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品课(共36张PPT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品课(共36张PPT含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2 08:2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第8课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课程标准
三国至隋唐的
第一篇 多元并存 思想包容
第二篇 盛世灿烂 文化繁荣
第三篇 万国来朝 中外交融
第一篇 多元并存 思想包容
自主学习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吸收佛、道精神,
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
阅读教材P42,订正学案
“三教并行”,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三国至隋唐
思想特点?
第一篇 多元并存 思想包容
思想活跃
多元共生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材料1
因长期战争的结果,民不聊生。……人人信仰它可得身心的慰藉。
——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
第一篇 多元并存 思想包容
材料2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
……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
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战争、身心慰藉
问题探究1:依据材料,说明三国至隋唐佛教、道教因何盛行?儒学因何受到挑战?
精神超越 稀释恐惧
问题探究1:依据材料,说明三国至隋唐佛教、道教因何盛行?儒学因何受到挑战?
第一篇 多元并存 思想包容
材料3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儒学自身的缺陷
问题探究1:依据材料,说明三国至隋唐佛教、道教因何盛行?儒学因何受到挑战?
第一篇 多元并存 思想包容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武则天曾捐助两万贯
“东方蒙娜丽莎”、
“世界最美雕像”
统治者支持
南京鸡鸣寺
(南朝梁武帝4次出家于此)
材料4
第一篇 多元并存 思想包容
问题探究2:
阅读教材p42最后两段,思考佛教、道教盛行带来怎样的社会问题?
佛教盛行 广修寺庙 耗费钱财;
劳动力不事生产
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第一篇 多元并存 思想包容
问题探究3:根据材料,思考儒释道的发展趋势?
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材料1
贱民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就是贱民,而且永远都是低贱的
“不可接触者”。在印度佛学的理论中达利特(贱民)没有佛性,不可能成佛。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中国的僧人在传授佛法时强调人人都具有潜在的佛性,这里面自然也包括贫贱阶层。诸如此类的义理转变只是为了适应中国社会而做出的局部调整,从实际效果来看则使印度原初佛教转化为带有中国味道的佛学。
—张昊雷《佛教在中国的变革》
第一篇 多元并存 思想包容
材料2
退之道统之说表面上虽由孟子卒章之言所启发,
实际上乃因禅宗教外别传之说所造成,
禅学于退之之影响亦大矣哉!——陈寅恪《论韩愈》
问题探究3:根据材料,思考儒释道的发展趋势?
材料3
除韩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逐一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ト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儒学吸收佛教
《虎溪三笑图》
第一篇 多元并存 思想包容
问题探究3:根据材料,思考儒释道的发展趋势?
多元并存
思想包容
求同存异
三教合流
材料4
第二篇 盛世灿烂 文化繁荣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43,订正学案(文学)
朝代 代表
魏晋南北朝
唐朝
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
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第二篇 盛世灿烂 文化繁荣
反映了诗人的个人际遇(主观认识)
折射了当时的时代变迁和历史现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兵车行》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安史之乱
问题探究4即P47学习拓展,选读杜甫的作品,体会其史料价值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43-44,订正学案(艺术)
书法 绘画 雕塑 舞蹈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代表王羲之“书圣”
融汇、创新: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代表人物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代表胡旋舞
第二篇 盛世灿烂 文化繁荣
自主学习
领域 朝代人物 成就
数学 南朝祖冲之
农学 北朝贾思勰
地理学 西晋裴秀
建筑 隋李春
印刷术 隋唐
火药 唐
天文学 唐僧一行
医学 唐孙思邈

阅读教材P45,订正学案(科技)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金刚经》、日历和书籍;
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最早火药武器
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第二篇 盛世灿烂 文化繁荣
课堂活动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展
文学 书法 绘画 雕塑 舞蹈 科技
请欣赏
“ 盛世灿烂 文化繁荣”
问题探究5即P44思考点:
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讨论、都写
(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化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
(2)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化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人才基础。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群体
(3)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化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全国的社会安定。
(4)政策: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化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文化基因
唯物史观: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第三篇 万国来朝 中外交融
材料一 西行取经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
“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
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
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
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天竺 那烂陀寺
材料一
引进来
材料二东渡传经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日本
唐招提寺



走出去
唐朝,是华夏历史上一个最为强大的国家,因为统治者的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所以都城长安也变成了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国际性大都市,万国来朝,彰显了大唐的盛世气息。在长安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各类种族、肤色的人群熙来攘往。 阎立本的《职贡图》画的就是这个时候场面。
唐 阎立本 《职贡图》
材料三
万国来朝
唐朝 中外交往
材料四
问题探究6:
解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引进来
走出去
万国来朝
审题指导
审史料范围——
审答题步骤——
问题探究6:
解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
观点、论述、升华
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
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
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梳理
单元梳理
经济:
江南开发
隋朝大运河贯通南北
单元梳理
政治:
官制完善
单元梳理
社会:
隋唐大一统
单元梳理
政策:
开明 开放
阎立本《步辇图》
《万国来朝》
单元梳理
文化:
繁荣
总结升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
我想说:
青年一代,我们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培根铸魂,以深沉的家国情怀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担起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