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省**市**小学的*老师。
今天我将以说课的形式,展示一堂我的数学教育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时”圆锥的体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三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
“自主探索”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此外,《数学课程标准》还强调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特别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揭示其中的数学规律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本身,更能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以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更高目标,也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要探究圆锥的体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相关知识、认识圆锥的特征及组成之后的继续学习,对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探究,让学生体验引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公式的完整探索过程。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动手操作、概括能力,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至关重要。
这是关于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不论是数学知识还是数学方法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延伸。结构化教学的数学单元整合,是基于从联系与适合的角度研读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课时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整合课时知识,形成更为适合学生认知建构的课堂,让知识串珠成线,形成更加清晰、稳固的知识结构,让教学变“局部”为“全局”,变“分散”为“整合”,进而实现整体推进课堂。
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知识整合与整体教学,更要在课后让学生脑海中留下清晰的知识框架,并在后续学习中不断地充实和丰富,结构逐渐更新或丰富,以便于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兴趣与理解更加深刻地理解单元知识内容。
因此,本节课的目标设定为以下三点:
1、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直觉猜想——实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的探索过程,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而重难点则定位在:
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理解、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这是本节课对应的教材内容,从教材可以看出,本节课的设定以学生探索、理解、实践为主导,主张在自我探究中自主获得知识。
1.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储备情况:在高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进行圆锥体积学习的基础。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已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圆柱体和部分圆锥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一些基本特征。
3.学生的认知力与水平: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自主学习能力较强。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知起点
在教学开始前,我先明确了教学的起点。这包括对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技能掌握情况和学习态度的了解。通过对学生的前置知识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需要重点讲解的。
具体包括:
1.分析教材,知核心
2.分析学情,提素养
明方向:紧扣核心,组织活动
明确了教学核心和学情后,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富有逻辑性和层次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同时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核心知识点。
深学习:规划环节,设任务
具有挑战性和实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确保他们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形闭环:评价练习,再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时的评价和练习,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
达到“教、学、评”一体化
通过以上的教学思路设计,实现了“教、学、评”的一体化,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从以下5点层层递进寻找突破:
直觉猜想、 实验探索、 合作交流、 得出结论、 实践运用。
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方法以自主探索贯穿,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完成了学习活动的体验和学习经验的积累。
教学过程的实施主要分5个环节,递进式进行:
1.课间游戏、知识回顾。
以快速抢答游戏,让学生分辨出现的平面与立体图形,快速说出名称,引出本节课主题。
紧接着回顾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思考探究,推导公式
紧接着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想一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
猜一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
(1)挑选等底等高或者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各一个,用圆锥体盛满水,倒入相同底面直径和高度的圆柱体内;
(2)试一试,几次能把圆柱体装满;
(3)小组讨论: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4)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3.动手实验,验证假设
学生先将圆柱形容器装满沙子或水,然后测量其体积。接着,将圆柱体中的沙子或水倒入圆锥形容器中,观察并记录需要几次才能将圆锥形容器装满。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通常需要三次圆柱体的体积才能填满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体。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和记录了数据,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结论与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 = (1/3) × π r2 × h相符合,从而验证了圆锥体积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4.实践探究,解决问题
