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看云识天气朱泳燚导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用谐声双关来表情达意因而显得新颖、可喜。那么,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显得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
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
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
测天气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
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
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作者简介 朱泳燚,1940年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当代科普作家,特级教师。
代表作品《语言表达》《科学小论文写作》等;其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于1988年获得全国首届优秀教育图书评比一等奖。知识简介 什么是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做出科学的说明的文体。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1) 说明文的顺序:一般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和程序顺序等。
(2) 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3)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有总分式和递进式两种。
(4) 说明方法:常见的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等。峰峦( ) 一霎间( )
轻盈( ) 绫纱( )
弥漫( ) 月晕( )
崩塌( ) 匀称( ) 字词注音bēng tāluánshà yínglíngyùn yún chènmí 词语解疑峰 峦:
一霎间:
预 兆:
轻 盈:
均 匀:
弥 漫:
千姿万态:
变化无常:
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课文梳理整体感知 文中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的关系的词语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文中第2段写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下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整体感知 第1段的概述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成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 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以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丝丝缕缕地飘浮着,像羽毛,像绫纱成群成行地排列,像粼波像棉花团,上午出现,
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扁球状,像羊群,排列匀称最高很高两千米
左右两千米
左右最薄很薄较薄较薄晴朗无雨雪阳光灿烂天晴精读课文精读课文 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现象
本质云的形态
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第3段文字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试各举一例。平实说明:
生动说明: 卷云和卷积云的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精读课文 请同学们同样以图表的形式标示出第4、5、6段的内容要点。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的云块布满天空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弥漫天空高低更低更低晴转阴将下雨或雪雨雪连绵雷电暴雨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里红外紫里紫外红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东虹轰隆西虹雨彩色圆弧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的周围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6段,同样以图表的形式标示出来。研读课文 再次研读课文,讨论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分类别说明。
依据各种云的形态特点、所在位置、厚薄情况、光彩现象及其与阴晴雨雪的关系,将其分为两大类:即云的形态及其变化同天气的关系;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然后又将云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化分为两类说明。通过这样的分类说明,凌乱的现象就变得井然有序。 2.打比方说明。
比如:“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等。 3.摹状貌说明。
如“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发展到“积雨云”等。 4.作诠释说明。
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引用说明。
如“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引用民间谚语来说明物象的道理。研读课文 文中运用了大量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应该注意些什么? 本文中打比方的作用:
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这就成了卷积云。”这里的打比方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
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如“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要注意: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问题探究 文章的说明思路非常清晰,作者是如何紧扣题目层次分明地进行说明的?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清晰。
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的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作业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搜集一些,并分类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