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学城中学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一语文科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位号和班级准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答案用 28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上,写错答题区域或写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本试卷由学生自己保管。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人。。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圈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的结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这和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
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似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 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热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摘编自费孝通《多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并不是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维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结构所发生的特型。
有学者用“新乡土中国”来描绘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形态,我用“后”字,主要是因为“新乡土中国”并没有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加以发展,尤其是把乡土本色与新乡土相提并论,存在着逻辑悖论,将乡村社会变迁与发展经验概括为“新”的,难免有价值倾向和政治性意义。
“后乡土中国”是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性”村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多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角度看,多村社会空间的公共性越来越强。如今的乡村为越来越多的公共力量和公共活动提供了空间,乡村已不只是村民自己活动的空间,“后乡土中国”是乡土中国变迁和转型后的一种状态,两者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而不是彼此对立的两个社会类型。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材料三:
“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的乡民组成村落,他们平时接触的多为域内人,生活隔离,固守乡土,一般保持着孤立的社会
圈子。
B.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让乡人之间很熟悉,人们在熟悉中产生信任,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
生的。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以亲情为纽带,以乡土圈子为核心,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会结构仍保持
不变。
D.“熟悉的社会”不是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成社会网络状况,而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且信息透明的
社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熟悉是经过多方面的接触而发生的,这过程可用《论语》中的“习”字概括。
B.材料一在论述乡土社会的信用时,用母亲能听懂自已婴孩的话来进行对比。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城镇化、市场化等正在冲击着乡村社会的熟悉社会关系。
D.三则材料都是以“乡村社会”为话题而展开的,但三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又各有侧重。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
C.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B.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D.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有人说,我们当前经历的转型的乡村社会仍然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请结材料三对比进行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有一个战士跑上来向周大勇报告:“炊事班老孙又昏倒了!”
周大勇急急地离开队伍行列向后跑去。通讯员小成也跟着连长向后跑去。周大勇通红的脸上汗水混着沙土。他浑身是汗,衣服透湿,像刚从河里跳出来一样。
周大勇跑到老孙跟前,看见一个炊事员抱着老孙。他一条腿跪下去,从炊事员怀里把老孙抱过来,紧紧地搂到胸前。
那个炊事员站起来,说:“连长!老孙,老孙不行啦!”
周大勇说:“去!快去帮助指导员。看,那不是指导员 他又扶着谁!”
那个炊事员望着老孙,迟迟疑疑停了好久才走开。
老孙眼发直,干枯的嘴唇咧开,脸涨得通红,脖子上暴起发紫的血管。他的嘴唇动着,仿佛要给自己的同志和这世界留句什么话,但是说不出来。不大一阵工夫,他的呼吸由急促变得微弱了,脸由通红变成灰白……蜡黄……
周大勇紧紧地搂着老孙,眼珠子一动也不动地盯着老孙那半闭的眼睛,心神错乱地嘟哝:“有一口水就好了!有一口水……”通讯员小成也机械地重复:“有一口水就好了!”
一口水一条命呀!
敌人三架飞机,绕过来又栽下来,一条条的火箭,穿在周大勇周围的沙子里爆炸了。炸起的沙土扑在周大勇和老孙的脸上。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
周大勇望着那俯冲扫射的敌机,眼里喷火。
团卫生队队长,骑着马赶来了。他跳下马,喊:“有办法,有办法,这针药有效。”卫生队长拼命地把注射器的针尖往老孙胳膊上的血管里扎,可是扎不进去。生命离开了老孙,血管筋肉都僵硬了!周大勇把老孙轻轻放到地下,站起来。他把自己的破衣袖子撕下一片,想盖在老孙脸上,免得沙子吹进老孙眼里。可是周大勇拿上那块破布,呆呆地站在那里,像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像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循环,思想也木然不动了!
