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课件+试题)(打包4套)

文档属性

名称 【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课件+试题)(打包4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3-20 15:40:16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一节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一二一二一二一二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完成第1~3题。
1.产生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②灾害强度的差异 ③自然灾害发生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 ④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2.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强,关于其灾害危害程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B.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
D.很难确定
3.有关世界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很大,强度相当的同一种灾害发生的时空不同,产生的损失程度也可能大不相同
B.从总体状况看,灾害损失的地域分布在全球范围内并无多大差异
C.与灾害发生次数的情况相呼应,世界各大洲中灾害损失最严重的是非洲
D.对各地区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自然灾害种类也有一定差异,欧美主要表现为台风、干旱和寒潮
解析: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抗灾减灾能力。灾害强度越高,导致的灾情越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由于人口密度、经济密集度、防灾减灾能力等条件的不同,使得强度相当的同一种灾害产生的损失程度也可能大不相同。
答案:1.D 2.C 3.A
下表是1973~2001年各大洲各自然灾害次数占全球灾害总次数的比重(%)统计表。分析完成第4~5题。
灾害类型




南北美洲
气象灾害
11.9
27.1
10.0
4.3
19.0
地质灾害
0.9
7.8
2.7
0.9
3.7
生物灾害
6.7
3.1
0.5
0.2
1.2
4.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大洲依次是(  )
A.非洲、亚洲、欧洲、大洋洲
B.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C.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
D.大洋洲、非洲、亚洲、欧洲
5.①大洲地质灾害比重较低,主要的原因是(  )
A.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B.地壳运动相对较稳定;气候干旱
C.平原面积广大,地形较平坦
D.位于板块张裂边界附近,地壳较稳定
解析:第4题,在西非和东非,干旱和流行病的危害最严重,在南部非洲还有热带气旋、洪水,所以非洲气象灾害种类较多;亚洲受冬季风和夏季风影响,多气象灾害,位于两大火山地震带之间,地形多山地丘陵,加上暴雨频繁,多地质灾害;欧洲和大洋洲属少灾害的大洲,欧洲主要以洪水和地震灾害影响的人数最多。第5题,非洲人口众多,地形以高原为主,所以A、C两项不正确,而D项中前后矛盾。
答案:4.A 5.B
自然灾害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灾害发生率会有很大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6~8题。
6.下列沿海或岛屿国家中最易发生洪水灾害的是(  )
A.印度尼西亚、中国 B.中国、印度
C.日本、美国 D.孟加拉国、韩国
7.干旱灾害突出的地区有(  )
A.非洲、西亚 B.南美、中亚
C.中欧、西亚 D.南亚、北美
8.经常遭地震、火山威胁的国家有(  )
A.中国、日本、韩国
B.日本、美国、巴西
C.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D.墨西哥、智利、印度
解析:第6题,中国、印度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最易发生洪水灾害。第7题,非洲、西亚有大面积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干旱灾害较为突出。第8题,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地震频发。
答案:6.B 7.A 8.C
读2007~2008年世界主要灾害情况统计图,完成第9~11题。
9.四种主要灾害造成的灾情(  )
A.2007年总损失中水灾最为严重
B.2008年总损失未超过2007年
C.2008年海啸死亡人数接近2007年总和
D.2008年地震死亡人数是2007年的7倍
10.2008年5月印度洋海啸灾害具有损失小、死亡多的特点,原因是(  )
A.海啸影响地区农业落后,土地未开发
B.海啸影响地区城市稀少,经济发达
C.海啸影响地区港口发达,仓储用地多
D.海啸影响地区人口密集,经济欠发达
11.下列国家中,因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小的是(  )
A.日本 B.新西兰
C.澳大利亚 D.智利
解析:第9题,仔细对比相关数据,不难得出,2007年总损失中水灾最为严重。第10题,2008年5月印度洋海啸造成的死亡人口较多。结合相关国家的基本情况,得出主要原因是该次海啸影响的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口稠密。第11题,日本、新西兰、智利都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震灾害频发,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澳大利亚位于板块内部,地震灾害发生的频率低,再加上地广人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对较少。
答案:9.A 10.D 11.C
下图为中国地震灾害灾情年际变化图,据此完成第12~13题。
12.从上、下两幅图对比分析可以得出(  )
A.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正比
B.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反比
C.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抗震能力提高有关
D.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地震发生次数减少有关
13.下列省中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是(  )
A.广东省 B.台湾省
C.湖南省 D.云南省
