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9 00: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雾在哪里》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 “雾” 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大海、天空、太阳、海岸、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文中的句子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如 “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到雾的神奇,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现象的好奇和热爱。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他们对童话故事充满兴趣,能够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和阅读简单的课文。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对于富有童趣的课文内容容易产生共鸣。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理解能力尚在发展阶段。在理解 “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 这种较为抽象的概念以及感受雾的神奇变化时,可能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如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同时运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文化自信
1.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童话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 了解雾这一自然现象在文化作品中的呈现,培养对自然与文化融合的感知。
(二)语言运用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能够仿照课文例句,用 “无论…… 还是…… 都……” 的句式说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认识并书写文中的生字词,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三)思维能力
1.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雾藏东西的先后顺序。
2. 发挥想象,拓展雾的其他藏身之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审美创造
1. 体会课文中描写雾的神奇和美丽的语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提升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雾的特点,体会雾的神奇。
(二)教学难点
1. 仿照课文用 “无论…… 还是…… 都……” 的句式说话。
2. 体会雾把景物藏起来后景色的朦胧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括雾的图片、视频,课文相关动画等。
2. 制作字词卡片。
3. 准备与雾相关的科普资料。
六、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1. 播放一段有雾天气的视频(视频中可以展示有雾中的街道、公园、河流等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视频里看到了什么?这种天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这种天气现象就是雾,它就像一个调皮的小精灵,会把很多东西藏起来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雾的有趣的课文 ——《雾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姿势。
2.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如 “雾、淘、于、暗、岸、街、梁、甚、至、切、躲、失” 等。对于容易读错的字,如 “甚(shèn)”“至(zhì)”,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读,加强记忆。
4.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生字词,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5. 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雾做了什么事?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
1.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自己的发现。例如,“雾” 是上下结构,上面是 “雨” 字头,下面是 “务”;“街” 是左中右结构,中间的 “圭” 字有两个 “土”。
2. 教师示范书写部分重点生字,如 “岸”“梁”,边写边强调笔画顺序和书写要点。“岸” 字上面的 “山” 要写得稍小,下面的 “干” 要写稳;“梁” 字上面的点、点、提要写紧凑,下面的 “木” 字要写得舒展。
3. 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生字,每个生字写 3 - 4 遍。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书写错误,如笔画的长短、位置等。
(四)课堂小结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生字和初步了解的课文内容。
2.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和家长分享自己在课文中认识的新字。
七、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利用字词卡片,抽读生字词,巩固上节课所学。
2.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准备。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学习课文第 1 - 3 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 1 - 3 自然段内容,引导学生朗读并思考:雾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调皮、淘气,从 “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可以看出。)
提问:雾把什么藏起来了?藏起来后的景色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 “于是,他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种朦胧的感觉。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在大海上看不到这些东西,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呢?”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读出雾的淘气和大海被藏起来后的神秘。
2. 学习课文第 4 - 6 自然段。
学生自主朗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雾又藏了哪些东西?和同桌交流。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课件上展示相应的图片(天空、太阳、海岸等),并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景色变化的句子,如 “雾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教师提问:“同学们,雾把天空和太阳藏起来后,世界变得怎么样了?你们有没有过在阴天或者天黑时的感觉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雾带来的变化。
多种形式朗读这部分内容,如男女生赛读、分小组读等,体会雾的神奇和景色的变化。
3. 学习课文第 7 - 9 自然段。
教师范读这几个自然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雾把自己藏起来后,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不久,大海连同船只和远方,天空连同太阳,海岸连同城市,街道连同房屋和桥梁,都露出来了” 这句话,通过对比之前雾藏起景物时的描写,感受景色的变化。
提问:“雾为什么要把自己藏起来呢?藏起来后的雾去哪里了呢?”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让学生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三)拓展与想象
1. 引导学生思考:雾还可能把什么藏起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呢?鼓励学生仿照课文的句式,用 “雾把( )藏了起来。无论是( ),还是( ),都( )” 说话。例如,“雾把森林藏了起来。无论是高大的树木,还是可爱的小动物,都看不见了”。
2.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讨论和创作,然后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分享。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指导,肯定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语句通顺、用词准确等方面进行引导。
(四)角色扮演
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分别扮演雾、大海、太阳、天空、船只等角色。
2. 让扮演雾的学生说出自己藏东西的台词,如 “我要把大海藏起来”,然后被藏的角色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扮演大海的学生可以说 “哎呀,我被藏起来啦,什么都看不见了”。
3.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角色的情感,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总结全文
1. 与学生一起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总结雾的特点(淘气、神奇,能把很多东西藏起来又能把自己藏起来)。
2. 再次强调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和描写景色变化的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拓展延伸
1. 播放一段不同自然现象(如彩虹、下雪、打雷等)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自然现象有什么特点?如果让你来写关于它们的故事,你会怎么写呢?
2. 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雾的知识,如雾是怎么形成的,在不同的地方雾有什么不同等,并在下次课上分享。
(七)课后作业
1.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用 “无论…… 还是…… 都……” 的句式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场景。
3. 把《雾在哪里》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他们分享自己对雾的新认识。
(八)课堂总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淘气又神奇的雾,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还感受到了作者生动有趣的描写。同学们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像今天一样,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发现更多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我们也了解了一些关于雾的知识,大自然还有很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去探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