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一二一二一二一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1 2-4 5 61 2-4 5 61 2-4 5 61 2-4 5 61 2-4 5 61 2-4 5 61 2-4 5 6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结合灾害、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关系,完成第1~2题。
1.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现象是( )
A.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B.2013年4月20日,吉林省和龙市庆兴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8人遇难
C.2014年3月10日,陕西榆林子洲县发生山体滑坡,造成20人死亡
D.伊朗与巴基斯坦边界地区当地时间2013年4月16日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2.下列反映自然灾害社会属性的是( )
A.2013年8月超强台风“优特”在西北太平洋洋面形成
B.2014年春运第一天京沈高速公路发生的一起重大交通事故
C.2013年南苏丹国内冲突导致数百人丧生
D.2013年8月东北3省洪灾致350多万人受灾
解析:第1题,自然灾害的判断标准有两条,一是是否以自然变异为诱因,二是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资源破坏等,即对人类社会是否造成破坏,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B项虽然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危害,但不是自然变异引起的,而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人为灾害。第2题,B、C两项所述为人为灾害;A项中的台风刚形成,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洪灾为自然变异,且造成了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和生存条件的破坏,体现了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答案:1.B 2.D
我国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为丰水期,10年中分别发生大洪水8次和11次;60~70年代大洪水相对较少,20年中只有4次;到90年代,大洪水的次数明显增加。据此完成第3~4题。
3.上述材料反映了自然灾害有何特点?( )
A.分布范围的广泛性和区域性
B.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
C.发生时间呈现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D.造成危害的严重性
4.上述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西部非季风区则较少发生,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哪种特点?( )
A.分布的广泛性 B.分布的区域性
C.灾害之间的联系性 D.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我国洪水的发生具有一空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我国东部季风区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不稳定,降水变率大,易形成洪水和干旱,这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的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答案:3.C 4.B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5~7题。
材料一:亚太地区近年来连续发生多起自然灾害,是全球灾害热点地区。全世界1998~2008年期间遭受的自然灾害中,有42%发生在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居民遭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几率是非洲居民的4倍,是欧洲和北美洲居民的25倍。
材料二:在过去的2 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 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 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5.材料一说明自然灾害具有的特点是( )
A.联系性 B.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C.区域性 D.严重性
6.材料二说明自然灾害具有的特点是( )
A.周期性 B.不可避免性
C.频繁性 D.广泛性
7.对洪水经常用“百年一遇”“十年一遇”来描述,这种描述说明自然灾害具有的特点是( )
A.广泛性 B.周期性
C.联系性 D.不重复性
解析:第5题,亚太地区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第6题,材料二中主要罗列了在过去的2 200年间,我国发生水旱灾害的次数,主要是说明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的特点。第7题,“百年一遇”“十年一遇”是指一年内洪水发生的概率为1%或10%,是对自然灾害周期性的一种通俗描述。
答案:5.C 6.C 7.B
亚洲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一洲,澳大利亚大陆、西欧则是自然灾害发生较少的区域。据此完成第8~9题。
8.材料反映出自然灾害的特征是( )
A.广泛性 B.区域性
C.频繁性 D.不可避免性
9.西欧自然灾害较少的原因是( )