老孙啊、老孙!同志们走路你走路、同志们睡觉你做饭。为了同志们能吃饱,你三番五次勒裤带。你背上一面行军锅,走在部队行列里,风里来雨里去,日日夜夜,三年五载。你什么也不埋怨,什么也不计较:悄悄地活着,悄悄地死去。你呀,你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啊!部队哗哗哗地前进着:战士们,担架队员们……走啊!走啊!老孙没有走完的路,同志们要走完。
战上们用眼光向倒下去的同志致敬。听不见长嘘短叹,看不见愁眉苦脸,只有一种沉堂又严肃的空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周大勇双手撑在腰里,再一次地往望望老孙那老诚忠厚的脸相。啊,这个跟他周大勇生死共患难的战士,永远放下了自己的行军锅,永远再不会向他说:“连长,我没啥能耐,吃点苦总还行……我好赖是个党员,唉,我做的事太少……连长,你跟指导员劳累得,教人心疼!”周大勇心里绞痛:有多少英雄好汉倒下去了啊!有多少热血浇在中国的土地上。
周大勇和小成,用黄沙掩埋了老孙的尸体。趁团供给处的队伍过来的工夫,周大勇要了一片炮弹箱子上的木板,用刺刀削了削。他从文书手里接过来毛笔,在木板上写着:共产党员孙全厚,五十七岁,山西孝义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
周大勇把这个木牌插在老孙的墓前,望着它,望着它!周大勇擦了擦头上的汗,背上老孙留下的行军锅,正要去赶自己的连队,团政治委员李诚上来了。李诚满脸是沙土,嘴唇干得裂开小口子,鼻孔里塞了一团棉花,上嘴唇还有干了的鼻血。他的马满身是汗,口里流着白沫。
李诚跳下马,看了看墓牌;站在坟墓旁边,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像刀子刻的一样。他抬起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前进着的战士。
突然,李诚向战士呼喊:
“同志们!一个战士倒下了,千百个战士要勇敢前进!一个共产党员倒下了,千百个共产党员要勇敢前进!大山沙漠挡不住我们;血汗死亡吓不倒我们。前进!哪里有人民,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更需要我们。前进,勇敢前进!战胜一切困难。”
这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声音,掠过战士们的心头,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空雷似地滚动。
战士们踏着沙窝,急急地向前走去。他们那黑瘦的脸膛上,眼窝里,耳朵里,嘴上,都是厚厚的一层沙土;两腿沉重得像灌满了铅。但是,他们都挺起胸脯扬起头,加快脚步,一直向前走去。他们都坚毅地凝视迎面移来的沙漠,凝视远方。
沙漠的远方,一阵旋风卷起了顶住天的黄沙柱。就算它是风暴吧,就让它排山倒海地卷来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军途中,连长周大勇将昏倒的炊事班战士老孙搂在怀里,眼睁睁地看着老孙的生命一点点地逝去。小说描述了炊事班战士老孙牺牲的情况,故事悲壮、感人。
B.小说写周大勇与通讯员小成反复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表现了他们救人时痛苦而无奈的心情,突出了行军途中战士们干渴的情形以及沙漠环境的极度恶劣。
C.周大勇掩埋老孙,在墓前插上木牌,背上老孙的行军锅追赶连队,这表现了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也表明周大勇将接替老孙的工作,突出了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D.小说描写战士们在团政治委员李诚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话语的激励下,挺胸抬头,加快步伐勇敢向前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为小说涂抹上亮丽的色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写周大勇催促那个炊事员去帮助指导员,用“去”“看”表示情况紧急,“他又扶着谁”表明行军途中战士伤病较多,亟须帮助。
B.小说先细致地描绘老孙昏厥的模样、呼吸的变化,再写周大勇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然后写卫生队长骑马赶来救治,小说情节紧凑有致,情感丰富细腻。
C.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比如、敌人的三架飞机飞来轰炸,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这一细节表现了周大勇把战友看得比自己更为重要的高贵品质。
D.小说中李诚呼喊的话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感情沉痛而富有激情,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突出了
人民解放战争的意义及人民军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8.小说画横线部分两次描写周大勇的内心独白,有什么作用 (4分)
9.《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从炫彩的角度分析小说是如何战线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
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文本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是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①,不能安弦;不学博依②,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③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缦:弦索②博依:广博譬喻③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又指神主、神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确的一项是( )(3分)
