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温州市七上科学第四单元多种多样的运动拔高培优试卷B(新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在匀速直线行驶的车内,小明在固定位置给小芳先后拍下甲、乙两张照片,如图所示,据图可判断 ( )
A.车向西运动,小芳相对车是静止的
B.车向西运动,小芳相对车是运动的
C.车向东运动,小芳相对车是静止的
D.车向东运动,小芳相对车是运动的
【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结合图中人与景物的相对位置可做出判断。
【解答】 图乙与图甲相比,广州塔相对于车的位置向右(东)发生了移动,因此,相对于地面,车是向西运动的;
以车为参照物,小芳相对于车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小芳是静止的。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某电影讲述了未来科学家为拯救地球,计划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故事中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让地球停止自转。如果地球停止自转,下列现象会消失的是 ( )
A.地球有昼半球、夜半球 B.太阳光垂直照射地面
C.24 小时的昼夜交替 D.太阳大气层的核聚变
【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地轴的转动是地球的自转,其产生的地理意义有: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不同经度的时间不同,即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昼夜更替;运动物体的偏转。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是地球的公转,其产生的地理意义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解答】AC、若地球停止自转,则面向太阳的一半永远是昼,背向太阳的一侧永远是夜,地球上不可能见到昼夜更替,即1天将不再是24小时,故A错误,C正确;
B、正午太阳高度角90°时太阳光垂直照射地面,与地球的公转有关,与地球自转无关,故B错误;
D、太阳是一个大质量的天体,当它不断地收缩并发热到某个点时,就会使太阳物质产生核聚变,从而产生高温并向其周围辐射能量物质,与地球自转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在0~4 min内,乙同学的速度比甲同学的大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m/s
C.乙同学第 4 min 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 240 m
【答案】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通过图象找出甲和乙4min中运动的路程,根据求出甲和乙的运动速度进行比较;
B.根据上述求出的甲的速度进行判断;
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乙物体一直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同学相遇时,也就是甲和乙图象的交点,找到这个交点表示的路程即可。
【解答】 A.由图象可知:乙4min运动的路程是240m,乙的速度;
甲4min运动的路程是120m,甲的速度,则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甲在0~10min,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同学在第4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0.5m/s,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乙在0~4min,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这段时间内乙运动的速度是1m/s,乙同学4min之后保持静止,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甲图象和乙图象的交点就是甲和乙的相遇的时刻,此时甲和乙运动的路程都是240m,故D正确不合提。
故选C。
4. 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由魏格纳创建的
②板块构造学说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证据证明,是最正确的地球构造理论
③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
④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⑤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大陆漂移说是由魏格纳提出的,①错误;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认为最正确的地球构造理论,②错误;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③正确;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④正确;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⑤正确。
故答案为:C。
5.观测者观察某天文现象,当时太阳、月球、地球的关系如图所示。对于观测者当时看到的天文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现象发生在农历十五 B.此现象适合在夜晚观测
C.观测者看到的是日全食 D.此现象与光的反射有关
【答案】C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是当太阳、地球和月亮在同一直线上,并且月亮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地球的人观察太阳时,月亮遮挡太阳光线,有的地区的人会观察到日全食,有的地区会观察到日偏食。
【解答】A、日全食现象发生在农历初一,故A错误;
B、日全食发生在白天,故B错误;
C、观测者看到的是日全食,故C正确;
D、日全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 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左匀速行驶,如图甲所示,当经过一棵树附近时,恰有一个果子从树上自由落下,则车中的人以车为参照物看到果子的运动轨迹是图乙中的( )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物体是运动的;根据选择的参照物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答】 下落的物体相对于车来说,一方面竖直加速下落,另一方面在水平方向上后退,在车中的人以车为参照物,物体向后做平抛运动;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 风洞是一种管道状实验设备。在一次实验中,利用风洞装置来获取飞行器飞行时的性能指数,如图所示,若认为图中飞机模型是高速运动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模型支架 B.高速气流 C.压力秤 D.风洞
【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 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飞机模型和空气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飞机模型相对于高速流动的空气是运动的。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 下面四幅图分别是东、西、南、北四个半球,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太阳辐射的强度.人们在经历昼夜更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
【解答】 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在北极上判定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在南极上判定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其周期为一天。我们每天经历的昼夜更替,看到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区的差异(东部的时刻早于西部),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则正确的是①④。
故选D。
9. 下图是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比较甲、乙、丙、丁四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除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南北极圈以内,甚至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解答】 赤道地区一年中昼夜永远平分,一年中昼夜长短没有变化,故D符合题意,而A、B、C不合题意。
故选D。
10. 观察者在下列哪个区域能观察到日全食( )
A.①区 B.②区 C.③区 D.④区
【答案】A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当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被完全挡住时,我们完全看不到太阳,此时发生日全食。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位置①处完全看不到太阳,则观察者在此看到日全食,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 小科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在拨动地球仪过程中,以下操作、现象或结论正确的是 ( )
A.自东向西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B.浙江亮暗不断交替变化,说明地球自转会引起昼夜交替现象
C.任何时候地球只有一半被照亮,说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
D.地球自转还产生了四季更替现象
【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 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解答】 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要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故A错误;
B.浙江亮暗不断交替变化,说明地球自转会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故B正确;
C.任何时候地球只有一半被照亮,说明地球有昼夜之分,故C错误;
D.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运动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12. 一辆轿车在公路上行驶,经过如图所示的标志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标志牌上的“30”表示限制车速不超过30 m/s
B.轿车行驶过程中,以轿车为参照物,标志牌是运动的
C.轿车若按规定速度行驶,行驶到萧山机场至少需要 2.5 h
D.若轿车经过某一长为200mm的路段所用时间为10 s,则轿车没有超速
【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标志牌指示的速度的单位是km/h;
(2)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3)已知路程和速度,利用速度变形公式求得时间;
(4)求出速度的大小,然后与40km/h对比,得出答案。
【解答】 A.图中“30”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汽车最大速度不能超过30km/h,故A错误;
B.行驶过程中,以汽车为参照物,标志牌与汽车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故标志牌是运动的,故B正确;
C.根据可得, 按规定速度行驶,行驶到萧山机场至少需要 时间,故C错误;
D.小轿车在行驶过程经过一高架桥,200m内所用时间为10s,则它的速度为,已经超过标志牌中的限速,故D错误。
故选B。
13. 2024 年 6 月 29 日,位于印度尼西亚东部的勒沃托比火山一日连续喷发两次;2024 年7 月 8 日,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发生6.2级地震 下列关于火山和地震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B.火山和地震多发生于板块交界处
C.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过程
D.地震发生时躲到高楼和高压线下避险
