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国有土地租赁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出租给使用者使用,由使用者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一定年期的土地租赁合同,并支付租金的行为。近十年来,山东省济宁市经济迅速发展,中心城区面积持续扩大。2024年2月,济宁市调整中心城区基准地价和国有土地租金标准。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在此次调整中,下列土地利用类型租金最低的是( )
A.商业用地 B.住宅用地
C.工业用地 D.农业用地
2.随着经济发展,济宁市中心城区( )
A.各类功能用地更加混杂分布
B.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
C.古建筑、街区等全部被搬往郊区
D.绿地、河湖被建设用地取代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的工业城市之一,随着城市发展,武汉市中心城区交通网络系统和公共配套设施不断优化,许多工业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即“工转商”和“工转居”。为了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武汉市政府提出了“工业上楼”的政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与“工转商”相比,“工转居”在空间上更靠近( )
A.支路 B.主干道 C.高速公路 D.铁路
4.武汉市城市用地转型( )
A.“工转商”的面积大于“工转居”
B.会导致工业企业数量减少
C.“工转商”地区会形成交通枢纽
D.会减缓城市用地的扩张速度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四周被高大山地环绕。该古城被沱江从中穿过,一分为二,沱江两岸密集地分布着当地独具特色的沱江吊脚楼。沱江吊脚楼纵向长,横向窄,“千脚”落于沱江中。下图为沱江吊脚楼及其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沱江吊脚楼民居特点,反映出当地( )
①地势低平,平地多 ②气候湿润,降水多
③积雪众多,难以消融 ④地势陡峭,用地紧张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6.沱江吊脚楼纵向扩展的主要目的是( )
A.拓展民居空间 B.通风透气
C.避免洪涝 D.稳固民居结构
布拉诺岛位于亚得里亚海北部,是水城威尼斯“辨识度最高”的岛屿之一,原因是岛上的房子都被刷上了鲜艳的颜色,被誉为“上帝的调色盘”。地方政府规定岛上的居民必须每年为他们的房屋粉刷一次,这也成为了当地人的狂欢。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小岛居民上千年前就把房屋涂成明亮的颜色起源于( )
A.旅游发展 B.打渔为生 C.宗教信仰 D.房屋加固
8.地方政府要求每年粉刷的主要目的是( )
A.服务游客拍照 B.引导居民狂欢
C.保持特色景观 D.节省市政投资
“半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镇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半城镇化”给乡村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用地紧张 B.老龄化程度加剧 C.农业发展缓慢 D.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0.在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的过程中( )
A.城镇人口比重会短暂下降 B.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增加
C.城镇居住用地面积会扩大 D.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县城和小城镇作为服务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节点,对实现就地城镇化(农村劳动力向户籍所在县城或所在县的乡镇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基础较好的县域为专业村镇形成提供扩大市场、改善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培养带头人等方面的条件。案例县域选取了河南省巩义市(县级市,城镇化高水平丘陵县)、漯河市临颍县(城镇化中等水平平原县)、洛阳市嵩县(城镇化较低水平山地县)。下图为2005—2020年不同尺度的城镇人口规模演变速率图,下表为河南省以及三个案例县域内小城镇的人口普查数据。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时间 2010年 2020年
项目 常住人口 (万人) 城镇人口 (万人)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 (万人) 城镇人口 (万人) 城镇化率
河南省 9 402.4 3 622.0 38.5% 9 936.6 5 507.9 55.4%
巩义市 80.8 36.6 45.3% 78.5 51.1 65.1%
漯河市临颍县 71.1 24.5 34.5% 59.4 29.8 50.1%
洛阳市嵩县 50.7 10.2 20.1% 54.3 22.4 41.3%
11.2005—2010年,与全国平均、河南省平均相比,案例县域内小城镇演变速率指数较高的原因是( )
A.小城镇规模较小 B.国家和区域政策
C.农业技术的提升 D.就地城镇化减弱