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向/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的一项是( .)(3分)
A.党,古代民户编制,五百家为一党,古有“四间为族,五族为党”的说法。
B.中年,文中指隔一年、间岁,现在一般表示四五十岁的年纪,二者的意思不同。
C.杂服,文中指洒扫、应对、投壶、沃盥等琐细之事。服,在文中指事。
D.诏于天子的“诏”指下诏,与《周亚夫军细柳》中“使持节诏将军”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劝学》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很难坚持终身学习。
C.文本一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阐述道理说理透彻。
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利用空闲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14、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这一景象烘托出战
争的悲壮惨烈。
D.星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16.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将士们的形象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8小题,12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为了论述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孔子在《论语》中教导弟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描写景物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诗圣杜甫极擅长在近体诗中运用时空对举的创作方法,如 ,
(3)(短欧行》中曹操借用《诗经》中姑娘思歌情人的典放来表明自己渴求人才之心的句子是 ,
(4)李自《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
(5)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写夜幕降临,村落渺远,炊烟四起,心中的田园仿佛笼罩在一层轻纱之中的梦幻之景的句子是 ,
(6)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故人不在的伤感,在李煜的《虞美人》中“ , ”两句也表达了世事变幻物是人非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各族人民的 和高度关注,生肖之说从简单的计时原则发展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历久不衰。然而,作为一种_ 的象征性编码系统,生肖还有比如说为什么是十二个,不多也不少 为什么与十二地支相配 十二种动物的排序有什么根据 为什么其中十一种动物都是现实中所有的,唯独龙却是现实中没有的 ……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发展,人们对上述问题由来新的认识。郭沫若 ,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一文指出:“此肖兽之制不限于东方、印度、巴比伦,希腊、埃及均有之,而其制均不甚古,无出于西纪后百年以上者,意者此殆汉时西域诸国,仿巴比伦之十二宫而制定之,再向四周传播者也。”这一看法臾突破了生肖起源研究的封闭视野,但因没有确凿有力的证据,源于巴比伦之说尚不能令人信服。而汉代之后才有生肖的老观点也被新的考古发现纠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在其著作中举出的洪水神话,黄道十二宫等作为文化传播移植的例子。一方面承认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泛巴比伦主义”的极端做法被反对——将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明都追溯至古巴比伦。
--(摘编自叶舒宽《生肖文化及其起源》)
18.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耳熟能详 博大精深 变幻莫测 别具匠心
B.喜闻乐见 神秘莫测 别具慧眼 源远流长
C.耳熟能详 源远流长 神秘莫测 别具匠心
D.喜闻乐见 博大进深 变幻莫测 别具慧眼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在其著作中以洪水神话、黄道十二宫等当作文化传播移植的例子,一方面承认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反对“泛巴比伦主义”的极端做法。
B.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在其著作中举出的洪水神话、黄道十二宫等文化传播移植的例子,一方面承认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泛巴比伦主义”的极端做法遭到反对。
C.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在其著作中将洪水神话、黄道十二宫等作为文化传播移植的例子,一方面承认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反对“泛巴比伦主义”的极端做法。
D.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在其著作中将洪水神话,黄道十二宫等作为文化传播移植的例子,一方面承认文化传播的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泛巴比伦主义”的极端做法遭到反对。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排除外来的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因而承认中国生肖的本土起源。
B.他排除了中国生肖的本土起源,因而承认外来的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