解析:从两图对应关系看,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并不成正比或反比关系,但很明显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死亡人数明显减少,但经济损失明显较大,说明地震发生次数并未减少,但由于抗震能力的提高,导致死亡人数减少。
答案:12.C 13.B
损失率是指受灾区域各类财产的损失值与灾前(正常)值之比,影响损失率的因素主要有灾害的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抗灾能力等。读中国自然灾害损失率(‰)等值线局部示意图,完成第14~15题。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损失率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
B.因为经济发达,甲地区损失率最大
C.乙地区损失率较大,其原因之一是抗灾能力差
D.丙地区损失率较小,其原因是灾害种类单一,强度小
15.据图推测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自然灾害损失率最接近下图中的(  )
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自然灾害损失率大致由沿海向内陆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甲地区经济发达,抗灾能力强,故其损失率最小;丙地区损失率较小,是因其经济发展水平低;A、B、D选项错误。根据损失率的定义可知乙地区因抗灾能力差导致损失率大。第15题,上海市因经济远比周边地区发达,故抗灾能力比周边地区高,致使其损失率低于周边地区,A选项正确。
答案:14.C 15.A
16.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灾害性天气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
图1 全国1996~2004年农业各类受灾面积所占比重图
图2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图
(1)说出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构成的特点。
(2)分析2004年以后灾损面积大小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力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有风雹、洪涝、干旱、冷冻等,种类多样,并且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地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损害;其中以干旱灾害和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第(2)题,据图可知2004年以后,灾损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力下降。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防抗灾能力逐渐提高。
答案:(1)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样,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地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损害;其中以干旱灾害和洪涝灾害最为严重。
(2)变化趋势:2004年以来,灾损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力下降。
原因: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
17.(探究性学习)读某次震级为里氏7.8级地震构造图及资料统计,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聚落
A
B
C
总人口(万人)
127
16
1.23
建筑面积(万米2)
8 119 746
168 837
362
地震中
伤亡人数(人)
34 762
1 487
56
经济损失(亿元)
176.310
3.462
0.000 87
倒塌建筑(万米2)
3 187 789
34 163
217.2
灾后死亡人数(人)
187
77
32
(1)此次地震中城市A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远高于县城B和乡村C,试分析原因。
(2)地震造成的建筑损毁最严重的是    ,试分析原因。?
(3)分析灾后死亡人数占伤亡总人数的比重,说明特点并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人口越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第(2)题,经计算,建筑损毁比例最大的是乡村C,这与建筑抗震能力有关。第(3)题,灾后人员的伤亡与灾后救援及救助、自救水平有关。
答案:(1)城市A人口多、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2)乡村C 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水平低,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差。
(3)C的比重最大,B的次之,A的最小。城市医疗水平高,救助能力强,对灾中伤员救治及时到位,而县城、乡村相应条件较弱。
课件31张PPT。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三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1 2 3 4 5 6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
                
A.春旱、寒潮、沙尘暴
B.寒潮、台风、沙尘暴
C.干热风、暴雪、沙尘暴
D.干热风、寒潮、冻害
2.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A.准噶尔盆地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解析:第1题,由于冬季风强盛,会形成寒潮,故乙为寒潮。由于接近沙源地,在快行冷锋的作用下会形成沙尘暴,故丙为沙尘暴。同理可推测出甲为春旱。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北平原多发寒潮、沙尘暴和春旱。
答案:1.A 2.C
下图是黄淮海地区8级及以上风力出现天数统计图,3、4、5三个月出现8级以上风力的天数最多。读图,完成第3~4题。
3.上述月份,该地易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
A.春旱 B.伏旱
C.洪灾 D.暴雨
4.此时,随着风力的增强,在一些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原地区,还会形成(  )
A.洼地 B.旱地 C.盐碱地 D.沙地
解析:第3题,3、4、5月份黄淮海地区最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为春旱。第4题,春季华北地区风比较大,降水少,春旱严重,所以蒸发旺盛,如果地下水位比较高,则会形成盐碱地。
答案:3.A 4.C
江淮流域历史雨情和水情记载,近300年中每隔22年总有一次大洪水发生,按此规律可以预测下一次大洪水的出现时间。据此完成第5~6题。
5.淮河洪水发生周期与    呈正相关(  )?
