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地域文化
(2024河北衡水武强中学期中)“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辣味品具有杀菌、调味、祛湿、驱寒等功能,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居民多喜辣,这种食俗与当地气候有直接关系。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湖南等地居民喜辣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潮热,可以助消化 B.气候潮湿,可以祛湿
C.昼夜温差大,可以驱寒 D.气候适宜辣椒生长
2.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
A.自然环境是文化现象产生的基础
B.自然环境不同,文化现象就不同
C.某地文化的形成只与自然环境有关
D.自然环境与文化并不会相互影响
(2024江苏扬州红桥高级中学期中)惠安女是指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群衣着特殊的劳动妇女,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一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安女传统服装的特征:“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的头部被斗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衣服以短袖为主,而大筒裤的裤脚宽达0.4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地方服饰是地理环境特征的体现,下列有关惠安女衣着特点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封建头—封建文化影响
B.民主肚—沿海地区,文化开放
C.浪费裤—当地纺织业发达,布料便宜
D.节约衣—方便捕捉鱼蟹
4.当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惠安女服饰在福建越来越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传统服饰土气十足
B.西方流行服饰的冲击
C.新一代年轻女性传承意识不足
D.惠安女性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题组二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2024四川成都树德中学期中)马架房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形如马架,故称马架房。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屋顶盖的是当地出产的茅草。右图为马架房民居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马架房( )
A.功能是作为马厩
B.冬暖夏凉,适宜居住
C.搭建相对较容易
D.形似蒙古包,可移动
6.马架房体现的地域文化是( )
A.风力强劲,减小风力侵蚀
B.马匹较多,有利于马匹过冬
C.气候湿冷,茅草堆积厚实
D.草类茂盛,就地取材方便
(2024山东东营胜利一中4月质检)云南中部高原区的传统民居“一颗印”(见下图),正房多为三间,由长辈居住,左右各一间或两间耳房,由子女居住。底层为厨房和猪、马等牲畜栏圈,楼上房间供人居住、储存粮食和杂物等。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并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称“小厦”,大小厦连通。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一颗印”一楼、二楼的用途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洪涝 C.气候 D.地震
8.“一颗印”大小厦连通的主要目的是( )
A.便于雨天穿行 B.增加居住面积
C.减少建筑材料 D.增加太阳辐射
题组三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2024福建厦门六中月考)番仔楼是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其外墙主要由当地红砖砌成,楼外廊柱、拱门上的彩色瓷砖颇具东南亚特色。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晋江市城区内的传统建筑数量逐渐减少。2012年起,该市将各处以番仔楼为代表的空置传统建筑拆卸后,移至市中心的W街区,并依照原样搭建。近年来,W街区将这些传统建筑整修为店铺,吸引多家餐饮企业在此集聚。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番仔楼建筑特点反映的地域文化主要是( )
A.天人合一 B.御外凝内
C.兼容并蓄 D.顺应自然
10.改革开放以来,该市传统建筑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居住功能减弱 B.建造材料短缺
C.城镇化的发展 D.环境污染严重
(2024河南南阳方城一高等校联考)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坐落于玉龙雪山下,玉泉水分成三条支流从古城的西北端流至玉龙桥下。古城民居多为土木结构,木楼青瓦,古街石巷,小桥流水,在外部造型与结构上,融合了中原建筑和藏族、白族建筑的技艺。丽江古城有着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下图示意丽江古城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丽江古城中最能体现城市景观的地域文化是( )
A.民居特色
B.地方美食
C.玉龙雪山
D.民族习俗
