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理念
指导思想:2017版(2020年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立德树人作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教学理念:高中课堂要体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因此,在课堂设计上材料要多元化,有图片、文字甚至视频等多种形式,以问题串的形式启发学生不断去探究。另外,家国情怀应该是每节课都要渗透的核心素养,本节课涉及文化的融合、繁荣与交流,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是水到渠成的。
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已经学过《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七年级下已经学过《盛唐气象》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于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已经有了了解。因此,本课教学侧重之前学生未曾接触过的“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问题探究也主要设计在这一框题。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主题是多元并存 融会贯通。为此,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多元并存,思想包容;第二篇章:盛世灿烂 文化繁荣;第三篇章:万国来朝 中外交融。第一篇章,主要以问题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第二篇章,主要以分组展示和视频欣赏的形式,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鉴赏的能力以及利用唯物史观探究问题的能力;第三篇章,主要以史料呈现、小论文形式,培养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确定论题并加以论证的能力。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理解政治环境、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唯物史观。2、时空观念:佛教传入中国路线图,唐朝对外交往路线图3、史料实证:欣赏这一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图片,感受其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三国至隋唐思想演变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5、家国情怀:通过对这一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的学习以及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学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采用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我们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下面,通过《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来自飞天的故事。观看微视频《如果国宝会说话——飞天》。通过刚才的微视频,我们知道,敦煌飞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飞天,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并存与融会贯通。这便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三国至隋唐文化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 多元并存 思想包容 第二篇章 盛世灿烂 文化繁荣 第三篇章 万国来朝 对外交融。 观看微视频,了解敦煌飞天的缘起与发展融合 以“如果国宝会说话——飞天”作为课前导入,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元并存、融会贯通
环节一多元并存思想包容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基础知识)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二、在探究中体会“多元并存、思想包容”问题探究1:依据材料,说明佛教、道教因何盛行?儒学因何受到挑战?(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材料1因长期战争的结果,民不聊生。……人人信仰它可得身心的慰藉。 ——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材料1:关键字词:战争,寻求身心的慰藉材料2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材料2:关键字词:道教求得精神的超越;佛教稀释对死亡的恐惧,尤其佛教的今生来世说,说今生受苦,来世就享福,对受尽战争、饥饿的百姓来说,是个很大的精神安慰材料3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材料3:儒学自身的缺陷,“却不能”、“已不能”卢舍那大佛修造时武则天曾捐资,而且该大佛是以武则天的原型而修造,因为该大佛端庄秀美,故被外国游客称之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和最美的雕塑。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最流行的诗句是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四百八十寺之首表示今儿南京的鸡鸣寺,该寺因南朝梁武帝4次出家于此而著名。梁武帝4次出家,最长37天,最短3天,每次都是大臣们动用国库花费巨资将之从寺里赎回来。梁武帝手不释卷,他受佛教“不杀生”的启发,觉得,要不杀生,那就得不吃肉,于是,从此,中国的和尚不吃肉而吃素由此开始,而其他各国的和尚是可以吃肉的。言归正传,从材料4我们可以看出,佛教得以盛行跟统治者的支持有关。毕竟,佛教来世今生说对人民群众的麻痹,是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的。问题探究2:阅读教材p42最后两段,思考佛教、道教盛行带来怎样的社会问题?(以至民间出现反佛、统治者出现灭佛的现象)这个问题,就是要孩子们将教材当成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政府财政收入;佛教道教的盛行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尤其影响政府财政收入便危及了政府的统治秩序,所以,统治者也出面灭佛。通过刚才两个问题探究,拿佛教来说,一会兴佛,一会反佛甚至灭佛,那么,问题探究3来了,那便是儒释道的发展趋势究竟该何去何从呢?问题探究3:根据材料,思考儒释道的发展趋势材料1贱民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就是贱民,而且永远都是低贱的“不可接触者”。在印度佛学的理论中达利特(贱民)没有佛性,不可能成佛。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中国的僧人在传授佛法时强调人人都具有潜在的佛性,这里面自然也包括贫贱阶层。诸如此类的义理转变只是为了适应中国社会而做出的局部调整,从实际效果来看则使印度原初佛教转化为带有中国味道的佛学。 —张昊雷《佛教在中国的变革》材料1的关键句就是最后一句,适应中国社会而做出局部调整,佛教转化为带有中国味道的佛教,简单来说,就是佛教吸收了儒学和道教而渐趋本土化。材料2退之道统之说表面上虽由孟子卒章之言所启发,实际上乃因禅宗教外别传之说所造成,禅学于退之之影响亦大矣哉!——陈寅恪《论韩愈》材料3除韩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逐一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ト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材料2提取关键字句:禅学于退之之影响亦大矣。材料3的关键字句是: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这两者材料都在说,儒学也受了佛教的影响。《虎溪三笑图》,你看见了什么?要回到好这个问题,要思考:三,指什么?三笑又指点什么?咱们再来欣赏一幅图,你又看见了什么?和气,是谁和谁和气?如此,儒释道的发展趋势,咱们应该迎刃而解,那就是:多元并存,思想包容,求同存异,三教合流。 课前预习、完成自主学习表格,在此基础上思考:三国至隋唐思想的特点?依据给出的材料,思考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以及儒学因何受到挑战?3、阅读教材p42最后两段,思考佛教、道教盛行带来怎样的社会问题?