A.锋面雨带的活动 B.季风的年际变化
C.太阳黑子的活动 D.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活动
6.淮河洪水主要发生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解析:第5题,太阳活动与降水存在相关关系,以太阳黑子为标志的太阳活动具有11年的周期性,按此22年正好与2个太阳活动周期吻合。第6题,淮河流域雨季多在7月前后,淮河是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答案:5.C 6.C
读20世纪50~90年代广东省年平均受灾情况统计表,完成第7~9题。
   年代
项目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受灾人口
(万人/年)
242
743
859
1 226
1 590
受灾农田
(万公顷/年)
18.1
43.9
53.7
82.0
89.1
7.广东省突发性气象灾害频率居全国之首,其中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有(  )
A.地震、洪涝、台风 B.海啸、风暴潮、干旱
C.低温冷害、冰雹、滑坡 D.台风、洪涝、暴雨
8.广东省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口逐年上升的原因是(  )
A.寒潮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
C.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D.季风环流改变
9.广东省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较低,太阳辐射强
B.季风气候,降水变化大
C.位于东南沿海,地形雨较多
D.地势低、河流多,易成洪涝
解析:第7题,地震、滑坡属于地质灾害,海啸、风暴潮为海洋灾害。每年春夏的强对流天气带来暴雨、洪涝灾害,7~9月的台风灾害是广东省最常见的自然灾害,干旱也常有发生。第8题,广东省属于人口和经济密集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迁入较多。虽防灾抗灾能力有所加强,但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在加大。第9题,广东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不稳定,每年的进退早晚不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是广东省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答案:7.D 8.B 9.B
下图是我国的黄土分布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0~11题。
10.我国黄土分布的规律是(  )
A.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B.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C.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D.主要分布在沙漠、戈壁和沙化严重地区的下风区
11.图中A所在区域是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其直接原因是(  )
A.降水集中于夏秋季且多暴雨
B.黄土质地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
C.不合理利用土地导致地表失去植被保护
D.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
解析:黄土在我国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又相对集中。黄土一般是由西北风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吹来,从黄土分布厚度上可以进行判断,主要分布在沙漠、戈壁和沙化严重地区的下风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如地理位置的过渡性、黄土质地的疏松性、降水的集中性等,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植被的破坏和间接对植被的破坏等。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就是地表失去植被的保护而造成的。
答案:10.D 11.C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第12~13题。
12.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降水季节变化大,暴雨集中
D.温差较大,岩石破碎
13.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洪涝 D.塌方
解析:第12题,西南地区纬度较低,气候湿润,温差较小。第13题,破坏植被,使地表稳定性下降,易诱发泥石流灾害。
答案:12.D 13.B
读我国灾害区划图,完成第14~15题。
14.①处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泥石流 B.寒潮、荒漠化
C.台风、暴雨 D.洪涝、水土流失
15.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分别是(  )
A.②⑤ B.④③ C.⑥② D.③⑦
解析:第14题,①处为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特征为干旱、荒漠化严重;地处内陆,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受寒潮影响比较大。由于降水稀少,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灾害较少。第15题,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为黄土高原,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为西南地区。
答案:14.B 15.B
16.(2013·海南高考)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湖底比东侧大堤外的平原高出数米,被称为“悬湖”。历史上,洪泽湖上游的淮河流域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下图示意洪泽湖及其相关水系的分布。
分析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原因及其与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
解析:洪泽湖“悬湖”的形成可以联系黄河下游的“地上悬河”成因进行分析。从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大,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和大堤修建等方面分析。洪涝灾害应从降水集中和地势低平等方面分析,该题强调洪泽湖“悬河”对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影响,主要从抬高上游水位方面分析。
答案:成因:洪泽湖上游流域面积大,河流输送泥沙量大;洪泽湖湖面宽广,水流速度缓慢,泥沙在湖底大量沉积;受东侧大堤约束,湖底逐渐抬高。关系:(淮海干流直接进入洪泽湖,)“悬湖”抬高上游河流水位,使上游河流排水不畅,加重了上游流域洪涝灾害。
17.(探究性学习)读我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2)分别说明A、B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成因。
(3)C地区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解析:第(1)(2)题,由图分析,我国水土流失地区主要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呈东北—西南走向。由图例可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主要与该地区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有关。云贵高原因其地壳活动强烈,岩石破碎,暴雨集中,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第(3)题,图中C地位于黄河下游地区,黄河冬季有结冰期,又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有凌汛现象。本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黄河含沙量大,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答案:(1)主要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2)A地区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其灾害主要成因是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B地区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其灾害主要成因是地壳活动强烈,岩石破碎,暴雨集中。
(3)C地区因黄河从纬度较低处流向纬度较高处,在春季和初冬有凌汛;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势低平,河道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