C.他承认外来的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所以排除了中国生肖的本土起源。
D.他承认中国生肖的本土起源,但也还是不排除外来的十二进位制对中国的影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科学研究发现,步行是增加人体血液流动、让身体肌肉获得运动的简单有氧训练,有益于人体健康。随着微信运动等记步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晒步数”,以为每天达到一定的步行量,似乎就能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氧训练,进而 。但是手机里显示的一天累计走了一万步,并不等于运动了一万步。
实际上,微信朋友圈晒的步数,大多是指手机记录的步数,通常来自手机上的内置传送器。只要手机的位置变了或重心移动了,手动脚不动也会产生步数,因此,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运动能否对健康产生增益效果,很大程度上 ,如果你步行的强度很低,就不能引起身体良性的应激反应。一般来说,要不间断行走30分钟以上,对健身才更有效。所以说,虽然微信运动等计步工具的确可以很好地计算出你日常的步行量,但是从对健康的增益来看,单纯只看步数意义并不大。
(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盯着那条紧逼而来的鲨鱼,心想,尖齿盗,你尽管来吧。
B.面对如此精美的画册,小伙伴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称贺起来。
C.为此,今晚我将乐于前来,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D,没有必要刻意去追逐幸福,只要你抬头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相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 题。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因为在这里,有绿叶和我对语。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因系佳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朋友屋次来信催促我回去,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22、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排比、比喻、比拟 B.比拟、对偶、排比
C.对偶、比喻、排比 D.排比、借代、夸张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诗人袁枚有一首赞美青苔的小诗: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读过这首小诗,你有什么感想?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广州科学城中学 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一语文科 参考答案
1.C 2.B 3. A
4、首先提出“后乡土中国”的概念,之后介绍“后乡土中国”命名的原因,然后具体介绍“后乡土中国”的结构和特征,最后说明“乡土中国”和“后乡土中国”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并非对立。
5.①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仍然存留,决定了乡村社会仍是“熟悉的社会”;②乡村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和透明的社会,村落的社会关系相互熟知;③尽管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使乡村社会熟悉关系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答案】6.C7.D
8.①第一次介绍老孙为同志们长年累月辛勤操劳,不埋怨、不计较的感人形象,突出故事的悲剧性。②弟二次由老孙联想到更多的“英雄好汉”,点明老孙牺牲的意义,抒发崇敬之情,强化小说的情感表达。
9,①选取典型事件。详细叙写老孙牺牲的经过与周大勇埋葬战友的情形,再现革命军人抛头颅、酒热血的战斗场景,讴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②)选取典型环境。天空中敌机轰炸,地面上狂沙肆虑,战士们饥渴、疲惫,小说以典型环境来村托解放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选取典型场景,以小见大。叙写一个连队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行军、战斗场景,以小见大,展现全体解放军战士的精神风貌,费扬可贵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0.(3分)B
句意:仅能记诵杂说而未能创新发挥的人,不能担任教师。这种人,必待学生发问而依问为说,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说了仍不能让学生明白和领悟。对这种教师,辞退是应该的。“记问之学”是指有什么样学问的人,是句子主语,可以在后面停顿;“足”属于能愿动词,不能独立作谓语,其后必须接动词“以为”(让……担任的意思),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A;“听语”,是动宾关系,之同不可断开,语气助词“乎”后断句,排除D;“然后”表承接关系,引出“语之”这个句子,其前断开;排除C。故选 B。
11.(3分)D
D项,“诏于天子”的“诏”,指下诏错误,“诏”应指教诲;“相同”错,“使持节诏将军”的“诏”指下诏、皇帝下命令,二者意思不同。
12.(3分)B
“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错误,文本二中,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意思是求学的道理之中,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这里的“严”是尊敬的意思,而非指“严格”。故选 B.