【答案】D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地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解答】A、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A正确;
B、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发生断裂、挤压等现象,从而引发火山和地震,B正确;
C、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会通过火山喷发和地震等形式释放出来,C正确;
D、地震发生时躲到高楼和高压线下避险是错误的做法。高楼在地震中容易倒塌,造成人员伤亡;而高压线在地震中可能断裂,产生电火花或短路,引发火灾或电击危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迅速躲到坚固的桌子下或墙角处,保护头部,避免被掉落的物体砸伤,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14. 如图所示,这是从月球上拍摄的“日食”照片。下列对这一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此时月球正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这张照片可能是在农历正月初一拍摄的
C.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D.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月食”现象
【答案】D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向月球的光,在月球上就看不到太阳,这就是月球的“日食”。
【解答】在月球上看到了日食,说明太阳被地球遮挡了,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处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是农历的十五、十六,这个时候在地球上可能发生的是月食现象,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5. 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蕴含了地理知识。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
A.小明凌晨1点观看美国NBA球赛现场直播
B.镇江四季分明,夏季白天比冬季白天长
C.海南岛进入春耕时节,黑龙江还是一片冰天雪地
D.正午时,学校操场上的旗杆总是指向北方且不同季节长短不同
【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
【解答】A、小明凌晨1点观看美国NBA球赛现场直播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故符合题意。
B、镇江四季分明,夏季的白天比冬季长是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差异,故不符合题意。
C、海南岛进入春耕时节,黑龙江还是一片冰天雪地是由于纬度原因造成,故不符合题意。
D、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 2024 年 4 月 30 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是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神舟十七号飞船着陆当天,地球的位置在图中的____(填序号)之间,当天杭州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
A.②③;昼长夜短 B.②③;昼短夜长
C.③④;昼长夜短 D.③④;昼短夜长
【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线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为北半球的春分日;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为北半球的夏至日;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飞船着陆当天,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在图中的②③之间即北半球的春分日与夏至日位置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当天杭州昼长夜短。
故答案为:A。
17. 如图所示,在小车上放一个玩具小人,用手缓慢拉动小车,车上的小人随车一起向前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人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
B.小人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C.小车相对于桌面是静止的
D.车上的玩具小人相对于车是运动的
【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可能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解答】 AC.若以桌面为参照物,玩具小人、小车与桌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A正确、C错误;
B.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玩具小人与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B错误。
D.以车为参照物,玩具小人与车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A。
18.(2022七上·鄞州期末)如图是观察月相的模拟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小球应沿A→H逆时针方向移动.
B.在移动小球的同时,灯光也要随之转动
C.记录的是观察到小球光亮部分的形状
D.若没有灯光,可用一半黑一半白的小球代替
【答案】B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运用模拟实验来探究月相的变化过程。
【解答】A:小球应沿A→H逆时针方向移动,该小球模拟月球,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A不符合题意;
B:在移动小球的同时,灯光并不会随之转动,B符合题意;
C:观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月相亮面大小的变化,亮面的方向是怎样的,并且记录的是观察到小球光亮部分的形状,能形象模拟月相的变化现象,C不符合题意;
D:若没有灯光,可用一半黑一半白的小球代替,该方法也能形象模拟月相的变化特征,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2024七上·海曙期末)为了更好地学习地球运动,小海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如图所示是手持地球仪围绕光源演示地球运动,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光源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俯视)
②同时要保持地球仪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③该演示能模拟四季更替
④地球仪绕光源一周,光线的直射范围是30°N—30°S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自转产生的现象为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公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解答】①由于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应手持地球仪以光源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俯视),①错误;
②同时要保持地球仪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②正确;
③该实验能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地球公转能产生四季更替的现象,所以该演示能模拟四季更替,③正确;
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进行移动,故地球仪绕光源一周,光线的直射范围是23.5°N~23.5°S,④错误。
故答案为:A。
20.(2024七上·海曙期末)图甲是海曙区某学生用铅笔代替竿子进行“观竿测影”的实验,实验当天是2023年3月28日上午9:51记录铅笔影长变化,图乙是地球的公转运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铅笔的影子朝西北方向
B.一天内,竿影移动是由地球公转造成的
C.记录当天,地球正运行到图中③的位置
D.这天以后的一个月内,正午时的竿影将会逐日变长
【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自转产生的现象为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是一年。公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在北半球,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为春分日,全球昼夜等长;之后太阳光线向北移动,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极圈及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这一天为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之后太阳光线向南移动,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为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太阳光线继续向南移动,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南极圈及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这一天为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
【解答】A、由于日出东方,实验当天是2023年3月28日上午9:51,太阳位于偏南方位,此时铅笔的影子朝西北方向,A正确;
B、一天内,竿影移动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B错误;
C、记录当天是2023年3月28日,地球正运行在春分(3月21日前后)至夏至(6月22日前后)之间,即图中②的位置,C错误;
D、这天以后的一个月内,阳光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正午时的竿影将会逐日变短,D错误。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1分)
21.(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小科在模拟日食实验时,绘制了一张实验图。如图所示,实验中大球代表太阳,小球代表月球,“眼睛”表示小科在地球上的观察点。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可以观察到的日食类型是 。
(2)下列因素中与形成的日食的类型有关的是 (填序号)。
①观测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 ②月球的大小 ③月地距离的不同
【答案】(1)日环食
(2)①③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的一部分时,出现日偏食;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时,出 现日环食;太阳完全被遮住时,出现日全食。
【解答】(1)月亮未完全遮住太阳,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出 现日环食。
(2) 观察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不同,可能会看到日环食、日全食或日偏食 , 月地距离的不同可能导致观测者感觉月球可能遮住太阳一部分,也可能遮住全部,所以会导致日食类型不同。
22.(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一天中竖立在水平地面上竹裘的影子长度变化与天空中太阳的位置密切相关,家住北纬40度的小科在某一天测量竹竿影子的变化,并在地面做好记录(如图所示)。
(1)这一天中,竹竿影子的长短的变化规律是 ,竹竿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规律是 。
(2)图中指向正北方向的箭头是 。(填“甲”、“乙”、“丙”或“丁”)
【答案】(1)先变短再变长;太阳高度角越大,竹竿影子越短,反之亦然
(2)丙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学校操场上旗杆的杆影长短是在变化的。杆影的长度和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大小有关。这个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的正 午,当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最大。