12.丽江古城土木结构、木楼青瓦的传统民居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是( )
A.趋利避害、共御外敌
B.尊重自然、开放包容
C.利用资源、御外凝内
D.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2023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等组成,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下图为北京四合院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北京四合院没有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征是( )
A.内向性 B.封闭性
C.尊卑有序 D.兼容性
14.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北京四合院的主要开发利用方向是( )
A.拆除重建,与现代城市风貌相协调
B.合理利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C.开发旅游,重点挖掘四合院的商业价值
D.就地全面保护,严禁任何形式的开发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2024山东枣庄滕州期中)已有近800年历史的广东省佛山市松塘村,倚岗列建,百巷朝塘,自然环境优美。数百年来该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改革开放后,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许多乡村纷纷向城镇转型,传统民居建筑受到冲击,但松塘村的宗祠家庙和传统民居建筑却得到了保留。2020年8月26日,松塘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下图示意松塘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传统民居建筑产生冲击的原因是( )
A.人口大量外出务工
B.自然环境遭受破坏
C.居住需求日益多样化
D.乡村人口老龄化加剧
2.松塘村的宗祠家庙和传统民居建筑得以保留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道路交通不便
B.人口增长缓慢
C.经济发展落后
D.文化底蕴深厚
(2024浙江绍兴一中期中)镬(huò)耳屋是我国岭南传统民居代表,因其山墙顶端状似镬耳,称为“镬耳屋”。该建筑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镬耳屋内部为“三间两廊”结构,“三间”指的是排成一行的三间房屋,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居室。三间房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的房屋即为“廊”。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镬耳屋的山墙高耸于房屋两侧,其主要功能有( )
①登高望远,开阔视野
②遮挡阳光,疏导热量
③加固房屋,防止倒塌
④隔断火源,防御火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岭南镬耳屋的“三间两廊”结构的优点是( )
A.接纳雨水,湿润空气
B.空气流通,消暑散热
C.生活方便,沟通便利
D.采光充足,保持室温
(2024山西朔州怀仁一中等校联考)“吞口屋”为我国典型传统民居(图1)。墙体主要采用木材、夯土砖、石材等,屋顶材料为小青瓦及片状石材。整个建筑只在正立面开窗,且窗口较小,窗框多为木框。为提升居住舒适度,专家建议将“吞口屋”图1中的窗户改造为“支撑窗+内平开玻璃窗”(图2),外部的支撑窗用于控制窗户的保温隔热功能。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图示“吞口屋”传统民居最可能分布于( )
A.湘西 B.陕北 C.皖南 D.辽东
6.传统“吞口屋”民居的居住体验是( )
A.采光良好 B.冬暖夏凉
C.通风保温 D.阴暗潮湿
7.(2024安徽安庆二中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云南省的阿者科哈尼古村落,坐落于哀牢山的半山腰,海拔1 880米,距离最近的镇28千米,2014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国传统村落,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元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域。“蘑菇房”是哈尼村落的一大特色。“蘑菇房”依山势而建,以石为基,以木为柱和横梁,屋顶由平顶和斜面构成,斜面多用稻草和茅草建造,村落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村前梯田层层延伸到河谷底。
(1)简述阿者科古村落保存完好的原因。(6分)
(2)分析“蘑菇房”房顶修成平顶和斜面的作用。(4分)
(3)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蘑菇房”大量被废弃。你是否赞同大量废弃阿者科古村落的“蘑菇房”,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5分)
题组二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2024江西赣州二十四校期中,P196定点1)洪江市位于湖南省西部长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沅江的上游。窨(yìn)子屋,是侗族创造的特色传统民居建筑。窨子屋形似四合院,总体结构是外面高墙环绕,里面木质房舍,是富商们的居所,由曲折起伏的窄巷相连接。如图为洪江古商城中的窨子屋建筑群景观图(局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洪江古商城中窨子屋建筑群所在区域的主要地形为( )
A.山地 B.盆地
C.高原 D.平原