12.城镇化发展初期,影响小城镇规模的关键因素是( )
A.产业发展水平 B.对外交通通达度
C.经济发展基础 D.区域的地形特征
13.与异地城镇化相比,就地城镇化能够( )
A.改善小城镇的环境
B.减少劳务输出数量
C.加剧乡村的老龄化
D.扩大城乡间的差距
城市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城市规模的界定,必须进行成本收益对比。城市平均成本(AC)是指城市总成本的人均值;城市平均收益(AR)是指城市总收益的人均值;城市边际成本(MC)是指每增减一个城市人口使总成本变动的数值;城市边际收益(MR)是指每增减一个城市人口使总收益变动的数值。下图为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收益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4.下列有关城市规模与城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1点之前,城市边际成本高,城镇化水平很低
B.3点为城市平均收益最大,城市边际收益最小
C.在4点之前,城市边际收益高,城镇化为加速阶段
D.在5点之后,城市平均收益高,城镇化开始减速
15.关于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但质量不高
B.部分城市规模过大,城市问题突出
C.城镇化区域差异大,东部高于中西部
D.交通建设缓慢,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巴西利亚依托帕拉诺阿湖而建,该市行政区、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和绿地等功能区布局合理,实现了人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相处。但该城市功能区分区严格,有人评价“好看不好用”。下图为巴西利亚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1)说出甲、乙分别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并说明乙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8分)
(2)简述帕拉诺阿湖作为城市生态功能区的环境效益。(3分)
(3)你是否赞同对巴西利亚城市空间结构“好看不好用”的评价 请简述理由。(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城镇是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与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对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表示意我国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城乡人口数据(单位:亿人)。
年份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1953 0.8 5.2
1964 1.3 5.9
1982 2.1 8.2
1990 3.0 8.6
2000 4.6 8.1
2010 6.6 6.7
2020 9.0 5.1
(1)依据我国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补充完善下图并在图中绘制城镇化水平变化折线。并据此说出我国城镇化的变化特点。(6分)
(2)阐述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开启了郊区城镇化进程(下图),逐步在郊区建设了许多功能区,促进各类要素在此集聚。2001年后,上海在郊区建设新城,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布局大型购物中心,逐步实现产城融合。临港新城(L城)东临东海,是产城融合的典范,新城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城市硬化地面主要由废弃陶片制成的再生地砖和透水沥青铺设,功能区围绕湖泊形成了城市环带。
(1)归纳阶段Ⅰ到阶段Ⅲ上海郊区功能区演变的特点。(4分)
(2)分析阶段Ⅲ三类要素流动对郊区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3)说明临港新城对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借鉴意义。(8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在福州古城的中心,坐落着闻名遐迩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为贵族和士大夫的聚集地。“三坊七巷”建筑,基本上以多进院落沿纵深轴线布置(由若干个天井、敞厅、敞廊、前后连续贯通的通道组成,如下图),以南后街为中轴,政治中心和贵族居住区位于城市北部。平民居住区和商业区位于城市南部,两侧互相对称,成坊成巷,堪称古代“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下图为“三坊七巷局部图”。
(1)从气候角度分析“三坊七巷”粉墙黛瓦的色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说明其反映的地域文化特色。(8分)
(2)分析“三坊七巷”整体空间布局所体现的地域文化。(4分)
答案与解析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最终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度,农业用地所需土地面积大,且对市场、交通等条件要求较低,应布局在距离市中心最远的地方,且农业活动付租能力最弱,因此农业用地租金最低,D正确。