(以至民间出现反佛、统治者出现灭佛的现象)4、根据材料,思考儒释道的发展趋势 1、课前预习、填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2、在读取史料的过程中,概括凝练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以及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精准表达的能力等3、锻炼学生将教材当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教材是我们学史的最好素材。4、儒释道的发展趋势,依旧考查同学们把握关键字句(即主题)的能力。《虎溪三笑图》的关键是“三笑”,《一团和气图》的关键是“和气”。在设问中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问题便迎刃而解。史料,除了文字,还有图片,甚至视频等。本篇,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之上,以问题串的形式,环环相问,培养学生重视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素养从“思考三国至隋唐的思想特点?”到“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到“佛教、道教盛行造成的社会问题?”到“儒释道的发展趋势”所有的问题,呈递进关系,层层走向本篇主题:多元并存,思想包容
环节二盛世灿烂文化繁荣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基础知识)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文学领域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看着ppt,订正导学案。同时,翻到教材47页的学习拓展,选读杜甫的作品,体会其史料价值。问题探究5即p47学习拓展,选读杜甫的作品,体会其史料价值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兵车行》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史料价值:我们知道,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意思是他的作品折射了时代变迁和历史现实;当然,也反映了诗人个人的人生际遇,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接下来,根据ppt再次订正导学案部分艺术和科技部分。然后,进入我们的课堂活动环节即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展请文学组亮相你们收集的素材,然后是书法组、绘画组、雕塑组、舞蹈组,最后是科技组。然后,请大家互换欣赏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在收集整理素材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其实,在同学们收集素材的过程中,我也进行了收集,有感于三国至隋唐文化的灿烂辉煌,为致敬那个时代的伟大文化,我特别制作了一个微视频,与大家分享。(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并增强文化自信)微视频之后,请大家思考44页的思考点: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咱们一边欣赏一边思考。孩子们可以自由讨论,然后每人都在导学案相应位置写出自己的答案。(落实每人都写)老师做个提醒,那就是,一般答原因背景或意义等,都要有角度意识。落实在本题,需要运用唯物史观即从前面已学本单元的5、6、7课中去思考本题的答题思路问题探究6即P44思考点: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注意,角度意识,注意联系本单元前面所学来解答,体现大单元背景下的教学)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化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化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人才基础。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群体;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化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全国的社会安定;(4)政策: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化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文化基因 课前将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表格完成,课上订正选读杜甫作品,体会史料价值课前收集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科技成就,课上分组展示一边欣赏“盛世灿烂 文化繁荣”微视频,一边思考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2、在选读杜甫作品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史料价值,体会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的背景,明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课前收集整理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科技成就,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情不自禁地产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4、鉴赏微视频,在画面和音乐的相得益彰中,在视觉盛宴中,充分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昌盛在思考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达到高峰的原因中,将本节课纳入大单元体系之下,用唯物史观解析文化繁荣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环节三万国来朝对外交融 万国来朝 中外交融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材料一西行取经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材料二东渡传经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材料三唐 阎立本 《职贡图》唐朝,是华夏历史上一个最为强大的国家,因为统治者的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所以都城长安也变成了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国际性大都市,万国来朝,彰显了大唐的盛世气息。在长安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各类种族、肤色的人群熙来攘往。 阎立本的《职贡图》画的就是这个时候场面。材料四材料1玄奘西行取经 展示的是玄奘西行路线图及他在天竺求学佛法的那烂陀寺,显示了我们引进来的谦虚与包容材料2 东渡传经,展示的是鉴真东渡图以及鉴真和他的弟子仿照唐制建造的寺院唐招提寺,显示了我们走出去的开放与气魄材料3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画的《职贡图》,当时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万国来朝,彰显大唐盛世气象。材料4是唐朝中外交往路线图解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读取图片和文字史料观察西天取经路线图和中外交往路线图3、根据所给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尝试去论述该观点,培养写小论文的审题与答题技巧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在读取图片、文字和路线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重视和解读史料的能力2、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主动性。3、在解读材料,提炼观点,论述观点的过程中,训练审题能力和答题格式和答题技巧。审题:注意史料范围——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即不能采用已给材料作为史实注意答题步骤——观点、论述、总结
小结 习语+自我感悟,作为本节课的总结升华部分,以强化家国情怀。[课内小结]核心素养:时空观、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PAGE
7