①位于板块内部,以平原地形为主 ②气候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 ④地处温带大陆的西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即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西欧位于亚欧板块的内部,地质稳定且以平原地形为主,地震、滑坡、山崩等地质灾害较少;常年受西风影响,为温和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大气自然变异少,降水稳定,气象灾害少。
答案:8.B 9.A
2013年9月24日和28日在巴基斯坦发生的里氏7.8级和里氏7.2级地震为2013年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共造成522人死亡,1 000余人受伤,并引发停电、山体滑坡等灾难。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巴基斯坦地震灾害多发,是因为( )
A.该地区地形崎岖,山高谷深
B.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该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D.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11.地震同时引发了停电、山体滑坡等灾难以及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反映了自然灾害具有( )
A.广泛性 严重性 B.潜在性 周期性
C.联系性 严重性 D.周期性 群发性
解析:根据巴基斯坦的位置来确定,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灾害多发。地震引发其他灾难,说明自然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地震、滑坡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说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
答案:10.D 11.C
位于菲律宾北部吕宋岛上的马荣火山2013年5月7日上午发生小规模喷发。据当地媒体报道,火山喷发已造成5人死亡。据此完成第12~13题。
12.下列关于这次火山喷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的喷发不具有严重性
B.火山的分布不具有广泛性
C.火山的喷发都可造成巨大损失
D.火山喷发可以避免
13.该地的火山喷发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有( )
A.台风 B.虫害
C.地震 D.寒潮
解析: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都具有严重性;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海底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属于一种自然现象,目前还无法避免。火山喷发有可能诱发地震灾害。
答案:12.B 13.C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截至4月27日8时,地震遇难人数升至196人,失踪21人,13 484人受伤,累计造成231余万人受灾。据材料完成第14~15题。
14.地震的孕灾环境主要是(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15.地震灾害不会诱发( )
A.滑坡 B.泥石流
C.海啸 D.风暴潮
解析:地震灾害孕育于地球的岩石圈。地震灾害会诱发滑坡、泥石流、海啸、火灾、瘟疫等灾害。
答案:14.A 15.D
16.下图是各地区每年台风发生次数占全球台风总数百分比示意图(虚线:海面水温为26.5 ℃的等温线。括号内的数值表示台风发生的次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台风是一种 灾害,它主要分布在 地区,这反映了自然灾害具有 特点。?
(2)图中的数字说明台风这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什么特点?台风不仅会带来狂风,还会引起暴雨、洪水、风暴潮等灾害,这又反映了自然灾害的什么特点?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
(3)若台风发生在无人的海域且未对人类活动造成任何危害,它还属不属于自然灾害?这是根据自然灾害哪个方面的属性作出的判断?
解析:第(1)题,台风属于气象灾害,主要发生在热带、副热带地区,反映了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的特点。第(2)题,材料中台风发生的次数,反映了自然灾害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台风会引发暴雨、洪涝、风暴潮等灾害,说明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的特点。第(3)题,根据自然灾害的定义进行判断。
答案:(1)气象 热带和副热带 区域性
(2)周期性。联系性。形成灾害链。
(3)不属于自然灾害。社会属性。
17.(探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人民网2014年1月5日讯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民政部国家减灾办近日发布2013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38 818.7万人次受灾,1 851人死亡,433人失踪,1 21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5 808.4亿元。2013年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汛期呈现南旱北涝格局;中强震异常活跃,地质灾害损失较重;台风数量偏多,损失集中,风雹灾害影响偏轻;低温雪灾总体偏轻,中东部地区雾霾严重;林业灾害形势平稳,海洋灾害损失偏重。
(1)材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哪些特点?
(2)“低温雪灾”属于由什么自然变异现象引起的哪类自然灾害?它是由什么天气系统引起的天气过程?
(3)发生在南极地区的低温冰冻天气比我国严重得多,它们属于自然灾害吗?为什么?
