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强化练习题--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强化练习题--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20 14: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024福建南平期中)读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关系图,回答下面两题。
1.①②所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①为自然资源枯竭;②为环境污染
B.①为环境污染;②为自然资源枯竭
C.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生物多样性减少
D.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环境污染
2.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保持零增长,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C.人口增长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
D.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口问题
  (2024广东清远南阳中学期中)环境问题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下图示意我国30°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该区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最可能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酸雨危害  D.土壤盐碱化
4.图示区域人类活动过度直接导致(  )
A.冰川融化  B.全球气候变暖
C.山体崩塌  D.生物多样性减少
  (2024江苏部分市合格考模拟)2.5亿多年前,地球约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绝迹。新的科学研究发现,海洋酸化可能是导致该灭绝事件发生的关键。下图为1900—2100年海洋酸化原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1900—2100年海水酸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化石能源广泛利用   B.地球环境自然演变
C.热带雨林过度砍伐   D.化肥农药大量使用
6.海水酸化的影响主要指向(  )
A.水资源危机升级  B.全球变暖加速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大气污染加剧
题组二 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
B.土壤污染只危害农作物
C.水土流失属于大气污染
D.乱砍滥伐导致森林生态功能下降
8.下列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B.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C.发达国家人均排放的污染物较发展中国家多
D.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严重
  (2024四川绵阳三台中学期末)读北美洲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9.人类到达后,该地物种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栖息地破坏
C.气候变化  D.小行星撞击
10.按性质划分,物种锐减属于(  )
A.生态破坏问题
B.环境污染问题
C.资源短缺问题
D.环境污染演化的问题
  (2023福建南平浦城期中)氮氧化物(NOx)主要是由汽车排放的一种大气污染物。下图是某城市局部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毫克/立方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1.图中①②两处可能分别是(  )
A.加油站、汽车站  B.宾馆、学校
C.公园、汽车站   D.停车场、学校
12.为了降低③处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以下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A.植树种草,增加绿地
B.向空中喷洒盐水
C.修建高架快速车道
D.过境车辆改道行驶
  (2024江西宜春宜丰中学月考)酸雨被称作“空中的死神”或者“天堂的眼泪”,酸雨严重危害着人类生存环境。酸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我国下列地区中酸雨危害最严重的是(  )
A.黄土高原  B.四川盆地
C.东北平原  D.华北平原
14.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C.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 D.大力发展水电
  (2024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联盟期中)澳大利亚科幻电影《极地寒流》展示了未来的某个时间,因为人类过度的活动,澳大利亚附近上空的臭氧层出现漏洞,臭氧层上方的冷空气倾泻而下,造成近地面出现极端低温,人类面临灭绝的风险,从而展开自救的故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臭氧层出现漏洞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酸性气体的过度排放
B.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
C.氯氟碳化物的过度排放
D.森林的过度砍伐
16.臭氧层出现漏洞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B.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C.人类得皮肤病的概率增加
D.酸雨出现的概率增加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P221定点1
  (2024陕西西安莲湖期中)长期以来,太湖沉水植物面积和种类稳定,但2014年后太湖沉水植物分布面积大幅下降,挺水植物分布面积有所增长,底栖动物和鱼类季节性死亡现象时有发生。湖水总氮、总磷浓度高,蓝藻水华频发。下图示意2012—2017年太湖沉水植物与挺水植物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4年前太湖植物面积变化小的影响因素是(  )