理解了圆锥体积公式以及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后,就可以开始运用这一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求圆锥形沙堆的体积过程中,学生知道了,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根据底面、半径和高,然后代入公式进行计算。这一步的应用让学生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培了养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5.随堂练习,夯实巩固
随堂练习在巩固学生对圆锥体积知识点的掌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设计不同难度和角度的练习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升了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学习评价环节,以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和自评为主,综上所述,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获得知识为主,所以从教、学、评一体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从知识掌握、课堂参与、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等几个角度对自己和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评价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合作能力和学习效果。
课后作业,依然以自主学习为主,设置了基础练习题以及挑战题:
小华家有一只底面直径40cm、深50cm的圆柱形无盖水桶,这只水桶盛满了水,把水倒入长40cm、宽30cm、高50cm的长方体玻璃鱼缸内,水会溢出吗?请用喜欢的方式解答。
课后的成果总结与反思是我比较重视的环节,这不仅是对教学过程的回顾,更是对未来教学的规划与提升。从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分析、教学方法有效性、课堂氛围与互动、学生作业与反馈、教学难点与改进、创新方面我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本单元设计,引领探索,聚焦图形,跨学科支持。特别是持续性评价产生的数据,将作为学生学科素养个性报告的大数据来源。
(一)目标达成
根据教师“单元整体素养”达成分析,可见本单元很好的实现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通过学生课堂练习情况,孩子的想象力、表述能力都能被看见。让知识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更自主、兴致盎然地探索实践。
(二)创新特色
1.基于学理支撑、学情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自身学习方式;
2.运用多模态课件、电子投影仪、手机投屏等信息化技术辅助课堂。
本次教学,从创设丰富探索学习情景,提升学习理解效能,增强学习应用与创新能力方面达到了“三有”课堂。
我始终坚信:“优秀的教学不是去为教师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而是给学生去构建更好的学习机会。”
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展示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聆听!(共20张PPT)
教学说明
第二单元
圆锥的体积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能够拥有一双充满数学眼光的眼睛来观察现实世界、揭示其中的数学规律是多么的重要。
(一)理论依据,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目标、理念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要探究圆锥的体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相关知识、认识圆锥的特征及组成之后的继续学习,对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探究,让学生体验引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公式的完整探索过程。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动手操作、概括能力,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教材分析,承上启下、融汇贯通
引出问题
实验探究
得出公式
巩固验证
目标、理念
例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例4:圆柱的体积
例5:圆柱的体积
例2:圆柱的侧面积
例3:圆柱的表面积
圆
柱
与
圆
锥
目标、理念
练
习
二
练习三
练习四
整
理
与
练
习
(三)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经历“直觉猜想——实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的探索过程,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能力
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理解、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重
点
难
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目标、理念
(一) 教材内容
策略、方法
策略、方法
知识基础及已有经验
年龄特点及能力水平
具备一定生活经验
图形
感知多
认真
观察细节
能在生活中辨识
掌握
方法
善于
发现
主动
探究
自主
学习
(二)学情分析
1
3
2
4
形闭环
规划环节,设任务
深学习
紧扣核心,引导探索
明方向
1.分析教材,知核心
2.分析学情,提素养
知起点
“教、学、评”一体化
评价练习,再完善
(三) 教学思路
策略、方法
(四) 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
从以下5点层层递进
直觉猜想
策略、方法
实验探索
合作交流
得出结论
实践运用
(五)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知识回顾
思考探究,推导公式
策略、方法
策略、方法
动手实验,验证假设
策略、方法
实践探究,解决问题
策略、方法
随堂练习,夯实巩固
(十) 学习评价
小组成员 合作、交流
(成员1)
(成员2)
(成员3)
(成员4)
课堂收获 自我评价
知识掌握
课堂参与
合作探索
解决问题
策略、方法
必做题:完成课后练习;
选做题:完成《请你挑战》作业内容。
小华家有一只底面直径40cm、深50cm的圆柱形无盖水桶,这只水桶盛满了水,把水倒入长40cm、宽30cm、高50cm的长方体玻璃鱼缸内,水会溢出吗?请用喜欢的方式解答。
请你挑战
策略、方法
(一)目标达成
根据教师“单元整体素养”达成分析,可见本单元很好的实现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通过学生课堂练习情况,孩子的想象力、表述能力都能被看见。让知识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更自主、兴致盎然地探索实践。
成果、反思
(二)创新特色
1.基于学理支撑、学情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自身学习方式;
2.运用多模态课件、电子投影仪、手机投屏等信息化技术辅助课堂。
成果、反思
“三有”课堂
创设丰富探索学习情景
提升学习理解效能
增强学习应用与
创新能力
成果、反思
“优秀的教学不是去为教师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而是给学生去构建更好的学习机会。”
成果、反思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