解析:根据材料可总结出其所体现的自然灾害的特点;根据低温雪灾的形成原因及相关的天气知识可推测出其所属的天气系统;根据自然灾害的定义可得出第(3)题的结论。
答案:(1)区域性、周期性、联系性、危害的严重性。
(2)由大气圈的自然变异活动引起的气象灾害。冷锋。
(3)不属于。因为南极地区没有常住人口,低温冰冻天气不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构成危害。
课件64张PPT。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三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探究七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央视《新闻1+1》2012年2月27日播出了《干旱:为什么总在云南?》,云南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却连续三年遭遇大旱。2013年春天,云南省又是一个干旱开年,已是三年旱情的叠加……据所学知识,完成第1~3题。
1.对该地区近几年来常形成旱灾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气候异常,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蒸发旺盛
B.喀斯特地貌发育,加之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降低
C.农业水利设施落后,抗旱能力差
D.长时期处在低气压的控制下
2.旱灾带来的危害主要有( )
A.冲毁农田、破坏房屋
B.导致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
C.导致滑坡、海啸、崩塌等次生灾害
D.作物根部缺氧,造成收成不足
3.下列与干旱不属于同一类型灾害的( )
A.暴雨 B.寒潮 C.泥石流 D.台风
解析:第1题,长时期处在低气压的控制下,应该降水多,不会发生干旱。第2题,干旱可导致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而严重干旱可使河流、水塘、湖泊干涸,造成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第3题,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答案:1.D 2.B 3.C
读图,完成第4~5题。
4.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关于洪水灾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洪水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不能称为灾害
B.洪水是洼地积水不能排除的现象
C.洪水就是洪涝
D.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印度尼西亚境内常发洪水
解析:第4题,图示地区是我国湖北省长江的荆江河段,从图中看,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缓慢,且多洼地,易积水;该地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第5题,自然变异只有对人类社会、自然资源造成损害,才能称为自然灾害。洼地积水不能排除的现象是雨涝;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印度尼西亚境内常出现干旱。
答案:4.A 5.A
中国天气网讯 “菲特”于2013年10月7日凌晨1时15分以强台风强度登陆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是自1949年以来在10月份登陆我国陆地的最强台风。“菲特”具有登陆强度历史罕见、强风暴雨极端性强、潮高浪大等特点。据此完成第6~7题。
6.下列海域最有可能形成台风的是( )
7.下列能表示“菲特”的是( )
解析:第6题,台风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域。赤道附近地区因为地转偏向力小,一般不会形成台风。第7题,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菲特”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呈逆时针方向转。
答案:6.A 7.A
伊朗与巴基斯坦边界地区当地时间2013年4月16日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据此完成第8~9题。
8.伊朗多地震的原因是( )
A.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B.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C.地处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D.地处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9.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距离震中一样远的地方,地震烈度都相同
B.地震发生时,地面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震级升高2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约60倍
D.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各地烈度不一定相同
解析:第8题,伊朗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多地震。第9题,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主要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因此距离震中一样远的地方,地震烈度不一定相同;地震发生时,地面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答案:8.A 9.D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完成第10~11题。
10.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丰富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夏季滑坡、泥石流灾害非常频繁,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该地地形崎岖、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物质较多,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物质基础。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并不能说明这里全年降水丰富,因为冰雪融水也能为滑坡、泥石流提供水源。第11题,防御滑坡、泥石流可大力植树造林、修建护坡工程等。
答案:10.C 11.D
中国天气网讯 国家海洋预报台2013年11月3日16时发布风暴潮蓝色警报:受今年第29号台风“罗莎”(强热带风暴级)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预计3日下午到4日下午,广东珠江口到雷州半岛东岸沿海将出现30~80厘米的风暴增水。据此完成第12~13题。
12.诱发广东风暴潮的因素主要是( )
A.台风 B.火山
C.地震 D.温带气旋
13.广东风暴潮的多发季节是( )
A.夏秋季节 B.冬春季节
C.春夏季节 D.春秋季节
解析:风暴潮是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广东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常受台风袭击而引发热带风暴潮。热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和9月最集中,即为夏秋季节。
答案:12.A 13.A
中国新闻网2014年4月1日讯 2014年3月30日17时30分,云南省个旧市锡城镇突发山林火灾,武警驻滇某部官兵全力奋战,成功将大火扑灭。据此完成第14~15题。
14.云南省个旧市森林火灾发生时的气候条件是( )
A.气温高,降水多 B.夏季来临,多云雾
C.寒冷干燥,光照好 D.气温高,空气干燥
15.森林火灾属于( )
A.狭义的生物灾害 B.广义的生物灾害
C.地质灾害 D.气象灾害
解析:森林火灾是森林林木失去控制的大范围燃烧现象,属于广义的生物灾害。冬春季节特别干燥,特别是春季气温高,非常容易引发森林火灾。
答案:14.D 15.B
16.下图是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形条件看,泥石流多发地的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请你指出泥石流多发地所处的高原或山脉的名称,并说明山地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2)从降雨条件看,泥石流多发生在降雨变率大(多暴雨)的地区,其原因是什么?
(3)图中A地并不是世界著名的山脉分布区,但为什么这里是泥石流多发地?
(4)图中B地并不是世界著名的多暴雨地区,却是泥石流多发地,其原因是什么?