A.水体深度  B.湖域面积
C.年降水量  D.水体质量
2.2015年太湖沉水植物面积大幅下滑的原因是(  )
A.水热减少  B.光照不足
C.人为采集  D.洪水冲击
3.根据材料推测,太湖水域存在的问题是(  )
A.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B.生态破坏、人口过密
C.人口过密、经济滞后
D.经济滞后、环境污染
  (2024四川泸州龙马潭期末)区域调查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调查发现,美国某城镇主要产业活动包括农牧生产、矿产开发、林木轮伐等,毗邻的湖泊是其主要水源地,近年来湖泊中氮、磷等元素逐年增加。下图为该城镇所在区域简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城镇东侧湖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  )
A.农牧业生产  B.矿山开采 C.林区生产   D.高尔夫球场运营
5.到河口自然保护区调查时,能直接观察到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现象是(  )
A.生物种类减少  B.大量繁殖的藻类
C.树木生长缓慢  D.土壤富含重金属
6.为满足城镇发展,在废弃运河边建设发电厂,从河流调水将影响(  )
A.工矿企业的生产  B.城镇居民的饮水
C.农场畜牧业发展  D.河口自然保护区
题组二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治理
  (2024湖南邵阳期中)下表示意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甲 乙 丙 丁
粤 ☆☆ ☆☆ ☆☆☆☆
川 ☆☆☆ ☆ ☆☆☆
新 ☆ ☆☆ ☆☆☆☆
晋 ☆☆☆☆ ☆☆☆ ☆ ☆
7.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寒潮 酸雨
B.酸雨 水土流失
C.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D.土地荒漠化 寒潮
8.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和四川危害程度较低的影响因素分别是(  )
A.纬度位置 森林覆盖率 B.纬度位置 地形
C.降水量 地形 D.纬度位置 土壤
9.为治理丁类环境问题,广东省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
A.改进种植制度
B.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C.退耕还牧
D.改善冬季供暖设施建设
  (2024河南周口项城五校联考改编)下图示意2014年长三角(上海、浙江、江苏、安徽)PM2.5浓度冷热点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浙江省大部分地区PM2.5浓度较低的主要自然影响因素有(  )
①海陆位置  ②植被覆盖率
③日照时长  ④太阳辐射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苏北和皖北地区为PM2.5浓度热点区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轻工业发达  B.重工业发达
C.服务业发达  D.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12.(2024江西吉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固体悬浮物指水中粒径小于0.45微米、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随着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高密度人口和经济高水平发展对城市环境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对降雨径流污染的治理相对滞后。而下游地区经济更发达,水体环保意识更强。下图示意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固体悬浮物污染浓度状况。
(1)简析路面和绿地的降雨径流中固体悬浮物污染浓度不同的原因。(4分)
(2)与长江经济带上游相比,说明下游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固体悬浮物污染浓度的特点及原因。(8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基础过关练
1.D 读图可知,①所代表的环境问题是大量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形成的是生态破坏,A、B错误;②所代表的环境问题是进入环境的废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弃物排放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问题,故C错误、D正确。
知识拓展 环境自净能力
  自然环境对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除等作用,称之为环境自净能力。
2.B 人口零增长不代表当前人口数量少,目前的人口压力主要来自当前人口数量,由图可知,只要人口压力存在,就可能产生环境问题,A错误;结合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可知,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就不会产生人口压力,环境问题就难以产生,故保持世界人口适度规模是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B正确;人口合理增长不会带来环境问题,C错误;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D错误。
3.A 由图中等高线可知,该地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且河流分布较多,河流流速快,若植被破坏严重,则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强,极易出现水土流失,而不是土地荒漠化、酸雨危害和土壤盐碱化,A正确,B、C、D错误。
4.D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可能水土流水严重,再结合材料“环境问题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可知,该地水土流水与人类活动过度破坏植被有关,而过度破坏地表植被,会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D正确;冰川融化、全球气候变暖和山体崩塌都不是该地人类活动直接导致的结果,而是间接造成的影响,A、B、C错误。