【解答】(1)中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由太阳高度角定义可知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所以中午影子最短,即这一天中,竹竿影子的长短的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再变长。
(2)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一年四季正午时候的影子都朝向北方,甲丙指向南北方向,所以图中指向正北方向的箭头是丙。
23.(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小科在模拟日食实验时,绘制了一张实验图。如图所示,实验中大球代表太阳,小球代表月球,“眼睛”表示小科在地球上的观察点。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可以观察到的日食类型是 。
(2)下列因素中与形成的日食的类型有关的是 (填序号)。
①观测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 ②月球的大小 ③月地距离的不同
【答案】(1)日环食
(2)①③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月球围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旋转。日食和月食就是由于这两种运动所产生的结果。
【解答】(1)当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就会产生日食现象。根据产生日食时,月亮、地球、太阳三者位置的不同,人们所能看到的日食也不相同,当月亮的影子将太阳完全挡住时,就叫日全食;当月亮的影子仅仅挡住太阳一边的部分时,就叫日偏食;当月亮的影子挡住了太阳的中间一部分时,就叫日环食。分析图片可知,此时,可以观察到的日食类型是日环食。
(2)月亮位于中间,遮挡住太阳的光线,形成日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三种;日全食是指月亮遮住全部的太阳光线所形成的日食现象;日环食是月球位于太阳的中间遮住了中间的光线,使太阳看起来像一个圆环;据此可知,日食的成因与观察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和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有关。
24.(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八月初九)在杭州开幕。
(1)如图1是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这天地球位置最接近图1中的 。
(2)当晚的月相最接近于图2中的 。
(3)再过一个星期有可能出现的天文现象是 。(填“日食”或“月食”)
【答案】(1)④
(2)B
(3)月食
【知识点】地球公转;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月相是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面,另半个球面是暗面。随着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运动,就使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朝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解答】(1)如图1是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这天地球位置最接近图1中的④即北半球的秋分日。
(2)八月初九是上弦月,当晚的月相最接近于图2中的B。
(3)八月初九再过一个星期的月相是满月,最有可能出现的天文现象是月食。
25.(2024七上·拱墅期末)下图中图一、图二是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三是地震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所示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 (填字母)层中。
(2)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3年3月23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图二中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则A处位于 (填地层结构名称)。
(3)图三中地震要素表示正确的是 (填字母)。
A.①震中②震源④震中距
B.①震源②震中④震中距
C.①震源②震中④等震线
【答案】(1)B
(2)地壳
(3)B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软流层以上的地慢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解答】(1)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B)。
(2)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判断,A处位于地壳。
(4)据图可知,地球内部岩浆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①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点称为②震中;把地面的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③等震线;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④震中距。故选B。
26.(2023七上·临海月考)甘肃积石山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震中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柳沟乡(北纬35.70度,东经102.79度)。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面对地震,同学们应懂得更多的防震抗灾知识,从而保护自己,救护他人。请运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地震和 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2)地震来临时,下列自救措施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
①迅速进入室内抢救物品
②高层室内可以躲避到墙角
③高楼层的人们应立刻乘电梯撤离
④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救援
(3)图乙中表示地壳的是 (填序号)。
【答案】(1)火山
(2)②
(3)①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1)根据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解答;
(2)根据地震时的急救措施判断;
(3)根据地球的结构解答。
【解答】(1)地震和火山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2)①迅速进入室内抢救物品,很容易错失逃跑的最佳时机,故①错误;
②高层室内可以躲避到墙角,由于这个位置结构比较坚固,因此相对安全,故②正确;
③ 发生地震时容易停电、电梯损坏、楼梯井变形等故障,高楼层的人们不能乘电梯撤离, 故③错误;
④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故④错误。
故选②。
(3)地球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心,故①为地壳。
27.(2023七上·余姚竞赛) 读“月相成因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元宵佳节赏月,月球位于图甲中 处,此时宁波地区一轮明月升起的时间是 。(填字母)
A.日出时分 B.正午时分 C.傍晚时分 D.子夜时分
(2)日全食发生时,月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应在图乙中 (填字母)处。
(3)图乙中B处的月相为 。
【答案】(1)B;C
(2)B
(3)新月
【知识点】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农历初一左右形成的月相为新月,之后形成的是娥眉月,初七或初八形成的是上弦月,之后形成凸月,农历十五或十六形成的是满月,之后形成的是凸月,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形成的是下弦月,之后形成的是残月。新月时月球与太阳同步升降,望月时月球与太阳此升彼降。
【解答】(1)元宵节是农历的正月十五,此时形成的月相是满月,对应图甲中的B;此时满月在太阳落山以后出现,两者此升彼降,因此一轮明月升起的时间是傍晚时分,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日全食发生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的中间位置,此时月球位于图乙中的B处。
(3)图乙中B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完全背向地球,形成的月相是新月。
28.(2023七上·杭州月考)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是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板块.
(2)世界地震与火山分布相似,主要集中在 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图中B处为喜马拉雅山,它不断长高的原因是 和 的互相碰撞挤压.
【答案】(1)非洲;太平洋
(2)环太平洋
(3)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若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解答】(1)根据六大板块示意图可知,图中的A是非洲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块。
(2)世界地震与火山分布相似,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处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山一带。
(3)图中B处为喜马拉雅山,它不断长高的原因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互相碰撞挤压处。
29.(2023七上·柯桥月考)2022年1月,南太平洋汤加的火山连续爆发,导致该岛的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1)如图所示是世界地图上引起此次火山爆发的两大板块,为了快速寻找到汤加的位置,小温建议先在图上曲线AB的附近寻找,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2)喷出的岩浆来自地球的 (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3)除了火山会改变地表形态,请再举一个因为外力作用而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 。
【答案】(1)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
(2)地幔
(3)风力/流水/冰川(合理均可)
【知识点】火山;地震;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1)根据题干可知,如图所示是世界地图上引起此次火山爆发的两大板块,由于图中A、B位于两大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所以为了快速寻找到汤加的位置,应该先在图上沿曲线AB附近寻找。
(2)根据课本内容可知,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地球的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层。
(3)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所以除了火山会改变地表形态,外力作用如流水、风力等。
30.(2023七上·海曙月考)如图所示,甲图是月球公转轨道图,乙图是吝种月相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c处所观测到的月相名称: 。
(2)乙图中的月相示意图③与甲图中 处所示的月相对应。
(3)月球由a处出发,经过b、c、d然后又回到a处所需要的时间约为 天,也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称为朔望月。
(4)a、b、c、d四处可能发生日食的是 处。
【答案】(1)满月
(2)b
(3)29.5
(4)a
【知识点】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明亮部分其实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这就是月相的来源。
【解答】(1)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甲图中a为新月,b为上弦月,c为满月,d为下弦月。