解析: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①陡峭的沟谷;②大量松散的堆积物;③充足的水源。在山区和高原地区,地表起伏大,因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多,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松散物质,一旦遇到暴雨或大量冰雪融水,就易形成泥石流。
答案:(1)欧洲南部有阿尔卑斯山,欧洲、亚洲分界处有乌拉尔山,亚洲中部有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天山、阿尔泰山、横断山等,北美洲西部有落基山,南美洲西部有安第斯山等。原因:①山地坡度陡,泥石易被雨水冲走;②山地风化作用强,产生的碎屑物质多等。
(2)小雨时,地表泥石不能被雨水带走,泥石逐渐积累。一遇暴雨,积累的泥石便随水而下,形成泥石流。
(3)①这里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地表碎屑物质多;②在干旱地区,往往降雨变率大;③干旱地区地表植被缺乏。
(4)①B地夏季冰雪融化易产生较大水流;②B地冰融风化作用强,易产生松散物质。
17.(探究性学习)人民网2014年1月5日讯 综合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中东部地区遭遇暴风雪袭击,马萨诸塞州部分地方积雪已厚达60厘米。目前已导致至少16人死亡,纽约及新泽西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读美国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美国此次雪灾形成的原因。
(2)简述美国此次雪灾造成的危害。
解析:第(1)题,从地形、冷暖气候相遇(天气)和气候异常方面分析。第(2)题,暴雪会影响交通、通信线路,使电力、通信线路中断,农牧业遭受损失。
答案:(1)强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形成降雪;中部为平原,地势低平,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
(2)电力、通信中断,交通受阻,农牧业受损等。
课件38张PPT。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 2 3 4-5 61 2 3 4-5 61 2 3 4-5 61 2 3 4-5 61 2 3 4-5 61 2 3 4-5 61 2 3 4-5 61 2 3 4-5 61 2 3 4-5 6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读下图,完成第1~3题。
1.图示地区存在的生态破坏是( )
A.土壤侵蚀 B.土地沙化
C.森林枯竭 D.草原退化
2.图中A地区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时旱情加重 B.暴雨时出现山洪
C.地势高容易出现霜冻 D.夏秋易发生台风
3.B地区因侵蚀发展易诱发的地质灾害是( )
A.火山 B.地震 C.泥石流 D.地裂缝
解析:第1题,从图示的景观看,表现的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主要是土壤侵蚀作用造成的。第2题,A地区为黄土塬区,地形较为平坦,土壤侵蚀后,土层变薄,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易加剧旱情。第3题,B为黄土高原的沟壑区,侵蚀发展,往往诱发泥石流。
答案:1.A 2.A 3.C
读某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次数图,完成第4~5题。
4.图示地区沙尘暴次数多的人为原因可能是( )
A.植树造林 B.过度开垦
C.开采地下水 D.水资源利用不当
5.下列因素中,不是形成沙尘暴原因的是( )
A.大风 B.地面沙尘物质
C.不稳定的空气状态 D.森林火灾
解析:沙尘暴的形成因素是强劲的大风、地面多沙尘物质及不稳定的空气状态,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荒漠化会加剧沙尘暴的发生。
答案:4.B 5.D
读自然灾害与中国奶牛业发展示意图,完成第6~7题。
6.关于草原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原雪灾、火灾直接损毁草场资源,对奶牛业的发展没有影响
B.草原水灾、旱灾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对草场资源没有影响
C.草原鼠害、虫害通过破坏草场资源,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
D.草原病害、酸雨对草场资源和奶牛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影响
7.关于我国奶牛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过度放牧,使奶牛数量增多,促进奶牛业的发展 ②乱采、乱挖,导致鼠害猖獗,制约奶牛业的发展 ③奶牛业的过度发展,会加剧草原人为灾害对草原的破坏 ④影响奶牛业发展的因素有草原灾害、社会化程度、奶牛品质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6题,考查的是示意图的连接关系。草原鼠害、虫害通过影响草场资源进而影响奶牛业的发展,所以C正确。第7题,读示意图可知③④正确。
答案:6.C 7.C
电影《海底总动员》中活泼可爱的小丑鱼令人记忆犹新,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海水酸化使海洋中小丑鱼21世纪末可能失聪,而这也将威胁到它们的生存。读全球海洋CO2浓度和pH值变化图,完成第8~9题。
海洋CO2浓度变化图 海水pH值变化图
8.根据资料推测,全球海洋pH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
B.火山喷发的CO2溶于海水
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
D.人类排放CO2溶于海水
9.下列自然灾害属于可能是由上题中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引发的是( )
A.旱涝 B.地震
C.火山爆发 D.海啸
解析:第8题,由图示可知,全球海洋pH值的变化与海水中的CO2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由于人类排放CO2增多,溶于海水中的CO2随之增加,导致海水pH值降低,海水酸化。第9题,海啸是由海底地震或者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火山爆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与全球变暖无关。
答案:8.D 9.A
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1992~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变暖
