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一轮复习课件: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33页)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一轮复习课件: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33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9 08:2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



目录
中国古代的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制度
选官制度
输送
人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监察制度
考核制度
管理官员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无论王室还是各级贵族都是凭借宗法和血统世代继承高官厚禄。
世官制
夏商周(西周)
作用与弊端:这种通过血缘来选拔人才的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但是这种选官制度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有用之才,也不利于社会的有效管理,在之后便被其他选官方式取代。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一: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 , 食有劳而禄有功 , 使有能而赏必行 、 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刘向《说苑》
材料二:秦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客卿制
军功爵制
(1)铁制工具的大规模使用,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私学兴盛,官学衰微,士人阶层兴起。
(2)诸侯国君为了在争霸战争中称雄,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们通过礼贤礼士、养士、奖励军功等方式选拔人才。
春秋战国
背景
韩非子
以吏为师:“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
以法为教:摒弃其他思想学说而专任法家思想的一种思想文化上的专断、专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朝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
常科
科目
特科
察孝廉
举茂才
茂才在开始只是特科,汉光武帝时设为常科,选拔超群逸伦、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
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
贤良方正
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
明经
明习法令。
明法
孝廉是汉代入仕的主要途径。讲求孝行、廉洁。
察举制
汉朝
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要官员将本人考察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的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
根据史料结合所学,分析东汉末年察举制度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史料1: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史料2: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后汉书.种暠传》
察举对象:察举制相对扩大了下品、寒门晋升的可能,带有一些平民色彩,这对于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秩序十分有利。
察举内容:察举注重德行在相当时期内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善,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重品行气节、讲仁义道德的社会风尚;
后世影响:察举制度在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奠定了以后历代平民参政的基础,它还是是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滥觞。
消极:
①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
②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③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不利于中央集权。
2、战争频繁,士人流散各地, 察举制度事实上难以实行
1、察举制弊端显露,不能选出真正的人才。
九品中正制
原因
内容
设置中正
选举“贤有识鉴”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其原籍的郡小中正或州大中正。
品评人物
中正考察士人的“品状”后,评定其等第,分为九品:评定品第的依据,主要是德行才能,门第也在考虑之列
按品授官
史料1: 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后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 实行初期,品第人物能以才德为主要依据。西晋以后,“九品中正制”逐渐被势力庞大的门阀世族控制, 东晋时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薛林军、马晓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史料2: 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官察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
——摘编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等
①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②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后来以家世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
④对魏晋南北朝时的家学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了儒家思想传播。
九品中正制影响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
武则天
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含义:所谓科举,就是分科考试举人;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废除公荐,尤其是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权贵对选举的操纵受到有效的制约。
封锁考室
糊名与誊录
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但仍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元仁宗最大的建树是恢复了科举考试制度,史称“延祐复科”。恢复科举考试制度,有着文化、社会、政治的多重意义,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承发展。
明清——科举制
明朝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卷制度
八股取士:明代成化以后,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格式严格,内容空泛,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③固定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以四书五经为考核内容。考试形式方面,固定为八股文。
④更加严格考试程序。
明清科举的特点:
①考试的科目内容趋于单一化。仅有进士一科,其它科目予以废止。
②学校教育已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八股文,也称制艺、“时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问题探究:根据史料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史料1: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
——王炳照《中国科举制度研究》
史料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唐]《神童诗》
史料3: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史料4:“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②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有利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教育的发展
④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⑤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阻碍自然科学发展,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制度 时期 标准 影响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西周至春秋
春秋战国
(商鞅变法)

两汉(汉武帝)
魏晋南北朝
(曹丕开始推行)
隋唐——明清
学识、才学
血缘
才能、军功大小
孝廉(品德和才能)
法家思想
家世、道德和才能
只看家世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
废除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后期弊端显现。
思想文化专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制度 时期 标准 影响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演变趋势
①选拔方式:
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
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日益公平公正客观
不断扩大,推动阶层流动
③选官范围:
②选拔标准:
汉唐以来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县、侯国
郡国
中央
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数屯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报于郡。
郡国将各县、侯国上报来的各项数据汇总,制成计薄后,上报中央。
御史参与审核计薄,防止造假,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升降的依据。
秦汉——上计制
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魏晋南北朝
尚书、侍中考课、一曰掌建六材,以考官人;二曰综理万机,以考庶绩;三曰进视唯允;以考谠言;四曰出纳王命,以考赋政;五曰刑法,以考典刑。
——《王昶考课事》
评价: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多流于形式。
隋唐宋
考核部门 尚书省的吏部
考核方式 地方报告中央
皇帝巡行考察
考核标准 品德才能,四善二十七最
考核结果 评定分三等九级,确定官员升降与奖惩。
四善




