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强化练习题--第三节 人口容量(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强化练习题--第三节 人口容量(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20 14:0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 人口容量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2024福建厦门月考)南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曾经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据科学家估算,最兴盛时人口达8 000~20 000人,而当时生产力水平所能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2 000人,于是悲剧发生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至1877年岛上仅剩100多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材料中提及的“2 000人”是指复活节岛当时的(  )
A.适度的人口数量  
B.人口合理容量
C.资源环境承载力  
D.实际人口数量
2.材料说明一个区域的人口数量如果严重超越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对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是(  )
A.资源环境承载力将变小
B.资源环境承载力将变大
C.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变
D.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没有影响
(2023安徽安庆一中月考)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行。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关于“木桶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因此不必担心人口过多的问题
B.若木桶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C.若桶板代表资源,则长板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D.若桶板代表资源,则各板共同决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4.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气候适宜
B.本国自然资源丰富
C.大量利用他国资源
D.人口素质较高
  (2024湖南衡阳月考)蒙古国国土面积为156.65万平方千米,全国人口约329万人(2020年)。如图示意蒙古国的年均降水量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影响该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地形状况
C.开放程度  D.消费水平
6.提高该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正确途径是(  )
A.大量开发地下水资源
B.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C.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D.全力增加耕地数量
  (2023山东日照期末)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地球当天进入了本年度生态赤字状态,已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下图为1990—2015年地球生态超载日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图示表明(  )
A.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B.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C.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D.资源供给数量充足
8.根据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趋势,人类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减缓工业化进程  
B.调整人口合理容量
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题组二 人口合理容量
  (2024河南郑州月考)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不同指标下适度人口和最大人口的测算结果。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指标 基于人均 建设用地 基于人均 居住用地 基于可供 水资源 基于生 态环境
适度人 口(万) 63.80 83.20 72.36 70.18
最大人 口(万) 106.20 113.40 210.35 106.33
9.该城市的人口合理容量为(  )
A.63.80万  B.83.20万
C.72.36万  D.70.18万
10.确定人口合理容量数值的主要意义是(  )
A.遏制高消费现象的发生
B.规划工业生产规模
C.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
D.改变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2024广东茂名电白期中)我国某区域拟进行重点建设开发,为实现该区域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对该区域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四种重要资源数量进行比较(如下图),箭头方向为该要素数量增大方向。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该区域的人口合理容量取决于(  )
A.耕地资源  B.矿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水资源
12.下列措施有助于提高该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是 (  )
A.毁林开发矿山  B.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C.发挥交通优势  D.发展耗水型产业
  (2024山东济宁微山二中月考)在测算区域人口合理容量时,可能—满意度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可能—满意度0.9为最满意临界点,0.6为可接受临界点。下图为基于该方法绘制的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3.可能—满意度为0.9时,制约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为(  )
A.能源供给  B.人居环境
C.粮食供给  D.土地资源
14.为提高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
A.加快围湖造田  B.山区全面开垦
C.扩大对外开放  D.降低消费水平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2024福建莆田一中期中,P185定点2)龙洞沟全长9.15km,是岷江上游的支沟,源头海拔4 175m,全流域80%以上海拔高于2 000m,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该流域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2 000m以下地区,居民多从事农牧业,生产粗放,环境承载力较低。下表为龙洞沟土地面积坡度分级状况表(一般坡度小于25°才能营造梯田)。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坡度分级 面积(km2) 占总面积比例(%)
0°~5° 0.30 2.07
5°~15° 1.49 10.26
15°~25° 4.01 27.62
25°~35° 5.11 35.19
>35° 3.61 24.86
合计 14.52 100
1.该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最主要的制约资源是(  )
A.水资源   B.耕地资源
C.森林资源  D.气候资源
2.下列提高该流域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
B.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
C.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D.大力发展水运,促进农产品外销
  (2024广东湛江二十一中月考)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下表为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四个省级行政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省级行政区 生态适度 人口(万人) P1(万人) 现实人口 (万人)