13.(4分)(1)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非凡的智慧自然得到,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4分)(2)这样之后,才能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
(1)“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神明”,非凡的智慧;“得”,获得:“圣心”,圣人的心怀。
(2)“然后”,这样之后;“易”,改变;“说”,通“说”,喜悦:“说服”,使动用法,使……心悦诚服;“怀”归顺。(答对一点1分)
14.(3 分)①文本--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面向的群体是学习的人。②文本二是站在统治阶层的角度,面向的群体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更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更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非凡的智慧自然得到,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士,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心思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文本二:
古代的教育,二十五家的阊有塾,五百家的党有库,一万二千五百家的遂有序,天子、诸侯的国都有学
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考核一次。第一年,考核阅读经文的句读能力并辨别学习兴趣的方向:第三年,考核是否专心课业且善于合群;第五年,考核是否广泛地学习且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核讲论学问及识人交友的能力:(完成七年学习并通过考核)称为“小成”。第九年,知道触类旁通,想法独立而又不违反师教,称为“大成”这样之后,就足以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而远方的人都来依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宗旨。大学的教学,要按照季节安排授课内容,教学内容必须是先王的正典,课后休息必须有一定的居所。学习(当循序渐进),不学习拨弄琴弦的指法,就不能把琴弹好;不广博地学习比兴的表现手法,就不能真正领会理解《诗经》;不学习各种杂事之礼,就不能学好礼仪:不喜好所学的技艺,就不能有乐趣地学习。所以,君子对于学习这件事,要时刻怀藏着学习的心愿,不断研修,休息时不忘学习,游乐时也不忘学习。这样,才能学习得好并亲近师长,与朋友快乐地交往而信奉所学的道理。所以,即使离开师长、朋友也不会违反所学的道理。凡从师学习的原则,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道才会受到尊重;道受到尊重,然后人民才知道尊重学问。因此国君不把臣子当作臣子看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臣子担任祭祀的尸时,(国君)不敢把他看作臣子;另一种是当臣子是自己的老师时,(国君)不敢把他看作臣子。按照大学的礼仪,即使是给天
子讲学,老师也不必面向北方表示居臣位,这样来表示尊敬老师。只靠预先记诵书中的内容(来给学生进授的),不足以成为老师。一定要听了学生发问后才加以解答,或者学生的才力不能回答老师的回题,他再加以解答;如果为学生讲解了而学生仍然无法理解,先搁置一旁以后再讲解也是可以的。
【答案】15.C 16.(1)侧面烘托。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畿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2)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将士们的神勇无比、英勇矫健。(3)巧妙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15.C.“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错,“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所以这两句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故选C。
17.(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示例一: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示例二: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示例三: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示例四: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6)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答案】18.B19.C20.D
21.答案:(3分)D
文中画线的“你”是泛指,可以指任何人,A是特指,指鲨鱼。B.是特指,指小伙伴中的一个。C.是
特指,指和“我”对话的那个人。D.是泛指,可以指任何人。故选 D。
22.答案A。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结合常考修辞的特点进行辨析。本题中“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 A。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答案】例文:
野百合也有春天
清代诗人袁枚有一首赞美青苔的诗。写青苔即使阳光照不到,花儿又小如米,却也依旧如牡丹般自豪地开放,绽放出亮丽的青春色彩。弱小的苔花之所以能绽放自己,实现价值,就在于他坚定自信的行动以及不懈追求的作为。自然告诉我,青苔和野百合也有春天:生活告诉我,只要自信和努力,凡夫俗子也能赢得属于自己灿烂的春天。
积极人生态度,会产生积极的生活目标。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突然地来临了,突然地离开。而能在这个世界留下的,不是肉体,而是自己在世上所实现的人生价值。好比中国历史,皇帝千百,而真正名垂青史的,不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充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贤明君主罢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但不在世上留存点什么,岂不枉活一世,太可惜了。因此,积极的人生态度就会引导我们积极去奋斗,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积极生活目标,必将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就能成功吗 我认为还需要强大的内驱力驱使我们来实现这些目标。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能选择的,比如容貌、资质、物质条件等因素,因为平庸凡俗,因为贫困落后,因为自身条件差就放弃拼搏进取,这样的人生是没有出路的。相反,愈愈勇,越贫越需改善,越差越需内涵,结果前途一片光明。北宋宰相司马光天资愚钝,但他却对自己充满自信,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努力拼搏,最终成为一代风范大家。贝多芬出身极差,父亲好赌,母亲染病,后来他自身失聪。这一切不利的条件,都没有成为他前进的绊脚石,他在音乐的天空驰骋着梦想,坚持做最好的自己,终于成为世界乐坛一圣。所以,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没有不靠内驱力推动自己前进的。
持之以恒,永不言败,为成功注入生机。生活告诉我,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有积极的态度导航有积极的目标追求,有强大的内驱力等因素,这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恒心和毅力,百折不挠,就像青苔一样,没有阳光我争取,花小我不自卑,一心向上,积极进取,敢于跟牡丹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的芳香告诉我什么叫坚强,司马光的成功告诉我什么叫辛酸贝多芬的成功告诉我什么叫痛苦,孙杨闪闪发光的金牌告诉我什么叫曾经的沮丧,郭跃腮边挂着的泪痕告诉我什么叫永不言败的执着。因此,我认定:瞄准目标,持之以恒,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要素。
实现人生价值,在逆境中肯定自己,保持顽强的毅力,认准目标,坚韧不拔。生活的确有不公和差异但无论多么不幸与不公,都不是自甘暴弃、消极颓废的理由。作为时代的青年,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光明的前途在召唤着我们,让我们扬起信念的风帆,找准前进的航向,荡开双桨,持之以恒地积极进取,奔向成功的彼岸吧!