(2)乙图中①为下弦月,②为新月,③为上弦月,④为满月,故③与对应。
(3)月球由a处出发,经过b、c、d然后又回到a处所需要的时间约为29.5天,这个周期被称为朔望月。朔望月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也是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
(4)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形成阴影的现象。而a处正好表示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位置,因此可能发生日食。
31.(2023七上·杭州期中)如图乙,用铝盆、海绵、蜡烛和水等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填“碰撞”或“张裂”)其中上升的水流类似 上涌.它位于图甲 的圈层中(填字母).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现象是 (填“山脉”或“大洋”)的形成。
【答案】张裂;岩浆;A;大洋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碰撞形成山脉,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解答】海绵向两侧运动,说明两者之间的距离变大,实验模拟属于板块的张裂运动。板块的张裂运动中,不断上涌的是岩浆,所以上升的水流类似岩浆上涌。地球由内到外依次是C地核、B地幔、A地壳,地球板块运动属于地壳运动,是图甲中的A的圈层。板块张裂会形成大洋或裂谷,板块碰撞会形成山
脉,所以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现象是大洋。
32.(2023七上·浙江期末)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 之上,其中,B为 板块。
(2)B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发生 (填“碰撞”或“张裂”)运动,位于两者交界处的红海将不断 (填“扩张”或“缩小”)。
(3)板块交界处易发生火山和地震,全球的火山和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 一带。
【答案】(1)软流层;非洲
(2)张裂;扩张
(3)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知识点】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六大板块主要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运动导致地球表层有的地方张裂,有的地方受到碰撞挤压。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火山地震分布少,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地球板块可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都漂浮在软流层上。B处为非洲板块。
(2)板块运动导致地球表层有的地方张裂,有的地方受到碰撞挤压。B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发生张裂运动,位于两者交界处的红海将不断扩大。
(3)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的火山和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6分)
33.(2024七上·武义期末)模型法和模拟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两种方法。根据以下图示实验,回答问题:
(1)图甲是利用乒乓球、细铁丝制作地球仪模型的过程示意图。
①由图所示可知,黏合线代表赤道,倾斜的铁丝代表 ;
②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代表经线,它们 (填“等长”或“不等长”);
(2)研究地球板块运动时,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如图乙所示,将两本书相对放在一起,然后将书向中间移动,该实验是为了模拟了 。
【答案】(1)地轴;等长
(2)板块的碰撞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地球仪模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球仪的特点及板块的运动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解答】(1)由图所示可知,黏合线代表赤道,倾斜的铁丝代表地轴。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代表经线,它们等长,其形状是半圆形。
(2)研究如图乙所示,将两本书相对放在一 起,然后将书向中间移动,该实验是为了模拟了板块碰撞挤压运动,该运动会形成山脉。
34.(2021七上·普陀期末)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以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称为模拟实验。分析下列模拟实验并回答问题:
(1)如图甲,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在坡面上酒较多的水,泥沙将会从B处滑落,并在A处沉积。此现象模拟的地质灾害是 。
(2)将橡皮泥做出图乙模,利用塑料杯、针筒、勺子、搅拌棍、小苏打粉以及柠檬酸等材料可以模拟 。
(3)在图丙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是板块运动,其原理可以支持__________(填字母)。
A.大陆漂移说 B.海底扩张说 C.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1)泥石流
(2)火山喷发
(3)B;C
【知识点】火山;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典型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
有气态的 ( 水蒸气、二氧化硫等 ),也有液态 ( 熔岩流 ) 和固态 ( 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 的;
大陆是漂移的, 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提出了“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解答】(1)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图甲中模拟土质山谷,坡面上洒落较多的水,泥沙滑落,属于泥石流;
(2)图乙中小苏打粉和柠檬酸会发生剧烈的反应,模拟火山喷发;
(3)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模拟板块张裂,可以说明地壳张裂的产生,支持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故答案为:(1)泥石流;(2)火山喷发;(3)BC
四、解答题(每空1分,共13分)
35. 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与地球运动有关。台州市某学校兴趣小组对树影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绘制了简单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日正午树影在一年中最长,该日可能是 (填“夏至日”或“冬至日”)。
(2)以下是该兴趣小组对一天中树影变化与太阳照射的描述,与事实相符的是____(双选,填字母)。
A.树影由长变短再变长
B.形成b点树影时刚好为正午时分
C.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3)当地球按图中由丁→甲→乙的方向公转时,我们将观察到正午树影一天比一天 (填“长”或“短”)。
【答案】(1)冬至日
(2)A;B
(3)短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 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 (1)浙江省台州市冬至日正午树影在一年中最长,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该节气太阳高度最小。
(2)一天中树影变化特点是:树影由长变短再变长,其太阳高度变化特点是低-高-低;形成b点树影时刚好为正午时分,此时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地球自转有关。
故选AB。
(3)当地球按图中由丁北半球冬至日→甲春分日→乙夏至日的方向公转时,台州市正午树影一天比一天短,其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36.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此时北半球是 (填“夏季”或“冬季”)。
(2)图中 A、B、C、D 四点中处在深夜的是 点。
(3)下列选项中与图示“同一时刻不同地点所处白天、黑夜不同”成因相同的现象是____(填字母)。
A.冬去春来,杭州的天气逐渐变暖
B.从冬至日至次年春分日,可观察到正午时分杭州的楼影长度变短
C.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现象
D.在杭州的凌晨观看正在巴西举行的足球赛
【答案】(1)夏季
(2)B
(3)D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 图中所示指的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间是6月22日。
【解答】 (1)结合图示,图中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半球应该处于夏季。
(2)AC为晨昏线中的晨线上,处于黎明时分,B处于深夜。
(3)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同一时刻四个地点所处白天、黑夜不同”,和该现象一致的应该是D在杭州的凌晨观看正在巴西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ABC都是地球公转运动造成的。
故选D。
37. 图1为某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 A、B、C表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a、b、c是“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从房门照射到屋内的对应位置。图2 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的甲位置时,正午太阳光照射到屋内a、b、c中的 处。
(2)当地球公转到丙位置时,正午太阳位于A、B、C中的 位置。
【答案】(1)b
(2)A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1)当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的乙北半球秋分日位置时,正午太阳光线照射到屋内a、b、c中的b处,此时太阳直射赤道。
(2)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在丙处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时,正午太阳最高,位于图中A位置。
38. 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自行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一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甲车做 直线运动,通过0.6 m的路程所用时间为 s。
(2)在AB 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m。
(3)由图可知,甲车的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车的速度。
(4)若甲、乙两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填“东”或“西”)运动。
【答案】(1)匀速;6
(2)1.2
(3)小于
(4)东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甲车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的形状判断甲车的运动状态。根据图像确定通过0.6m所用的时间;
(2)根据右图确定A点和B点对应的距离,然后相减即可;
(3)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甲车和乙车的速度,然后比较大小;
(4)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 (1)左图是甲车的路程和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甲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路程为0.6m时,对应的时间是6s;
(2)观察右图可知,A点距离为0.6m,B点距离为1.8m,所以AB段乙车通过和路程为1.8m-0.6m=1.2m;