2.B 随着经济发展,济宁市中心城区同类型的功能用地不断集聚,形成不同功能区,各类功能用地分布更加有序,A错误;由材料“山东省济宁市经济迅速发展,中心城区面积持续扩大”可知,原先布局在济宁市城市外缘的工业企业,随着城区面积扩大,其位置变成了位于城市内部,随着地价上涨,工业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加之其布局在城市内部对城区环境污染大,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B正确;古建筑、街区属于文化遗产,应主要在原地进行保护性开发,而不能全部搬往郊区,C错误;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绿地、河湖会更多地被保存下来,D错误。
3.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住宅用地相比,商业用地对交通通达度的要求更高,更应靠近主干道。而高速公路和铁路属于城市对外交通,且有噪声污染,住宅用地不宜靠近其布局。故“工转居”最适宜靠近支路布局,A正确。
4.D 住宅用地是城市用地类型中面积最大的,这说明住宅用地需求大于商业用地需求,所以“工转居”的面积应大于“工转商”,A错误;交通通达度高符合商业用地的布局要求,但“工转商”的地区不一定会形成交通枢纽,C错误;由材料“为了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武汉市政府提出了‘工业上楼’的政策”可知,用地类型转型后工业用地由主要利用平面空间转为重视利用垂直空间,这样可以减缓城市用地的扩张速度,但工业企业数量不会因此减少,B错误、D正确。
5.D 由图文材料可知,沱江吊脚楼一侧“千脚”落于江中,这说明沱江两岸地形崎岖,平地少,用地紧张,建设吊脚楼可以适应起伏较大的地表,④正确、①错误;吊脚楼高出地面,悬空在水面上,有利于散热通风,保持干燥,且图示吊脚楼屋顶屋面坡度大,这说明该地夏季气候湿热,降水丰富,②正确;吊脚楼的民居特点只能说明地形崎岖,无法据此推断该地区最高海拔,也就无法判断是否存在积雪,③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
6.D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沱江河谷两岸地势陡峭,平地少,建筑用地少,吊脚楼沿江外支撑悬空面积过大不利于保持楼体的稳定,故横向窄,纵向长可以沿河谷伸展,易于稳定楼体,故沱江吊脚楼纵向扩展的主要目的是稳固民居结构,D正确;横向扩展也可以拓展民居空间,故拓展民居空间并不是纵向扩展的主要目的,A错误;吊脚楼通风透气,但其与吊脚楼纵向扩展关系不大,B错误;吊脚楼一侧建在河上,无论向什么方向扩展,都无法起到避免洪涝的作用,C错误。
7.B 旅游发展是近现代的产物,上千年前并不存在,因此其不可能是房屋涂成明亮颜色的起源,A错误;打渔是上千年前小岛居民的主要生计方式,木船是当地古代居民出海打渔的主要工具,为防木船被水浸泡腐烂,渔民会在木船上涂油漆,而剩余的油漆通常被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以防止海风对木质房屋的侵蚀,之后这种习俗就一直延续至今,B正确;房屋颜色与宗教信仰无关,C错误;房屋加固通常是通过结构性措施来实现的,单纯改变房屋的颜色不具备加固房屋的功能,D错误。
8.C 由材料“布拉诺岛位于亚得里亚海北部,是水城威尼斯‘辨识度最高’的岛屿之一,原因是岛上的房子都被刷上了鲜艳的颜色”可知,该岛屿因房子上粉刷油漆而成为当地特色,地方政府要求岛上的居民每年为他们的房屋粉刷一次,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岛上独特的色彩景观,吸引游客以发展旅游业,C正确;“服务游客拍照”虽然与旅游业相关,但这不是地方政府要求每年粉刷房屋的主要目的,而是这一规定带来的结果之一,A错误;“引导居民狂欢”“节省市政投资”均非其主要目的,B、D错误。
9.B 结合材料可知,“半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其会使农村人口数量减少,可以缓解乡村人地矛盾,缓解用地紧张状况,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城镇化”主要迁移的人口是青壮年劳动力,乡村青壮年人口大量迁出,会加剧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B正确;农村青壮年人口迁出,导致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可能会促进机械化水平提高,但不一定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C错误;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统筹,故人口迁移不会导致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D错误。
10.C 由材料可知,“半城镇化”问题主要表现为迁入城镇的乡村人口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故解决“半城镇化”问题需要解决住房问题,所以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会扩大,C正确;“半城镇化”会使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镇,城镇人口比重会提高,A错误;在“半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务工的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所以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减少,B错误;“半城镇化”主要是乡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这部分劳动力一般文化水平较低,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影响不大,D错误。
