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6.1《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课件(22张ppt共3份)(湖北省优质说课 宣恩椒园中学李玲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6.1《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课件(22张ppt共3份)(湖北省优质说课 宣恩椒园中学李玲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3-21 21:07:44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恩施州宣恩县椒园中学 李玲
第一课时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情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六单元的课题3,是初中最为完整地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从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来看,二氧化碳既联系到已学过的碳的单质,又联系到了碳酸、碳酸钙等重要的含碳化合物,同时为一氧化碳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课题内容为本单元的核心和纽带。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CO2的用途,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必须的环保意识。
㈢重点与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二、教法分析
本节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
设疑自探
解疑合探
再疑深探
三、学情、学法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根据本节课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和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演示自制灭火器灭火,学生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观察二氧化碳气体的颜色、气味;
2.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观察现象,分析结论。
(一)设疑自探
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活动二:
1.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密度比较)。
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论。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补充实验。
(二)解疑合探
活动三
展示一瓶可乐,并振荡,学生观察现象,提出相关问题。
1.这种气体是什么气体?
学生回答是二氧化碳。
2.如何检验可乐中气体是二氧化碳?
实验:把可乐中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后观察。(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在可乐瓶口)
教师设疑,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活动四
【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可乐和雪碧被称为碳酸饮料而不是二氧化碳饮料呢?
【提供信息】紫色石蕊是一种植物色素,遇酸变红色。
【设计方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展示】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讲述自己的设计和如何实施实验。
【实施实验】学生合作完成,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三)再疑深探
用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二氧化碳,那么如何除去较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呢?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深井及深洞时,如何检验其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能否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案?
2.二氧化碳有什么用途?
3.什么是温室效应?有何危害,如何防止?
CO2
纯碱
汽水
尿素
人工降雨
温度计
灭火
工业原料
致冷剂
温室肥料
小结
CO2 的 用 途
二氧化碳
氧气
人、动植物的呼吸,
煤等燃料的燃烧
光合作用
二 氧 化 碳 的 循 环
温 室 效 应
海水温度上升
1.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
2.温室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哪
些?
3.如何防止温室效应?
通过这节课
的学习,你
有哪些收
获?请说出
来大家一起
分享。
课堂小结:
 作业:1.完成图中所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基本类型及反应条件
2.已知A、B为两种黑色粉末,D为红色单质,A、B、C、D、E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C的化学式为 。该物质通过灼热的炭层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A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 。
(3)反应①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反应②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
运用拓展
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因此,我在设计时以探究可乐饮料为活动线,以获得二氧化碳性质用途为知识线,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课堂中我主要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从实验现象挖掘事物的本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明确“化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
在本节课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掌握了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及用途。但是对于难点的突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我的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敬请各位专家指导。
恩施风光
土家儿女期待您的光临! ?N'lS硏剉'`(嶔孇孇嬾N1.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