(3)由左图可知,甲车2秒通过的路程为0.2m,所以甲车的速度为;
由右图可知,乙车3秒通过的路程为0.6m,所以乙车的速度为,所以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
(4) 若甲、乙两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 乙车在向东的方向上改变位置,即乙车向东运动。
1 / 12024年温州市七上科学第四单元多种多样的运动拔高培优试卷B(新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在匀速直线行驶的车内,小明在固定位置给小芳先后拍下甲、乙两张照片,如图所示,据图可判断 ( )
A.车向西运动,小芳相对车是静止的
B.车向西运动,小芳相对车是运动的
C.车向东运动,小芳相对车是静止的
D.车向东运动,小芳相对车是运动的
2.某电影讲述了未来科学家为拯救地球,计划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故事中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让地球停止自转。如果地球停止自转,下列现象会消失的是 ( )
A.地球有昼半球、夜半球 B.太阳光垂直照射地面
C.24 小时的昼夜交替 D.太阳大气层的核聚变
3.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在0~4 min内,乙同学的速度比甲同学的大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m/s
C.乙同学第 4 min 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 240 m
4. 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由魏格纳创建的
②板块构造学说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证据证明,是最正确的地球构造理论
③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
④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⑤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5.观测者观察某天文现象,当时太阳、月球、地球的关系如图所示。对于观测者当时看到的天文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现象发生在农历十五 B.此现象适合在夜晚观测
C.观测者看到的是日全食 D.此现象与光的反射有关
6. 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左匀速行驶,如图甲所示,当经过一棵树附近时,恰有一个果子从树上自由落下,则车中的人以车为参照物看到果子的运动轨迹是图乙中的( )
A.a B.b C.c D.d
7. 风洞是一种管道状实验设备。在一次实验中,利用风洞装置来获取飞行器飞行时的性能指数,如图所示,若认为图中飞机模型是高速运动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模型支架 B.高速气流 C.压力秤 D.风洞
8. 下面四幅图分别是东、西、南、北四个半球,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9. 下图是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比较甲、乙、丙、丁四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0. 观察者在下列哪个区域能观察到日全食( )
A.①区 B.②区 C.③区 D.④区
11. 小科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在拨动地球仪过程中,以下操作、现象或结论正确的是 ( )
A.自东向西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B.浙江亮暗不断交替变化,说明地球自转会引起昼夜交替现象
C.任何时候地球只有一半被照亮,说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
D.地球自转还产生了四季更替现象
12. 一辆轿车在公路上行驶,经过如图所示的标志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标志牌上的“30”表示限制车速不超过30 m/s
B.轿车行驶过程中,以轿车为参照物,标志牌是运动的
C.轿车若按规定速度行驶,行驶到萧山机场至少需要 2.5 h
D.若轿车经过某一长为200mm的路段所用时间为10 s,则轿车没有超速
13. 2024 年 6 月 29 日,位于印度尼西亚东部的勒沃托比火山一日连续喷发两次;2024 年7 月 8 日,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发生6.2级地震 下列关于火山和地震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B.火山和地震多发生于板块交界处
C.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过程
D.地震发生时躲到高楼和高压线下避险
14. 如图所示,这是从月球上拍摄的“日食”照片。下列对这一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此时月球正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这张照片可能是在农历正月初一拍摄的
C.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D.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月食”现象
15. 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蕴含了地理知识。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
A.小明凌晨1点观看美国NBA球赛现场直播
B.镇江四季分明,夏季白天比冬季白天长
C.海南岛进入春耕时节,黑龙江还是一片冰天雪地
D.正午时,学校操场上的旗杆总是指向北方且不同季节长短不同
16. 2024 年 4 月 30 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是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神舟十七号飞船着陆当天,地球的位置在图中的____(填序号)之间,当天杭州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
A.②③;昼长夜短 B.②③;昼短夜长
C.③④;昼长夜短 D.③④;昼短夜长
17. 如图所示,在小车上放一个玩具小人,用手缓慢拉动小车,车上的小人随车一起向前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人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
B.小人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C.小车相对于桌面是静止的
D.车上的玩具小人相对于车是运动的
18.(2022七上·鄞州期末)如图是观察月相的模拟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小球应沿A→H逆时针方向移动.
B.在移动小球的同时,灯光也要随之转动
C.记录的是观察到小球光亮部分的形状
D.若没有灯光,可用一半黑一半白的小球代替
19.(2024七上·海曙期末)为了更好地学习地球运动,小海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如图所示是手持地球仪围绕光源演示地球运动,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光源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俯视)
②同时要保持地球仪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③该演示能模拟四季更替
④地球仪绕光源一周,光线的直射范围是30°N—30°S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20.(2024七上·海曙期末)图甲是海曙区某学生用铅笔代替竿子进行“观竿测影”的实验,实验当天是2023年3月28日上午9:51记录铅笔影长变化,图乙是地球的公转运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铅笔的影子朝西北方向
B.一天内,竿影移动是由地球公转造成的
C.记录当天,地球正运行到图中③的位置
D.这天以后的一个月内,正午时的竿影将会逐日变长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1分)
21.(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小科在模拟日食实验时,绘制了一张实验图。如图所示,实验中大球代表太阳,小球代表月球,“眼睛”表示小科在地球上的观察点。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可以观察到的日食类型是 。
(2)下列因素中与形成的日食的类型有关的是 (填序号)。
①观测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 ②月球的大小 ③月地距离的不同
22.(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一天中竖立在水平地面上竹裘的影子长度变化与天空中太阳的位置密切相关,家住北纬40度的小科在某一天测量竹竿影子的变化,并在地面做好记录(如图所示)。
(1)这一天中,竹竿影子的长短的变化规律是 ,竹竿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规律是 。
(2)图中指向正北方向的箭头是 。(填“甲”、“乙”、“丙”或“丁”)
23.(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小科在模拟日食实验时,绘制了一张实验图。如图所示,实验中大球代表太阳,小球代表月球,“眼睛”表示小科在地球上的观察点。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可以观察到的日食类型是 。
(2)下列因素中与形成的日食的类型有关的是 (填序号)。
①观测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 ②月球的大小 ③月地距离的不同
24.(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八月初九)在杭州开幕。
(1)如图1是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这天地球位置最接近图1中的 。
(2)当晚的月相最接近于图2中的 。
(3)再过一个星期有可能出现的天文现象是 。(填“日食”或“月食”)
25.(2024七上·拱墅期末)下图中图一、图二是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三是地震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所示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 (填字母)层中。
(2)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3年3月23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图二中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则A处位于 (填地层结构名称)。
(3)图三中地震要素表示正确的是 (填字母)。
A.①震中②震源④震中距
B.①震源②震中④震中距
C.①震源②震中④等震线
26.(2023七上·临海月考)甘肃积石山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震中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柳沟乡(北纬35.70度,东经102.79度)。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面对地震,同学们应懂得更多的防震抗灾知识,从而保护自己,救护他人。请运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地震和 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2)地震来临时,下列自救措施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
①迅速进入室内抢救物品
②高层室内可以躲避到墙角
③高楼层的人们应立刻乘电梯撤离
④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救援
(3)图乙中表示地壳的是 (填序号)。
27.(2023七上·余姚竞赛) 读“月相成因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元宵佳节赏月,月球位于图甲中 处,此时宁波地区一轮明月升起的时间是 。(填字母)
A.日出时分 B.正午时分 C.傍晚时分 D.子夜时分
(2)日全食发生时,月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应在图乙中 (填字母)处。
(3)图乙中B处的月相为 。
28.(2023七上·杭州月考)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是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板块.