唐代的考课制度有三大主要特点:一是覆盖广泛,把所有的官与吏均纳入考课范围;二是等级与标准明确、客观,便于执行;三是制度严密,既有专门负责此事的机构,又有明确的考课时限,既有校考使,又有监校使,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宋代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明清
考满
初考
再考
通考
结果
称 职
平 常
不称职
依据
升 迁
降 调
考察
京察
外察
内容
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不作为者降职使用。
清朝实行考课制度。其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官员。大计是对地方总督、巡抚及其下属官吏的考绩。
明朝课考
朝代 考核标准 考核机构 目的 发展趋势
秦汉
隋唐 明清 上计制(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
御史
品德、才能
吏部
考察、考满
(监察贪酷和不作为)
京察和大计
中央政府
①考核法规趋于完善
③考核日趋严格
②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别考核
选贤任能
劝善惩恶
激励上进
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秦汉
秦朝监察
御史大夫
监郡御史
汉承秦制,在中央仍设置御史大夫。而在地方实现刺史制度。
这标着这我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正式确立。
三、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
前期对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后期掌握地方的军权和行政权,变成了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导致国家分裂。
评价
唐代
殿中御史
御史中丞
监察御史
御史大夫
御 史 台
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系统。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宋代
中央监察
谏院
御史台
宋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就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宋朝在地方监察制度方面建立了与路、府州二级相适应的监察体系,并且对地方监察体制自身监察进行了强化。其在路上建立监司,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 ,称为 “监州 ”,与知州同领州事并专门负责对知州的监察 。
曾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
北宋划分路为监察区示意图
元代监察制度以三台为主干,以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为网结,颇为严密。独创了行台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浑然一体,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代
中央
御 史 台
地方
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清:沿袭明代,仍设督察院,以都御史为主事官。雍正年间,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实现监察权的统一。
明清
科 道
都察院
六科
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都察御史:纠察百官,巡按各省),罢谏院,设六科(六科给事中:制敕封驳,稽查六部百司),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
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
清雍正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恢复了特务监察。但这些特务不再由宫内宦官允任,而是豢养了大批职业特务来对官吏和百姓的言行进行秘密监察。雍正皇帝同时建立密折言事制度,鼓励告密,以特务的手段来加强对官员和百姓思想言行的控制。
明清两代出现了特务监察。明代,在一般监察机关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之外,又设立了对臣民进行秘密监察的特务机关——厂卫。
所谓厂卫,包括太祖时设立的锦衣卫、成祖时设立的东厂、宪宗时设立的西厂以及武宗时设立的内行厂等。
三、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
中央 地方 特点
秦汉
隋唐 宋 明 清 御史大夫
御史台
御史台,谏院
台谏合一
督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督察院
(汉)州刺史
道(监察区)
路(监察区)
通判
按察使司
提刑按察司
按察使司
①以轻制重;
②监察机构独立化(专门化、垂直领导)并日趋完备;
③监察广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各级官员违法与不良行为);④服务于皇权
★评价:
1、积极: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加强了决策的科学性;
③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官员的素质
2、局限:①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
②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史料1: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史料2: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 —— 《史记 · 商君列传》
史料3:“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
史料4: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史料5:(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杜佑《通典·选举二》
史料6: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阅读材料,讲出材料所描述的选官制度,并做简要概述。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
实质: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本课小结】
1、曹魏时期,选官制把察举和考试结合起来,后来逐渐固定了策试的标准和要求,大体上孝廉侧重于经义,秀才侧重于文采,这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重视。这表明当时选官制
A. 改变了乡举里选的选官方式 B. 打破了门第观念
C. 开启了隋唐科举考试的先声 D. 扩大了统治基础
【课后练习】
3、明代近 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 43.34 %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7.2 %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A.提高了基层官员的地位
B.选拔人才注重实践能力
C.考试选拔程序更加公正
D.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