11.A 读表中数据可知,三个案例县域内小城镇的常住人口数量较少,规模较小,相较于河南省或者全国大中城市更容易实现短期内的高速率演变,因此最可能是小城镇规模较小导致2005—2010年研究区域内小城镇演变速率指数较高,A正确;国家和区域政策对全国和各区域来说是一致的,不会导致单个小城镇的演变速率指数明显较高,B错误;农业主要在农村地区发展,故农业技术提升不会导致大量人口迁入城镇,不会使小城镇演变速率指数明显较高,C错误;结合材料“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县城和小城镇作为服务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节点,对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可知,案例县域内小城镇就地城镇化较强,D错误。
12.C 城镇化发展初期,经济发展基础较弱,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无法吸引更多人口迁入,故城镇规模总体较小,C正确;产业发展水平、对外交通通达度均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不是影响城镇规模的关键因素,A、B错误;区域的地形特征主要影响城镇空间布局,对城镇规模影响较小,D错误。
13.B 由材料可知,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劳动力向户籍所在县城或所在县的乡镇转移,大量人口迁入小城镇,可能会使小城镇的环境问题恶化,A错误;由于是向户籍所在地的城镇转移,故能减少劳务输出数量,B正确;无论是就地城镇化还是异地城镇化,人口流动方向均为从乡村迁往城镇,对乡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相同的,C错误;就地或异地城镇化均可减小城乡间的差异,D错误。
14.C 读图可知,在1点之前,城市边际成本低,城镇化水平很低,A错误;图中显示5点城市平均收益达到最大,3点城市边际收益也并非最小,B错误;在4点之前,城市边际收益较高且处在上升阶段,但不是最高,应为城镇化加速阶段,C正确;在5点之后,城市平均收益开始下降,但城市规模仍在不断扩大,城镇化没有减速,D错误。
15.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加速阶段,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但质量不高,A正确;部分城市规模过大,城市问题突出,B正确;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所以城镇化区域差异大,总体东部高于中西部,C正确;我国交通建设发展迅速,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D不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故选D。
16.答案 (1)甲为商业区(中央商务区);(1分)乙为工业区。(1分)
布局的合理性:乙功能区靠近铁路、高速公路,交通便利;(2分)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区空气污染小;(2分)地处城市外围,地价较低。(2分)
(2)美化环境;(1分)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1分)减轻城市内涝。(1分)
(3)赞同。理由:过分强调功能分区,导致有的居住区与工作地点(工业区、政府办公区)相距过远;(2分)主干道不是四通八达,绕行距离远;等。(2分)
或不赞同。理由:用地分工明确,功能清楚,布局合理,能有效利用土地;(2分)绿地和湖泊面积大,接近自然,有宜人的生活环境;等。(2分)
解析 (1)读图可知,甲功能区位于市中心,乙功能区位于郊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中心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应为商业区;而郊区地价低,适宜布局占地面积大、对环境有污染的工业区。乙功能区为工业区,靠近铁路、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利于工业原料的输入和工业产品的输出;位于巴西高原,地形平坦,气候温和,工业区处于东南信风的下风向,对市区大气污染小;位于郊区,地价较低。(2)由材料“巴西利亚依托帕拉诺阿湖而建”可知,帕拉诺阿湖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湖泊分布在城市内部,其可以调节温度变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湖泊可以滞蓄洪水,减轻城市内涝。(3)本题属于观点题,要求观点与理由保持一致,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论述理由。若赞同,则阐述巴西利亚功能区布局的不利影响,如过分强调功能分区,使得各功能区之间界线明确,各功能区之间相互独立,联系较少,造成有的居住区与工作地点距离过远,工作、生活不便;据图可知,城区主干道不是四通八达,各功能区之间缺乏稠密的交通网络相连,会导致居民通勤距离增加,出行不变,绕行距离远;等。若不赞同,则阐述巴西利亚功能区布局的有利影响。如巴西利亚城市用地分工明确,功能清楚,布局合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且图中绿地和湖泊面积大,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娱乐和休憩空间,使人们能够接近自然,有宜人的生活环境;等。