(2)世界地震与火山分布相似,主要集中在 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图中B处为喜马拉雅山,它不断长高的原因是 和 的互相碰撞挤压.
29.(2023七上·柯桥月考)2022年1月,南太平洋汤加的火山连续爆发,导致该岛的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1)如图所示是世界地图上引起此次火山爆发的两大板块,为了快速寻找到汤加的位置,小温建议先在图上曲线AB的附近寻找,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2)喷出的岩浆来自地球的 (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3)除了火山会改变地表形态,请再举一个因为外力作用而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 。
30.(2023七上·海曙月考)如图所示,甲图是月球公转轨道图,乙图是吝种月相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c处所观测到的月相名称: 。
(2)乙图中的月相示意图③与甲图中 处所示的月相对应。
(3)月球由a处出发,经过b、c、d然后又回到a处所需要的时间约为 天,也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称为朔望月。
(4)a、b、c、d四处可能发生日食的是 处。
31.(2023七上·杭州期中)如图乙,用铝盆、海绵、蜡烛和水等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填“碰撞”或“张裂”)其中上升的水流类似 上涌.它位于图甲 的圈层中(填字母).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现象是 (填“山脉”或“大洋”)的形成。
32.(2023七上·浙江期末)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 之上,其中,B为 板块。
(2)B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发生 (填“碰撞”或“张裂”)运动,位于两者交界处的红海将不断 (填“扩张”或“缩小”)。
(3)板块交界处易发生火山和地震,全球的火山和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 一带。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6分)
33.(2024七上·武义期末)模型法和模拟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两种方法。根据以下图示实验,回答问题:
(1)图甲是利用乒乓球、细铁丝制作地球仪模型的过程示意图。
①由图所示可知,黏合线代表赤道,倾斜的铁丝代表 ;
②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代表经线,它们 (填“等长”或“不等长”);
(2)研究地球板块运动时,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如图乙所示,将两本书相对放在一起,然后将书向中间移动,该实验是为了模拟了 。
34.(2021七上·普陀期末)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可以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称为模拟实验。分析下列模拟实验并回答问题:
(1)如图甲,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在坡面上酒较多的水,泥沙将会从B处滑落,并在A处沉积。此现象模拟的地质灾害是 。
(2)将橡皮泥做出图乙模,利用塑料杯、针筒、勺子、搅拌棍、小苏打粉以及柠檬酸等材料可以模拟 。
(3)在图丙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是板块运动,其原理可以支持__________(填字母)。
A.大陆漂移说 B.海底扩张说 C.板块构造学说
四、解答题(每空1分,共13分)
35. 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与地球运动有关。台州市某学校兴趣小组对树影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绘制了简单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日正午树影在一年中最长,该日可能是 (填“夏至日”或“冬至日”)。
(2)以下是该兴趣小组对一天中树影变化与太阳照射的描述,与事实相符的是____(双选,填字母)。
A.树影由长变短再变长
B.形成b点树影时刚好为正午时分
C.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3)当地球按图中由丁→甲→乙的方向公转时,我们将观察到正午树影一天比一天 (填“长”或“短”)。
36.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此时北半球是 (填“夏季”或“冬季”)。
(2)图中 A、B、C、D 四点中处在深夜的是 点。
(3)下列选项中与图示“同一时刻不同地点所处白天、黑夜不同”成因相同的现象是____(填字母)。
A.冬去春来,杭州的天气逐渐变暖
B.从冬至日至次年春分日,可观察到正午时分杭州的楼影长度变短
C.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现象
D.在杭州的凌晨观看正在巴西举行的足球赛
37. 图1为某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 A、B、C表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a、b、c是“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从房门照射到屋内的对应位置。图2 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的甲位置时,正午太阳光照射到屋内a、b、c中的 处。
(2)当地球公转到丙位置时,正午太阳位于A、B、C中的 位置。
38. 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自行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一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甲车做 直线运动,通过0.6 m的路程所用时间为 s。
(2)在AB 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m。
(3)由图可知,甲车的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车的速度。
(4)若甲、乙两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填“东”或“西”)运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结合图中人与景物的相对位置可做出判断。
【解答】 图乙与图甲相比,广州塔相对于车的位置向右(东)发生了移动,因此,相对于地面,车是向西运动的;
以车为参照物,小芳相对于车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小芳是静止的。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地轴的转动是地球的自转,其产生的地理意义有: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不同经度的时间不同,即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昼夜更替;运动物体的偏转。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是地球的公转,其产生的地理意义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解答】AC、若地球停止自转,则面向太阳的一半永远是昼,背向太阳的一侧永远是夜,地球上不可能见到昼夜更替,即1天将不再是24小时,故A错误,C正确;
B、正午太阳高度角90°时太阳光垂直照射地面,与地球的公转有关,与地球自转无关,故B错误;
D、太阳是一个大质量的天体,当它不断地收缩并发热到某个点时,就会使太阳物质产生核聚变,从而产生高温并向其周围辐射能量物质,与地球自转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通过图象找出甲和乙4min中运动的路程,根据求出甲和乙的运动速度进行比较;
B.根据上述求出的甲的速度进行判断;
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乙物体一直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同学相遇时,也就是甲和乙图象的交点,找到这个交点表示的路程即可。
【解答】 A.由图象可知:乙4min运动的路程是240m,乙的速度;
甲4min运动的路程是120m,甲的速度,则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甲在0~10min,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同学在第4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0.5m/s,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乙在0~4min,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这段时间内乙运动的速度是1m/s,乙同学4min之后保持静止,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甲图象和乙图象的交点就是甲和乙的相遇的时刻,此时甲和乙运动的路程都是240m,故D正确不合提。
故选C。
4.【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大陆漂移说是由魏格纳提出的,①错误;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认为最正确的地球构造理论,②错误;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③正确;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④正确;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⑤正确。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是当太阳、地球和月亮在同一直线上,并且月亮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地球的人观察太阳时,月亮遮挡太阳光线,有的地区的人会观察到日全食,有的地区会观察到日偏食。
【解答】A、日全食现象发生在农历初一,故A错误;
B、日全食发生在白天,故B错误;
C、观测者看到的是日全食,故C正确;
D、日全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物体是运动的;根据选择的参照物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答】 下落的物体相对于车来说,一方面竖直加速下落,另一方面在水平方向上后退,在车中的人以车为参照物,物体向后做平抛运动;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 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飞机模型和空气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飞机模型相对于高速流动的空气是运动的。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太阳辐射的强度.人们在经历昼夜更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
【解答】 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在北极上判定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在南极上判定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其周期为一天。我们每天经历的昼夜更替,看到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区的差异(东部的时刻早于西部),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则正确的是①④。
故选D。
9.【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除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南北极圈以内,甚至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解答】 赤道地区一年中昼夜永远平分,一年中昼夜长短没有变化,故D符合题意,而A、B、C不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A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当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被完全挡住时,我们完全看不到太阳,此时发生日全食。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位置①处完全看不到太阳,则观察者在此看到日全食,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 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解答】 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要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故A错误;