广西 3 276.2 7 203.2 5 331.4
新疆 1 957.3 4 303.3 2 164.4
四川 2 990.3 6 574.5 9 001.3
内蒙古 1 825.8 4 014.3 2 453.2
注:P1表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容量。
3.新疆生态适度人口比广西少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油气资源匮乏  B.绿洲面积广
C.水热条件差   D.地域面积小
4.广西生态适度人口多于四川,但现实人口却少于四川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降水  B.地形  
C.光照  D.热量
5.仅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看,人口应外迁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广西  B.新疆  
C.四川  D.内蒙古
  (2024山西朔州怀仁一中等校期中,P184定点1)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的前提下,一定地域空间的资源禀赋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云南省玉溪市包括九个县区,中心城区是红塔区,2015年江川撤县设区。下图为2007年和2016年云南省玉溪市各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2007—2016年,玉溪市(  )
①红塔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②元江县和新平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呈现提升的趋势
③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出中部提升、周边降低的趋势
④资源环境承载力低承载区面积缩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江川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B.自然资源数量大且质量优
C.交通设施完善,与外界联系增强
D.撤县设区,人口素质提升
题组二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024河南郑州外国语月考)人口承载系数是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承载系数。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造成该区域人口承载系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分布  B.矿产资源
C.消费水平  D.经济水平
9.缩小该区域东西部人口承载系数差异的可行性措施包括(  )
①加大西部地区科技投入和对外开放程度
②加快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
③调整东部地区产业结构
④完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2023湖南娄底期末)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原因。(6分)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列举三项当地可采取的措施。(6分)
(3)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约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某专家却认为这种说法不妥,试为该专家的观点提供依据。(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三节 人口容量
基础过关练
1.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区域最多能养活的人数,由材料“当时生产力水平所能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2 000人”可知,“2 000人”是指复活节岛当时的资源环境承载力,C正确;不是复活节岛适度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A、B错误;“最兴盛时人口达8 000~20 000人”,这才是实际人口数量,D错误。
2.A 图解如下:
3.B 根据“木桶原理”分析可知,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相对确定性,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A错误;木桶容量在木板高度一定的前提下是确定的,同样,人口容量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也具有相对确定性,B正确;若桶板代表资源,则某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由最短的桶板决定,C、D错误。
4.C 在一个开放系统中,资源互补可以大大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越发达,利用系统外资源的能力就越强,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其依赖发达的交通条件和较高的工业水平大量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B错误、C正确;与气候和人口素质关系不大,A、D错误。
5.A 读图可知,蒙古国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降水稀少,水资源限制了该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所以气候条件是各类资源环境承载力中的短板,是影响该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因素,A正确;蒙古国地形整体较为平坦开阔,地形状况不是影响该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因素,B错误;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不属于自然因素,C、D错误。
6.C 结合上题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蒙古国气候条件较差,受其限制,该国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较为贫乏,且大量开发地下水资源会造成地面沉降、全力增加耕地数量会导致土地荒漠化,进而会使环境恶化,使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A、D错误;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不能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B错误;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更多地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从而提高本国资源环境承载力,C正确。
7.B 据图可知,生态超载日逐年提前,原因主要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B正确;资源更新周期变短、资源利用种类增多及资源供给数量充足,会使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则地球生态超载日应推迟,A、C、D错误。
8.C 减缓工业化进程,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清洁能源的研发,A错误;人口合理容量主要由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等决定,B错误;为遏制地球生态超载日提前,人类应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C正确;地球能产出的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D错误。
9.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合理容量的实质是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表中信息显示,不同指标下适度人口数量不同,根据木桶的“短板效应”可知,该城市的适度人口数量主要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因此,基于人均建设用地下的适度人口(63.80万),为该城市的人口合理容量,故选A。
10.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确定人口合理容量,可以为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参考,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尽量协调,C正确;高消费现象由人的消费观念及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确定人口合理容量,对遏制高消费现象的发生没有作用,A错误;规划工业生产规模,是由国家或地区政府结合区域特征及经济发展现状和需求等进行的,与人口合理容量数值无关,B错误;人口合理容量数值指的是人口的数量,与人口的性别无关,故无法改变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D错误。
