的
一项直接贡献;此外,功能磁共振、近红外脑成像、脑磁图等与脑功能直接相关的信号工具也可以应用于
教育之中,通过脑电信息融合与脑电采集设备充分了解大脑潜能,如测量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或注意力水
平,从而对未来教学产生深远影响。
(取材于师保国、王晴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神经教育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综合了多学科关于大脑的研究成果。
B. 可以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
C. 将教育实践与神经科学联系在一起。
D. 能够给家庭与学校教育相应的建议。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神经科学”的观点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儿童在开始学校教育前,其大脑就具有相应的先验知识。
B. 不主张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映雪”式的激励教育。
C. 严重的睡眠不足会损害记忆,对学习认知能力造成伤害。
D. 教师要先关注学生个体学习状况,再关注个体情绪管理。
3. 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下列对“全局概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重视知识间的关联。
B. 信息接收最为重要。
C. 需要做好知识分类。
D. 可以促进有效学习。
4.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人类后天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形成。
B. 在关键发展期内进行教育,大脑的结构将得到优化。
C. 学习者只有绘制心理地图才可与他人分享信息编码。
D. 使用与脑功能直接相关的信号工具可了解人脑潜能。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神经教育学对教育教学有哪些启示作用。(6 分)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
【注】
《战国策》书录
刘向
第2页/共8页
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卒致刑错四十余年。远方慕义,莫不宾
服。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
人臣辅之,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期会以相一.。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
犹有所耻。小国有所依,百姓有所息。周之流化,岂不大哉!
及春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以匹夫
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王道遂用不兴。仲尼既没,道德大废,上下失
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
兴立为强。是以转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诸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
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力功争强,胜者
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
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横则秦帝,从则楚王。然当此之
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
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至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
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仗于谋诈之弊,终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燔烧诗书,
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
纲纪坏败。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王德,岂不远哉!周施王道,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
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
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
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有删改)
【注】书录:综述书籍的版本、评论和源流等内容的图书目录。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然其余业遗烈. 烈:功业
B.期会以相一. 一:协调一致
C.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 捐:抛弃
D.生.从横短长之说 生:谋士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众贤辅国者.既没 B.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不敢窥兵于.关中
C.至始皇因.四塞之固 D.自上为.之
不得不因.势而为资 为.之谋策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卒致刑错四十余年
最终使刑罚放置不用四十多年
B.歌说以相感
用典雅的诗歌和圣人的言语相感召
C.敌侔争权
第3页/共8页
力量相当者争权夺利
D.虽不可以临国教
即使不可以临时指导那些国家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在第一段用几个“有所”句,表现周朝德政影响深远。
B.作者认为在孔门七十二贤推动下,春秋之后王道尤为兴盛。
C.本文与《过秦论》都认为地理优势是秦统一天下的重要条件。
D.本文指陈千年历史大势,纵论时代变化特点,文风平和浑厚。
10.本文与《过秦论》都论及秦的灭亡。请结合本文第四、五段与《过秦论》最后一段的内容,概述它们
的写作意图有何不同。(6 分)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
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
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
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
攻守之势异也。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30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1-13 题。(共 12 分)
清明
北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日对酒
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黄诗在前两联中描写出了清明时节桃李盛开,田野上的草木被雨水浇灌后茂密柔美的景色。
B. 黄诗颈联用典,写了乞讨祭祀酒食后向妻妾炫耀的齐国人和宁死不出山做公侯的介子推。
C. 高诗首联写景,写出了清明时节,田野山头墓地众多,人们在此地纷纷祭扫亲朋的场景。
D. 高诗尾联抒发了因思念亲人而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无奈,并期盼自己祭洒的酒能被地下的亲人喝到。
12.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这两首诗均属于格律诗,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基本对仗,且韵脚严谨,均堪称记述清明诗的佳作。
B. 黄诗在写景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明媚的春光与田野中凄凉的荒冢做对比,更突出了清明时节独
有的氛围。
第4页/共8页
C. 高诗写景运用了由面及点的手法,首联写人们在墓田祭扫的全貌,颔联写人们烧纸哭泣的场景,空
间感极强。
D. 高诗运用比喻,将烧纸的灰烬比做纷飞的蝴蝶,将杜鹃花的红色比作血泪所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人们对逝者的思念。
13. 有人评价这两首诗均流露出古代士大夫消极的人生观,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阐述
你的理由。(6 分)
1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共 8 分)
(1)古人总是梦想像仙人一样长生和自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仙人的句子有“虎鼓瑟兮鸾回
车, ”,苏轼《赤壁赋》中提到仙人的句子有“ ,抱明月而长终。”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为善”,指出了社会的流俗;杜牧
《阿房宫赋》中“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3)《六国论》中苏洵感慨如果采用正确的措施,合力对秦,那么秦人恐怕“食之不得下咽也”。这个
措施是 , 。
(4)古代儒家倡导以德治国,居高位者须德化天下,才可能长治久安。所以魏征巧用比喻警醒唐太
宗:“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15. 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 10 分)
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
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
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
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
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
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
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
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
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
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
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
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
出。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
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
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
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