9.窨子屋外墙体现的地域文化内涵为( )
A.就地取材,外向开放
B.安全防范,抵御外敌
C.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D.调节降水,改造气候
(2023四川成都期中)广东省潮州市古城区保存着较好的传统民居。每个民居建筑虽在平面布局、规模、装饰上有所区别,但基本结构是一样的。民居建筑单体有“爬狮”“下山虎”“四点金”和“三进”等。下图为潮州市区传统民居建筑常见单体平面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以上四种民居,主人社会地位最高的可能是( )
A.“爬狮” B.“下山虎”
C.“四点金” D.“三进”
11.“四点金”中,长辈居住的房间一般是( )
A.正厅 B.前房
C.大房 D.厅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基础过关练
1.B 湖南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空气湿度大,由材料“辣味品具有杀菌、调味、祛湿、驱寒等功能”可知,辣味品可以祛湿,有利于湖南等地居民保持身体健康,B正确;一定情况下,辣味品可以提升人的消化能力,但这不是湖南等地居民喜辣的主要原因,A错误;湖南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地区,降水多,阴雨天多,昼夜温差相对较小,C错误;气候适宜辣椒生长也非居民喜辣的主要原因,D错误。
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景观和文化现象两者息息相关,相互影响,自然景观是文化现象产生的基础,A正确、D错误;自然环境不同,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区域文化,但也有可能产生相似的文化,B错误;文化现象除了与自然环境有关外,还与本地区的历史、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C错误。
3.D 本题解题过程如下:
推理过程 结论
惠安地处沿海地区,惠安女头戴斗笠和裹头巾是为了减少风吹日晒 A错误
惠安位于福建泉州,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民主肚主要是为了降温,而不是因为文化开放 B错误
浪费裤可以通风散热,且便于涉水,被海水打湿后易干,不是因为布料便宜 C错误
惠安女主要从事渔业,短衣衫便于劳作,所以节约衣是为了方便捕捉鱼蟹等 D正确
4.D 惠安女服饰是惠安劳动妇女为劳作而适应环境的产物,西方流行服饰对其基本不会产生影响,与年轻女性传承意识无关,且服饰本身并不土气,A、B、C错误;现在,随着惠安社会经济的发展,惠安女性就业渠道不断拓宽,这使得在海边进行传统劳作的惠安女大量减少,导致惠安女服饰在福建越来越少见,D正确。
5.C 马架房是民居,主要供人类居住,A错误;由材料“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屋顶盖的是当地出产的茅草”可知,马架房是一种简易的房屋,搭建起来相对较容易,但不会冬暖夏凉,不太适宜居住,B错误、C正确;图中显示马架房形似蒙古包,但是土坯墙无法移动,D错误。
6.D 本题解题过程如下:
推理过程 结论
马架房是简易住房,且屋顶材料是茅草,抵御风力侵蚀的能力较弱 A错误
马架房属于当地农民的住房,不是为了便于马匹过冬而建 B错误
马架房屋顶材料为茅草,墙壁为泥壁,保温效果不好,不能体现当地气候冷湿 C错误
屋顶盖的是当地出产的茅草,说明当地草类茂盛,就地取材方便 D正确
7.C 云南中部高原区降水丰沛,底层潮湿且多蚊虫,因此主要为厨房和猪、马等牲畜栏圈;二楼相对干燥,蚊虫少,主要用于居住、储存粮食和杂物等,故选C。
8.A “一颗印”大小厦连通指的是正房和耳房面向天井挑出的腰檐连通,腰檐下无法住人,也不能减少建筑材料使用,B、C错误;腰檐连通虽会遮挡太阳光线,但便于雨天穿行,A正确、D错误。
9.C 由材料“其外墙主要由当地红砖砌成,楼外廊柱、拱门上的彩色瓷砖颇具东南亚特色”可知,番仔楼建筑材料既有当地的红砖,也有东南亚特色的瓷砖,该特点反映的地域文化主要是兼容并蓄,C正确;与天人合一、御外凝内、顺应自然关系不大,A、B、D错误。
10.C 由材料“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晋江市城区内的传统建筑数量逐渐减少”可知,为了城区内部经济、城镇化的发展,这些传统建筑遭到了拆除,C正确;番仔楼是一种传统民居,居住功能未发生改变,A错误;据材料“其外墙主要由当地红砖砌成,楼外廊柱、拱门上的彩色瓷砖颇具东南亚特色”可知,建造原料就是普通的红砖和彩色瓷砖,建造材料一般不会出现短缺,B错误;番仔楼作为一种传统民居建筑,不会产生环境污染,D错误。
11.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往往体现在城市建筑风格、民居特色、城市格局等城市景观上,A正确;习俗和美食虽然也能体现地域文化,但是无法体现城市景观,B、D错误;雪山是纯自然风光,不能体现地域文化,C错误。
12.D 读材料可知,丽江古城坐落于玉龙雪山下,森林茂密,再加上河流穿越古城,带来丰富的泥沙资源,因而林木与泥沙成为丽江古城的主要建筑材料,从而形成了丽江古城土木结构、木楼青瓦的传统民居,故其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是就地取材、因材施艺,D正确;土木结构、木楼青瓦主要强调建筑材料,并不能体现趋利避害、共御外敌,尊重自然、开放包容,利用资源、御外凝内等文化,A、B、C错误。
13.D 北京四合院门向内开,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院墙较高,这些特点均体现了内向性、封闭性的地域文化特征;四合院正房与左右厢房的大小、布局体现了尊卑有序的地域文化特征;四合院没有体现兼容性的地域文化特征。故选D。
14.B 拆除重建四合院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应当根据四合院的位置、建成时间以及房屋质量,区别对待,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但又不能重点挖掘其商业价值,而应重点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故选B。
能力提升练