B.浙江亮暗不断交替变化,说明地球自转会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故B正确;
C.任何时候地球只有一半被照亮,说明地球有昼夜之分,故C错误;
D.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运动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12.【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标志牌指示的速度的单位是km/h;
(2)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3)已知路程和速度,利用速度变形公式求得时间;
(4)求出速度的大小,然后与40km/h对比,得出答案。
【解答】 A.图中“30”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汽车最大速度不能超过30km/h,故A错误;
B.行驶过程中,以汽车为参照物,标志牌与汽车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故标志牌是运动的,故B正确;
C.根据可得, 按规定速度行驶,行驶到萧山机场至少需要 时间,故C错误;
D.小轿车在行驶过程经过一高架桥,200m内所用时间为10s,则它的速度为,已经超过标志牌中的限速,故D错误。
故选B。
13.【答案】D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地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解答】A、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A正确;
B、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发生断裂、挤压等现象,从而引发火山和地震,B正确;
C、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会通过火山喷发和地震等形式释放出来,C正确;
D、地震发生时躲到高楼和高压线下避险是错误的做法。高楼在地震中容易倒塌,造成人员伤亡;而高压线在地震中可能断裂,产生电火花或短路,引发火灾或电击危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迅速躲到坚固的桌子下或墙角处,保护头部,避免被掉落的物体砸伤,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14.【答案】D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向月球的光,在月球上就看不到太阳,这就是月球的“日食”。
【解答】在月球上看到了日食,说明太阳被地球遮挡了,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处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是农历的十五、十六,这个时候在地球上可能发生的是月食现象,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5.【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
【解答】A、小明凌晨1点观看美国NBA球赛现场直播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故符合题意。
B、镇江四季分明,夏季的白天比冬季长是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差异,故不符合题意。
C、海南岛进入春耕时节,黑龙江还是一片冰天雪地是由于纬度原因造成,故不符合题意。
D、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线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为北半球的春分日;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为北半球的夏至日;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飞船着陆当天,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在图中的②③之间即北半球的春分日与夏至日位置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当天杭州昼长夜短。
故答案为:A。
17.【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可能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解答】 AC.若以桌面为参照物,玩具小人、小车与桌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A正确、C错误;
B.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玩具小人与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B错误。
D.以车为参照物,玩具小人与车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A。
18.【答案】B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运用模拟实验来探究月相的变化过程。
【解答】A:小球应沿A→H逆时针方向移动,该小球模拟月球,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A不符合题意;
B:在移动小球的同时,灯光并不会随之转动,B符合题意;
C:观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月相亮面大小的变化,亮面的方向是怎样的,并且记录的是观察到小球光亮部分的形状,能形象模拟月相的变化现象,C不符合题意;
D:若没有灯光,可用一半黑一半白的小球代替,该方法也能形象模拟月相的变化特征,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自转产生的现象为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公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解答】①由于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应手持地球仪以光源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俯视),①错误;
②同时要保持地球仪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②正确;
③该实验能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地球公转能产生四季更替的现象,所以该演示能模拟四季更替,③正确;
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进行移动,故地球仪绕光源一周,光线的直射范围是23.5°N~23.5°S,④错误。
故答案为:A。
20.【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自转产生的现象为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是一年。公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在北半球,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为春分日,全球昼夜等长;之后太阳光线向北移动,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极圈及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这一天为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之后太阳光线向南移动,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为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太阳光线继续向南移动,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南极圈及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这一天为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
【解答】A、由于日出东方,实验当天是2023年3月28日上午9:51,太阳位于偏南方位,此时铅笔的影子朝西北方向,A正确;
B、一天内,竿影移动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B错误;
C、记录当天是2023年3月28日,地球正运行在春分(3月21日前后)至夏至(6月22日前后)之间,即图中②的位置,C错误;
D、这天以后的一个月内,阳光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正午时的竿影将会逐日变短,D错误。
故答案为:A。
21.【答案】(1)日环食
(2)①③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的一部分时,出现日偏食;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时,出 现日环食;太阳完全被遮住时,出现日全食。
【解答】(1)月亮未完全遮住太阳,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出 现日环食。
(2) 观察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不同,可能会看到日环食、日全食或日偏食 , 月地距离的不同可能导致观测者感觉月球可能遮住太阳一部分,也可能遮住全部,所以会导致日食类型不同。
22.【答案】(1)先变短再变长;太阳高度角越大,竹竿影子越短,反之亦然
(2)丙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学校操场上旗杆的杆影长短是在变化的。杆影的长度和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大小有关。这个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的正 午,当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最大。
【解答】(1)中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由太阳高度角定义可知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所以中午影子最短,即这一天中,竹竿影子的长短的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再变长。
(2)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一年四季正午时候的影子都朝向北方,甲丙指向南北方向,所以图中指向正北方向的箭头是丙。
23.【答案】(1)日环食
(2)①③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月球围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旋转。日食和月食就是由于这两种运动所产生的结果。
【解答】(1)当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就会产生日食现象。根据产生日食时,月亮、地球、太阳三者位置的不同,人们所能看到的日食也不相同,当月亮的影子将太阳完全挡住时,就叫日全食;当月亮的影子仅仅挡住太阳一边的部分时,就叫日偏食;当月亮的影子挡住了太阳的中间一部分时,就叫日环食。分析图片可知,此时,可以观察到的日食类型是日环食。
(2)月亮位于中间,遮挡住太阳的光线,形成日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三种;日全食是指月亮遮住全部的太阳光线所形成的日食现象;日环食是月球位于太阳的中间遮住了中间的光线,使太阳看起来像一个圆环;据此可知,日食的成因与观察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和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有关。
24.【答案】(1)④
(2)B
(3)月食
【知识点】地球公转;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月相是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面,另半个球面是暗面。随着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运动,就使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朝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解答】(1)如图1是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这天地球位置最接近图1中的④即北半球的秋分日。
(2)八月初九是上弦月,当晚的月相最接近于图2中的B。
(3)八月初九再过一个星期的月相是满月,最有可能出现的天文现象是月食。
25.【答案】(1)B
(2)地壳
(3)B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软流层以上的地慢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解答】(1)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B)。