生活告诉我:平凡的苔花和野百合,也会拥有自己灿烂的春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是清代袁枚的小诗《苔》。解读这首小诗,可以得到很多立意。“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 “恰自来”,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这种不畏生活艰难的勇气是值得人们学习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 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还有其中的“学”字很重要,因为有榜样才会有方向,在榜样的激励下,青苔才有勇气开出自己的“花”来。也有人更赞誉其中的“开”字,认为它显示了青苔自己的行动与作为,倘若没有行动,没有实践,青苔永远不会受到他人的赞美。
参考立意:
1.不畏艰难,绽放生命光彩;
2.平凡者也有自己的美丽:
3.榜样的重要性;
4.行动的重要性;
5、成功之路,榜样和行动缺一不可。
参考素材:
1.袁枚在这首诗中,充满地赞美了苔藓这一种非常低级的植物,但是它虽然很低级,却是它有高贵的品格它并不自卑。而且也是有着远大的志向,也向和牡丹一样,开得那么鲜艳,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垂青。2、有榜样才会有行动的方向。就如苔花学习牡丹一样,牡丹开花的方法就是苔花开放的方向。我们也应像苔花一样,确实一个自己学习的榜样。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不懂得如何做人,我们不明白什么是对的或什么是错的,老师就教我们以雷锋为榜样,向他学习。从有了雷锋这个榜样以后,我们就懂得了如何去正确的事,我们才能有行动的方向,活着的目的。有了行动的方向,虽然不一定成功,但却已经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3、只有开花绽放自己,才能赢得赞美。倘若只学牡丹而未真正开花,青苔终究只是卑微的青苔。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他不会去赞美那些内心有惊世之才却不将其表露的人。只有将自己的才能展现出来,才能赢得人们的认可与赞美。就像贾平凹笔下的丑石,虽是价值连城的陨石但只因外表丑陋便几百年的不被世人所赞美。假如丑石能够将它们的价值以某种方式体现出来,那么绝对不会再是一块被人唾弃的石头。同样地对于青苔来说,是花开让它将自己的美展现出来,赢得了袁枚的赞赏。所以说,是花开成就了青苔。4.勇于行动,就要首先战胜怯懦和自卑。行动的脚步总是有太多羁绊:前途坎坷,风雨泥泞;竟争激烈,强手如林……每当这时,怯和自卑就会像浓雾袭来,而意志坚定的人,不畏艰难的人,珍惜自我价值的人,总会穿过浓雾,踏上征途。他们也也许小心翼翼,也许风雨兼程,在竞争中遭受过失败,也享受过成功,但他们最后一定能到达理想的目的地并赢得无数的朋友。而不行动,除了永远不必遭受其中的苦楚外,也永远不会体验到那份充实和快乐。就像弱小的青苔,如果畏于难禁的风吹日晒,卑于渺小的可有可无,那它永远也不会知道开放的绚烂,得不到人们的赞誉。参考结构:题目紧扣材料,将人们熟悉的名字电影和歌曲的名字移植到作文题目,既扣题,又新颖、开义自然地引出材料,从材料中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只要自信和努力,凡夫俗子也能赢得属于自己灿烂的春天。中同采用层层递进的小标题,“积极人生态度,会产生积极的生活目标”“积极生活目标,必将产生强大的内驱力”“特之以恒,永不言败,为成功注入生机”“实现人生价值,在逆境中肯定自己,保持顽强的毅力,认准目标,坚韧不拔”统领各段,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文章结构严谨和严密。结尾相扣,与之照应,结构前后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