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
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
“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
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
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
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
第5页/共8页
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
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
引众人出来。
(1)小说多次描写贾政的“笑”,阅读相关内容, 解说加点处“笑”所蕴含的不同意味。(4 分)
(2)贾政率众人游览大观园,一见“潇湘馆”,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潇湘
馆”是个怎样“好”的所在。并结合后续章节的内容,说一说曹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6
分)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作品,回答 16-19 题。
瓦浪如海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顸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
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
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
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
瓦太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
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而只有向天际展
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
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③上个世纪 50 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
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甲】(占有/占据)
了北京城的空间。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
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
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
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
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
见惯的儿童游戏。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
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
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
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上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
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
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
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
又有谁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呢?还曾经上演过比
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⑧要说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那时,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
第6页/共8页
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也可以站在树梢儿上,拼命地摇树
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噼噼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乙】(溅落/掉落)在院子里。比我们小的小不
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国庆节的傍晚,扒拉完两口饭,我们会溜出家门,早早地爬
上房顶,占领有利地形,等待礼花腾空。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一眼就能看到晚霞中的西山脚下。
前门楼子和天安门广场都是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连放礼花的大炮都看得很清楚。我们坐在鱼鳞瓦
上,心里充满期待,也有些焦急。随着礼花腾空会有好多白色的小降落伞。降落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
立刻大叫着,一下子都跳了起来,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
伞。有一次,就让我够着了一个,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丙】(炫耀/显摆)的战利品。
⑩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
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
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
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
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青砖,四合院
重新改造。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
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
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
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
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
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16. 依次填人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占据 掉落 炫耀 B.占有 溅落 炫耀
C.占据 溅落 显摆 D. 占有 掉落 显摆
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者开篇将四合院鱼鳞瓦与故宫琉璃瓦的色彩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灰色瓦浪的力量。
B.作者重返老院,面对四合院和人们生活的种种变化触景伤怀,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C.文中鱼鳞瓦上的狗尾巴草生命力顽强而持久,其枯黄稀疏的姿态表现出四合院的沧桑。
D.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又不乏生动形象,细腻的文笔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18. 本文语言风格平淡而隽永,请结合第④段具体内容,赏析这一特色。(6 分)
19. 文章题目“瓦浪如海”,意丰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6 分)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6 分。
20. 语言基础与运用(6 分)
①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是全球共同关注的多边议题。②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积极做出
气候治理。③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
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④现在,不少企业做起了快递背后的绿色文章,让盛大
的消费场变成了减碳的试验场。⑤对于企业而言,快递包裹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⑥对个人,无论是选择
一份包裹的“绿色旅行”,和助力一个快递盒的“二次漂流”,点滴努力都是“绿色贡献”。⑦各方共同携手,
不弃微末、久久为功,一定能最大限度激发绿色效应,汇聚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⑧我们就一定能为应
第7页/共8页
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加波浪线的两句话都存在语病。
B. 第③句两个加点成语使用得当。
C. 第④句中画横线短语可加引号。
D. 第⑦⑧两句的位置不可以互换。
(2)文中第⑥句有语病,请修改后写在横线上。(3 分)
21. 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1)校学生会在高考结束后要举办一年一度的“贸易节”,届时高三同学将对自己高三阶段的学习及
生活用品进行分类销售。请你为自己负责的摊位写一段广告词,推介自己准备出售的物品。要求:有吸引
力和实用性,语言得体。
(2)《论语 季氏》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
友便佞,损矣。”如果你可以从《红楼梦》中找一个人做朋友,依据《论语》的标准,你会选择谁呢?写
一段话阐述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人物具体,理由充分。
(3)在你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守护者”呵护你健康成长。请以“因为有你”开头,为其中一位守
护者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形象鲜明,感情真挚。
22. 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8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影响到了你的情绪,你的焦点应该放在控制自己的情绪上,而不是放在影
响你情绪的人身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自信起来。”对于“真正的自信”,会有很多理解,你认为什么
才是真正的自信?
请以“真正的自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错过是人生的一种常态,面对错过,我们会生出许多感慨,同样也会有很多思考。
请以“错过”为题目,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第8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