11.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解析:第10题,由两幅图的对比可知,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比1992年明显缩小,这说明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冰原大面积消融。第11题,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从海陆相互作用看,海洋作用强于陆地作用,所以海岸侵蚀加剧。
答案:10.D 11.A
读图,完成第12~13题。
12.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 )
A.过量开采地下水 B.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C.沙尘暴盛行 D.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13.该问题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滑坡 C.山崩 D.地面沉降
解析:第12题,从图中三年的地下水埋深过程线看出,地下水位下降,并有加快趋势。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一般有:一是补给量减少,二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埋深的年内变化为春夏水位低、秋冬水位略高,原因是春夏期间地下水用水量大,地下水超采现象很严重。第13题,地面沉降是一种缓慢发展的地质灾害,是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在冲积平原地区尤为突出。
答案:12.A 13.D
2013年5月15日晚上,一场大雨突袭厦门,持续整整一夜。到了凌晨,厦门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局部地区多处地段严重积水,造成5人死亡,1人失踪。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完成第14~15题。
14.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
B.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大
C.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
D.城市化后蒸发量减少
15.为了减少城市洪水发生的频率,应采取的措施是( )
A.架设高架桥,增高道路的路基
B.对楼房建筑进行加固,减小易损性
C.开辟绿地,转变土地利用类型
D.使河流渠道化,加快泄洪
解析:城市化后地面硬化范围扩大,并且城市中的废热使市区多上升气流更易降水,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会增多且会在降水后迅速形成,但地下径流会减少,蒸发量也因地面硬化而减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改变土地利用形式,如开辟绿地,以增加下渗。
答案:14.D 15.C
16.2014年1月9日中国新闻网消息 2013年全国31个省(区、市)均不同程度遭受了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1 190.1万公顷,受灾人口1.2亿,因灾死亡774人、失踪374人,直接经济损失3 146亿元。下图为历史上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统计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2)图中甲是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区域,受灾也相对严重。仅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方面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洪水的形成取决于流域的降水量、汇水速度与排水速度。分析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自然原因时,应结合长江流域的具体特点,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甲河段是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区域,人为原因主要是乱砍滥伐、围湖造田,使森林和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答案:(1)①长江流经的地区多属于湿润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②当流域中普降暴雨时,南北支流同时来水,尤其是上游川江洪水也随之袭来,多股洪水叠加在一起,长江干流就会出现特大洪水;③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某些河段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2)①乱砍滥伐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使湖泊蓄洪、行洪能力降低。
17.(探究性学习)2012年2月20日,我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地面沉降被定义为“缓变性地质灾害”,目前全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华北地区尤为严重,累计损失高达3 000多亿元。下图为山东省西南部某城市附近地面沉降量等值线分布图(单位:毫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地区地面沉降幅度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其主要成因。
(2)针对该地区的地面沉降,除了加强宣传和监测外,你还能为该地区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图示地区地面沉降幅度的分布特点是由东北向西南减小,由城区向四周减小。这主要是因为城区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第(2)题,为了防止地面沉降,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引河水对城区地下水采层位进行人工回灌,合理开发地表水资源,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公众参与。
答案:(1)地面沉降幅度由东北向西南减小;由城区向四周减小。成因:城区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
(2)引河水对城区地下水采层位进行人工回灌;合理开发地表水资源,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