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教材分析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学情分析
明晰目标 结合教材提供的史料,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 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进而深入了解市的发展和变化。 了解各朝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的客观性描述,增强历史的直观印象。 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并结合历史文学作品认识其当时的发展或繁荣程度。 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古代执政集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内在关系。 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发展情况,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并对有名的商帮进行深入而有价值的探究。 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在这一过程中,在有条件的地区,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进而用比较法把所收集的实证资料和文献进行对比和比较。 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关键环节上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结果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通过对历史上商业传统和商业基础的分析,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难点 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对等的深层次原因。
需用教具或器材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1、“市”的形成和发展(官办)(1)秦:明码标价,规范经营(2)汉:有专门管理机构,管理严格(如“五均”官)(2)唐:①“夜市”出现 ②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3)宋:①突破了原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A、空间:a、“市”不再局限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在宅屋之间
b、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B、时间:官府取消了对私交易时间的限制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督 ③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4)明清:城市中的商业区繁华,市镇兴起2、“草市”(1)含义: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2)特征:①远离城镇 ②交通便利 ③自然形成 ④受政府管理(3)发展:①南北朝:出现 ②唐代: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③宋朝:草市有了完备饮食服务设施。 (4)意义:是官办“市”的有益补充,推动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3、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1)主要的商业城市:①汉代: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开始形成(长安和“五都”)
②唐朝:长安、洛阳、扬州(“雄富冠天下”)、益州(今成都)③北宋:汴京(即东京,今天的开封。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繁华的景象。)④元代:大都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今北京,《马可 波罗行纪》描绘了大都的繁华)⑤清朝: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2)主要商帮:①出现时间:明清时期 ②特点:按地域形成的商人团体。③著名商帮:明清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作业或练习设计 简要说明古代“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 答案提示:特征:远离城镇;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也受到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意义:“草市”这种民间贸易形式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的补充;这种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后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板书设计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1、“市”的形成和发展(官办)(1)秦:(2)唐:(3)宋:(4)明清:2、“草市”(1)含义:(2)特征:(3)发展: (4)意义:3、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1)主要的商业城市:①汉代:②唐朝:③北宋:④元代:⑤清朝:(2)主要商帮:
课后反思题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材分析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学情分析
明晰目标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 初步了解、认识考古材料、文献材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与西汉两朝统治者实行不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所带来的不同政治结果,理解区域经济管理方式的差异与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和历史鉴别能力。 理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对其统治的特殊作用。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明白崇尚节俭对—个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 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
需用教具或器材 多媒体
教学流程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本商末”)(2)出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3)根本目的(原因):维护封建统治(或维护封建自然经济或封建小农经济)(4)影响:①积极: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巩固了封建统治。②消极: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2、“海禁”政策:(1)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到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2)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巩固海防,维护封建统治。
②消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如何看待农工商三者发展的关系: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作业或练习设计 1、应当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抑商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答案提示:作用:(1)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推动农业经济向前发展;(2)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进而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3)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影响: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板书设计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本商末”)(2)出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3)根本目的(原因):维护封建统治(或维护封建自然经济或封建小农经济)(4)影响:①积极: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巩固了封建统治。②消极: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2、“海禁”政策:(1)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到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2)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巩固海防,维护封建统治。
②消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课后反思课题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材分析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情分析
明晰目标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进而了解中国古代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像、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需用教具或器材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2)传统农业:铁犁牛耕
①发展历程:A、出现:a、时间:春秋战国 b、地区:农业发达地区B、普及: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C、发展:a、西汉:耦犁(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b、东汉:一牛挽犁c、唐代:曲辕犁
②影响: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2、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基本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2)主要特点:①小农户个体经营 ②自给自足(主要)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④男耕女织 ⑤精耕细作▲中国的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形态)。
作业或练习设计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提示:(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板书设计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2)传统农业:铁犁牛耕
①发展历程:A、出现:B、普及:C、发展: ②影响: 2、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基本含义:(2)主要特点:
课后反思课题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教材分析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
明晰目标 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能对其种类、部门、管理等方面进行列举。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工官”制度作进一步认识;同时,能对所涉及的手工业专有名词进行探究。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养成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了解其生产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合理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性探索,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以及手工业发展的数据,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结合地图,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像、合理的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和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同时,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过程和结果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中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增加对古代手工业成就的切身感受。 通过书中文献、历史图片和地图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文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需用教具或器材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丝织业:(1)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考古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2)商周: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出现负责指导蚕桑养殖生产的专职官员。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2)汉代:以长沙马王堆素纱禅衣为代表的丝织品技术高超,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有“丝国”之称。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3)唐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业作坊兴起。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4)宋代: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5)明清: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2、冶金业:(1)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2)商周青铜铸造水平较高,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3)春秋出现最早人工冶炼铁器。(4)汉武帝时代推行盐铁官营制度,汉代开始用煤炭作燃料。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进一步提高了冶铁的生产效率。(5)南北朝出现了灌钢法。3、制瓷业:(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2)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向瓷发展的过渡阶段。(3)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4)唐朝出现唐三彩(釉下彩绘),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青瓷。(5)宋朝有五大名窑,即定窑、汝窑、浙江哥窑、官窑和钧窑。(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著名的瓷器产地很多,江西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工艺,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作业或练习设计 中国古代宫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相比有哪些差异 答案提示:(1)生产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由专门的官办皇家工场生产,而民间用品由普通的民间工场生产;(2)用途不同:宫廷工艺品除供日常使用外,还供艺术欣赏,而民间用品一般是老百姓日常使用;(3)管理机构不同:宫廷工艺品从生产到使用都由专门的官僚机构管理,而民间用品则不是这样;(4)工艺水平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而民间用品则没有那么高的水平;(5)生产者的身份不同:宫廷工艺品的生产者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务范围只限于宫廷,技术发明不能服务于社会,而民间用品的生产者则不受人身限制,技术的发明直接服务于社会;(6)价值不同:宫廷工艺品造价昂贵,而民间用品则价格低廉。
板书设计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丝织业:(1)新石器时代:(2)商周:(3)汉代:(4)唐代:(5)宋代:(6)明清:2、冶金业:(1)原始社会晚期:(2)商周青:(3)春秋:(4)汉武帝时代推行盐铁官营制度(5)南北朝出现了灌钢法。3、制瓷业:(1)瓷器的故乡(2)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3)东汉的青瓷,北朝的白瓷。(4)唐朝出现唐三彩,南青北白(5)宋朝五大名窑(6)明清时期,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