5.A 读图可知,海洋吸收、释放大气中过量二氧化碳,使海水逐渐变酸。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大量燃烧化石能源,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高,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也在不断增加,导致海水逐渐酸化,A正确;地球环境的自然演变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不会在1900—2100年给大气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碳,B错误;热带雨林过度砍伐也能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C错误;化肥农药大量使用主要发生在陆地农田系统,虽然地表径流可以将化肥农药中的一部分带到海洋中,但是给海洋带来的是海水污染,D错误。
6.C 海水不是人类目前主要使用的水资源,A错误;海水酸化过程中海洋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全球变暖速度会减缓,B错误;海水酸化改变了海洋的化学平衡,使依赖于化学环境稳定性的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C正确;海水酸化对大气污染影响较小,D错误。
7.D 环境问题主要有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类型,环境问题不等同于环境污染,A错误;土壤污染不只危害农作物,还可以通过食物链将污染转移给人类、通过下渗污染水源,进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B错误;水土流失属于生态破坏,C错误;乱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缩小、森林生物量减小,生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森林的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下降,D正确。
8.D 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城市地区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较低,却消耗了世界上大多数的自然资源,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将大量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治理能力不如发达国家,因此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故选D。
9.B 在距今约10 000年前,人类活动主要是原始狩猎,其对物种的影响主要是占据了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破坏了原有物种的栖息地,B正确;人类到达北美洲后的10 000多年以来,并没有明显的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小行星撞击等大的自然变故,A、C、D错误。
10.A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物种锐减属于生态破坏,A正确;物种不属于人类主要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C错误;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的问题,物种锐减不属于环境污染问题,B、D错误。
方法技巧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分方法
  二者都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11.C 图解如下:
12.B 植树种草,增加绿地,能够吸收污染物,降低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修建高架快速车道与过境车辆改道行驶均能够使得该区域汽车活动减少,会使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含量减少;向空中喷洒盐水对于降低氮氧化物含量无明显作用,反而会导致二次污染。故选B。
13.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酸雨是大气中酸性污染气体较多形成的一种特殊降水现象。我国南方地区由于降水多,酸雨危害比北方地区严重,且四川盆地因地形相对封闭,污染气体不易扩散,酸雨危害最为严重,B正确;黄土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均位于北方地区,酸雨危害均不如南方地区严重,A、C、D错误。
14.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酸雨主要是因大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较多所致,故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C正确;植树造林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可以减弱大气温室效应,二者均可防治全球变暖,但对于酸雨治理无明显作用,A、B错误;大力发展水电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但酸性气体不只是使用化石能源排放的,有色金属冶炼也会产生酸性气体,故大力发展水电不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D错误。
15.C 本题解题过程如下:
推理过程 结论
酸性气体的过度排放会导致酸雨 A错误
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其过度排放会造成全球变暖 B错误
氯氟碳化物会与大气中的臭氧发生反应,其过度排放会破坏臭氧层,使其出现漏洞 C正确
森林的过度砍伐,会造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减弱,使植被的固碳作用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D错误
16.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生物免遭紫外线辐射的伤害。臭氧层出现漏洞会导致进入地球的紫外线增多,过量紫外线会伤害皮肤,从而使得人类得皮肤病的概率增加,C正确;臭氧层出现漏洞会减少其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B错误;全球变暖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造成的,酸雨是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增多造成的,与臭氧层出现漏洞关系不大,A、D错误。
能力提升练