17.答案 (1)折线图:(2分)
变化特点: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2分)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后城镇化速度加快。(2分)
(2)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2分)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2分)
解析 (1)根据“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可以计算出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城镇化水平,然后在坐标图内描点,最后用直线连接各点即可。从数据和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后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2)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可从促进工业化、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来分析。城镇化加快,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城镇化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速度会加快,会拉动内需,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18.答案 (1)数量增加;(1分)类型增多;(1分)规模扩大;(1分)部分工业区、开发区和卫星城融合为新城。(1分)
(2)生产要素流向郊区,增加郊区居民就业岗位;(2分)居住要素流向郊区,改善郊区居民居住环境;(2分)消费要素流向郊区,使郊区居民生活更加便利。(2分)
(3)利用海滨、湖泊和森林,调节气候,净化空气;(2分)铺设透水路面,增加下渗,减轻内涝;(2分)利用再生地砖,减少环境污染;(2分)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保留生态空间。(2分)
解析 (1)读图可知,从1949年到2020年,上海郊区城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阶段Ⅰ到阶段Ⅱ,出现新的开发区和更多的工业区,阶段Ⅱ到阶段Ⅲ,开发区和卫星城等功能区用地数量进一步增多,规模扩大;部分工业区、开发区和卫星城融合为新城。(2)读图可知,阶段Ⅲ三类要素均由中心城区流向郊区。生产要素流向郊区,会使郊区的工业得到发展,能够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居住要素流向郊区,会使郊区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消费要素流向郊区,会使郊区的商业得到发展,使郊区居民生活更加便利。(3)由材料可知,临港新城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城市硬化地面主要由废弃陶片制成的再生地砖和透水沥青铺设,功能区围绕湖泊形成了城市环带。用废弃陶片制成的再生地砖和透水沥青铺设城市地面,增加了下渗,减轻了城市内涝;利用海滨、湖泊和森林,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护了城市环境;使用废弃陶片制成的再生地砖,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减轻了对环境的影响。
19.答案 (1)关系:在墙壁上刷白石灰,福州夏季光照强,可反射太阳光降温;(2分)多潮湿天气,可以起防潮的作用;(2分)屋顶的瓦片原本是灰色的,受雨水长期浸泡,瓦片长出苔藓,显现为黑色。(2分)
地域文化特色:粉墙黛瓦与当地绿水青山环境互相映衬,突出其淡雅、稳重的特色。(2分)
(2)这种院落布局,主次分明,设计严谨,体现了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活智慧;(2分)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的社会伦理关系。(2分)
解析 (1)由材料可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福州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纬度较低,夏季光照强,降水量多,在墙壁上刷白石灰,可反射太阳光降温,又可起到防潮的作用;屋顶的瓦片原本是灰色的,因降水量大且时间长,受雨水长期浸泡,瓦片长出苔藓,显现为黑色。粉墙黛瓦与当地绿水青山环境互相映衬,突出其淡雅、稳重的特色,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读材料可知,这种建筑以南后街为中轴,政治中心和贵族居住区位于城市北部,平民居住区和商业区位于城市南部,两侧互相对称,成坊成巷,堪称古代“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这种院落布局,主次分明,设计严谨,既体现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活智慧,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的社会伦理关系,是建筑设计与人文伦理观的有机结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