1.C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当地居民对居住条件的要求提高,居住需求日益多样化,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当地拆除旧宅,新建大量的现代化住房,住房中增加了各类家电、卫浴等设施,房屋的结构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由此对传统民居建筑产生冲击,C正确;该地经济发展较快,是人口净迁入地,人口并没有大量外出务工,A错误;珠三角地区自然环境与人口老龄化对传统建筑发展影响相对较小,B、D错误。
2.D 读材料可知,松塘村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且数百年来,该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该村的宗祠家庙和传统民居建筑是该村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且具有较大的纪念与旅游价值,因此宗祠家庙和传统民居建筑得以保留,D正确;该村宗祠家庙和传统民居建筑得以保留与道路交通不便、人口增长缓慢、经济发展落后关联度较小,A、B、C错误。
3.D 山墙高耸可以阻挡一部分阳光,减少院内获得的太阳辐射,便于疏导热量,②正确;山墙高耸可隔断邻居的意外火源,具有防火功能,④正确;山墙虽高耸,但不适宜人攀登望远,①错误;房屋是否坚固由地基、建筑主体结构和建筑材料决定,山墙高于两侧房屋的部分,与房屋主体牢固程度无关,③错误。故选D。
4.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岭南指的是我国南岭以南地区,这里纬度低,气候炎热,降水丰富。由材料“‘三间’指的是排成一行的三间房屋,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居室。三间房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的房屋即为‘廊’”可知,岭南镬耳屋的“三间两廊”结构可以形成通风廊道,其优点是空气流通性好,可消暑散热,B正确;“三间两廊”结构对接纳雨水、方便生活与沟通等影响较小,不利于采光,A、C、D错误。
5.A 由材料“整个建筑只在正立面开窗,且窗口较小,窗框多为木框”可知,“吞口屋”窗口小,可阻挡外部的湿气进入屋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湘西多山区,山高雾气重,空气潮湿,适宜建造“吞口屋”。由材料可知,“吞口屋”多用木材、夯土砖、石材、小青瓦等建筑材料建造,湘西山区木材、石材较多,便于取材,与材料信息相符,A正确;陕北位于黄土高原,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当地的传统民居是窑洞,与题意不符,B错误;皖南多徽派建筑样式民居,其突出特点为粉墙黛瓦,有马头墙,与题意不符,C错误;辽东冬季气温低,墙体厚,为了增强冬季采光,其南窗窗口一般比较大,与题意不符,D错误。
6.D 图解如下:
7.答案 (1)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耕生活保存至今;位置偏僻,受现代文明影响小;地处山区,交通不便。
(2)山地地区,地形崎岖,平顶便于晾晒粮食等;气候湿润,降水多,斜面便于排水(或防漏)。
(3)赞同。“蘑菇房”具有易发生火灾、易被大风吹翻、茅草易腐烂等局限;“蘑菇房”年久失修,居住环境差。
或不赞同。“蘑菇房”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应加以保护。
解析 (1)古村落保存完好一般要求环境较为封闭,与外界交流较少,这样受现代文明影响小,原始的生活方式、建筑等才能够被较好保留。而位置偏僻、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的地区,一般都较为封闭。
(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阿者科古村落地处山区,地形崎岖,平地较少,谷物晾晒面积有限,房顶修成平顶方便晾晒谷物;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多,斜面坡度大,利于排水,可防止雨水渗漏。
(3)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观点阐述理由。若赞同,则主要从“蘑菇房”的不足方面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蘑菇房”以木为柱和横梁,屋顶斜面多用稻草和茅草建造,建筑材料质量轻、易燃烧,易被大风吹翻或发生火灾等,且稻草和茅草容易被虫蛀而腐烂。加上由于村民居住较少,一些房屋年久失修,导致居住环境变差。若不赞同,则主要从“蘑菇房”的优点、具有的文化价值等方面分析:“蘑菇房”是人类对当地地理环境适应良好的典型代表,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蘑菇房”具有民俗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可作为旅游景观加以利用,应当加以维修和保护。
8.A 图解如下:
9.B 读材料可知,窨子屋外面高墙环绕,可以防盗、防匪和防火,故窨子屋外墙体现的地域文化内涵为安全防范,抵御外敌,B正确;外墙用的材料主要是普通砖石,随处都有,属于就地取材,但无法体现外向开放的地域文化内涵,A错误;窨子屋外墙只是高大,并无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其他特点,故该种外墙并不能体现因地制宜,C错误;普通建筑物对气候的影响非常微弱,更起不到调节降水的作用,D错误。
10.D 据图可知,“爬狮”和“下山虎”都只有一厅,“四点金”有两厅,“三进”有三厅。厅的数量越多,通常表明主人社会地位越高,故主人社会地位最高的可能是“三进”,故选D。
11.C 正厅为会客厅,不是居室,A错误;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北尊南卑,大房位于北侧,应是长辈居住的房间,前房位于南侧,应为子孙居住的房间,B错误、C正确;厅不是用于居住的房间,D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