1.D 图解如下:
太湖水体深度、湖域面积、年降水量从长期来看较为稳定,不会在某年之后突然发生长期变化,A、B、C错误。
2.B 由材料“湖水总氮、总磷浓度高,蓝藻水华频发”“挺水植物分布面积有所增长”可知,2014年后受水中藻类大量增殖(导致水质变差、水体透明度降低)和挺水植物遮盖面积增加影响,湖底沉水植物因光照不足而大量死亡,因此2015年太湖沉水植物面积大幅下滑,B正确;水热条件受气候影响,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A错误;材料未提及人为采集沉水植物的相关信息,C错误;洪水冲击会导致湖内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面积均减少,但图中显示2015年太湖挺水植物面积增加,故排除D。
3.A 由材料“底栖动物和鱼类季节性死亡现象时有发生。湖水总氮、总磷浓度高,蓝藻水华频发”可知,太湖水域存在水污染,破坏了水生态环境,进而导致湖中生物死亡,形成生态破坏,A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湖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南缘,经济发达,C、D错误;人口过密不属于环境问题,而是引起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原因之一,排除B。
4.C 由图中河流形态可知,城镇东侧湖泊水源来自林地,水污染物很难跨流域转移,因此城镇东侧湖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林区生产,C正确;农场、矿场、高尔夫球场均不在图中城镇东侧湖泊的流域范围内,因此城镇东侧湖泊污染物来自这些地区的可能性很小,A、B、D错误。
5.B 河口自然保护区上游为农场,农场中各种化肥残留物会导致水中藻类大量繁殖,B正确;生物种类减少、树木生长缓慢、土壤富含重金属等问题很难通过直接观察得出结论,A、C、D错误。
6.D 废弃运河靠近河口自然保护区,从河流调水会影响其水资源,D正确;工矿企业离调水河流较远,从河流调水不会影响其生产,A错误;城镇居民用水、农场畜牧业生产用水取自河流上游或其他流域,B、C错误。
7.C 由表中信息可知,甲代表的环境问题在山西的危害程度最高,而山西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上,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水土流失最严重,且干旱的新疆此种灾害危害程度最低,因此判断甲代表的是水土流失;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在新疆危害程度最高,在四川和山西危害程度较低,新疆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差,土地荒漠化严重,因此判断丙代表的是土地荒漠化,C正确。
8.B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丙分别代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所以乙类环境问题只能是寒潮或者酸雨,而表中信息显示乙类环境问题在北方纬度较高的山西和新疆较严重,且广东和四川的酸雨危害较严重,故判断乙代表寒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东纬度低,距寒潮发源地远,故受寒潮影响小;四川盆地地形封闭,受北部山脉阻挡,寒潮难以入侵,故受寒潮影响小。综上,B正确。
9.B 结合前面两题分析可知,丁类环境问题是酸雨,酸雨的产生与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排放酸性气体有关,故治理措施应主要针对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所以广东省可以采取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措施,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进而减少酸性气体排放,以治理酸雨问题,B正确;改进种植制度、退耕还牧对减少酸性气体排放无明显作用,A、C错误;广东省纬度较低,冬季气候温和,无须供暖,D错误。
10.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大,受陆地上污染源影响较小,利于污染物的扩散,①正确;浙江省低山、丘陵较多,植被覆盖率高,利于对污染物PM2.5的吸收,②正确;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长对PM2.5浓度影响较小,③④错误。故选A。
11.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多依托资源发展重工业,而重工业消耗化石能源多,污染物排放多,PM2.5浓度高,因而成为PM2.5浓度热点区,B正确;轻工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造成的大气污染较轻,A、C、D错误。
12.答案 (1)道路上车辆和行人产生的固体悬浮物易在路面积累,该处形成的降雨径流中固体悬浮物污染浓度高;绿地对固体悬浮物具有固定、消减作用,该处形成的降雨径流中固体悬浮物污染浓度低。
(2)特点:与上游相比,下游路面降雨径流固体悬浮物污染浓度较高;屋面、绿地降雨径流固体悬浮物污染浓度较低。
原因: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交通繁忙,汽车和行人等产生的路面污染物较多;下游地区由于进行屋顶绿化、海绵城市建设等生态修复行动,使得屋面和绿地降雨径流固体悬浮物污染浓度较低。
解析 (1)读图可知,与绿地相比,路面的降雨径流中固体悬浮物污染浓度较高。其原因可从路面与绿地的差异角度入手,从污染物的数量或者环境的净化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路面上的车辆和行人数量多,易产生固体悬浮物,受人为活动干扰大,路面上固体悬浮物易积累,降雨时路面汇集径流速度快,导致路面的降雨径流中含有的固体悬浮物多,污染浓度高。绿地中的植被对降雨形成的径流具有滞留作用,增强了下渗,使得一部分固体悬浮物被沉积滞留,对降雨径流中的固体悬浮物具有消减作用,因而浓度低。
(2)读图可知,与长江上游地区相比,长江下游地区路面降雨径流固体悬浮物污染浓度较高;而屋面、绿地降雨径流固体悬浮物污染浓度较低。原因可从上、下游地区污染物的数量或者环境的净化能力差异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交通繁忙,汽车和行人等产生的污染物较多,受人为活动干扰大,因此,长江下游地区路面降雨径流污染物污染浓度较高;环保政策的提出对环境质量要求增高,再加上长江经济带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下游地区大力投入绿色创新活动,因此,下游地区大气环境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近些年的屋顶绿化、海绵城市建设等行动,使得屋面和绿地降雨径流固体悬浮物污染浓度较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