(2)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判断,A处位于地壳。
(4)据图可知,地球内部岩浆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①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点称为②震中;把地面的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③等震线;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④震中距。故选B。
26.【答案】(1)火山
(2)②
(3)①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1)根据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解答;
(2)根据地震时的急救措施判断;
(3)根据地球的结构解答。
【解答】(1)地震和火山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2)①迅速进入室内抢救物品,很容易错失逃跑的最佳时机,故①错误;
②高层室内可以躲避到墙角,由于这个位置结构比较坚固,因此相对安全,故②正确;
③ 发生地震时容易停电、电梯损坏、楼梯井变形等故障,高楼层的人们不能乘电梯撤离, 故③错误;
④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故④错误。
故选②。
(3)地球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心,故①为地壳。
27.【答案】(1)B;C
(2)B
(3)新月
【知识点】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农历初一左右形成的月相为新月,之后形成的是娥眉月,初七或初八形成的是上弦月,之后形成凸月,农历十五或十六形成的是满月,之后形成的是凸月,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形成的是下弦月,之后形成的是残月。新月时月球与太阳同步升降,望月时月球与太阳此升彼降。
【解答】(1)元宵节是农历的正月十五,此时形成的月相是满月,对应图甲中的B;此时满月在太阳落山以后出现,两者此升彼降,因此一轮明月升起的时间是傍晚时分,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日全食发生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的中间位置,此时月球位于图乙中的B处。
(3)图乙中B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完全背向地球,形成的月相是新月。
28.【答案】(1)非洲;太平洋
(2)环太平洋
(3)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若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解答】(1)根据六大板块示意图可知,图中的A是非洲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块。
(2)世界地震与火山分布相似,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处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山一带。
(3)图中B处为喜马拉雅山,它不断长高的原因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互相碰撞挤压处。
29.【答案】(1)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
(2)地幔
(3)风力/流水/冰川(合理均可)
【知识点】火山;地震;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1)根据题干可知,如图所示是世界地图上引起此次火山爆发的两大板块,由于图中A、B位于两大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所以为了快速寻找到汤加的位置,应该先在图上沿曲线AB附近寻找。
(2)根据课本内容可知,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地球的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层。
(3)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所以除了火山会改变地表形态,外力作用如流水、风力等。
30.【答案】(1)满月
(2)b
(3)29.5
(4)a
【知识点】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明亮部分其实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这就是月相的来源。
【解答】(1)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甲图中a为新月,b为上弦月,c为满月,d为下弦月。
(2)乙图中①为下弦月,②为新月,③为上弦月,④为满月,故③与对应。
(3)月球由a处出发,经过b、c、d然后又回到a处所需要的时间约为29.5天,这个周期被称为朔望月。朔望月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也是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
(4)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形成阴影的现象。而a处正好表示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位置,因此可能发生日食。
31.【答案】张裂;岩浆;A;大洋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碰撞形成山脉,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解答】海绵向两侧运动,说明两者之间的距离变大,实验模拟属于板块的张裂运动。板块的张裂运动中,不断上涌的是岩浆,所以上升的水流类似岩浆上涌。地球由内到外依次是C地核、B地幔、A地壳,地球板块运动属于地壳运动,是图甲中的A的圈层。板块张裂会形成大洋或裂谷,板块碰撞会形成山
脉,所以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现象是大洋。
32.【答案】(1)软流层;非洲
(2)张裂;扩张
(3)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知识点】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六大板块主要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运动导致地球表层有的地方张裂,有的地方受到碰撞挤压。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火山地震分布少,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地球板块可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都漂浮在软流层上。B处为非洲板块。
(2)板块运动导致地球表层有的地方张裂,有的地方受到碰撞挤压。B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发生张裂运动,位于两者交界处的红海将不断扩大。
(3)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的火山和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3.【答案】(1)地轴;等长
(2)板块的碰撞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地球仪模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球仪的特点及板块的运动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解答】(1)由图所示可知,黏合线代表赤道,倾斜的铁丝代表地轴。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代表经线,它们等长,其形状是半圆形。
(2)研究如图乙所示,将两本书相对放在一 起,然后将书向中间移动,该实验是为了模拟了板块碰撞挤压运动,该运动会形成山脉。
34.【答案】(1)泥石流
(2)火山喷发
(3)B;C
【知识点】火山;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典型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
有气态的 ( 水蒸气、二氧化硫等 ),也有液态 ( 熔岩流 ) 和固态 ( 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 的;
大陆是漂移的, 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提出了“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解答】(1)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图甲中模拟土质山谷,坡面上洒落较多的水,泥沙滑落,属于泥石流;
(2)图乙中小苏打粉和柠檬酸会发生剧烈的反应,模拟火山喷发;
(3)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模拟板块张裂,可以说明地壳张裂的产生,支持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故答案为:(1)泥石流;(2)火山喷发;(3)BC
35.【答案】(1)冬至日
(2)A;B
(3)短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 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 (1)浙江省台州市冬至日正午树影在一年中最长,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该节气太阳高度最小。
(2)一天中树影变化特点是:树影由长变短再变长,其太阳高度变化特点是低-高-低;形成b点树影时刚好为正午时分,此时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地球自转有关。
故选AB。
(3)当地球按图中由丁北半球冬至日→甲春分日→乙夏至日的方向公转时,台州市正午树影一天比一天短,其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36.【答案】(1)夏季
(2)B
(3)D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 图中所示指的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间是6月22日。
【解答】 (1)结合图示,图中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半球应该处于夏季。
(2)AC为晨昏线中的晨线上,处于黎明时分,B处于深夜。
(3)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同一时刻四个地点所处白天、黑夜不同”,和该现象一致的应该是D在杭州的凌晨观看正在巴西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ABC都是地球公转运动造成的。
故选D。
37.【答案】(1)b
(2)A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1)当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的乙北半球秋分日位置时,正午太阳光线照射到屋内a、b、c中的b处,此时太阳直射赤道。
(2)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在丙处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时,正午太阳最高,位于图中A位置。
38.【答案】(1)匀速;6
(2)1.2
(3)小于
(4)东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甲车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的形状判断甲车的运动状态。根据图像确定通过0.6m所用的时间;
(2)根据右图确定A点和B点对应的距离,然后相减即可;
(3)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甲车和乙车的速度,然后比较大小;
(4)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 (1)左图是甲车的路程和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甲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路程为0.6m时,对应的时间是6s;
(2)观察右图可知,A点距离为0.6m,B点距离为1.8m,所以AB段乙车通过和路程为1.8m-0.6m=1.2m;
(3)由左图可知,甲车2秒通过的路程为0.2m,所以甲车的速度为;
由右图可知,乙车3秒通过的路程为0.6m,所以乙车的速度为,所以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
(4) 若甲、乙两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驶,以甲车为参照物, 乙车在向东的方向上改变位置,即乙车向东运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