11.D 结合木桶的“短板效应”可知,木桶的容量由短板决定。读图可知,该区域水资源数量最少,其是制约该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短板,因此该区域人口合理容量取决于水资源,D正确;其他资源相对较多,不是决定性因素,A、B、C错误。
12.C 毁林开发矿山,会导致环境破坏,使环境承载力下降,不利于提升区域人口合理容量,A错误;居民消费水平越高,资源消耗越多,环境承载力越小,越不利于提升区域人口合理容量,B错误;发挥交通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地区开放优势,从其他区域引进更多的资源,以提升该区域人口合理容量,C正确;发展耗水型产业,会加剧水资源短缺,不利于提升区域人口合理容量,D错误。
13.A 图解如下:
14.C 围湖造田虽然能够增加土地资源,但易造成生态破坏,A错误;山区全面开垦,易造成水土流失,最终会造成土地资源减少,B错误;扩大对外开放,可利用更多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有利于提高人口合理容量,C正确;降低消费水平可能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D错误。
能力提升练
1.B 图解如下:
2.D 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能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可提高人口合理容量,A合理;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利于发展经济,且对环境破坏小,利于提高人口合理容量,B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可以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提高人口素质,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人口合理容量,C合理;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流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河水流速快,不利于大力发展水运,D不合理。本题要求选择不合理的措施,故选D。
3.C 新疆油气资源丰富,地域面积大,A、D错误;绿洲内土壤肥沃,水源丰富,适宜人类居住,绿洲面积广与题意不符,B错误;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水热条件较差,大部分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C正确。
4.B 广西距海较近,降水充沛,光照条件优于四川(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光照不足),广西纬度较四川低,热量条件更好,A、C、D错误;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而四川位于地形平坦开阔的四川盆地,盆地内适合大规模人口聚居,B正确。
5.C 广西、新疆、内蒙古三个省级行政区的现实人口均少于各自对应的P1,而四川现实人口(9 001.3万人)远多于其对应的P1(6 574.5万人),说明该省级行政区的生态压力较大,人口应外迁,故选C。
6.B 读图可知,2007年和2016年红塔区均为高承载区,说明该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①正确;对比两年的示意图可知,元江县一直是中等承载区,没有发生变化,②错误;对比2007年和2016年,玉溪市中部区域的峨山县、红塔区承载力没变,江川和通海两区县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周边的新平县和易门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均上升,③错误;读图可知,玉溪市2007年低承载区为新平县,面积较大,而2016年低承载区为江川区,面积较小,④正确。综上可知,B正确。
7.A 2015年江川撤县设区,城乡规划调整会导致建设用地增多,耕地和绿化用地减少,可能导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A正确;自然资源数量大且质量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较高,故其不是江川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B错误;交通设施完善可增强区域对外联系,便于获取其他地方的资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提高,C错误;人口素质提升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提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D错误。
8.D 由材料“人口承载系数是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可知,人口承载系数与实际人口密度呈正相关,与理论承载密度呈负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区域东部地区实际人口分布多,即实际人口密度东大西小,若人口分布是主要影响因素,则人口承载系数应东大西小,而图中显示,区域东部整体人口承载系数小,西部人口承载系数大,故A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区域矿产资源分布东部较西部少,因此理论承载密度东小西大,人口承载系数就应为东大西小,这与实际状况不符,故B错误;图示区域东部比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水平应为东高西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消费水平越高,理论承载密度越小,若消费水平为主要影响因素,则该地理论承载密度应东小西大,人口承载系数应东大西小,这与图中实际状况不符,故C错误;图示区域东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高,理论承载密度大,人口承载系数小,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西部人口承载系数大,故D正确。
9.C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西部人口承载系数大,东部相对较小。故要缩小东西部人口承载系数差异,应降低西部人口承载系数,或者提高东部人口承载系数。结合人口承载系数概念可知,降低西部人口承载系数,应采取措施减少西部实际人口或提高西部理论承载密度;提高东部人口承载系数,应采取措施增加东部实际人口。完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加大西部地区科技投入和对外开放程度,均可以提升西部地区理论承载密度,①④对,C正确;加快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调整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均可能提高东部地区的理论承载密度,从而减小东部地区的人口承载系数,扩大东西差距,②③错,A、B、D错误。
10.答案 (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水资源较丰富。
(2)种草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节水工程,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行农牧业相结合。
(3)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需适当限制人口数量。
解析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高低与区域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有关。读图可知,准噶尔盆地南部矿产资源较丰富,经济基础较好;同时,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由于天山对冬季风的阻挡,北坡山麓的水资源也较为丰富,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高。
(2)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必须围绕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进行分析。由图可知,塔里木盆地南部以沙漠为主,生态环境较为恶劣。故应先改善其生态环境,种草治沙,防止沙漠化的加剧;产业方面,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行农牧业相结合,建设节水工程,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新疆地处我国内陆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需适当限制人口数量。同时,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如果不限制人口快速增长,容易加大生态环境压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应限制人口数量。另外,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一味追求资源开发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但使得人口大量增加,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进一步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